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愛的弟兄姊妹,

久違了。虎年新春快樂!農暦新年都以新月開始,如同猶太人的猶太暦,皆以月亮的陰晴殘缺為依據而制定。新月之日可被視為是開始任何一個計劃或行動的時間。我們在今天慶祝大年初一時,滿心喜樂,迎接新年帶來的新氣象,也懷念致敬已離世的祖先,並交託於天主眷顧他們的靈魂;同時,我們不妨也可趁時把自己今年渴望完成行事的計劃委託於天主(箴1613)。願我們每一位經由祈禱已有了新的一年展望,在天主的祝福下得以心想事成,並享有健康、平安、喜樂。

我們也在今年農暦初一(2/1/2022) 開始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耶穌敲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31cTzR_IM

及唸誦雅歌篇第五章第 28節(新郎新娘愛情成熟後經歷的試探):

新娘: 我身雖睡,我心卻醒;聽,我的愛人在敲門。

新郎: 我的妹妹,我的愛卿,我的鴿子,我的完人,請給我開門!我的頭上

                           滿了露水,我的髮辮滿了露珠。

新娘:   我已脫下長衣,怎能再穿!我已洗了腳,怎能再污?

我的愛人從門孔中伸進手來,我的五內大為感動。

我起來給我的愛人開門,一摸門閂,我的手就滴下沒藥,手指滴下純正的沒藥。

我給我的愛人開了門,我的愛人卻轉身走了;一見他走了,我好不傷心。

我尋覓,卻沒有找着;我呼喚,他卻不答應。

巡行城市的守衛遇見了我;打傷了我;看守城牆的人,奪去了我身上的外衣。

耶路撒冷女郎!你們若遇見了我的愛人,你們要告訴他什麼?我懇求你們告訴他:「我因愛成疾。」

雅歌一書中描述新娘在婚宴後愛情趨向鞏固之前必然要經由學習【迅即因應】新郎急切於【黑夜間】的呼喚(歌52;依269);即使自己仍喜歡像往昔寧靜的過安居美好,地方優雅的,屈肩負重的日子(創491415)。因為基督為了我們的【好處】會隨時站在我們的心門;為此,我們作為基督徒,即使閉上眼睛睡著了,自己的心還要保持清醒,聽見祂的聲音就要立即給祂開門(默320)。

基督敲門是因祂要來【啟發】和【校正】,尤其在大災難之夜(如教會教難,異端橫行期),我們更能聽到祂的聲音。基督要新娘來開門,是因為祂頭及髮辮上都沾滿了露水(dew),夜間露水可寓意新郎【即時】的賜予聖神詮釋的真理,散播和平(匝812;申3319;歐147),滴下甘露,降下正義的救恩(依458;瑪44;戶119),因爲那創造、形成和奠定了大地的基督並非創造了一團混沌,而是爲使人安居才造了它!每當異端橫行時,基督的呼喚與教會的【需即時回應】促使了教義的確定(參考聖西彼廉〈St. Cyprian; 210-258 AD〉及聖師.聖盎博羅削〈St. Ambrose340-397 AD〉的論述)。

圖一:聽,我的愛人在敲門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但新娘想到自己已就寢,即遲延不決,尋找【徒勞的藉口】為自己辯護(似乎來自原祖亞當和厄娃;創38),新娘選擇了愛上【超出所有其他人】的新郎(歌231659),但還是更喜歡依戀她自己,新娘就這樣兒的先讓門關著(若 1:11)。為此,主在路加福音中先行告訴我們這些僕人:「應當如同那些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來的人,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着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人纔是有福的(路123638)」。

新娘的良人遂即從門孔中伸進手來,她大受感動,才去開門;一摸門閂,新娘的手指滴下純正的沒藥。這是因為救贖大衆靈魂的獻身香氣總是伴隨著新郎。然而,此時卻發現良人轉身走了,她就慌張,急得夜出尋找……。

羅馬的一位神學家,Cassiodorous (490-583AD) ,認為如果我們想通過宣道打開別人的心,我們自己卻必須首先站起來,對善行保持儆醒,並在行為上實現所傳講或分享的,以免自己向別人傳道卻最終反被衆人拋棄(瑪1624;格前927)。

手指滴下純正的沒藥,意指基督的救贖化工也傳遞給新娘。譬如在第二世紀,即有聖宜仁(希臘文名字的解釋是“平安”之意,St. Irenaeus)。他確實在法國里昂,作了一位和平使者的主教,緩和教會間的衝突,他也最終跟隨主而殉道。他留下很多著作,其中一部是把當時的異端一一列出,並加以反駁。他認為異端出現橫行,是來自人們想用人的理智來懂得天主和奧蹟,但信仰從基督而來,並賜予宗徒,再傳給繼承者建立的教會(天主教羅馬教會),把傳統保存得完整無瑕(摘自天主教史卷一; Joseph Motte, S. J.)。

在我們身上有多少次的經驗印證與此同一的情況下,我們對自己的興趣超過了對基督,以致對祂的呼喚置若罔聞;多少次在我們備受痛苦的試探,才可再尋到我們所愛的救主。願我們對上主的聲音都能細心聆聽,時常保持著儆醒,【立刻】遵從,免得我們失去那上好的福份(若11112734)。聖經中的智慧篇也提示我們:「有誰能知道天主的計劃,有誰能想像上主的意願?有死的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我們人的計謀常是無常的;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着靈魂;這屬於土的寓所,迫使精神多慮(智91315)」。

在此默思一下,為何新郎渴望且急匆匆欲與新娘相會,怎麼又倉促離開(其實天主無所不在,為何失聯)?這樣的痛苦導致淨化為走向真正完美的愛情和結合, 完全符合新郎的正常教導作為。 她意識到,新郎是她唯一的好,她的生活的生活。

愛情的鞏固的確與【意志】引出的力量相稱:跳出自愛,被愛,捨己於不便之時,就會表達勇敢熱情的心態前去迎接主的呼喚。意志引出的力量與信德成正比,既使在成熟過程中微小如芥子的信德都足以移山(瑪1720;寓意因信衍生愛的作為能有力量推動轉換外在內在的境況位能)。

在此,也稍作反思一下,我們平日拖拖拉拉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如何不放縱自己再繼續如此?如何學會安排時間及調整優先次序行事,杜絕一些似是而非的藉口? 譬如:我經常在做一些善事,沒有時間禱告或追求與主的親密關係!我參與彌撒或平日大大小小善會經常習於遲到(主耶穌即道出【按時的】配給食糧者是如何被天主祝福;想一想我們這些領受食糧的是否要早一點兒即在場等候,在等侯時祈禱,唸經,朝拜聖體,與弟兄姊妹詠唱敬拜讚美的聖歌?!;路124246);因為有其它要事(如果省察出來是自己在安排上有進步的空間?!或對要參與的共融活動並非自己所喜但又不得不去的托延躭誤?!),讓我們誠摯地把拖拖拉拉的習慣交託於主,聽從聖神的引導以意志促使拖延的習性逐漸消失(裴413;哥32325)。

守衛者的職責是執行監督的法律,但不設限於城中社會罪惡和問題,他們被視為親近或遇見天主而傳達關於救恩的好消息者(依52710)。我們能想到的守衛者是教會中的神長,護守天使,甚至我們中會善盡警示的【先知】(希3131025;格前144),或日夜輪班為教會團體代禱的守望者(依52710626)。如果沒有守衛或守望者,我們還在蒙蒙中不知何時甚至何處去迎接主耶穌的再度來臨(瑪2556)。天主給作為【先知】任務之一是【守衛】或【守望者】的角色:「人子,我派你作以色列家族的守衛 (sentinel or watchman);當你由我口中聽到什麼話時,你應代我警告他們,,,若你沒有警告他,他必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他所行的正義,也不被記念;但我必向你追討血債。但若你警告了義人,使他不犯罪,而他沒有犯罪:這樣他必要生存,因為他聽從了警告,你也救了你的靈魂。」(則317213319;瑪256;箴834)。因此,守衛們(經文中用的是複數;watchmen)的責備新娘,因她對基督的冷淡和不友善來譴責她, 用法律的恐懼來傷害她;或者,曉以嚴詞正義,提醒主的恩典和祂廣、闊、深的愛,促使新娘更是傷心(歌568;弟後31617;參考聖師.聖十字若望的銓釋)。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守衛者和看守城牆的人(城牆即是救恩之意,人該增添德行的城垣;依6018;伯後1511)應祇是以言語的警示點醒,新娘心痛的如同身受:自己因拖延誤事,覺得失去了一向穿著正義的外衣。

圖二:看守城牆的人

<![if !vml]>Image result for church prayer group watchmen pic<![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娘似乎不會對守衛們嚴厲要求成全的警示心存介意,因為那是純粹職責性的對待,她轉而要求(charge or adjure)耶路撒冷女郎們(Daughters of Jerusalem)轉告(或代禱懇求)新郎知曉她的【因愛成疾】心境而渴慕再見到新郎的意向。其實,新郎知曉新娘的心意,但讓新娘主動意識到並表達出自己由衷的【謙遜】放下自尊,而不是認為【我的愛人屬於我】;優先於【我屬於我的愛人】(歌21663;羅1211)。耶路撒冷的女郎們可視為天上耶路撒冷城的聖人,也意指現今在地上的虔敬感恩的天主子民(詠505231151113;默1118195),即那未來可住在新熙雍的,在新耶路撒冷的,凡錄在耶路撒冷的生命冊上的聖者(瑪215;依43621112)(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 的論述; 1774-1849 AD;及聖師.聖多瑪斯.阿奎納的銓釋)。

圖三:我因愛成疾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大災難來臨時包括異端的衝擊,以及各種困難(弟後41;伯後213;羅11832)也讓我們這些【慕道者】學習共融求助。當我們默想主兩千多年前降世的生命時,我們是在默想我們自己的。看看今天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可在看似渺小和不重要的事物中找到天主。我們何其幸福,在任何試煉中都不須單獨以己智以己力完成的,而是與已經歷所有苦難的耶穌基督一起完成的(Dorothy Day Catholic ; an American Journalist; 1897 1980 AD)。當然,在這段磨難期學會有信心,平靜地降服於天主的眷顧和意志並不容易,這是掙扎的時刻,但不再是過去缺乏信心時感受到的絕望。信心和希望是來自天主的聖寵,是天主隨著我們的意志行為讓我們開始感受祂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禮物。這一切看起來都是與天主相愛共事,發現自己的軟弱,應覺悟揹上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耶穌(瑪103840),不斷祈禱中希望那未看見的(希825),必須堅忍等待,這即是在鞏固愛情時才有的協同效應(格後12910)。(本段參考Jessica Archuleta撰寫於Catholic Exchange 的一 篇短文: Have Confidence in God, Even in Difficulty, 6/29/2021)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主耶穌一開始要聖若望致書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願恩寵與平安由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者,由在他寶座的七神,並由那原為忠實的見證,死者中的首生者,和地上萬王的元首耶穌基督賜與你們。願光榮與權能歸於那愛我們,並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過,使我們成為國度,成為侍奉他的天主和父的司祭的那位,直到萬世萬代。阿們(默146)。

從字的層面上,【昔在】、【今在】、【將來永在】可意指聖若望獲得神視記載默示錄的【之前】,【目前】、及【未來】。我們可藉此由這三個時段層面瞭解主耶穌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在這兒提醒一下,閱讀默示錄是先關注屬神的真理,聖潔,及與其對立的罪,避免陷入以世俗的觀點僅在乎於世上的權力、支配和臣服(路222427)。

聖若望在希臘愛琴海上的帕特摩島(靠近現今屬於土耳其的厄弗所城遺址約一百公里)寫下默示錄時約在西元96年(之後於西元100年才編者了聖若望福音)。在這【之前】,約26年之前,教會的始源地-多水之地的耶路撒冷城,一個在第一世紀曾是多偉大繁華富庶的城市(默18章),也是我們的主子曾在此地被釘在十字架上(默118176),卻遭到羅馬帝國【野獸】(具有七個頭,十隻角)徹底的毀滅 (參閱默世錄第1718章的描述)

多水之地可寓意聖城之外所有世上的國家藉基督及他建立的教會獲得天主賜予的恩寵;但若與基督對立者統治聖城不結果實的行淫,必反遭其它國家憎恨(匝1489;默171516)。

以色列人當初被天主揀選且召喚傳播好消息:天主是創造了天地宇宙萬物獨一無二的神,並藉著他們遵守天主藉梅瑟頒佈的法律誡命,帶給世人攸關生命的的智慧和恩寵(出422;羅945;詠9614)。基督的降世更是把他們從法律的束縛中脫離獲得永生的救恩。這使謙遜善良的猶太人都承認他們的彌賽亞跟隨了基督。基督的救恩也從此經由親自領受他的教導的謙遜善良的猶太人帶給不認識基督的世人,從此生活在恩寵的時代(詠98;瑪281820;羅614)。我們可以臆測外邦人初始的抗拒反對;然而,天主揀選的子民雖然都被召喚悔改迎接天國的來臨,卻有當時(第一世紀)悖逆不從天主旨意的猶太領袖群體(即是默示錄中描述的淫婦巴比倫;也見:依121;耶220318;則1623章),跟隨撒旦並壓迫善良的猶太弟兄姊妹,與天上的耶路撒冷,基督的新娘,進行了對立。在天主的救贖普世計劃下,【降臨】的新娘城(參閱默示錄21章的描述)取代了不潔的暴力城(harlot city)。這顯示了在地上以石頭建立的殿宇被【教會】取代來朝拜天主。的確,聖言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14;若一:13;瑪2820),我們在主內生活即是與新娘城相通共融(我們也按著主耶穌的教導,經常無時無地的頌唸天主經,渴慕並祈求天主的國來臨)。

讓我們稍微復習一下這段歷史事件,領會默世錄第171821章的描述。教會在聖神降臨於耶路撒冷的熙雍山(聖史馬爾谷家)之日而誕生。教會因始於耶路撒冷,皈依者順理成章的是猶太人,但許多猶太人認為若欲讓外邦人也歸化信主,得先行猶太化,而且仍遵守一些梅瑟制定的禮規,使得教會的發展受到了短暫的阻滯,但更嚴重的是當時這些皈依猶太人的首長撒杜賽人和法利賽人,以教會人士高舉耶穌的名宣道褻瀆天主和破壞梅瑟法律,而形成對立。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10 BC44 AD;是建最後或第三次聖殿的大黑落德〈39BC-4BC;瑪2:1;路:1:5〉之孫,大黑落德的父親本是厄東人-厄撒烏的後代,後歸化為猶太人)於公元41年藉欺詐與陰謀做了猶太人的君王,即表現自己是個熱心遵守梅瑟法律的人,獻祭,给聖殿進貢,與法利塞黨勾结,企圖争取猶太人的信服;進而聚衆迫害新興的基督教會,反對主耶穌,阻止福音的傳播,又乘機謀殺了長雅各伯宗徒,再設法拘捕了宗徒長伯多祿,欲到時也將他除掉(宗12:1-19)。黑落德.阿格黎帕一世不久遭受天譴,活活被蟲子咬死(宗1223)。阿格黎帕二世(宗25:13;26:30)於公元53年被羅馬任命為王,並命他監督聖殿行政,及享有廢立大司祭的權柄。他在政期間,只圖求羅馬人的利益,以至在西元六六年至七○年,羅馬大軍壓境,攻擊耶路撒冷時,他竟與羅馬人合作,攻擊自己的同胞(參考思高聖經辭典)。一連串自阿格黎帕一世在位後發生在耶路撒冷城的嚴酷教難迫使聖伯多祿及許多信從基督的離開了耶路撒冷,到羅馬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 (Antioch)。聖保祿也開始了他的22年傳教生涯,建立地方教會遍及其它希臘化的地中海東部盆地、小亞細亞等處,聖多默一路傳教到達遠至印度的南部,聖安德肋的四個傳教行程覆蓋了中亞、非洲、黑海沿岸各地,聖瑪竇去了衣索比亞,聖巴爾多祿茂也遠去了印度西部及亞美尼亞等處,長雅各伯曾到過西班牙,但在回聖城傳教時被黑落德殺害,次雅各伯則在其他宗徒離開後坐守聖城為主教直至殉道,次雅各伯的兄弟聖猶達去了猶太、撒瑪利亞、依杜默雅(Idumaea;谷38)、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利比亞等地,聖瑪弟亞去了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和黑海旁的喬治亞,聖裴理伯和聖若望則去了希臘、敘利亞和夫黎基雅(在現今土耳其境內)。除了聖若望,其他宗徒都相繼殉道了。可見,第一世紀耶路撒冷城悖逆不從天主旨意的猶太領袖群體的嚴酷迫害反而致使「天主的道卻逐漸發揚廣大(宗1224)」,正如主耶穌復活後升天前應允宗徒及門徒:「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18)」。

主耶穌的表弟次雅各伯選擇坐守耶路撒冷,繼續領導耶路撒冷教會,但於公元66年時,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大司祭少亞納(他是迫害主耶穌的大司祭亞納的兒子),乘羅馬總督不在,將次雅各伯及信基督的教友逮捕,冠以破壞梅瑟法律處以亂石擊死的酷刑。少亞納稍後被總督革職,猶太人對羅馬人的統治也愈發不甘屈服,殺盡了羅馬當地駐軍,亂事迅速蔓延各地。羅馬皇帝派提圖統帥帶領大軍攻入耶路撒冷。這樣,耶路撒冷的居民便親身體驗了主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城受難之前曾向耶京哀哭的預言:「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的確,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蕩平你,及在你內的子民;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沒有認識眷顧(visitation)你的時期(路194244)」。又回應了門徒關於何時聖城會發生這樣的大災難:「幾時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軍隊圍困,那時你們便知道:她的荒涼近了。那時,在猶太的,要逃往山中;在京都中的,要離去;在鄉間的,不要進京。因為這是報復的日子,為要應驗所記載的一切。在那些日子內,懷孕的及哺乳的,是有禍的,因為要有大難降臨這地方,要有義怒臨於這百姓身上。他們要倒在劍刃之下,要被擄往列國;耶路撒冷要受異民蹂躪,直到異民的時期滿限(路212024)」(也參閱:路232831)。

耶路撒冷的教友,因為清楚福音中主耶穌的預言關於聖城的毀滅,事先逃到城外東北約旦河邊約179公里的伯拉城(Pella,在現今約旦境內,加里肋亞海的南邊約27公里)。大難之後,無家可歸,祇好四處遷移;雖然有些人回到耶路撒冷,但已在該處無力發展教會。從此,信仰基督的教會脫離了它的起源地而走向全世,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大公教會(以上有關教會第一世紀的發展史實多摘自天主教卷史ㄧ,Joseph MotteS.J.)。

默示錄中記載聖若望獲得神視,以他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罪過的主耶穌,要在世的教會誦讀祂忠實的見證,以一種象徵性和豐富多彩的方式,描述過去耶路撒冷的如何忽視天主的眷顧又繼續迫害基督的身體而必須發生的大災難(默1718章)。耶路撒冷聖城也從此被天上降下的教會聖城取代(默21章),城內沒有可看見的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默2122)。為此,主耶穌很明顯的啟示了我們這在世的信徒應在何處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祂(若42024)。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主敲開我的心門”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IG-xWt4o8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2/8/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最愛的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rgeedLrk-g&t=100s

及唸誦雅歌篇第五章第 913節(新郎新娘愛情成熟後經歷試探時向耶京女郎開始描述她所認識的良人):

             耶京女郎:

                         你這女中極美麗的啊!你的愛人有什麼勝過其他的愛人?你的愛人有什麼

                         勝過其他的愛人,致使你這樣懇求我們?

