人的由來
本章所要描述的是“什麼是人”,即講述有關人類本身的問題。為何先談人類本身的問題呢?因為了解人類由來的問題,就是要了解所有與人類有關活動如姻婚、家庭及教育等問題,簡單的說這些問題起源於男女二人因相愛而結合,共同組成家庭,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生兒育女及面臨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過程,幫助每個孩子在個性上成長,這個教育過程將影響孩子們未來對問題的處理方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提到:「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指導方式,這也是我們理智、意志及內心的唯一的指導方式,其中包括各人對自由的認識及培養他愛的能力。」“自由”是人最基本的天性,而“愛”卻是人類對萬物有所反應的基本因素,因此我們經常要回歸到人類本身來尋找答案,人和人類二個名詞是代表相同的地位,而人類這一名詞是要強調人的地位是在任何受造物上的。
人是天主以祂的肖像,付予他天主性及不死的靈魂所造。
就外在而言,人有許多特徵與動物相似,也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有些行為心理學家認為,行為的發生來自於外界的刺激,事實上是錯誤的看法,這種情況是發生在動物身上的而非人類,因為人會思考而且有自由意志,因此他可以藉著精神生活來超越所存在的環境,而且人的自由意志,來自於精神層面,人類的生命就不是一般物質學家所認為的,是由簡單的物質所堆砌而成的,因為人有靈魂,這是件事實且是肉眼無法見到的,靈魂是不死不滅的,他包含在人體內。人的靈魂是屬於精神體,所以他是不可分割而且不會消滅的,也就是說他是不會死的。然而人的肉體,是屬於物質層面的,所以會腐敗而且是會消滅的,由此說明人會死亡,死亡將人的肉體與靈魂分離,但對整個人本身而言他並沒有死,因為靈魂仍繼續活著,他只是暫時和肉體分離而已,對於人有不死的靈魂這是為講述人本身存在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以信仰的眼光去了解他,但這個道理也可以藉由理智去了解的,另一方面許多人一直熱切的追求永生及巳存在心中永恆的生命,這就是存在於人類內心既有的渴望。肉體是屬於人最基本的一部分,這也是所謂的精神學家所否認的事實。在生活中靈魂的思考和意志是與肉體相結合的,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靈魂可以運用這精神上的能力去了解以運用感觀、頭腦等,由此可知肉體與靈魂有著緊密的關聯,但我們不能導致混淆認為肉體是屬於精神的,器官是為靈魂所用的,例如清晰的思維和智慧,與頭腦是不同的事情及器官。
以天主教信仰的教義而言,對人類的解釋是結合了肉體和靈魂,人不只是動物也不是純精神體,「他是人,造物者賦予他美妙的禮物即肉體與心智,就如世人所說的,他就如宇宙真實的縮影,這世界的縮影是有價值的,遠勝過這無生命的浩瀚宇宙。」(碧岳XI,DIVINI,REDEMPTORIS 27),物質與精神構成一單獨而獨立的存在體,這件事實對道德方面有重要的影響,它可以使不同靈魂和人類生活的原則,給予不同的見解,這也使那些嘗試以基督徒方式生活的人們擁有獨特的靈修精神,成就單純而卓越的人格,使他們超越世上所有無價值的事物之上,而且能夠接納在世上必須接觸的每一件事情,即心繫於天主,而生活植根於世界。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閒時間與「休閒」活動
引言
一、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會從事著各項活動如:專業上的工作、家居生活及社交活動,其中也包括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通常將一天二十四小時所剩餘的時間稱作「空間時間」。當我們發現一天工作的時間逐漸減少,而空閒時間隨著增加的時候,我們如何應用這些時間呢?一般來說,就是休息,但大部份的人不了解「休息」真正的意義,他們以為「休息」的意思就是什麼事也不作或是消磨時間,這樣才不致於無聊,因此就以玩、看電視或想些其他的方法來娛樂自己。
二、過去人們習慣將「休閒」當作是靜默的時間,去接觸大自然;因此「休閒」更深的意義,就是靈魂最活躍的時候,在安靜的環境下使我們在寧靜中聆聽,激發創造力,瀏覽那些文字無法記錄的事務,所以「休閒」是應該讓我們有一段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是自發性的而非強迫性的,使我們在個人的靈性活動中深入思考自己及環境,且做自我反省,對一個基督徒而言,就是培育個人的靈性生活,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在默想中與天主相遇,總之空閒的時間就是要我們在這段時間內得到真正的休息,使自己在靈性與肉體得到合一,且應以靈魂為首要考慮,所以如果將「休閒」只當作是使自己的身體休息,這就忽視自己的靈魂,那也就沒有靈性生活可言了。
三、基督徒的聖召使我們了解,「休閒」時間為使我們藉以達到生命終極的目的,完成天主所交給我們的使命,人生苦短,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忽略了自己的責任,一個基督徒若是不愛惜時間,他就如同是陷自己於放棄天國的險界。
四、真正的「休閒」不等於怠惰無事;而是轉換一些輕鬆的活動,休息的意義在於恢復精神,重新獲得體力,對未來作些計劃及安排,換句話說就是改變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如此也能使我們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時更有活力,對於一個懶惰的人來說,工作不能使他獲得成就感,空閒時間只能使他更無聊,對他而言可說是一種悲哀,找不到立足點,沒有內涵,死亡對他來說也是無聊的事,相反地;一個人了解生活的意義,以「愛」為基礎,奉獻自己的生命,更應該注意靈性生活善用「休閒」時間,哺育自己的靈魂,在若望福音中我們讀到,有一天耶穌到了息哈爾城,因為旅途奔波,衪已筋疲力竭,坐在井旁,正好遇上撒瑪黎雅婦人,衪未因疲憊而停止一切活動,衪仍然向這婦人做使徒工作,反而使衪的事蹟傳遍當地,耶穌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孩和女孩的關係
介紹:
1.為了得到天國而渡獨身生活,這是最好的抉擇,同時也是屬於眾人的聖召;而且天主也在祂所有的子女中,選擇出許多子女遵守另一種生活原則,走婚姻的路,藉著這項神聖的聖事,他們可以陶成基督化的生活,父母有一份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子女了解,天主為每個子女所預先安排的每一條路。注意子女的性教育及與異性間的關係,以適當的方式表示愛意,有時也要幫助他們做出重要的決定,已分辨什麼是善和惡,以正確的態度者準備未來的婚姻生活。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中基本的生活單元
1.「造物者創造天地萬物之初,就已建立了夫妻關係,成為人體社會的根源及基礎……家庭同時承受了天主的旨意,成了社會最初及基本的生活單元,(梵二大公會議(Vatican II, Apostolicam Actuositatem, 11),世界上每一種人類的產生皆來自於家庭,而且家庭是他們社會道德規範教育的第一個學校,這也是社會本身賴以存在發展的生存原則,所以家庭本身不應該自我封閉,而且家庭的本質應該與其他的家庭及社會融合」(家庭團體勸喻42,Familiaris Consortio, 42)
2. 家庭與社會相互間有著正面及反面的影響,問題在於該由那一方來服務另一方呢!「家庭與社會相互間的功能,應該在於保護及幫助,生活於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但是社會;特別是國家,必須了解家庭在社會中應該擁有本身基本的權力」。(Vatican II, Dignitatis Humanae, 5) 因此社會應該負起補足家庭教育之義務,依此原則以滿全家庭教育之不足,以下歸納出二個方向:
a. 實行所有與家庭有關之社會及政治之權力。
b. 教育子女成為基督國度內之好公民。
3. 上述二點更加顯示出家庭在社會及政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家庭不應該自我封閉,現自己於危境中,反而應當與其他的家庭合作,共同建立屬於他們的組織,在許多國家中孩子成為暴力之下的受害者,所以我們不再找藉口說:「我沒有空」,而莫視這些問題。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之間的溝通