新娘: 我的愛人,皎潔紅潤,超越萬人。

                         他的頭顱金碧輝煌,他的髮辮有如棕枝,漆黑有如烏鴉。

他的眼睛,有如站在溪畔的鵓(ㄅㄛˊ)鴿的眼;他的牙齒在奶中洗過,按在牙床上。

他的兩頰有如香花畦(ㄑㄧˊ),又如芳草台;他的嘴唇有如百合花,滴流純正的沒藥。

新娘在耶京女郎的眼中是極其美麗,或許難以想像,或許讓新娘自己道出為何她的生命中沒有新郎會這付受傷痛,或生病的模樣兒。她也有其他的愛人啊(意指彼此相愛的弟兄姊妹)。

圖一:你的愛人有什麼勝過其他的愛人?

<![if !vml]><![endif]>

新娘被問了自己要說出新郎如何與其他的愛人相比;其實,從真理內說,不需比,而是沒可比(僅有的唯一!)。為此,她說,我的愛人,皎潔紅潤 (radiant white and ruddy),超越 (distinguished or outstanding among) 萬人。新郎與她的同胞有同樣的血肉之軀,卻是簡樸,純淨、和聖潔的為他們的罪惡而痛苦而流血。這就意謂新郎的公正,美麗和榮耀。作為一位聖者,是他父親榮耀的光輝; 作為人子, 比人更公平; 作為中保,充滿恩典和真理; 在他所有的同工裏,如先知,司祭和君王,也在他作為父親,丈夫,兄弟和朋友的所有關係中,他顯得最親切可親,散發溫暖的熱情。

圖二:我的愛人,皎潔紅潤,超越萬人。

<![if !vml]>Image result for song of songs My lover is radiant and ruddy pic<![endif]>

新娘從對新郎的形像總體點出他在所有人中是僅有的唯一後,就開始細述她所認知的新郎。新郎的頭顱金碧輝煌(the most fine gold)。頭(head)位於新郎身體的最高處,智慧的泉源(箴82231),自有原創的領導支配(編下1312),聖殿的角石(英譯:headstone or capstone or corner stone; 47),展現德能而散發榮耀。新郎基督創造了大地、萬物、建立高天,事事安排適宜,所行的事,永恒不變,無一可增,無一可減 (訓31114)。普世衆民都要敬畏上主,因為,「是誰從原始安排了歷代的事而予以實行成就呢?我,上主,是元始,與最末者同在的也是我(依414;默18)」。我們也可以領會了:「男人的頭是基督,而女人的頭是男人,基督的頭卻是天主(格前113)」;「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這身體的救主(弗523)」。

在此默想一下。天主聖神住在我們內,天主的宮殿是聖的,這宮殿就是我們。所以,我們中若有人在今世自以為是有智慧的人,該變為一個愚妄的人,為成一個有智慧的人;誰也不能拿人來誇口,因為一切都是我們的:無論是誰,或是世界,或是生命,或是死亡,或是現在,或是將來,一切都是我們的;我們卻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31623)。

我們還記得新郎所描述的新娘,無論在當新娘已渴慕追求他,紀念他,為他奉獻,視他為唯一時的回應,或在愛的宣言中(歌121423415),都始於她眼睛的純樸是鴿(按英譯:your eyes are doves;歌11541)。新娘的細述則是先從新郎的頭部開始。這啟示的奧密即在點醒我們不是在仰恃自己的頭腦,自作聰明,應保持明智和慎重(箴3721;雅122),信賴上主(箴35;詠5634),以身為僕人的眼睛注視著祂的手(即祂的指示訓令及作為;詠1232),因為我們眼是身體的燈,眼注視在那兒,我們的心也必在那裏(瑪62122;箴2027)。幾時我們的眼睛純潔,我們的全身就光明(路1134);這即是新郎欣賞新娘的美麗的首要在她純樸是鴿的眼。

新娘繼而描述新郎的髮辮有如棕枝(his locks are curledor his hair like palm fronds)。髮辮如棕枝的樣兒展現了生命的青春活力,美麗,執著於正直仁義…可寓意堅持不變的【應允】或定立盟約的誠信(請參閱:創31:4453;歌21741)。裝飾悅人的捲髮就像在聖經新約福音書中的結合連繫在一起,就如同歌羅森書中說: 「為使他們的心受到鼓勵,使他們在愛內互相連結,充分地得到真知灼見,能認識天主的奧秘──基督,因為在他內蘊藏着智慧和知識的一切寶藏(哥22)」 ; 這“捲曲” 有如棕枝(棕樹寓意正義;詠9213)的頭髮,也寓意基督以最大的謹慎,活力和力量執行王權的職務,帶給信者獲得所追求的正義(詠8512)和強韌的力量,履行責任,抵擋仇敵的巧言花語欺騙,忍受因迫害遭受的痛苦,成為基督的好僕人好士兵。捲髮是堅韌最強的連結;這是一個救恩的標誌,它會產生機智的敏銳和尖銳,以及活力,力量和勇氣; 並且它們看起來多麼黑亮但隱藏不可視的奧密,以此帶入仇敵的面前; 並且按照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以智慧進行管理,彰顯偉大奇妙美麗令聖徒讚嘆的德能(默1534)。

教會在聖枝主日向參與彌撒者分發棕櫚樹枝,這是四旬期的第六個星期日,也是復活節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在聖枝主日,人們記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的死亡,讚美他救恩的禮物,並期待他的第二次降臨。聖枝主日也標誌著聖周的開始,這是一個莊嚴的一周,專注於耶穌基督生命的最後幾天。聖周在復活節星期天達到高潮,這是教會中最重要的節日。默示錄提到聖若望神視中被帶至天堂眼見來自各國的人舉起棕枝來榮耀耶穌:「在這些事以後,我看見有一大夥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異語的,他們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大聲呼喊說:『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我們的天主,並來自羔羊!』於是所有站在寶座、長老和那四個活物周圍的天使,在寶座前俯伏於地,朝拜天主,說:『阿們。願讚頌、光榮、智慧、稱謝、尊威、權能和勇毅,全歸於我們的天主,至於無窮之世。阿們。』(默7912)」。

烏鴉的黑色被認為是非常美麗的黑色。自然學者說,大腦和血液已經被用來使頭髮變黑。我們當可以領會天主的思維和奇妙的功行就像基督的頭髮一樣,黑色濃密,是複雜的,隱藏不可視的奧密,不可測量和不可理解的; 然而,它是美麗而令人愉悅的; 特別是當他們出現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時,我們如此的依賴基督,和祂應允和賜予的滋養救恩(創87;列上1736)。

圖三:他的頭顱金碧輝煌,他的髮辮有如棕枝,漆黑有如烏鴉。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新郎的眼睛有如站在溪畔的鵓鴿(英譯:His eyes like doves by rivers of waters)。鵓鴿站在溪畔,水中也反映著它的純淨,羽毛潤澤,非常悅目。

經上說:「 --- 看,這是我在耶叔亞面前安置的石頭,在這惟一的石頭上有七隻眼睛;看!我要親自在石上刻上題名──萬軍上主的斷語──並且要在那一天除去地上的罪過…這七盞燈就是那遍察全地的上主的眼睛(匝3:9 ; 4:10)」

這就寓意了新郎以恩寵和憐憫的方式關心自己的教會,因此在新娘的眼中看上去非常美,眼睛就像站在溪畔的“鵓鴿”(也被稱為“家鴿”),不激烈和憤怒,含愛和令人愛; 並在他們的一切試煉和苦難中,以同情和關切看待他們,把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因為,上主說:「這一切都是我手造的,這一切都是我的,上主的斷語。我要垂顧的是誰呢﹖是貧苦者、懺悔者和敬畏我言語的人(依662)」。

新娘接著描述新郎的牙齒在奶中洗過,按在牙床上,指出了他的土地產業富有成果,創造了良好的牧場,羊群被餵養了豐富有關永生的福音,度著純淨璞實忠信的生活; 正如雅各伯遺言中祝福了四子猶大的牙齒因乳而變白(創4912)。

圖四:他的眼睛,有如站在溪畔的鵓鴿;他的牙齒在奶中洗過,按在牙床上。

<![if !vml]><![endif]>

新郎的兩頰有如香花畦。香花畦是一片種香草的花蒲。新郎既是皎潔紅潤,他的臉頰就像香草坪。

臉頰常被視為一個人【榮美】的標誌部位,為此,臉頰上因被嫉妒的一擊已經是至今為止被視為的一種極端粗暴的行為,是一種致命的侮辱(依5335;瑪266768;若182223。然而,救主是愛,他在福音中教導我們愛德的金科玉律,那就是,【我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我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即使這種侮辱也是可為了救贖衆人的愛而順其勢的忍受及被寬恕的(瑪53948;路629;依5067521314)。

新約記載了一個關於以【香料】致敬耶穌的受難身體,忠於耶穌的故事。由加里肋亞熱心隨侍基督的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及其他的婦女們於逾越節預備日,眼看著耶穌在十字架受難而死,這時,那以前夜間來見耶穌及後來在首長中或法利塞人中為耶穌辯護的猶太人的首領尼苛德摩(若312750)也來了,帶着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100 litras;英譯:100 磅),隨同善良公正的議員若瑟把耶穌的遺體從十字架上卸下,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裏好,安放在為若瑟自己於巖石間所鑿的新墓穴內;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婦女們也在後邊跟着,觀看那墓穴,並觀看耶穌的遺體,是怎樣安葬的(瑪275761;路234956;若193842),她們就回去預備下香料和香膏,待第二天安息日一過,於第三天,即一週的第一天攜帶買好及預備下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裏,要去傅抹耶穌(谷161;路241;瑪281)。她們帶到耶穌墳墓的香料想必是為了試圖消除逝者經久生出的氣味(參閱:若1139),並榮耀基督的身體,祇是還沒想到如何搬離封閉著墓口的大石(瑪2760;谷1546)。這些忠心和虔誠追隨耶穌的婦女們一到墳墓那裏,卻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又隨即成為空墳墓(路242)的第一批見證人(路2419),他們帶來的香料是不必要的,因為因為耶穌已復活了,而且永遠活著,但他們對救主的熱忱忠誠得到了回報,婦女們包括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曾從她身上逐出過七個魔鬼)成為第一批看到耶穌的復活(瑪28910;若201117;谷169)。

然而,的確主耶穌復活前的一段時間(受難後的第一至第三天)是被塗滿了約100磅的沒藥及沉香調和【香料】在裏好的殮布中。可見,這厚重的香料有助於耶穌遍體遴傷的身體及保存人體自然氣味及潔淨的護理,也代表了跟隨主耶穌者如若瑟等由衷的珍惜敬愛主。我們也還記得,耶穌於逾越節前六天(上主訓示以民要在這天準備一隻羔羊,一直留到逾越節前夕宰殺;出1236;肋231),來到伯達尼(窮人之家的意思)村莊癩病人西滿家裏,耶穌素愛的瑪利亞及其家人也在座(她的姐姐是瑪爾大,弟弟是拉匝祿,才不久前被耶穌起死回生)。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關於此事,耶穌就對衆人說:她在我身上原是作了一件善事。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將來在全世界,這福音無論傳到那裏,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若1112378;瑪261013)。

我們在此反思一下,當我們紀念瑪利亞表達主耶穌的愛情,除了憶起七件聖事及彌撒中祭獻祈禱的禮儀以香料加之於聖油的意義,及感謝那常在祭臺前備置鮮花及佈置清理美侖美奐的聖堂的弟兄姊妹,也是否想到【聖教會】即是基督的身體,時而的被仇敵(意指誘惑引發來自團體內外衝動的夾擊)迫害得面目全非、遍體遴傷?我們為基督捨身救贖的愛情,以自己的愛情回應了什麼?我們可從新娘描述【新郎的面頰有如香花畦(beds of spices),又如芳草台(as banks of sweet herbs),他的嘴唇有如百合花,滴流純正的沒藥】,體會到沒藥和香草配合,言行一致地傾向【獻上自己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即是由衷的【感恩】祝福,即是表達對主的愛情的【首要】-服從他交待的【彼此相愛】的命令(歌11214431451513;羅12114161920;若1334),在基督妙身內盡己職(羅1238;格前121228),致力實現在主內成全的生活(格前1349;羅12921;瑪548)。

沒藥是一種天然油性樹脂, 採自沒藥屬(genus of commiphora) 多刺且矮小的落葉灌木,樹高可達4-5公尺,果實卵型, 表面光滑. 底部有四齒花萼、短柄。當植物的樹幹傷及白木質 (sapwood) , 會流出樹脂(resin)。 沒藥屬植物的樹脂就稱為沒藥(Myrrh))。沒藥是舊約時代使滿室生香, 衣服及身體充滿香味的重要香料之一。 聖詠中的默西亞君王祝婚歌即說:「你愛護正義,你又憎恨罪辜:為這個原故,天主,你的天主,以喜油傅你,勝過你的伴侶。你的衣冠散佈沒藥、沉香、與肉桂的芬芳(詠45:8-9a)」。新郎的嘴唇好似百合花那樣純潔,即是具有單純天真的性格,具備自制力 (self-control),抵抗外界的誘惑,保持不被污染的純淨(歌21216),又能滴流沒藥汁,展現救贖的化工,散發治癒的香氣。

圖五:他的兩頰有如香花畦,又如芳草台;他的嘴唇有如百合花,滴流純正的沒藥。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上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二世紀左右到現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默示錄中記載描述的世人似乎一直重覆著傾向湧自【內外】夾擊的誘惑,呈現執拗、背逆於創造他們的天主,以致屢屢遭致天主的公義審判及懲誡 (discipline) ,這也是為促使他們覺悟回歸於主向善。這些災禍性的懲誡的發生原由也如同當初人類違背天主與中保人:【亞當】、【諾厄】、【梅瑟】、【達味】及至現今以【耶穌基督】-天主自己定立的盟約。然而,作為主的僕人,我們從默示錄中的記載關於這些從【過去】到【如今】重覆發生的災難,可以覺察出人性自由意志的掙扎,即使人們已生活在【恩寵】的時代,仍掙扎於認識【敬畏】那真正創造萬物掌權的天主;經文及歷始的記載讓我們了解的真相是許多人藉【聖教會】的福傳甚至其中多位聖徒的殉道而自【良知】感悟【恩寵】的悔改歸主;但也有不少人反而因為天主的審判和懲誡,傾向選擇因應誘惑的【苦毒】更加的【憎恨】天主與天主的僕人。默示錄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許多人的【苦毒】、【憎恨】思維言行乃是源自念念不忘,難以棄捨他們所追求【爭取】的世俗榮華富貴,企圖滿足其肉情私慾。與此對立的【悔罪】及【十字架】捨己愛主愛人的理念當然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初始及繼續緊張、困惑、及選擇為衛護權益,甚至作出迫害侮辱的舉動,好似第一世紀時的一批猶太人執拗於趨炎附勢的崇拜世俗,以外表的傳統制式及梅瑟法律為憑的自衛並迫害耶穌及基督徒。

默示錄提及的一個不潔的暴力城(harlot city),即「那座對地上的諸王握有王權的大城(默1718)」,也可意指歷始上一些領導及跟隨的群體為自身繁華而試圖掌控操縱世界上的權力的運作同時鏟除忠言阻檔的教會(參閱得後27;默13: 110182324),於是,這些看起來掌權得以繁榮的大城因著反對及迫害【聖教會】-基督的身體,違背天主以祂自己親定的【新約】,最終遭受【天譴】陷入詛咒而發生如公元6670年耶路撒冷城的厄運。歷始上的巴黎、羅馬、伯林、莫斯科、伊士坦堡…都呈現類似的審判及懲誡,在作惡開始的一段時間,審判與懲誡似乎不明顯的輕微,卻是漸進式的,為的是天主的含忍,不願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伯後39;則182332),但執拗不悔改的最後就是城毀人亡(哈225)。