溝通的意義在於利用方式、媒介、橋梁等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例如坦誠的態度、溫馨且很有氣氛的場合或是一個中間人(可能是輔導或自已的好朋友),來清除彼此的誤會及不了解,以鞏固彼此之間的關係。婚前的溝通方式與婚後的溝通方式、清況有所不同;婚前充滿羅蔓蒂克的氣氛,情書、電話等工具,婚後卻是臉對臉非常直接的接觸,距離近了是否更容易溝通或營造氣氛。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婚姻的源頭是因愛而結合,在婚姻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應該提醒這一點要「無私無我」、隨時準備為家庭犧牲,這就是愛德的表現,沒有愛德做基礎,家庭生活則伋伋可危。事實上要讓兩個來自不同環境的個體相結合而不發生衝突,實在是一件值得學習的事,當然結婚之後我們可花一輩子的時間,一同努力學習。夫妻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是坦誠,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密秘,密秘總在暗處,遲早會發酵出問題,在彼此了解中會發現彼此的需要「體諒」,這也是愛情的泉源,婚姻生活中應該沒有任何藉口或面具,應該表現出真正的自我,且時常要忘記自我,而成全整個家庭的目標,夫妻間有相當的了解、信任更容易培養許多的情趣。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六年七月二十九日 鍾安住輔理主教至永和聖母升天堂主禮彌撒聖祭
作者:林豪
鍾安住輔理主教於 七月二十九日 上午九點,蒞臨永和聖母升天堂主禮隆重的彌撒聖祭,當天堂內座無虛席,彌撒中由永青唱詩班以優美的歌聲領唱,彌撒莊嚴而隆重。
彌撒前由本堂張國珽副主教介紹鍾安住輔理主教,主教在彌撒開始時提到,這是他第二次來到永和堂,第一次到永和堂是受張副主教邀請來為教友講避靜,當時教堂尚未重建,這次來到這裡,永和堂已在張副主教的領導及教友們熱心的奉獻下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聖殿,而且永和堂在張副主教的帶導下成立各個團體,其中有兒童道理班、青年會、永青唱詩班、媽媽合唱團、聖母軍及由教友自發性組成的團體,使本堂組織十分健全,主教很高興能將今年被任命為輔理主教而在永和堂的首祭,特別每一位教友祈求,且降福每個家庭。在簡要的開場白之後,進行隆重彌撒禮儀。
鍾安住輔理主教在彌撒中講道時,先以福音的主題「耶穌親自教導的禱文,天主經!」,與教友們分享並鼓勵教友常用這最完美的禱詞,因為是耶穌親自教導的,主教說道:「天主經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對天主的三個祈求,包括了:第一、願天主的名受顯揚,第二、願天主的國來臨,第三、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第二部份則是我們向天主的祈求,共有四個重點,包括了:第一、求禰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第二、求禰寬恕我們的罪過,但條件是要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第三、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第四、但救我們免於兇惡。
其中很有秩序,先求天主的一切光榮,再求我們的需要,我們應該多這篇耶穌親自教導的禱文,作為我們的祈禱,當然更重要的事要瞭解其中的含意,不要有口無心。有的教友因為自己的祈求沒有實現,結果轉去拜拜,對天主失去信心,十分可惜,其實天主最清楚我們所迫切的需要,所以只要我們意向純正,終究獲得所求。」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週五洪總主教蒞臨永和聖母升天堂
聖週五晚上七點不到,教友們即已陸續進堂,引領期盼迎接將要蒞臨的貴賓,台北教區洪山川總主教,這是總主教第一次來到永和堂,七時許總主教座車駛進堂內,由本堂張國廷副主教及劉志明神父上前迎接,並帶領總主教參觀堂內的相關設施,總主教遇到堂內教友皆露出和藹笑容親切問好。
當日晚上座無虛席,彌撒由洪總主教主祭,劉神父培祭,張副主教則坐在教友席上,彌撒由永青唱詩班領唱,歌聲清澈悠揚,彌撒中亦如往常由三位教友演唱受難史, 劉勝志 先生為男中音,敘述史實;李培松同學為男高音,代表司祭長及比拉多;筆者為男低音,代表耶穌,這次特別由唱詩班擔任群眾的角色,使整個受難史的敘述過程更具臨場感。