回顧教會在第一世紀末期後的發展,教會中心轉移至羅馬(聖克勉一世主教,即繼承聖伯鐸的第三任教宗,於公元95年左右調停恢復格林多教會秩序;安底約聖納爵主教及高盧里昂主教聖宜仁也分別於於公元106年及180年時都指出羅馬保持了宗徒的傳統的施教與訓導,所有散居全世的教會都該同她一致,接受她的領導地位;瑪1618;羅18),在埃及、希臘、高盧(現今的法國)開始發展、尤其是主耶穌提及在小亞細亞的七教會,在當地進展迅速地瀰漫於各個城鎮、鄉間。基督的福音逐漸於第二、三世紀,傳遍至羅馬帝國全境,且流傳至帝國週邊境外萊茵和多瑙河流域,大不列顛及波斯等國的國家。

當時羅馬帝國的文化一向祇追求現世的幸福,而且【捏造】許多邪神祭獻及制定對皇帝及羅馬城的敬禮,以求助於維護這些渴望現世的幸福,並藉此控制人民的生活。由於基督徒的信仰重視關注道德及來世的永福,而且信仰的天主是嫉邪的神,這與帝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羅馬古文化及所謂發展人本性能力以享物質、娛樂幸福的文明生活形成對立及絕對不妥協讓步,招致了基督徒被殘酷的迫害,迫害的加深及興旺反而喚起更多良知的覺醒,證明了天主十字架救贖奧密的工程。教會於第二世紀時而時續地遭受了極殘酷的地方性及血腥迫害,第三世紀期間則由羅馬皇帝們明令發動數次全國性迫害及摧殘教會,犧生的教友及神長們為數可觀,但殘暴的皇帝們也多短命未能善終,使教會受難為期短暫,皇帝們的殘虐迫害之後,反而使民心轉變,厭惡大宗的血腥事件,對忠信基督徒的捨身赴義產生了惻隱之心,也開始不再像往昔的抗拒認識基督,這或許是震憾於赴義者宣稱受苦受難者其實是他們內的基督,他們的死亡是凱旋,達致犧生獻祭的完滿,實現與基督結合永享光榮的言詞。羅馬帝國仇教的領導者至此也似乎覺悟無論流了多少基督徒的血,對保護自己的權威毫無作用。

公元311年,東羅馬皇帝加萊(Gaius Galerius Valerius Maximianus)染上惡疾,發臭的毒瘡,繁殖著疽蟲,在逐漸蔓延全身時,終於承認他受到天懲,欲與基督徒信仰的天主和好,並請基督徒代禱,並出令結束迫害。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也因見證基督徒信仰的天主以大能中止最可怕的教難,自覺需要呼求祂而在夢中獲得以基督十字架的記號平定了內亂。公元313年初,東、西羅馬皇帝相會,發表了【米蘭詔書】,明令良心自由,每人可自由信奉自己所喜歡的宗教,不得再受任何干擾。十字架的苦刑也隨即被取消。皇帝們對教會本來是進行一種滅絕戰,卻最終認輸;米蘭詔書一旦宣佈,羅馬帝國內的人成羣進入了教會,非天主教者至第四世紀末期已退居為少數,天主教也居然成了皇帝們信奉的宗教,狄奧多修一世(Theodosius I)於公元380年更宣佈天主教為國教,教會的機構不斷增加,隱修生活也從此開始,教父們的作品也大顯光輝,並促使大公會議中確定若干重要的信條(以上有關教會發展史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一)。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凡事都有神的美意”

     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fbAH_fuog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2/15/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的君王,我的天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YysfrUbcc

及唸誦雅歌篇第五章第 1416節(新娘繼續描述她所認識的良人):      

新娘: 他的手臂有如金管,鑲有塔爾史士寶石;他的軀幹是一塊象牙,鑲有碧玉。

他的兩腿像一對大理石柱,置於純金座上;他的容貌彷彿黎巴嫩,壯麗如同香柏樹。

他滿面香甜,全然可愛。耶路撒冷女郎!這就是我的愛人,這就是我的良友。

新娘經歷試探時向耶京女郎繼續描述新郎的手臂有如【金管】(His arms are rods of gold),鑲有【塔爾史士】寶石 (set with beryl)

手臂用來表示權力的執行 (1015;則30:21;耶48:25) 因此它也寓意彰顯天主的大能(出15:16;詠89:14;宗137)。金碧輝煌的頭顱總是通過如同【金管】或【金杖】的手臂大能,安排和平救贖的計劃(詠8915);基督的工作是從他對世人無限的慈善開始的(谷737;格前1522),祂以萬王之王的權柄,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這樣,除了他們自己執拗知罪犯罪(若152227;若一516;瑪123132)之外,沒有人能滅亡(參考Antoine Augustin Calmet, O.S.B. 1672 1757 AD)

鑲有【塔爾史士】寶石(set with beryl)。Beryl 的希伯來文即是【塔爾史士】(Tarshish),意思是在海岸(the sea coast)之地的城市,或許是因諾厄的曾孫,即“耶斐特”的孫子“塔爾史士”居處於此而被取此名(創1014)。由於洪水後僅存的諾厄及其家人的後裔分散於地球各處,許多地名也以他們的名字稱呼。【塔爾史士】是在離耶京遠方的一個濱海之城(目前仍有爭議,有待考證是在西班牙、希臘、義大利、還是更遠的東方印度海岸),當地盛產金、銀、鐵、錫、鉛、象牙、猿猴和孔雀(列上1022;編下921;耶109;則2712)。鑲有【塔爾史士】寶石即是【鑲有遠方舶來品的寶石】,意謂那如金管或金杖的手臂施展的【和平救贖】是在本地夢昧以求的遠方舶來珍品。

圖一:他的手臂有如金管,鑲有塔爾史士寶石

<![if !vml]>Image result for jesus helping poor work pic<![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Jesus arms are rods of gold save people  pictures<![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God Helping People<![endif]>

他的軀幹是一塊象牙,鑲有碧玉(英譯希伯來文:his body is as polished ivory overlaid with sapphires. 這裏描述的身體(body)應是意指軀幹的腰部或肚腹(belly Douay-Rheims 1899 American EditionKJV),軀幹的腰部或肚腹這個詞象徵性地用於心,肺腑的深處(箴言188; 2027)。大象的象牙約四分之一是鑲在象腦中的。象牙的內部構造與人類牙齒相同,均為實心構造。象牙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增長,不像人類固定在某個時間才長出牙齒來。但是功用卻不在咀嚼,而是用在挖掘食物和當做武器。碧玉或藍寶石(sapphires)是一種珍貴稀有的寶石,聖經中記載先知神視中看到天主的寶座像藍玉的石頭(sapphire;則126;出2410),新耶路撒冷的城牆第二座的基石是以藍玉(sapphire)【裝飾】,基石上面刻着基督的十二位宗徒之一的名字(默211419),如同被揀選裝飾其它十一座基石的十一種特殊的,都是【各向異性的】(anisotropic)寶石,它可以因曝露於交叉偏振光(crossed-polarised light)即類似純光(未參雜化學元素及紫外線)的照射下使原本不可見的雙折射結構變得明顯,【在各個不同方向發出如虹霓般的光彩,表徵天主守約的信實】。藍寶石可被視為表徵天主的公義。這可意謂新娘感受到的新郎內心深處是與頭顱相接一致,時時懷著忠信、誠摯,充實準備為意願聖化者賜予智慧、真理、正義、仁慈的救恩(格前130)。

圖二:他的軀幹是一塊象牙,鑲有碧玉。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的的兩腿有如白色的大理石柱(艾16),置於【純金座上】。大理石的柱子堅定,剛硬,是指祂正直的、平等的、聖潔的、公義的、堅定的高貴與穩健,立基於【祂永恆的目的和法令】。腿顯出一個人的力量和能力,以承受和支持已經或已經放在他身上的東西。基督作為萬王之王,承擔整個宇宙,地球,以及其中的一切;譬如: 充滿恩典、祝福和應許的盟約,整個教會,所有選民、世人及他們所有的罪孽和過犯,負荷、試鍊、誘惑和患難。這些也彰顯了基督的大能。「基督只奉獻了一次贖罪的犧牲,以後便永遠坐在天主右邊,因為他只藉一次奉獻,就永遠使被聖化的人得以成全。從今以後,只等待將他的仇人變作他腳下的踏板(希101214)」。但是現今我們還沒有看見一切全隸屬於他權下(希28);他必須一直的為王統治,直到所有的敵人都放在他的腳下(格前152527;詠1101;瑪224246;弗122;路1716;默2014214)。

圖三:他的兩腿像一對大理石柱,置於純金座上

   <![if !vml]>Image result for His legs are as pillars of marble bible pic<![endif]> <![if !vml]>Image result for His legs are as pillars of marble bible pic<![endif]>

新郎的【容貌】 (countenance ;面容臉色及形態) 有如黎巴嫩山脈的【光華】-展現出的【榮耀】和【光輝】。黎巴嫩基本上是一個山脈地區,位於耶京北部約193公里的敘利亞境內。阿瑪納山巔、色尼爾、和赫爾孟山頂(歌48)都是黎巴嫩的山脈。黎巴嫩的名字意謂白色,寓意美麗的異地。聖詠第72篇描述默西亞神國裏的「山嶺上的收成也要富饒有如黎巴嫩(詠7216)」,第133篇詠讚彼此相愛的兄弟團聚共處的幸福快樂,因上主在那裏賜福,又賜生命直到永遠,像赫爾孟的甘露,時常降落在熙雍山(詠13313)。梅瑟曾向上主要求進入聖地,得以觀看那壯麗的黎巴嫩山脈(申3:25)。依撒意亞先知也描述獲得天主的救恩者如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歌唱,因為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見到上主的【榮耀】和【光輝】(依3512)。

新郎的容貌壯麗如同香柏樹。香柏樹 (cedar tree) 非常高大、宏偉。它生長在黎巴嫩山脈約6500英尺上,經年常綠,美麗,芳香,生長緩慢,壽命長,繁殖傳播廣泛豐富。它的木材呈紅色,也俗稱【紅木】,味道苦澀,氣味芳香,防昆蟲白蟻侵蝕,具有許多用途,且非常耐用,常用以建築或裝璜聖殿及宮室用。在聖經中比喻虔敬天主子民意願嚮往追求正義如黎巴嫩的香柏莊嚴、美麗、威挺(詠921316)。也經常用之於心高氣傲,目中無視上主為主,把自我當成好似黎巴嫩香柏的比喻(依21213;則17110222439210)。

圖四:他的容貌彷彿黎巴嫩,壯麗如同香柏樹。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滿面(英譯:mouth) 香甜,全然可愛( altogether lovely).。這是意指新郎出自口中的言語。「你的教言(words) 對我上顎(palate)多麼甘美!在我的口中比蜂蜜更要甘美(詠119103)」!上顎即是口腔的上壁(而下顎即俗稱的下巴)的骨骼、關節、肌肉等軟組織,用來進食、咀嚼、【嚐味兒】。

的確,「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一樣(若746)」;「以色列的天主,救主!你真是隱密的天主(依4515)」。

圖五:他滿面香甜,全然可愛。

<![if !vml]>Image result for how sweet are thy words unto my taste pic<![endif]>

反思一下,我們的耳朶是否喜聽世俗性的【美語逢迎】(flatter)(詠510625;箴2628295),但最終不過是【虛空】;「有些道路,看來正直;走到盡頭,卻是死路(箴1625)」。聖保祿在希臘的得撒洛尼城教會曾澄清自己與同來宣講福音的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不是為取悅於人,而是為取悅那考驗他們心靈的天主(得前246)。祇有親切的言語,不變的基督【教言】才能使我們愈咀嚼愈香甜可口有如蜂蜜,使心靈愉快,使筋骨舒暢(瑪5171872428;箴162324)。

新約福音中,耶穌在教導我們如何處理憤怒-即欲復讎的慾望或拒絕饒恕的態度時(瑪522),即是把我們帶回人的內心良知。行動來自內心做出的決定,即使不是立即顯現出來。當我們在心中培養一種情緒時——無論是善是惡——它最終會找到及設定方法實現出來。經上說,「『你們縱然動怒,但是不可犯罪;』不可讓太陽在你們含怒時西落,也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42627)」。這意思是,任何持續過久不肯饒恕的行為都會導致內心的怨恨,並最終摧毀生活和人際關係(雅11415)。一個人若出言不當,就很容易的侮辱到他人,尤其是侮辱那些最親近我們的人。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最愛的人也是最能深深傷害我們的人,反之亦然。還有什麼匕首能比近人的一句不友善的話更能穿透呢?天主認真對待我們所說的每一個字;事實上,祂會讓我們為祂說的話承擔負責,因為祂的話語應是我們內心所有的外在表現。文字的大能即是揭示了文字的分量(weight)。如果我們做了什麼來傷害愛德之事,那麼我們必須設法修復這一違背。事實上,這對天主來說是如此重要,對我們來說也是至關的重要,以致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傷害了與弟兄姊妹的合一,並且不設法修和,天主就不會接受我們的「獻祭」(瑪123437)。為此,把那些特別困難的關係帶到禱告中,求主耶穌教導如何去愛,並主動表示領會同意了天主的期待我等都要決心成聖,渴望從主耶穌那兒汲取力量去愛;祂就絕不會因為我們還未建立該有的德行而拒絕賜予我們恩寵(瑪52324)(本段大部摘譯自Father Shawn Aaron, LC | Source: Catholic.net)。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二世紀左右到如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教會於世紀初在羅馬帝國內普遍性的被敵視,教友的信仰生活不便公開,多在私人宅第內甚至地窟(即是私人或數人聯購的埋葬塋地或公墓,地下寬廣可高至上下五層有階梯相連)平安隱蔽的秘密聚會,如此,可靜心向天主、祈禱,敬拜,也免除橫遭褻瀆聖事的危險;但除此之外,不論是食、衣、住、行,都與常人一樣的生活。

圖六:世紀初羅馬帝國基督徒的參與彌撒聚會

<![if !vml]>Image result for roman empire early century cemetery christian gathering pic<![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roman empire early century underground christian gathering pic<![endif]>

戴都良 (Tertullian; 150-230 AD) 說:「我們時時出入議政廳、浴所、作坊、商店、市場、和其他公共場所。我們也有水手、兵士、農夫、和商賈,我們也以勞作和才智服務人羣…」。祇有當信仰生活被試鍊時,譬如:借貸須指著對方所信的神祇發誓,隨同事朋友的慫恿去邪神廟宇朝拜、風月場所…便有暴露基督徒的身份招致被控訴的危險。

大多數的教友都是由外教皈依的成年人,一經請求便給付洗的宗徒時期已成過去,因為進教可能遭致致命的危險,望教者必須經過一個準備時期,甚至可能延長數年。準備時期中得學習並實行教義,通過考試,需表達出應許接受宗徒們傳下來的教義綱要,包括基督的一切誡命,及【天主經】和【宗徒信經】的內涵真義,為讓衆人認可堪當加入教友團體。彌撒通常從深夜開始直至黎明前結束。彌撒聖道禮儀後,尚未受洗者即被被帶領退席。彌撒的參與也帶給所有教友心中有耶穌而更能鼓起勇氣面對白日的困苦及與之周旋。受洗、堅振的聖事禮儀一般在復活節,表示受洗者已死於罪惡,同耶穌一齊復活開始度新生命。

初期信友並非祇有主日參與彌撒才記得天主。聖克雷孟(St. 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AD)曾描述當時信友【不斷祈禱】的信仰生活:「我們既相信天主無所不在,那麼我們一生可說常過瞻禮;我們在勞作時讚頌祂,在航海時唱聖歌聖詠。我們念經就是同天主交談。如果我們能同天主默默相契,雖然口中不念經,心中也是在祈禱。我們抬起頭來向天舉臂,當我們念經的聲音停止時,在心靈的顫抖中,仍嚮往著精神的世界。無論是散步,是談話,是休息,是工作,是看書,可說是常在祈禱。在默想時,一人收歛心神,呼求在天上的父,祂對呼求自己的人,常是接近的」。教友於黎明起身,晚睡前,用飯時,日中每種重要工作或不甚重要的參與活動時都行祈禱」。

聖猶定( St. Justin Martyr; ~100-165 AD) 曾對從外教歸化者宣講每主日要參與神聖的彌撒 ("dies solis""Apologia" I, 67per Fr. Manuel Garrido , O.S.B.)。他描述這些歸依者的人心:「從前我們以荒唐為樂,現在貞操成了我們的幸福;從前實行魔術,現在奉獻自己與天主;從前貪財,現在把所有的充公,各取所需。從前怨恨、謀殺、彼此反對,風俗的區別不許我們收留外人;現在從基督降生以後,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們為仇人祈禱,我們為不公道的仇教者求得回頭,為能使他們也符合基督高尚的教義而生活,也能如同盼望從天主,世界的主人那裏,獲得同樣的賞報」。

然而,並非所有教友都像聖猶定所描述的,有些人受洗後,又經不起周圍的敗俗,普遍的拜偶像,和在刑罰的恫嚇前背教的誘惑。為此,教會對已公開承認犯大罪的教友,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責其自行做謙抑與難堪的補贖,並與教友團體隔絕,不可領聖體,直到主教為其覆手那天,才能隆重地與教會修和,再加入教友的行列。

每一個教友不祇是為自己的靈魂得救,對所在教會團體也要負責(即按照天主所分與各人的信德尺度服事;羅1236),不可自命清高的獨斷獨行,應同心合意,在主內生活,彼此相愛。為此,獨立自治的地方教會逐漸的建立(也請參閱:格前1414;伯前25);而後,按主耶穌意願宣稱的(瑪1618),一個在所有地方教會之上,【聖教會】,大家的教會,始於聖伯多祿在羅馬領導的教會及其傳承,公教會(Catholic)-即天主教,於公元107年開始被所有地方教會公認(由安底約的聖納爵主教提創)。(以上有關第二至三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一,Joseph Motte, S.J.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盼望那一天”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IzA8kr7WE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2/22/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主!我要,我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ajf6ENsMw

及唸誦雅歌篇第六章第 13節(新娘回神醒悟她所認識的良人應在那兒可尋):      

耶京女郎: 你這女中極美麗的啊!你的愛人往那裏去了?你的愛人轉向何

                     處去了?好讓我們同你一起去尋找?

                     新娘 :   我的愛人到自己的花園,到香花畦去了,好在花園中牧羊,採

                                 摘百合花。

                                 我屬於我的愛人,我的愛人屬於我,他在百合花間,牧放他的

                                 羊群。

耶京女郎好似也是朦朦朧朧不清楚新郎目前在那兒,不知何時才會偶遇新郎,新娘的描述打動了她們的心,因為新娘【因愛成疾】,最好立即找著新郎,於是,她們請新娘回憶及想一下,新郎當初轉身走向何去,或許有他要眷顧關懷的地方,並表達意願與她一起去找到新郎。

在領會【彼此相愛】的共融誠摯的層面上,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也是在於不吝分享,又時而關切彼此心中的渴望,適時點醒,其實,人總是因情緒的波動,尤其【因愛成疾】,一時未能理出頭緒,但由於他人的同理心的愛情暨自己不斷祈禱時得以內心【安靜】(rest or calm)、【歸依】(returning) 而獲得天主的救恩,也因【寧靜】(quietness)和信賴 (trust for confidence) 而可充滿活力行事 (依3015)。

因此,新娘得以平安的【依循自己對新郎的認識】,回應耶京女郎關於新郎的去處,而不再像當初因愛人轉身走了立時傷心倉皇的說:「我尋覓,卻沒有找着;我呼喚,他卻不答應」(歌56)。

圖一:田間的花卉已露…(歌212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熱愛新郎的新娘是可以臆測推斷他的習性及愛好,想到了他會去眷顧【他自己】的花園,勤奮的照料羊羣【安全的信仰】生活,而且使他們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911)。【他自己】的花園可意指屬於基督的所有教會。他一定會到花園中的香花畦,好在花園中牧羊,採摘百合花。香花畦可寓意情願奉獻出自己為敬禮天主者所在之處(羅121)。

圖二:我的愛人到自己的花園,到香花畦去了,好在花園中牧羊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Image result for Jesus comes down to his garden song of song bible pic<![endif]>

他採摘百合花,即是召喚那被揀選的,已棄絕了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可以柔順的聆聽教言,同心合意地,協助牧羊參與救贖而服事(瑪551382223;詠119103)。

圖三:他採摘百合花;他在百合花間,牧放他的羊群。

<![if !vml]>Image result for Jesus feedeth among the lilies song of song bible pic<![endif]> <![if !vml]><![endif]>                          

新娘道出了新郎的去處時,尤其是到【香花畦】(歌216623),好似豁然有所覺悟,校正了她之前以“自我”為優先以致躭誤了良人的急喚,從總是意願新郎向她歸來(歌21014),轉而主動的去追隨新郎完成祂的旨意。為此,新娘也把以往宣稱 “我的愛人屬於我,我屬於我的愛人”,而把次序改正成【我屬於我的愛人,我的愛人屬於我 (I am my beloved's, and my beloved is mine)】。

圖四:我屬於我的愛人,我的愛人屬於我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二世紀左右到如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上週提及羅馬的教會主教,始於聖伯多祿及其傳承,於公元107年開始被所有地方教會公認具領袖的地位,享有特殊的權威,以澄清教理合乎主的教導,為調停地方教會的紛爭不睦及恢復(路223132)。里昂主教聖宜仁曾於公元180年左右即承認在宗徒們的教會中,真正教理的受託者,特別是在羅馬教會。事實上,只有在羅馬教會可以找到傳統的教訓,完整而不受異端影響,因此,該是一切地方教會,即散居於全世的教友,都該同她一致;各地教會在她內保存了宗徒的傳承。

我們應還記得主耶穌立聖伯多祿為教會的磐石之前先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當時【眾說紛紜】,只有聖伯多祿給了到位的回應:「「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319)。

到了第三世紀時,各處教會向羅馬求援愈來愈頻繁,求援者也都主動奔赴羅馬,承認羅馬教會是【代理】主耶穌,衆地方教會的頭,宗教的中心。地方教會的主教們不但親自管理所在地方的教會,常聚集開會商討教會之事,以便保護純淨的信仰。地方教會間也時時互動、友愛的交往及傳達書信、文告,包括推薦善表如殉教的英豪事蹟。

羅馬帝國時代的文明社會充滿了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作家 及各類學者;基督的福音的推廣傳播自然引起不少如【尼苛勞黨人】的【欠缺完整認識天主】的異端激烈爭辯和攻擊(默2615)。天主在這時期揀選了一些德才兼備者,闡明並教授信仰的真義。他們在教會內享有特殊的權威,但教會並沒有擔保這些【教父】級的言論及著作,強調一切都需與聖經及宗徒傳承的耶穌教導一致。這些初世紀的教父們,致力發揚主道,並見證了早期的信仰維護。有些是宗徒的門徒如安底約的聖納爵(St. Ignatius of Antioch聖若望的門徒,為繼任聖伯多祿在安底約的第二任主教)和其友聖力康(St. Polycarp of Smyrna69155 AD; 聖若望的門徒)。我們還記得聖力康(也譯“聖玻里加”)任斯米納教會(默2811)主教約60年之久,他的管理是遵循「福音模式」,以基督信仰最無懼的精神承受殉道,卻不尋求無謂犠牲,而是像耶穌那樣避免殉難,直到認知是天主的旨意。這就是一種慎重體諒的愛,渴望的不是獨自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所有信仰基督的兄弟姐妹。

信仰維護最著名之一的是聖猶定(Saint Justin;~100165 AD),生於巴勒斯坦,自幼喜研哲學,在東方各地旅行,於各派哲學中尋求真理,卻沒有一派哲學能滿足他,直至因一位【不見經傳的年長教友】的傳福音,認識了基督,並使他獲得天主教義是真實的智慧。然而,他歸化後並不放棄哲學,在厄弗所和羅馬成立哲學學院,後來成為著名的亞歷山大里亞教理學校。他又寫了兩部護教著作呈給外教的皇帝。聖猶定不只是一位哲學家,他也是最早描述「慕道制度」和「入門禮」的教父之一。聖猶定陳述「準備洗禮」的四項本質:1. 相信傳道員所教導的真理;2. 承諾要遵照誡命生活;3. 學習祈禱,並請求天主赦罪;4. 學習守齋。在準備洗禮期間,所有團體成員都應守齋、祈禱。這個紀律影響了幾個世紀的基督徒入門禮的過程。他在公共集會中,駁斥外教人對天主教的毀謗。他還被一名鄰居的外教哲學家告發他是教友,最後殉道,也證實了他自己說的話:「沒有一人信從蘇格拉底,以致為他的教訓而死;但為基督,連販夫走卒都能視死如歸」;「基督徒有責任傳播信仰;如果這種行為的賞報就是死亡,那麼,他不單已經準備好,更樂意接受它」(聖猶斯定大事錄;The Acts of St. Justin)。

外教人歸化後,常有人把以往受教育或在既定觀念的文化薰陶與所被教導【新】的信仰試圖調和,如“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主張唯精神是善,物質為惡,所以物質乃由更低級的神所創。這導致該主義又引出許多決然不同的裂教團體,如過激的苦修主義,以躲避運用物質,婚姻也淪為惡不可為;或者,就讓身體任所欲為的作惡,因為它與精神分開。甚至這些團體中有一支最著名的,由一位擅長組織的馬西翁(Marcion)領導, 不願相信猶太人的天主是真天主,而擅自拋棄全部舊約古經及一部份新約聖經。還有一位蒙丹(Montanus)於公元170年左右,散布預言,宣講嚴格倫理、齋戒,禁止信徒逃避教難,並宣佈若干罪過不得寬赦。但這些造成教會損失充斥的異端,也促使教會確定她的教義,在認識天主的知識上日漸進步增長。

大約在第二世紀中葉,或許由於聖經中有許多未提及的事蹟,教友們閱讀了覺得意猶未盡,以致宗教性的偽經、通俗文學小說暢行。這是為滿足好奇心,譬如教友們會關於主耶穌的幼年生活,他的家人及宗徒們的經歷或行事錄。但這些奇異的敘述,易誤導教友的信仰思維;為此,教會為保衛教友的信心純淨,擔負了分辨澄清的責任,且措施嚴厲,對違反教義的荒謬,加以處罰(如徹司祭之職…等),若祇是小說性的書籍文章,便予以容忍,但不可在聖堂中公開頌讀。從這些偽經及通俗宗教文學的盛行,後人也能感受到初世紀教友們信仰的渴慕及對聖母一種熱愛的敬禮,堅信她是卒世童貞,並蒙召升天。

在教會早期的歷史上,第四世紀是一大轉捩點,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因在夢中獲得天主給予基督十字架的啟示平定內亂,把勝利歸功於天主,與東羅馬皇帝共擬同宣了米蘭詔書(公元313年)實行宗教自由的原則,帶給了教會和平,之後的狄奧多修皇帝更宣佈天主教為國教,教堂得以興建,基督宗教的信仰(如: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的)也逐漸融入法律保護窮苦病弱與孤兒等,保護奴僕的免受虐待,及較易釋放,取消各種不人道的苦刑,如十字架及以燒紅的鐵去烙印犯人的臉,及盡力攻擊世世代代其它沿襲下來敗壞的風俗。教會法廷也開始成立,甚至得到羅馬皇帝的認可法定價值,以維持教友間的和睦及避免壞表樣兒。但君士坦丁皇帝自認為【額外主教】的傳承,也開始威脅了教會教宗及主教們的判斷權柄,使得教會隸屬於政治權威下的危險。譬如君士坦丁的兒子,康士丹二世(Constantius II; 在位期間:350361AD),庇護“亞略”異端,而這異端可能是教會史上面臨最危險,甚至動搖了信仰的根本。

“亞略”於公元313年任埃及亞歷山大城一堂區的本堂,他被描述年長,看起來品行端方、莊嚴、聰敏、能言善辯、很吸引聽衆,但自負執拗,固執己見,更糟的是他的講道與教會傳承的信仰不甚符合。他認為主耶穌並非如天主是【自有】者,而是在創世之前由聖父從無中所造,並非與聖父同性同體。天主聖父讓聖言創造世界,天主預知他未來所立的功勞,就收他為義子,因此他不能與天父平等,結論是主耶穌並非真天主,而是受造物之一。“亞略”的論述無疑衝擊了教會信仰的根本,因為既無天主降臨於世,基督的救贖的無限價值就不存在了。雖然當時埃及的主教們在亞歷山大集會反駁斥責了他的異端學說,但亞略卻仍我行我素,憑著他的才幹及組織的本領使民衆對他的事件有興趣的關注,他把自己的學說譜入歌曲中,使得家喻戶曉,無論水手、旅客、商人…都會反覆歌唱,並傳佈到了埃及以外,整個東方包括主教和神學家們都興起熱烈的爭辯,人們即使在戲院等公共場所也競相爭論著神學,但這也使得一些外教人視為笑柄,因為信徒們不能同心合意確定教會傳承的信仰。

這時,君士坦丁不願再見到教友們信仰的分裂,於是接受了他的宗教顧問建議,親自邀請主教們參加他於公元325年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Nicaea;現今土耳其境內的伊兹尼克,距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召開的大公會議。參與的帝國內外主教們達318位之多。亞略雖盡力施展他的辯才,但終因其學說牴觸教義而被摒棄。大會為澄清教會的道理,與會的教長編籍了一直到現今主日彌撒中所頌唸的【信經】,清楚地確定了關於耶穌基督的信條。大會也因此放逐了亞略及兩位在信仰宣言上不肯簽字的主教。但大會召開以後,一些主教雖然已公開簽字了,暗中仍是亞略的信徒,他們機智的編造模稜兩可的信仰條文,開會爭辯不已,致使君士坦丁為平息事端,且想恢復亞略的地位,重新接受他的學說。亞略遂被從放逐地召回,不料在恢復教籍之日的前夕,突然猝死,被認為是天主的顯罰。君士坦丁的繼位者,康士丹二世與瓦倫斯(Valens),都擁護亞略異端學說,且把忠於尼西亞信經的主教放逐,這兩位皇帝也擅自召開會議,親任主席,強令與會者接受亞略信仰條文,於是,此後亞略異端蔓延日廣,直至大博學聖師們如:聖達修(又名聖亞大納削;St. Athanasius 296-373 AD),聖怡樂(St. Hilary of Poitiers310 367 AD, 聖西略(St. Basil the Great330379 AD)等堅毅不撓的悍衛教會信理,狄奧多修大帝(在位公元379-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並於公元380年頒佈敕令將天主教定為國教)毅然自任為尼西亞信仰的保護者時,亞略異端才在帝國境內消失,不過它已傳入許多日耳曼民族中,繼續再生存了兩個世紀。

聖達修是亞歷山大主教,年輕還是執事時,當年的主教即帶著他參與了尼西亞大公會議,此後悍衛教會信理,並反對政治勢力介入宗教,破壞正統教義,堅毅不撓,慘遭五次被放逐的命運後才返回亞歷山大城,於373年,在他任職了46年的教座城安返天鄉,享年七十八歲。他的安逝正符合了真福八端所言:「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510);而他也是一位流傳萬世的「被放逐的教父」。

聖怡樂是位於法國中西部的普瓦鐵(Poitiers)城主教。他出生於一個非基督徒的貴族家庭,曾結婚並育有一女(St. Abra of Poitiers;一位以行慈善聞名的聖女), 但在教友及神職人員的簇擁下被立為普瓦鐵主教。當其時亞略異端(Arians)十分盛行。由於怡樂主教不願參與亞略異端譴責聖達修的行動而慘遭放逐至東方。直至被放逐後,怡樂了解自己有責任起身與亞略異端抗辯。他開始研究亞略異端,他勤於寫作:「雖身處異域,依舊要談論天主聖言。聖言不應被束縛綑綁,祂應帶給我們自由」。他認為擁護亞略異端者即是【敵基督的前軀】。他們不認為(或未覺察)自己是代表基督牧羊的主教,而是【敵基督的祭司】。這些人披上了虔誠的外衣,假裝傳福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引誘別人否認基督。「他們不認識自己是誰」。他質問那些相信亞略異端的主教們,他們所認知宗徒們的傳道事業有否有像他們〈跟隨亞略〉藉諸通過人的手段和世俗的支援(secular support)來促進人信仰天主的事業。

在小亞細亞的聖西略曾是一位隱修士,公元370年,繼承了他出生地凱撒肋雅城(Caesarea;位於現今的土耳其境內)主教的職位。他一生慷慨幫助窮人,又力斥亞略異端,著作等身,馳名於世,尤其是他所定的隱修規則,以工作、讀書和祈禱為基礎,現在仍為東方多數隱修院之圭臬。瓦倫斯皇帝強迫各地教友信從亞略異端,但在準備放逐聖西略的判決書上的簽名的筆毀壞了三次,最後反而決定給了他一大塊地皮,幫助他建蓋一所大醫院。值得一提的是當省長代表瓦倫斯皇帝要求他在異端信條的宣言上簽字,並質問他憑什麼拋棄皇帝的宗教,他說:「皇帝和我同樣是受天主的受造物,我不朝拜受造物」。省長又問他難道不懼權柄的刑罰:就是財產沒收、人被放逐,拷打、甚至於死嗎?他回答省長他只有一件外衣和幾本書,沒啥好沒收的;他在世本就是外鄉人,放逐到那兒都是旅客;他的肉體本就軟弱,禁不起拷打,死了反而能讓他提早親近天主。省長認為自己是堂堂省長,尚未有人說如此的話,他就提醒省長在跟一位【主教】打交道,【主教】的職責之一也與省長同樣是護衛「權柄」-「除了天主,我們一文不值」。

聖西略弟弟是聖國瑞‧納祥(St. Gregory Nazianzen329390 AD),也是主教(君士坦丁)、聖師、教父。聖國瑞.納祥雖一生中大部份時間度隱修士的生活,但博學善辯,講道感人,有「神學家」之稱,引領了許多擁護異端者回歸了正教。為此,教會時時紀念聖西略與聖國瑞.納祥與幾位四世紀的學者和主教,他們生活在一個信友諸多糾紛的苦難期,在信友分黨分派的混亂當中,以嘉言懿行及滿腔熱情給信眾解說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理,為真理、為基督作證(以上有關第二至四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一,Joseph Motte, S.J. 及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