洪總主教講道深入淺出,既幽默且風趣,今擷取片段如後,總主教首先敘述了主耶穌的受難史,就如不久前美國知名導演梅爾吉伯遜導演的受難史,將耶穌受難的情境呈現於觀眾面前,觀眾無不痛哭流淚,耶穌被鞭打的血肉淋漓,高懸十字架上,為救贖全人類,就如耶穌在聖經中所說的:「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十二,32)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之神
「叮噹!」凌晨的鐘聲響起,伴隨著「今日之神」的來臨。她悄悄的到來,使正在酣睡中的人們,未能察覺到她那宛如薄紗纖細的手,正輕撫著大地。
「今日之神」她輕輕的踱步在黑夜裡,她望穿秋水地期待,期待著靜卧在東方的曙光,快快撕破這萬里的黑幕,使大地重現朝氣,好把今日的祝福,獻給活躍在地平線上的每一個生物。
漸漸地,東方露出一條皎潔的絲帶,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終於使灰色的大地,呈現出一片肚白,「今日之神」興奮的喚醒了醉在夢鄉裡的人們,於是她將今日的祝福,散播在每一個角落,不論是豪華的高樓大廈,或是低矮的平屋陋巷,皆可得到她那無限的祝福。
她這兒打點,那兒招呼,深怕遺漏這個,丟卻了那個,人們因她的來臨而更加奮發努力,已謝的花卉,因她的來到而展露出嫩芽,令她感到無窮欣慰,但又因自尊的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令她心酸,使她落淚。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林豪
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不只在教會內,在社會上也是一樣,尊重人的自由及有限,沒有人有資格惡意的中傷別人,而應當以善意出於愛德的規勸取代之,只有天主才有判斷人的權力,因為祂是正直而公義的天主,而且明察秋毫,人若以自己的尺度來衡量人,對別人和自己都是不公平的,同時也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在大禧年將近教會內講求宗教及種族合一的今天,更應當記住要尊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我們不應當將天主白白給我們的恩寵做為自我誇耀的因素,因為一切都是出於天主的意願,所以我們不要竊取了天主的光榮。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故事的省思
在一次的退省中,神父在默禱中說了一則小故事,卻發人深省:「有一天在美國某報章刊登了一則消息,是一位天主教投稿,述說自己的情況:『我是已領洗二十年的教友,每個星期天都參與彌撒,自今已經參與了一千零四十台彌撒,我每次都有聽神父講道,但我卻記不起神父講了些什麼,對我的生活也沒有一點幫助,因此我想放棄再去參與彌撒了。』」
至此之後,許多人因為憂心這可憐的靈魂,各方勸言如雪片般地投向報社且刊登出來,但似乎未能立竿見影。直到有一天,一位先生投稿寫到:「這位先生我無法給您最好的解決方式,只能提供我個人的經驗,我已經結婚二十多年了,我每天吃我太太做的菜,總共吃了大約兩萬一千九百餐,我根本不記得每餐的菜單和菜色,但我活得很健康。」讀者們讀了這篇短文之後,就沒有人再投稿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開始接觸信仰時,靈魂就如同初燃起的炭火,火苗四射,我們每星期或每天參與彌撒,每天祈禱,領受各項聖事接受各種的恩寵,藉由真理的光照體驗到天主深切的愛和聖神的感動,此時天主給我們許多的神慰,甜美的滋味。
但在經過多年之後,是否因為靈修生活未能向下紮根、世俗的誘惑、自己的軟弱或是經驗到天主所允許的考驗等原因,所有的靈修活動似乎成了例行公事,原有甜美的感受也都消失了,但並不表示天主不再愛我們了,而此時正是我們依靠理智與意志,活出我們聖召的時候,此時感受是最不可靠的,他們會欺騙我們的理智,因此要拋去自己枯燥的感受,耐心地接受神師與輔導的指導,好幫助我們繼續努力向前。正所謂地真金需要烈火鍛鍊,在沒有任何安慰的情況下,只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完成天主所賜予我們的旨意,以克己來安慰起伏不定的情緒;如此才能擁有一份成熟的聖召。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