我們在此稍事反思一下,亞略異端的產生從何而來?是否由於亞略本人未【聽】好基督的福音,隨自己的思維受了仇敵的蠱惑?新約福音中主耶穌特別強調了祂與父原是一體(若1030),教會也一向傳承教導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理。亞略這麼的聰明熱情關注宣道及福傳之事卻也會忽略主耶穌在福音中的教導及宗徒傳承的信仰,那麼我們是否得多激勵自己時時檢視確定在生活中的不離開聖言,在經歷千錘百鍊的教會內順服受教,如同孝愛我們的母親。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尋回所愛”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hvIIH-43E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3/1/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願降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Ygtybk_sE

及唸誦雅歌篇第六章第 47節(新郎讚美回應肯定新娘經歷試探磨練出的堅固愛情):      

       新郎: 我的愛卿!你美麗有如提爾匝,可愛有如耶路撒冷,莊嚴有如

                   齊整的軍旅。                

                                 轉過你的眼去,不要看我,因為你的眼使我迷亂;你的頭髮猶

                                 如由基肋阿得山下來的一群山羊。

                                 你的牙齒像一群浴後上來的母綿羊,都懷有雙胎,沒有不生育

                               的。

                                 你隱在面紗後的兩頰,有如分裂兩半的石榴。      

新郎離開躊躇的新娘,讓新娘自己發顯了她堅定對新郎主動的愛情:追念的【讚美】和依憑認識衍生的【醒悟】而【尋覓】心目中永遠的愛人,就能察覺新郎其實離她不遠,而且新郎還以喜悅的安慰回報了她的【因愛成疾】(參考聖師,聖伯達〈St. Bede ~673-735 AD 〉的詮釋)。

這時,新郎回應新娘堅固的愛情,開始讚美新娘就像當初婚禮時的宣言(歌415)大致雷同,但強調她看起來比以往更堅強,美麗如【提爾匝】,可愛有如【耶路撒冷】,現在莊嚴有如【齊整的軍旅】,因為她經歷試練得勝,克服她的跌倒,學習到了信從順服。

【提爾匝】(Tirzah)意謂【她是我的喜悅】(she is my delight) 。新娘美麗有如提爾匝,寓意新郎看中首選的美麗,忠心地不離不棄。聖經中提及的提爾匝城(位於耶路撒冷北方約110多公里)原是客納罕人的一個獨立王國的京都,以民進入客拉罕地後它成為厄弗辣因支派的城市,再後或許是它的【自然美麗】受到北國以色列王的青睞成為第一個首都,直至敖默黎時代(穌1224;列上14:17; 15:21,33; 16:32)。

新郎又稱讚新娘可愛有如【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名字的意思是【和平之城】,祇有和平的氣質展現才配稱可愛,人見人愛,因為和平與正義必彼此相親(詠8511)。【耶路撒冷】是天主的城邑,美麗絕倫(詠482-3; 502)。

耶路撒冷名字的詳意(按希伯來文的字根組合)是【和平地建立,像水一樣流動(即雨水),像箭一樣射箭,指出(好像通過瞄準手指),教導。這可意謂耶路撒冷之名的含義是天主在對人類的指示、教導、啓示、救恩、和互動的始源處。無論在天(默2112)和在地,都揭示了天主國的性質和品格。為此,「請為耶路撒冷祈禱和平:願愛慕你的人獲享安寧(詠1226)」,普世衆人終得以從耶路撒冷基督那兒獲得和平的救恩,在和平中得以增進生活上的繁榮(依 2:23; 4:2)。耶路撒冷不僅僅是關於猶太人,也是關於天主及祂施予普世的救恩。正是在耶路撒冷和通過耶路撒冷,我們看到天主在祂的話語中所宣告予以普世的應許的救恩和實現。耶路撒冷即是恢復整個天主創造的世界達成祂所祝福期待的標誌(匝148111617)。

因此,新郎這樣將新娘總體的美麗與巴勒斯坦土地上兩個最美麗的地方,也可說是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兩個王國的權力行政及法治中心-【首都】,做了比擬。新娘在新郎的眼中也就如【鴿子的純樸美麗】、【意願受教的安寧順服】、【莊嚴有序、同心合意的行動】的軍旅,令人見之肅然起敬。

圖一:你美麗有如提爾匝,可愛有如耶路撒冷,莊嚴有如齊整的軍旅。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一向描述新娘的美麗從注視她的眼開始(自她常紀念和傳述新郎為她遭受苦難救贖的奧蹟起;歌1121541)。我們還記得這啟示的奧密即在點醒我們不是在仰恃自己的頭腦,自作聰明;但行事應保持明智和慎重(箴3721;雅122),信賴上主(箴35;詠5634),常將上主置於自己的眼前而心靈喜歡(詠1689),以身為僕人的眼睛注視著祂的手(即祂的指示訓令及作為;詠1232)。因為我們眼是身體的燈,眼注視在那兒,我們的心也必在那裏(瑪62122;箴2027)。幾時我們的眼睛純潔,我們的全身就光明(路1134);這即是新郎欣賞新娘的美麗的首要在她的眼純樸是鴿。為此,新娘回目一顧新郎,她項鏈上的一顆珍珠,奪去了新郎的心(歌49)。新郎如此地喜愛新娘,戀慕她的美艷雅麗,以正義、公平、慈愛、憐憫聘娶她(依625;歐22122;詠451112;默219),即是因為新娘項鏈上的一顆珍珠觸動了他的心,這即是寓意新娘通過信仰生活的歷練,如同經由珍珠的形成過程,甘心情願地在頸項繞以天主賜予的珠鏈,謙卑信服的融入天主的話(箴18921011;智619),得以顯現了慈祥、忠實、明智、和慎重(箴3342122)。為此,新娘何其美麗(歌11011),奪去了基督的心(歌49);新娘征服了新郎。

圖二: 轉過你的眼去,不要看我,因為你的眼使我迷亂(征服了我;have overcome me)

<![if !vml]>Image result for Your eyes have overcome me bible pic<![endif]><![if !vml]>Bible Female Eyes<![endif]>

新郎又接著重覆(歌41)強調(歌65)的讚美新娘長長的波浪捲曲頭髮沿著肩自如地披下,像曠野的山羊由位於約旦河東邊的基肋阿得山(以山石立約證據之寓意,創31:21-23; 4553)的斜坡上順馳而下(寓意新娘堅定履行了盟約)。新郎再轉而重覆(歌42)強調(歌66)讚揚新娘健美的牙齒。新娘牙齒的健美寓意【忠誠的領會】聖言(箴2519)順從聖神的引導(詠2323),傳福音結果實於天主的子民及異邦人,如順服放牧者的洗潔,個個好似【健全懷有雙胎】的母綿羊。換句話說,我們在主內不參雜任何世俗潮風及懷疑之心,就可獲得上主揭示的智慧、真理、知識,領會聖言的【奧密】及【實用性】,供應我們自己及他人基於信德的身心成長,甚至家庭、事業也得以興建穩固(雅15;箴26243;智821)。

圖三:你的頭髮猶如由基肋阿得山下來的一群山羊。你的牙齒像一群剪毛(in preparation)後洗潔上來的母綿羊,都懷有雙胎(twin),沒有不生育的。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新郎也重覆(歌43)強調(歌67)新娘隱在面紗後的兩頰,膚色紅潤,有如分裂兩半的石榴,寓意屬於天主子女的美麗,受到傷害卻不報復的形像(瑪539;羅12921),且為迫害者祈禱,愛仇人,如同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瑪54448),並仍是歡欣地協同基督通過基督進行祂帶給普世的救恩。                      

圖四:你隱在面紗後的兩頰,有如分裂兩半的石榴。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二世紀左右到如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西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統一了羅馬帝國後,把首都遷往東方的【拜占庭】(Byzantium;希臘古城)。拜占庭是一很容易保衞的海口,且地位連接歐亞兩洲。世人一直到現在都稱它是【君士坦丁堡】,且自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至突厥(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攻陷該城之前稱為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時期(3301453 AD)。君士坦丁堡是現今土耳其國境內最大城市-【伊士坦堡】,居民超過15百萬人,相當於約20%的土耳其全國人口。

圖五: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士坦堡的地理位置及外貌

<![if !vml]><![endif]> <![if !vml]>blue mosque in istanbul - byzantium stock pictures, royalty-free photos &amp; images<![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使他於公元311年把在羅馬的拉特朗宮(Lateran)贈予教會(這座宮殿也成為教宗的慣常住所,直到第14世紀,因義大利的戰亂延續不停,遭致毀壞;此後教宗所居也暫遷至法國的南部一小城-亞味農( Avignon),近70年後再遷回羅馬,最後定居於梵蒂崗直至現今)。他在拉特朗宮旁蓋了拉特朗大殿,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的墳上蓋了大殿。君士坦丁的母親,聖赫肋納(St. Helena;~ 246/248 330 AD;聖師.聖盎博羅削:St. Ambrose340-397,曾描述她是一位優秀的女僕),也與朝聖者湧向巴勒斯坦,去敬禮救主以生活和苦難聖化過的地方。羅馬帝國於公元70年後在毀壞的耶路撒冷城中依循希臘羅馬社會文化重新建設該城,但現在由於君士坦丁的命令,大批工人開始挖掘加爾瓦略山遺跡與救主的聖墓。聖赫肋納摧毀了聖墓上的一座被認為是獻給維納斯的寺廟,並在這個位置選擇了一個地點令工人進行挖掘,找到了釘主耶穌的十字架,分成無數小塊,分散到全球以滿足教友們的虔誠敬禮紀念。一位著名神學家Theodoret of Cyrus393-457 AD)寫道,在聖赫肋納的搜索過程中,她還發現了釘十字架的釘子。她把其中一根釘子放在君士坦丁的頭盔上,一根釘在他的馬韁繩上。隨後,許多教堂也建在聖墓上,及基督誕生地白冷等處。聖赫肋納找到的還有包括耶穌長袍的一部分,以及用來將耶穌綁在十字架上的繩索碎片。當聖赫肋納於公元327年從耶路撒冷回到羅馬時,她帶去了真十字架的一部分。她把這些東西存放在她行宮的小教堂裡。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們,她住在的羅馬宮殿也已被改建為【耶路撒冷的聖十字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the Holy Cross)距離【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只有幾個街區。

圖五:羅馬的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及耶路撒冷的聖十字大教堂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羅馬帝國最重要且唯一有高度文化的的鄰國是波斯 (Persia)。第三至第七世紀末期前,波斯帝國從美索不達米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斯坦。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與羅馬帝國人時而爭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即今天的巴格達。基督的福音很早就傳到波斯及其鄰國那裏(宗2911)。但教友仍占少數。波斯的天主教在沙波一世(Sapor I215270 AD) 與沙波二世(Sapor II 310-379 AD)的王朝遭受過最嚴酷的破害,延續了四十年。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穆罕默德(Muhammad; 571-632 AD)所創回教的阿拉伯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波斯帝國於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回教徒(或稱伊斯蘭)徹底征服消滅。

 

圖六:拜占庭帝國形勢圖及波斯帝國的領域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位於波斯北鄰的亞美尼亞 (Armenia) 的教會也在第一世紀由宗徒聖巴爾多祿茂和達陡(瑪103)創建。亞美尼亞被視為東歐的一部份。一位外號叫“啓發明智者”的聖額我略(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257331 AD)的亞美尼亞貴族受洗後在大約301年勸化亞美尼亞國王提里達特三世(Tiridates III)皈依基督受洗。提里達特三世頒布了一項法令,授予聖額我略開始將整個國家轉變為基督教信仰的全部權利。同年,亞美尼亞成為第一個在四世紀初接受基督信仰的國家。所有邪神雕像及記載有關文獻都予以銷毀,偶像的廟宇也改成了聖堂。亞美尼亞雖然因政治(意指與拜占庭時期的羅馬)、戰亂(意指回回)及脫離了大公會議(意指第四次及之後的大公會議),至今仍是堅信基督的國家。

 

天主教也傳進了紅海沿岸的阿拉伯和厄提約丕雅(現今位於東非的衣索比亞;Ethiopia)。厄提約丕雅於第六世紀終成為信仰基督的國家,直至今日。不過,由於當時第五-六世紀的傳教者來自埃及信奉「基督一性論」的異端,至今仍和羅馬公教分離。

 

圖七:亞美尼亞及依索比亞的地理位置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基督一性論」(Monophysism)的異端創始人是叫歐迪克(Eutyches380456 AD)的一名君士坦丁堡的樞機和長老(presbyter and archimandrite at Constantinople),他主張在耶穌基督內只有一性,因為耶穌的人性被天主性吸收了。公元451年,東羅馬皇帝Marcian392-457 AD)經教宗、聖師,聖良一世 (St. Leo the Great400461 AD) 批准在小亞細亞羅馬帝國屬區召開的第四次加采東(Chalcedon;位於現今土耳其境內的卡德柯伊市-Kadıköy)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有520位主教參與,為討論歐迪克及聶斯托里的學說)絕罰了,因為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

 

聶斯托里的異端」則起因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聶斯托里(Nestorius;古敘利亞人;380456 AD宣稱基督不只有兩性(天主性和人性),而且還是兩位。按此一說,天主降生便成了兩個有行為者的合作了;而且由此引伸,聖母瑪利亞便不能稱為「天主之母」,而只是「耶穌之母」,只是那位名叫耶穌之人的母親。這引起了教友們羣起抗議,因為當時教友雖對聖母的敬禮未像之後的廣泛,但已出於孝愛之心稱她為「天主之母」。亞歷山大城主教,也是大神學家-聖啓祿(St. Cyril of Alexandria ; 376 444 AD)便掀起了反對聶斯托里的論戰,並受教宗聖策肋定一世(Pope St. Celestine I376432 AD)委任,於公元431年領導在厄弗所城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絕罰了聶斯托里,並確定耶穌基督有天主性和人性,但只是一位,那就是天主第二位。聖母瑪利亞既是這一位天主的母親,她應得「天主之母」的尊號。教友們在教宗代表和參與會議的主教們散會出來時,為表示他們的樂見傳統信仰和「天主之母」的勝利,就拿著火把遊行慶祝。

 

至此,我們可以從教會初世紀的建立及發展的歷史記載領會:宗徒傳下有關天主聖三和耶穌基督的要理【不需要】創新或革新,只是在該面對試鍊時必需澄清,用確切而清楚的予以說明,以此鞏固所有教會成員的信仰;而非放任各教會流於執拗制式,未能開放,滿足於單一地方或國家教派的信理,或陷入新潮思維潮流的漩渦中。教會在聖神引導下經受暴力、異端而堅忍的成長發展,持續不斷地轉化世界歸於至善的天主;這也讓我們能儆醒不斷地在聖教會內結合祈禱的慕道、查經共融、為裝備紥實的信仰去福傳(弗61020),也為藉著信德,在各種試探中得以精煉,在一切的生活中致力活出基督的肖像,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美麗有如提爾匝,可愛有如耶路撒冷,莊嚴有如齊整的軍旅】, 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伯前157;羅829;哥115310;格前1549;若一32;歌64)。

 

以上有關第二至五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一,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及維基百科。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袮的愛”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ROekXqx4w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3/8/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你要專心依靠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Tn86lKxQY

及唸誦雅歌篇第六章第 810節(新郎繼續讚美回應肯定新娘經歷試探磨練出的堅固愛情):      

             新郎: 皇后六十,嬪妃八十,少女無數;

       但是,我的鴿子,我的完人,只有一個她是她母親的獨生

       女,她是生養她者的愛女;少女見了她,都稱她有福,皇后與

       嬪妃也都讚揚她。

             耶京女郎: 「那上升如晨曦,美麗似月亮,光耀若太陽,莊嚴如齊整軍旅

                                 的,是誰?」

希伯來語中的【皇后】是屬於國家王室女士一的個榮譽頭銜,猶如【舍巴女王】(the queen of Sheba)。她聽聞撒羅滿王充滿智慧仰慕來訪,向他提出了心中的一切疑難,不僅得到答案,也看見了撒羅滿的種種智慧和建造的宮殿,筵席上的餚饌,群臣的坐次,僕從的侍候和服裝,供應的飲料,以及他在上主殿內奉獻的全燔祭(列上10113;瑪1242),故在此可意指是那些傾羨基督的智慧和見識的統治領導者,願【主動】尋覓認識基督而學習到了許多有關【天國】之事,奉獻一生行天主所喜之善事,受到了天主的祝福,在祂右邊侍立(哥19;瑪2534;詠4510;參考聖師.聖多瑪斯及聖師.聖奧斯定的詮釋)。

圖一:舍巴女王的仰慕撒羅滿王提出了心中的一切疑難

<![if !vml]>Two Riddles of the Queen of Sheba<![endif]>            

希伯來語中的嬪妃 (concubines) 是一種借用之詞,意指一種非出自以色列本土傳統或律令的現象(出2110),故此可寓意那些宣講稱揚基督但又眷愛世間傳統習俗之事並以其為優先者(格前154849;瑪 82122103538;谷101722;也參考聖師.聖多瑪斯的詮釋)。

希伯來語中的少女(maidens)意思是未成年的處女,在此可意指那些因基督救贖的愛致力於認識基督,傾慕學習主道,又遵守誡命,準備好迎接基督來臨的人(歌134;瑪254),雖然他們還未脫離荊棘的苦海,時而打盹睡着需被喚醒(歌22;瑪132225510;智912)。

這裏新郎引用的數字雖是定數,且有少數、多數、及無數的量距;但意思是他感受到這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王后、嬪妃、和少女,在數量上雖有差距(參閱格前415;雅31),但在新郎的宮廷裡(宮庭可意指包括普世的教會及耶路撒冷),沒有一個是可以與他的新娘相提並論的。看,「列王的公主都成群結隊前來歡迎你,王后佩帶敖非爾金飾,在你右邊侍立(詠4510)」。

圖二:列王的公主都成群結隊前來歡迎你,王后佩帶敖非爾金飾,在你右邊侍立

<![if !vml]><![endif]>

在普世教會內有許多不同的人;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以及聖神的相通,常與我們眾人相偕,為使基督在我們內形成(格後1313;迦419)。為此,聖教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見:尼西亞信經):只有一個身體,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位主,一位聖神,一位衆人之父;只有一個天主-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新娘是她母親的獨生女,她是生養她者的愛女;而母親在此則是意指已經在天堂的教會-天上的耶路撒冷(歌69;弗446;迦328426;默7910;參考聖師,聖伯達的詮釋)。

圖三: 但是,我的鴿子,我的完人,只有一個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少女見了新娘,都稱她有福,皇后與嬪妃也都讚揚她。天國中即是這樣的情景:每個人都滿意的認識自己,他人;少女、皇后、嬪妃們之間和樂融融,再沒有像在世間與驕傲、嫉恨、貪婪不滿等的原罪衝擊抗爭。

耶路撒冷女郎這時也驚嘆在她們眼裏極為美麗的新娘,【俯看】新娘完成了愛情試練的經歷真若那【上升如晨曦,美麗 (fair) 似月亮,光耀若太陽,莊嚴如齊整的軍旅】。

晨曦即是晨光的臨近,破曉的一天之始。月亮反射太陽的光呈現柔和的氛圍。太陽燃燒發光發熱,沒有一物可以避免它的光熱(詠197)。

上升如晨曦即是從黑暗到光明的轉變,光耀增加,美麗柔和似月亮,可寓意【合理的互動】,光耀若太陽,即是寓意【散發基督的愛】,莊嚴如齊整軍旅,因為「上主的法律是完善的,能暢快人靈;上主的約章是忠誠的,能開啟愚蒙;上主的規誡是正直的,能悅樂心情;上主的命令是光明的,能燭照眼睛;上主的訓誨是純潔的,永遠常存;上主的判斷是真實的,無不公允;比黃金,比極純的黃金更可愛戀;比蜂蜜,比蜂巢的流汁更要甘甜(詠19811)。

圖四:那上升如晨曦,美麗似月亮,光耀若太陽,莊嚴如齊整軍旅的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二世紀左右到如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大致認識一下教會史遭遇信仰的異端也能幫助我們每個人在世上時而檢視所信的是正確無誤-在真理內,因為我們生活的背景,居住地的文化,時時衝擊我們在教會內領受的;任誰也無法說他或她的信仰在一生的思維言行中沒有任何偏差,都必需經歷聖言的陶成在主的護守下(包括聆聽聖教會內神長導師的訓言及彼此的勸勉),在各種生活環境的試練中完成聖化,與基督合一。

第五世紀初異端最嚴重的是白拉奇主義(Pelagianism)。天主教有關救贖的教理中,闡明了天主的聖寵和人自由的關係;這牽扯到原罪,因為原祖父母犯過的罪傳給了之後的全人類(除非天主介入致使童貞無玷);教會自始便給小孩兒付洗,就是為洗去原罪。原罪的存在,導致了人本性的愈趨於軟弱。為此,靈魂的救贖需要天主的幫助。但白拉奇(Pelagius 354-418 AD),這一位生於大不列顛的修士及神學家,他年輕時便去了羅馬,被視為有卓越的才能和嚴肅的道德,他攻擊那些隨人溜地進教,留滯於掛名教友的鬆懈,在講道中勸人,脫離財富,敦促人實行福音的貧窮與貞節,甚至禁欲(ascetism),應以意志的力量修務德行(參閱:訓716)。他因而強調救贖是在於自由意志,按照人自己的選擇。他憎惡羅馬基督徒的道德標準,他將其歸咎於【天主恩寵】的觀點。首先,他主張原祖父母的罪不會流傳於後代子孫,人生下來無罪,本性完美無缺,自由意志完美無疵,憑此就能致力守好誡命,靈魂可以得救。但按白拉奇這樣的觀點,人受洗就不是絕對必要,靈魂的得救不需藉祈禱。白拉奇本人也按他自己的學說,親身力行表率生活,居然吸引了很多人擁護支持。他的學說在公元416年的迦太基會議中被公然棄絕,公元431年的厄弗所大公會議又予以絕罰。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類似白拉奇的學說似乎很普遍一般,何須在意;然而,【狐狸藏在細節中】(歌215),天主教的基礎是福音與宗徒書信啓示給我們的愛的奧蹟,藉著基督-是天主也是真人,通過基督,協同基督,我們才獲得了救援,在祂以外沒有救援。各種異端的興起雖在當時是意外,但也因此基督降生和救贖的信條清楚地確定,使教會開始享受自由,大放基督的光明。

聖師.聖奧斯定(354430 AD)強調了【聖寵的需要】,可能是白拉奇異端當時遭受最嚴厲的批判者。聖奧斯定年輕時放浪,他的母親聖莫尼加(St. Monica; 332 387 AD)深痛他的墮落,便不停為她的兒子向天主流淚祈禱。聖奧斯定居然回歸了天主,也繼承了希波(Hippo,即今非洲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安納巴Annaba)的主教,成為聖師,教父,也著了最令人感動的【懺悔錄】(Confessions;寫於397398 AD)。該書中描述了他自己,以他的過失,和他的不幸的實例,顯示出了天主的全能和聖寵的效果。他一顆不安的心在天主內一旦找到了能滿足他的唯一對象,天主便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他把全部心願和整個兒熱情都集中於天主了,並在基督內愛一切的人。他多次的在書中發抒他愛慕讚頌天主的呼聲,是天主在他身上做了一切,感謝並不停地稱頌天主真是理所當然。

聖師.聖奧斯定的懺悔錄是敘述天主施恩救贖一個靈魂的工程;除此之外,他還著有一部不朽的著作:【天主之城】(The City of God),說明天主對全人類的救贖計劃。公元410年, 羅馬城居然被定居於羅馬境內的西哥特人(拉丁語:Visigothi;東日耳曼部落的分支)侵占搶掠三日(肇因於不堪忍受羅馬人的奴役,舉行了武裝起義),消息傳到了非洲,外教人趁機嘲諷教友,謂羅馬在敬禮神祇的時代多麼昌盛,現在滿是基督徒的天主為什麼不知保護羅馬呢?假如羅馬帝國滅亡了,不也是信仰基督文化的末日?聖奧斯定分沾衆人的憂慮和悲傷時,也為堅固教友的信德花了約15年的時間寫 了【天主之城】一書,書中謂歷史真是一部悲劇的呈現,那裡對立著兩座城:一是天主的城,就是各時各地天主僕人的團體,只在天堂上方能完全實現,現世的聖教會是一個預像和準備;另一是地上的城,是天主一切仇敵的團體。現世這兩座城常混在一塊兒,不能分開;歷史要逐漸把被選者和被罰者分開,並把天主的城建造起來,帝國能被消滅,人類的文化也能消失,但聖教會常在。

 

聖奧斯定敬重教會為保母,但他把傳授給他的教訓加以咀嚼和更深入研究,使它們確定清晰,中古時代神學也由他開始展開。他在【天主之城】的一書中的蘊含說理成為中古天主教社會秩序之基礎的一切觀念的胚胎。天主教並未和任何文化結合在一起,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帝國也沒有不滅亡的保證。果然,在羅馬帝國之後陷沒的廢墟中,教會毅然堅持擁有的信仰產業轉向入侵的野蠻民族,耐心的教育他們,在黑暗時代的深坑中,展開漫長的中世紀中的工作,也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化。

 

以上有關第二至五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一,Joseph Motte, S.J. ,及維基百科。

 

在此不妨反思一下,我們知道和認識天主喜愛在地上施行仁慈、公道和正義(耶92223)。天主應允我們的是和平的計劃,令我們有前途,有希望;祇要全心尋求祂,祂必俯聽,將祂自己顯示給我們,轉變我們的命運(耶291114)。為此,祂意願而且也按祂的旨意給予我們足夠的恩寵。祂不願我們遭受苦痛悲傷,但祂遵重祂所創造人類並賦予的自由意志,許可不和平的事兒發生,時而警示的管教、若人們仍執拗行惡未醒悟悔改就必須進而施行正義的審判、及公義的懲罰災難,再待人們悔改後賜予復興的救援,這都是為了我們從不和平的現實中學習服從天主的旨意及遵守祂的誡命,而懂得【該如何愛天主,及愛人如己】的成長(則142123;羅828)。無論是誰,一個信徒,一個信仰團體(譬如小亞細亞的地方教會;默23章),一個有統一信仰國家(如羅馬帝國、亞美尼亞、及依索比亞),甚至一切民族,都應生活在祂定立的盟約內。我們讀經研習領會了天主定立的盟約,也會愈來愈清楚為何天主藉【基督普世君王】親自並帶領我們完成救贖普世的十字架奧秘,所有世人都終將承認基督的王權(默19142046)。默示錄中基督展開那奧秘的書卷和開啟它的印 (break the seals ; 52369),即是要做僕人的我們領會世間衆人與其所順服的領導者,在上主眷顧他們和平的前景中若不儆醒的陷入不和平的言行,未以天主為唯一至上,拋棄了創造他們的天主,輕視了救他們的磐石(默612;匝1811;申3215),造成了不公義,滿手盡是罪汙的的霸凌及賄賂甚至謀害人命(即蒙蔽了良心而背離了十誡),祂就要追討害及任何人生命的血債(創95;詠26910);因為,人是照天主的肖像造的(創126;創96),天主必然以正義審判,適時啓動戰爭,為清理報復仇敵,聖潔自己的土地和百姓(申324143;默634)。若衆人仍未在主內(即盟約內)生活,棄絕天主的法令,厭惡祂定立的制度,不遵行祂的一切命令,而破壞祂的盟約,即使掛名為【教徒】或【天主的子女】也必為仇敵擊潰,地不供給出產,田野的樹木也不結果實,人們懷着焦慮吃配給的飯,懷着恐怖喝限制的水;甚至缺少食糧和水(肋261420;默656;則416)。如果衆人仍執拗不願聽從天主的話,戰爭將延續不止,饑荒加烈、並遭受猛獸臨身、瘟疫的災難(默678;則1421;肋2126)。身為忠誠的基督徒在此時不和平而遭致天主審判的環境氛圍的試練中將愈顯嚴峻,為了所持守的證言甚至殉道,為悲慟罪惡的伸寃,但天主安慰這些偉大的殉道者耐心的等侯更多的基督徒與他們一樣兒參與基督的救贖普世(意指遵循「福音模式」,以基督信仰最無懼的精神承受殉道,卻不尋求無謂犠牲,而是像耶穌那樣避免殉難,直到認知是天主的旨意。這就是一種慎重體諒的愛,渴望的不是獨自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所有信仰基督的兄弟姐妹),作為「缺口的修補者」,「廢墟的興建者」,豎起那久遠的基礎,直至天主適時促使大地圓滿復興,達致永恆的寧靜和安全(默69717;羅12121;依321758612;瑪55)。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你的香氣”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5BGnauv7g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3/15/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你把我的哀痛給我變成舞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zT-r_op4M

及唸誦雅歌篇第六章第1112節及第七章第12節(新娘在試練完成後與新郎的享受愛情):      

新娘: 我下到核桃園中,要欣賞谷中的新綠,看看葡萄樹是否發了  

             芽,石榴樹是否開了花?      

                         不知不覺,我的熱誠催促我登上了我民主上的御駕。

            耶京女郎: 歸來,歸來!叔拉米特!歸來,歸來!讓我們看看你!你們要

                                 看叔拉米特什麼?看她在兩隊中舞蹈。

                         甲:公主!你的腳穿上涼鞋,是多麼美麗!

新娘在試練期覺悟新郎轉向他自己的花園(歌612),可寓意基督為救贖我等隱藏在他所愛的人的花園最深處,在普世廣闊的花園中不停地工作的關愛眷顧。所以,新娘尋覓新郎也要【下到】(went down into) 核桃園 the garden of nuts)看看(look at)山谷的綠色植物, 看看葡萄藤是否發芽,石榴是否開花。

此時,就如同新郎往昔召喚新娘:「嚴冬已過,時雨止息,且已過去(歌21011)」 花園濕潤的土壤中生長的核桃堅果樹,寓意新娘主動以新郎為優先,以他為中心,猶如若瑟的兄長們被其父叮嚀送【核桃】給若瑟等當作可蒙恩的禮物(創431114;箴1816)。新娘也準備好【下到】花園去檢視有否小狐狸(歌215);因為,春時的葡萄樹應該發了芽,石榴樹也會開了花。發芽、開花寓意新郎再次開展灌溉的地球花園;教會正在藉著基督、協同基督、通過基督,致力使普世萬民歸於天主,教導萬民遵守基督所吩咐宗徒們的一切(瑪281820)。

圖一:我下到核桃園中,要欣賞谷中的新綠,看看葡萄樹是否發了芽,石榴樹是否開了花?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娘與新郎的複合因軟弱拖延顯得過慢(歌48),只有在新郎的協助下,她才能加入新郎的工作。正如經上說:「你使我歸來,我必歸來,因為你是上主,我的天主(耶3118)」。這即是除了通過天主的人性化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人的神性化。所有的跡象顯示,新娘喜歡和【慷慨大方】的新郎在一起,讓新郎帶她去任何新郎想去的地方接受榮耀(歌14612;參考聖師.聖十字若望的銓釋論述)。在《雅歌》篇第六章12節:「不知不覺,我的熱誠催促我登上了我民主上的御駕」(Before I was aware, my soul set me upon the chariots of my princely people)其中〈the chariots of my princely people〉的希伯來文英文音譯為〈Amiminadib〉(中文音譯:「阿米納達布」),意思是「我民主上的御駕」,即「我的族伴「天主」是慷慨大方的」(弗1310;依3018)。這意謂新娘已深深的依賴新郎登上祂的御車,在未知且冒險的福傳旅途上與主同行同工(參考聖師,聖伯達的詮釋)。

圖二:不知不覺,我的熱誠催促我登上了我民主上的御駕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到現在為止,新娘雖黑卻秀麗的 (158101521013144159614),帶著面紗(歌413),谷中的百合(歌212, 原野的水仙 (21 ), 鴿子 (214), 完美無暇 (475269),經營新郎花園的典範(歌412141651),忠誠的活水泉 (41215;箴51516), 承諾遵守盟約(歌179101314234414965)的新娘, 姊妹,莊嚴齊整(歌64),可愛的(歌491064),與黎明,月亮,太陽的光耀比擬(歌610),寓意了新娘的經歷陶成、試練脫穎而出。愛將新娘轉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與主同工,凱旋和平返鄉歸來的形象(格前9:24;默217)。

這時,耶京女郎呼喚新娘【叔拉米特】的歸來 (return),要看看她凱旋的形像。

新娘被稱為【叔拉米特】,即「獲得和平的」意思;即是新娘尋得平安與快樂。【叔拉米特】也可意指她是來自依撒加爾(Issachar;屬地在南加里肋亞區「革穌羅特谷」〈南接基耳波亞山〉的厄斯得隆肥沃的大平原)支派的邊界城-【叔能城】(Shulem;耶穌降世曾受教養的 “納匝肋” 地方以南16公里;穌1918;列下48;撒下121)的女子。聖經中描述的叔能女子非常美麗及樂於善待先知(列上134;列下 4: 17-37)。依撒加爾是雅各伯的第九子,他的名字意思是「價值」; 「受雇人」、「天主赐與賞報」(God has given me my wages)、「獲得了賞報」及「薪金的意思」(創3018)。雅各伯臨終祝福了依撒加爾是匹壯驢,臥在圈中;他覺得安居美好,地方優雅;便屈肩負重,成為服役的奴隸(創491415)。壯驢可負重檐,似乎隱諭了【聖教會】是安逸自在屈肩負重的僕人。

“梅瑟死前對“依撒加爾”的祝福是:你要在帳幕內歡樂(詠27484110)。他們(指“依撒加爾”與“則步隆”二支派)要邀請人民上山,在那裏奉獻應獻的祭祀,因為他們要吸收海洋的富饒,沙中潛藏的珠寶。」(申3318)。海洋可寓意世俗,沙中潛藏的珠寶可寓意在世俗震盪中的千錘百鍊者。按猶太人的百科全書(Jewish Encyclopedia)記載,“依撒加爾”支派因不乏宗教學者,眾人皆具有強烈信仰的使命感(religious)和影響力。這隱喻教會的建立與擴張,是藉著天主的扶持及提昇,得勝站穩(弗2192061314),並派遣具神恩者四處傳福音,吸引眾多有才能的世人歸主在教會中服事。

在此反思一下,依撒加爾子孫中不乏識時務,指導以色列應如何行事的人;由於他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他們可以為相信聆聽他們的部落做出指揮性的決定(編上1233)。但是,隨諸時間經歷政治等環境的試練,悖逆了天主(達味盟約),依撒加爾支派等被擄往亞述,直到今日(列下17141)。

為此,致力教會的復興,在於栽種葡萄,栽種培植,必有收穫,帶領眾人到上主我們的天主那裏去(耶3146;格前369)。願我們因著信德,寧願同天主的百姓一起受苦,也不願有犯罪的暫時享受,我們所【注目】的是【天主的賞報】(希112426)。沒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悅天主的,因為凡接近天主的人,應該信祂存在,且信祂對【尋求祂】的人是賞報者(希116)。為此,我們全心尋求天主,必找到祂,天主必將祂自己顯示給我們,轉變我們的命運(耶291314;依5868)。我們豈不知道在運動場上賽跑的,固然都跑,但只有一個得獎賞嗎(意指聖教會)?我們也應該這樣跑,好能得到獎賞。凡比武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他們只是為得到可朽壞的花冠,而我們卻是為得到不朽壞的花冠(格前92425;雅112;默210)。

我們再復習及反思“依撒加爾”名字的啓示。無論是物質上,或精神上,沒有比生活在【勞祿中】期盼享受自己勞苦之所得有吃有喝(work for living)更好了,因為這是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天主對我們在世人生的恩賜(瑪56;訓3121322)。關鍵在於這生活過程中【尋找】那愛眾人也【最愛自己】的天主(歌16721415314481656861271213)。【尋找】是要捨得【買】,即是通過置於祈禱的安排,花自己的時間,花自己的力氣,花自己的財產,自己的諮詢探求,動動自己的審思,做做自己的選擇,鼓舞自己的決定離開現在的環境或世俗,見證自己融入聖言的體驗…等等才會獲得自己關注的賞報;天國就如同要尋找的寶藏或賞報,需要以信德追求,以猛力的【代價】奪取(瑪11121344;默318;得前521)。我們為了感恩於主耶穌的救贖,而且祂【增餅增魚】的憐憫,讓每一個人都能驚異的吃到喝到滿足,就親自來到祂寓居的教堂,安逸地參與主日甚至平日彌撒,為的是尋找到祂,通過祂所派遣的主祭者及神職人員領受祂賜給我們的話語及生命的食糧-即是吃耶穌基督的肉(聖體),並喝祂的血(聖血);凡【信從】領受的,因耶穌基督而勞祿的生活,必得永生的賞報(若626295157;瑪44;依3015)。為此,我們得加油尋寶;生活就不再總是糾結於偏見、誤解、無知(歐46;箴47)。

圖三:依撒加爾(Issachar)支派的邊界城-【叔能城】及牧羊的叔能女子

       <![if !vml]>stepmap-karte-shulam-shunem-1676751<![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期待看看【叔拉米特】,要看看她凱旋的歸來 (return),在兩隊中的舞蹈。 這可意謂新娘是和平使者,以愛化解仇恨,致使曾被召喚的天主子民因故分離後終於和解釋懷,在基督內合ㄧ。

為此,愛將新娘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平的生活形象。美不是一個雕像,而是一個舞蹈的動作。

圖四:看【叔拉米特】在兩隊中舞蹈。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中有一位(甲)觀察了新娘的樣兒說:「公主!你的腳穿上涼鞋,是多麼美麗 (How beautiful are thy steps in sandals, O prince's daughter )」!英譯的美麗在於新娘的每一腳步(step),即她的行動韻律過程,智慧的事工(智87),以致涼鞋配合她的形像帶給旁觀者欣賞到美麗絕倫的讚嘆。新娘以【和平的福音】作準備走路的鞋(弗615)穿在腳上,有如希伯來人穿上用皮帶固定在腳上的鞋底的涼鞋,以【和平的福音】智慧作為【保護腳】的涼鞋行路(箴267912,【擴張】了教會,使普世都感受到基督的救恩並可以憑藉祂脫離不和平的束縛。

圖五:以【和平的福音】作為準備走路的鞋的每一腳步的智慧是多麼美麗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Image result for feet shod in readiness for the gospel of peace bible pic<![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五世紀左右到如今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天主教在羅馬帝國境內奮鬥了兩個多世紀,教會的堅挺及無數教友不斷英勇的殉道,天主適時介入成就了羅馬帝國成為公教國家。但由於羅馬帝國經年累月的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風俗敗壞,後來又歷經【日耳曼各民族】的襲擊,西羅馬帝國終於崩解,文明更加衰退,以至道德及理性的生活也隨之低落。從第五世紀開始後,天主教成為歐洲各國在形成期間的教育者,直到那些國家成長後,才漸次脫離教會的扶持和監護,於第十五世紀始告完成,成為近代的曙光。

 

從第五世紀至第十五世紀被視為西方的中古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東晉末期(317420 AD)、南北朝(420589)、隋(581619)、唐(618907)、五代十國(907979)、宋(9601279)、元(12711368)、明初時期(13681644),綿亙千年,東西方歷史都錯綜複雜,文化起伏。西方文明最終由極盛至衰落,貪戀財富居然侵入教會神職界,連修會也失去熱心,教宗在一切奉教國家的崇高地位也被推翻,加之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因內戰無力抵抗鄂圖曼土耳其人回教徒的侵略,君士坦丁堡於公元1453年淪陷,教會在其經歷的危機期弄得衰弱不堪,露出基督宗教必要改革的端倪。

 

先說日耳曼各民族。日耳曼人是羅馬人對於他們北部歐洲族群的統稱,基本都會使用來自鐵器時代時期的斯堪的納維亞原始日耳曼語(共有48種語言),從西元前2000年到4世紀左右都以漁獵定居的方式生活在歐洲大陸西北部。由於匈奴人(《史記》記載,匈奴為夏后氏後裔)被漢朝驅趕西遷,歐洲的民族被迫遷徙,使得古日耳曼民族推向駐在羅馬帝國邊境。在5世紀時,日耳曼民族入侵義大利,高盧,西班牙,更由西班牙度過直步羅陀海峽入侵北非,圍攻希坡三個多月,時年76歲的希坡主教-聖師.聖奧斯定在圍城期間於公元430年因患惡性瘧疾去世。日耳曼蠻族中的汪達爾人最為殘暴,而且還是亞略異端的狂熱信徒,他們仇恨羅馬所有的一切,四處破壞,在北非的肆虐中,對天主教徒尤為迫害,致使多人殉教。亞略異端(即倡導耶穌為被創造的,而非唯一天主所生)是於公元351年被一位日耳曼族哥德人烏弗拉(Wulfila, 311-382AD)的君士坦丁主教傳入日耳曼族,一直存在日耳曼族的信仰中達約兩世紀之久。

 

聖師.聖熱羅尼莫 (St. Jerome 345-420 AD) 曾對君士坦丁大帝的兩位繼承者-康士丹二世及瓦倫斯,極力擁護亞略異端而慨嘆到處都是亞略異端派。他也曾悲傷的感嘆蠻族侵入後災難的時代,多少人遭柔躪洗劫,纖弱的身體遭野獸般的戲弄侮辱,主教被擄,司鐸及各級神職人員被殺,聖堂被毀,戰馬就繫在祭台旁,殉教者的遺骸被拋置於地,各處舉喪,各處悲嘆,…。

 

聖師.聖熱羅尼莫生於今日義大利與南斯拉夫交界處一個教友家庭,青年時在羅馬研習雄辯術與法律,也潛心致力於修辭學、歷史、和哲學,拜著名文學家多納大為師,他的老師是異教徒,只注重學問,不注重教理。公元374年,聖熱羅尼莫到安提約基雅城 (Antioch) 去,不久,生了一場重病。那時,他曾有一個神視,他自己敘述發覺到了耶穌的審判台前,耶穌問他:「你是誰」? 聖熱羅尼莫道:「我是基督徒」。耶穌斥責他說:「你說謊。你是西塞羅(Cicero;西塞羅為羅馬著名拉丁古典文學家)的門徒,不是基督的門徒;你的寶藏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聖熱羅尼莫猛然驚醒。他深感過去一心鑽習外教文學作品,不注重研究聖教學術,於是,立志放棄世俗的書籍,而專心研究聖經。他於公元382年回到羅馬,昇任司鐸,當時的教宗聖達彌盎一世(St. Damascus I304384 AD)重用他為秘書。他後來定居於白冷,度過一生中的最後34年,時間都用於祈禱、補贖、學術、輔導衆人聖經上的疑問。他在羅馬的時候,奉教宗聖達彌盎一世之命,校訂了福音經和聖詠的拉丁譯本,接著,又校訂了新經其他部分,最後在白冷隱居的那一段時期,著手翻譯古經,將古經由希伯來文譯成拉丁文。他又把過去校訂的聖詠譯本,根據希伯來原文,再校訂一次。這本偉大的聖教文獻,就是衆所週知的「拉丁通行本」(Vulgate),也是拉丁禮教會的法定本。他也在白冷耶穌聖誕堂附近,創建了男修院一所,女修院三所。他自己住在一個岩洞改造的小屋,又開設了一所義務學校和一間收容所。聖熱羅尼莫在白冷得悉日耳曼族的西哥德人軍隊入侵羅馬的消息,寢食不安。許多難民從羅馬逃往埃及、巴勒斯坦,聖熱羅尼莫就將學術研究工作暫時擱置一旁,全力救濟難民。他於公元420年安逝主懷。遺體最初葬在白冷救主誕生聖地附近,後遷葬羅馬聖母大堂內。聖師.聖熱羅尼莫的確是一位以聖經作為生命中心的教父。

 

再說好戰的匈奴(Huns)被漢朝皇帝驅逐,發動大規模的西遷,出現在羅馬帝國邊境,其野蠻程度遠超日耳曼民族,到處焚燒擄掠,所過皆成廢墟,被視為蛇蠍般的令人驚恐害怕;駐在羅馬帝國邊境的日耳曼民族被迫加強入侵羅馬帝國。匈人被描述身體短小精悍,為了阻止鬍鬚生長,弄得滿面疤痕。他們在馬上生活,開會,買賣吃喝,連睡覺也是伏在馬頸上,妻兒都生活在他們到處遊牧或出征的車上,沒有農具,也不起火燒飯,只是將肉放在馬鞍上以臀蹂躪,然後帶血啖食,他們能以高超技巧向極遠處射箭,馬啼過處,草木不生。教宗聖良一世(St. Leo I 400-461 AD)便應羅馬皇帝和元老院請求,依恃了天主的助佑,前往與匈奴領袖阿提拉(Atila)和談,說服了他撤銷侵略羅馬的企圖,使他因此從義大利北部返回了他遷歐的根據地-匈牙利。阿提拉於次年,即公元453年,他在和日耳曼少女的新婚夜中因為鼻腔失血逆流而暴斃。他的兒子紛為國土而爭,匈人自此便不再是羅馬帝國的主要威脅,匈奴的後人或其繼承者後來盤據在東歐和中亞一帶。

 

兩年後,日耳曼族的汪達爾人自非洲渡海入侵義大利,向羅馬推進,教宗聖良一世又前去說服,阻止了殺人放火,但未能讓他們不搶掠。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接管,羅馬的一統已不復存在。匈奴人的侵襲如颱風似的;但日耳曼的進侵卻在西羅馬帝國各省建立了許多王國。至第五世紀的末葉,義大利已是東哥德人的王國,非洲是汪爾人的王國,西班牙和高盧南部是西哥德人的王國,日耳曼族的盎格魯和薩克遜(Angles and Saxons)人即現今的英格蘭人也趁機佔領了大不列顛。這些王國之間的往昔大道已不復存在,交通愈來愈困難。

 

圖五:西羅馬帝國滅亡進入中古時代及近代歐洲主要國家地圖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教會在此戰亂的浩劫中仍然在天主的護佑中繼續的生存。教友們遭受了失望的絕大誘惑。他們的愛國絕不遜於非基督徒,對他們而言,統一的羅馬帝國有高度的文明,似乎更容易把基督的教會傳於普世,但眼看著蠻族真毀滅了西羅馬帝國,侵略者日增,都是些粗暴、赭(赤紅)色頭髮的巨人,衣衫襤褸,鬍鬚叢生,滿身腥羶,粗俗無知,只會說生硬的土語,連拉丁文也不會講,只尋求粗鄙的享受。但主教們在此時,仍能藉著組織,伺機召集會議,管理教友;在蠻族入侵時,協助保衞城池,軍民同心抵抗以減輕民衆損失。當蠻族攻佔定居,主教仍保持以往的權利,並很快的以其良好的德行、豐富的學養、及高貴的身份與出身名門望族,在與蠻族的斡旋中獲得他們欽佩,還因此建造了很多新堂,贏得了【城市保護者】的美名。大多數主教都生活純潔、愛德初衆、具有反抗暴政的勇氣,除了宣道施教,也照顧保護弱勢族群,開辦醫院、支援社會公益等慈善事業。不少主教承繼聖師.聖奧斯定的【天主之城】書中的理念思維,提醒衆人把災難視為天主的懲罰,教導他們不必悲傷過去;羅馬的毀滅,並非世界末日,乃是一種浩劫,正如歷史上的其他許多災難一樣,當舉目瞻望未來,以建立在磐石上的教會歸化蠻族,即使需要緩滿的進行教育、以福音宣導,因為蠻族也是基督寶血所要救贖的人類。

 

大多數侵略的日耳曼人在先前雖已受洗成了亞略異端的教徒,但還未揮去暴烈的習性和迷信的風俗,教育水準太低,需要具體可接觸的事物;否則無法領悟說理。對他們而言,羅馬天主教是戰敗者的宗教,因此加以輕視。教會並不以此敗興,以固執的堅忍,從事要延續數世紀的艱苦工作,特別是主教及隱修士為培養新社會的文明,為近代歐洲國家的信仰紥根,厥功至偉。

 

以上有關第四至五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等候”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XKa35Sruk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3/22/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歌中的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GgRfDsi0Y

及唸誦雅歌篇第七章第3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耶京女郎續讚嘆新娘凱旋而歸的描述)      

             耶京女郎

                         乙:你的兩腿,圓潤似玉,是藝術家手中的傑作。 

           你的肚臍,有如圓樽,總不缺少調香的美酒。

                         乙:你的肚腹,有如一堆麥粒,周圍有百合花圍繞。

耶京女郎注意新娘凱旋歸來的模樣兒,看到到她的兩腿、肚臍、肚腹也不禁的發出讚嘆。

新娘的兩腿,圓潤似玉,是藝術家手中的傑作(英譯:The roundings or joints of thy thighs are like jewels , that are made by the hand of a skillful workman)。英譯的經文可以直翻為【妳大腿的關節圓潤如寶石美玉,由熟練的工人的手製成】。這意指天主是一位藝術家,祂手中精心設計美善靈活,柔順如玉的傑作。

人的大腿暨其上的關節主要用來支承身體並使身體從一點移到另一點(除了行走之外,還包括跳舞、游泳等)。腿通常呈近似圓柱狀。由於需要分散重力便於行動,通常腿部的末端會形成較寬大的結構,例如腳掌,大腿的關節更是需要圓潤。 舊約中記載雅各伯成家立業返鄉途中,有一人(可意會是天主的第二位)前來與他〈摔角〉搏鬥一直到曙光破曉,雅各伯不放棄(可寓意執拗己見,爭強好勝),為此,那人在他的大腿窩上打了一下,雅各伯的大腿窩自此脫了節,一走一瘸。那人說:「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創322332)。

新娘認知的新郎則是描述他的兩腿像一對大理石柱,置於純金座上(歌515),大理石的柱子堅定,剛硬,意指祂正直的、平等的、聖潔的、公義的、堅定的高貴與穩健,立基於【祂永恆的目的和法令】。腿顯出一個人的【力量】和【能力】,要承受和支持已經或已經放在他身上的東西;基督作為「萬王之王」,承擔整個宇宙,地球,以及其中的一切;譬如: 充滿恩典、祝福和應許的盟約,整個教會,所有選民、世人及他們所有的罪孽和過犯,負荷、試鍊、誘惑和患難。這些也彰顯了基督的大能。

聖若望的默示錄中描述再度來臨獲得全勝的基督,騎在一匹白馬上(寓意和平的締造之行);蓋在祂【大腿】的衣服上即寫着「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名號(默1916)。

圖一:你的兩腿,圓潤似玉,是藝術家手中的傑作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甲】又描述了新娘的肚臍,有如圓樽,總不缺少調香的美酒(Thy navel is like a round goblet, wherein no mingled wine is wanting)。

圖二A: 你的肚臍,有如圓樽,總不缺少調香的美酒

<![if !vml]>Image result for round goblet pictures<![endif]>

肚臍(接於肚腹內)這個詞象徵性地【接連】於心,肺腑的深處(箴言188; 2027)。智慧篇的箴言告訴我們:「不要自作聰明(Be not wise in thine own eyes);應敬畏上主,遠避邪惡;如此,你的身體 (肚臍) 必會康健(It shall be health to thy navel),你的骨骼也會〈因潤濕的骨髓而〉舒適(and moistening marrow to thy bones;箴378)」。骨骼舒適意謂愉快的心平氣和,骨髓因而受到濕潤,不至反而耗損元氣變成枯乾(箴14301722)。為此,我們在光中彼此共融相通(fellowship),總不缺天主賜予調香的美酒,飲了舒暢心神(寓意宣講或分享的基督聖言令人舒暢,心神喜樂,絲毫不含審評判斷);這樣,基督的寶血,促成我們背好十字架的祭獻生活(服從聖言比靠自己的任性或承傳世俗文化的思維背軛為輕;瑪112830),找得靈魂的安息,就能醫治我們的肚臍,滋潤我們的百骨。感謝讚美天主的愛撫,施行偉大的正義化工:真理的傳授及施行仁慈、憐憫的奇蹟,使盲者能重見,聾者可聽見,跛癱者可行路正常,而且仁慈對待的救恩,一旦悔改重生,不記前罪(詠10415;訓97;德3135;歌1232451;歐14210;若17;依55155868)。

曾有一位修女瑪莉·約瑟夫·登普西(Mary Joseph Dempsey,原名茱莉亞·登普西;18561939 AD)在1878年進了修女會,同年在美國明尼蘇達接受外科手術的護理訓練,並於1892年成為當地Rochester聖瑪莉醫院 (St. Marys Hospital) 的護理長直到離開人世。在1890年至1915年間,她曾協助外科醫師進行無數的外科剖腹手術及腫瘤切除手術。她注意到有一些患有腹部腫瘤的患者也同時會在肚臍上長出小瘜肉或小結節,在當時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不過她發現這些患者的預後並不太好。直到西元1949年後,後人為了紀念她的發現,才把這個現象命名為” 瑪莉約瑟夫小結節(Sister Mary Joseph nodule)”。而後,隨著醫學的進展,終於知道這種現象是由於腫瘤細胞擴散時,會沿著“封閉的營養高速公路”由體內移轉到肚臍表面所導致。

肚臍其實是人類在胎兒時期與母體 (就是媽媽) 的連結管道。 當時是透過臍帶連結胎盤再連結至母體子宮內壁上進行養份交換的,但是人的臍帶在出生脫落後這個管道就無法使用了,養分要透過進食 (喝奶及之後吃東西) 來攝取,脫落臍帶的肚臍處也慢慢癒合了。 所以那個洞其實是一個疤痕,也可以說是新娘和她母親的一個連結。新郎描述過新娘是她母親的獨生女,她是生養她者的愛女;而母親在此則是意指已經在天堂的教會-天上的耶路撒冷(歌69;弗446;迦328426;默7910;參考聖師,聖伯達的詮釋)。

圖二B:不要自作聰明;應敬畏上主,遠避邪惡;如此,你的身體(肚臍)必會康健,你的骨骼也會舒適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讓我們復習一下依撒意亞先知書中預示了天主耶穌以【祂自己為永久盟約】,祂身為普世的君王(包括以色列),卻服事衆人,看:「啊!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那沒有錢的,也請來罷!請來買不花錢,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你們為什麼為那些不能充食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果腹的東西浪費薪金呢?你們若細心聽我,你們就能吃豐美的食物,你們的心靈必因脂膏而喜悅。你們如側耳,走近我前來聽,你們必將獲得生命;我要與你們訂立一項永久的盟約,即誓許於達味的慈惠。看,我立了你為萬民的證人,為列國的領袖與主宰,看哪!你要召見你不認識的民族,不曾認識你的民族也要奔向你;這都是為了上主你的天主,為了那光榮了你的以色列的聖者的緣故(依5515)」。為此,天主賜予世人生命的永久盟約,其實就是實踐達味盟約,賜予「基督君王」的應許,但僅開放給世上【認清】自己是【卑微貧賤】(poor ) 及【謙順溫良】(meek) 者,並因此〈在被天主召喚後〉願意拋離自己往昔陷入的罪惡思念與行徑,【確實的需要天主、渴慕認識天主、歸附跟隨基督】者(依11454237;依5517;岳35;羅1013;瑪53127131413152211425113)。

耶京女郎【乙】又注意到新娘的肚腹腰圍,有如百合花圍繞著一堆麥粒。肚腹這個詞象徵性地用於心,肺腑的深處(箴言188; 2027)。這可以寓意新娘的心地沒有【荊棘】或【異端】潛藏而顯露於外,如同“瑪莉約瑟夫小結節”。

聖保祿特別在新約書信中勸導衆信徒:「弟兄們,我請求你們提防那些反對你們所學習的教理,而製造紛爭和絆腳石的人,你們要遠離他們,因為這些人不是服事我們的主基督,而是服事自己的肚腹,他們以甜言蜜語,迷惑那些誠實人的心靈。你們的服從已傳到各處,所以我為你們十分慶幸;但我切願你們對於善事要明智,對於惡事要純潔無瑕。賜平安的天主就要迅速地,把撒殫踏碎在你們的腳下。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你們同在(羅161720)」!「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要注意那些按我們的表樣生活行動的人,因為有許多人,我曾多次對你們說過,如今再含淚對你們說:他們行事為人,是基督十字架的敵人;他們的結局是喪亡,他們的天主是肚腹,以羞辱為光榮,只思念地上的事。至於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我們等待主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從那裏降來,他必要按他能使一切屈服於自己的大能,改變我們卑賤的身體,相似他光榮的身體(裴31721)」。為此,對尚不服從,好空談,欺騙人,竟教導那不應教導的事,破壞家庭教會和諧,有如貪口腹的懶漢,就該嚴厲規勸他們,好叫他們在信德上健全無瑕(鐸11013;箴188)。

還記得新娘曾描述她所認知新郎的軀幹(肚腹;belly)是一塊象牙,鑲有碧玉。大象的象牙約四分之一是鑲在象腦中的,藍寶石(碧玉;sapphires)可被視為表徵天主的公義。這可意謂新娘感受到的新郎內心深處是與頭顱相接一致,時時懷著忠信、誠摯,充實準備為意願聖化者賜予智慧、真理、正義、仁慈的救恩(格前130)。為此,凡信從基督聖言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8;歌415)。

「但我要以麥子的精華養育選民,以石中的蜂蜜飽享他們(詠81:17)」;「他使你的地界安靜不亂,用最好的麥麵使你飽餐(詠14714)」。「那供給播種者種子,而又供給食糧作吃食的,必要供給和增多你們的種子,且使你們仁義的出產增加,叫你們事事富足,以致十分慷慨,致使人因此藉着我們而產生出感謝天主的心情,因為辦這種供應的事,不但補助了聖徒的貧乏,而還可叫許多人多多感謝天主(格後91012)」。行慈善的聖事就是感謝天主,就如收割了小麥,首先要在主面前奉獻初果(肋23:10)。

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啓示【好地裏】(意指溫良受教慕義者的心地)麥子的穀物長滿了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瑪5312138;智61823;箴26471212434)。

可見,新娘的內心促使外在表達;她的心和身體融入她的奉獻之中,致使新郎舒適的享受她溫柔良善及純樸的愛情。

圖三:天主以麥子的精華養育選民;不但補助了聖徒的貧乏,而還可叫許多人多多感謝天主。

<![if !vml]>Image result for a heap of wheat  bible pictures<![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五至第六世紀左右時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第五世紀的聖教會對入侵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耐心的宣傳福音,使他們皈依基督。那時的帝國境內還有最倔強不馴的一個日耳曼部落,即還是外教的的法蘭克人,居住在比利時和現今法國的北部。然而,他們卻成為最早信奉天主教的蠻族。公元493年,占領了整個高盧北部的法蘭克青年領袖-克落維(Clovis) 與一位名叫克勞帝德(Clothide)的天主教公主結婚。克落維在起初不聽克勞帝德的奉勸信主,謂他忠於他出身國家世代信奉【傳統】的神明,除非有人可以證明天主教信奉的天主是唯一的真神。相似於羅馬君士坦丁的自覺呼求天主協助他平定內亂具優勢的敵軍,克落維也於公元496年在一次關係民族存亡與另一支日耳曼阿曼尼人交戰不支時呼求了天主,並允諾祇要戰勝就信服天主而受洗。於是克落維榮獲勝利,便實鑒了諾言,於498年聖誕節由蘭斯(Reims)的聖肋彌爵 (St. Remigius437533 AD) 主教手中領受了聖洗,當時,有約3000戰士也同他一齊受洗。這個事件後,天主賜予聖肋彌爵樞機主教展現無數的神恩及奇蹟摧毀了各處偶像的祭壇(譬如知天主旨意預言饑荒並在城鎮的準備糧食大麥,又在一善良女子家以十字聖號使已見底的酒桶裝滿了酒,好似天主酬勞他用教義餵養該地的人民),在國王克落維的支援護衞下,他在法蘭克人中傳播基督的福音,無往不利,各地主教們也被激起熱情,以他為榜樣捍衛天主教信仰。這樣,法蘭克人同原高盧住民,有了相同的信仰而更加團結,占據部份高盧仍執著於亞略異端的勃根第和西哥德人也被征服。自此,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後產生了一個正式皈依天主教,被稱為【教會長女】的法國。

 

西班牙境內本已信奉天主教,蠻族西哥德人入侵,卻是亞略異端教徒,公元六世紀中葉,國王良維日德(Leovigild)企圖統一全國的信仰於亞略異端,但太子赫買日德(Hemengild)已與一位天主教公主結婚,因公主的勸服皈依天主教而不背棄,以致被貶為庶人,又被押監並縛以鐵鏈。在復活節深夜時,他的父王差遣一位亞略異端的主教送麵餅【類似天主教的送聖體】給他,他毅然拒絕,聲稱他雖身繫縲絏,心靈卻平和地仰望天主,父王大怒,立即派遣侍衞在獄中結束他的生命。一年後,父王逝世,次子黎喀得(Recared) 承繼王位,一反其父王暴行,效法長兄的信仰,於公元589年在托雷多(Toledo)召開大會,使亞略教徒的主教及多位貴族放棄異端重歸天主教,於是西哥德人也隨之集體歸化。從那時起,西班牙的信仰生活非常濃厚。可見,【殉教者的血】多麼的可貴,一粒麥子的死亡造就了衆教友的產生。

 

聖博第(或譯“聖派翠克”;St. Patrick 385461 AD) 主教對於愛爾蘭的歸化也居功至偉。愛爾蘭因地處孤島,未受過日耳曼蠻族的侵略。聖博第出生於大不列顛的教友家庭,16歲時被愛爾蘭海盜擄去做奴隸照顧動物,經過6年後逃回故鄉,再由故鄉渡海前往歐陸作了隱修士,此時他【神聽】到未出生嬰兒的愛爾蘭呼喚他,他覺得是被天主召喚,於公元424年被祝聖為主教後,即前往曾被擄的愛爾蘭地方開教,完全致力於傳教達30年之久,以奇蹟證明他講道(舉一例:有一位專寫聖徒傳記的英國修士,Jocelyn of Furness 11751214 AD; 謂聖博第一生中因天主賜予的神恩復活了33人-意指類似福音中基督在人世時所行的奇蹟),給人授洗,祝聖司鐸主教,在各處建隱修院,隱修院院長也是週邊地區的主教,隱修院便成了傳教中心,散播信仰的熱忱,以致聖博第去世時,愛爾蘭已贏得了【聖人島】的美稱。許多愛爾蘭人一領洗後就願作隱修士,這些隱修士又感化別人受洗作隱修士,隱修士的數目大增,並渡海到大不列顛,及歐陸傳福音,使各地受蠻族入侵的各地凋零的信仰復興起來。這些傳福音中最著名的就是聖高隆(St. Columban; 540615 AD),他如同厄里亞再世,斥責國王們的惡行,凡他所經之地,都有隱修院建起。

 

愛爾蘭的國慶日至今都是聖博第的瞻禮日-317日(St. Patricks day or the Feast of Saint Patrick)。在愛爾蘭國內外都作為宗教和文化節日慶祝。它最初是一個宗教節日,旨在慶祝天主教基督徒在愛爾蘭誕生了,並在17世紀初由天主教會正式宣佈為瞻禮日。每年的317日,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喝酒,穿著【綠色衣服】,吃來自愛爾蘭的傳統美食,並普遍慶祝愛爾蘭的傳統。愛爾蘭的國花爲三葉草,正是紀念聖人當年在愛爾蘭傳揚基督福音時,用三葉草解釋三位一體的奧秘。聖人回憶錄中記載:「我已將一切託付在天主手中。誠如達味聖王所謂:一切事都托上主照顧,上主一定會支持你」,他真是足以做我們信德的表率!

 

圖四:聖博第以愛爾蘭的三葉草作為天主三位一體的隱喻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以上有關第五至六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天主教台北聖家堂有關聖博第(聖派翠克)瞻禮簡介,及維基百科。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祢永遠如此深愛著我”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Ivw4KH0yY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3/29/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瀑布巨聲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JZcAUKQ4o

及唸誦雅歌篇第七章第45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耶京女郎續讚嘆新娘凱旋而歸的模樣兒)      

             耶京女郎

                         甲:你的兩個乳房,猶如羚羊一對孿生的小羚羊。 

           乙:你的頸項,猶如象牙寶塔。

                         甲:你的兩眼,好似赫市朋城巴特辣賓城門旁的池塘

           乙:你的鼻子,彷彿黎巴嫩山上面對大馬士革的高塔。                     

耶京女郎【甲】描述新娘的兩個乳房,猶如羚羊一對孿生的小羚羊(Thy two breasts are like two fawns that are twins of a gazelle),與新郎所見相同(歌45)。聖師.聖奧斯定謂教會即是母親 (母羚羊) , 提供新約與舊約的銓釋,宛如兩乳供應(一對孿生小羚羊)所有奧秘的純奶(希51114)遍及普世歡呼成為【青綠】的大地(歌116;詠1001),也寓意基督的教會與天主揀選的以色列猶太子民,同是源於耶路撒冷,終在盛開的百合花中(夏季的聖地)合一(也請參閱:則371524;羅112532)。

圖一:你的兩個乳房,猶如羚羊一對孿生的小羚羊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share new Testments and Old Testmwnts pic<![endif]>

 

耶京女郎【乙】又描述了新娘的頸項,猶如象牙寶塔Thy neck is as a tower of ivory)。

還記得新娘描述過新郎的軀幹(腰部或肚腹)是一塊象牙,鑲有碧玉(藍寶石)。軀幹的腰部或肚腹這個詞象徵性地用於心,肺腑的深處(箴言188; 2027)。大象的象牙約四分之一是鑲在象腦中的。實心堅挺的象牙會隨著象的年齡增加而慢慢增長,它的功用不在咀嚼,而是用在挖掘食物和當做武器。藍寶石可被視為表徵天主的公義大能。這可意謂新娘感受到的新郎內心深處是與頭顱相接一致,時時懷著忠信、誠摯,充實準備為意願聖化者賜予智慧、真理、正義、仁慈的救恩(格前130)。

新娘的頸項,猶如象牙寶塔;這是稱讚她頸項的直挺美麗意反映了她意志堅強而彰顯的信德。正如同新郎已在愛的宣言中讚揚新娘通過信仰生活的歷練,如同經由珍珠的形成過程,甘心情願地在頸項繞以天主賜予的珠鏈,謙卑信服的在生活中融入天主的話(箴18921011;智619),得以顯現了慈祥、忠實、明智、和慎重(箴3342122)。為此,新娘何其美麗(歌1101144),奪去了基督的心(歌449);新娘征服了新郎。

主耶穌在新約福音中即告訴我等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路1818)。唯獨堅持〈不因環境世局敗壞而冷淡了愛情的〉信仰,纔可得救(瑪241213)。

圖二: 你的頸項,猶如象牙寶塔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甲】繼而描述了新娘的兩眼,好似赫市朋城巴特辣賓城門旁的池塘(thine eyes as the pools in Heshbon, 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

赫市朋城是約但河東的一座古城,它被劃分給勒烏本支派,曾為【司祭】城,位於勒烏本及加得二支派的邊界上(戶32:2, 27; 13:17 21:3739; 編上6:6681)。公元初曾是一繁華的城市,且有主教座堂。此古城的原址,就是現在伊朗境內的小城“赫市班”(Hesban)。遺址上有兩座山丘,分別高2930英尺和2954英尺,泉水曾在山谷中形成一連串的水池。赫市朋城的巴特辣賓城門 (這名字的意思是在許多人的女兒的大門裡; 或可意會成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門口來來往往的慕道者處) 的其中一個池仍然存在,尺寸為191英尺×139英尺,深度為10英尺。然而,牆壁已經被地震損得不再保留水了。

一池清水反映美麗的天;正如新娘描述新郎的眼睛有如站在溪畔的鵓鴿(英譯:His eyes like doves by rivers of waters)。鵓鴿站在溪畔,水中也反映著它的純淨,羽毛潤澤,非常悅目。這寓意了新郎以恩寵和憐憫的方式關心自己的教會,因此在新娘的眼中看上去非常美,眼睛就像站在溪畔的“鵓鴿”(也被稱為“家鴿”),不激烈和憤怒,含愛和令人愛; 並在他們的一切試煉和苦難中,以同情和關切看待他們,把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依662)。

凱旋而歸的新娘在耶京女郎的眼裏也是如此,因為她仿效新郎與而與新郎一起享受著圓滿的同工;新娘的眼祇關注著新郎的旨意,堪當新郎稱讚她是祇為他開放的一座關鎖的花園,一個封鎖的泉源,以致吐苗萌芽,形成了充滿救恩的石榴園,內有聖言的播種藉聖神引導發芽成長結成屬於基督各種珍奇的果木,佳果、及香草,也成為活水泉,通過基督,澆灌、餵養城中的慕道、慕義之友在主內生活成長(歌4121651;格前367415;依1112;迦52223;默222)。

圖三:你的兩眼,好似赫市朋城巴特辣賓城門旁的池塘。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乙】又描述了新娘的鼻子,彷彿黎巴嫩山上面對大馬士革的高塔(thy nose is like the tower of Lebanon which looketh toward Damascus

經上說:「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27)」。我們通常也應該是用【鼻子】呼吸,沒有了呼吸,就是死亡(創722)。為此,在這世上,祇有依賴天主,不要依恃人,因為他只有一口氣在鼻孔裡,他可算得什麼(依222)? 天主整天向悖逆的民族,即隨自己的思念走邪辟路的人,伸出祂的手(依652);然而,悖逆者還要對人說:「站遠點,別靠近我,怕我聖潔了你」。這些事真叫上主鼻子冒煙,整日冒火,要量好他們應得的報酬,報應到他們的懷中(依6557;詠1889)。

嗅覺自鼻子而來,它對記憶的影響比所有其他感官都要大。因此,它提醒我們並幫助我們辨別(discern)。聖師.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認為鼻子可作為辨別力的象徵。他說,「靈魂的『鼻子』是德行的辨別力,它嗅出惡習和美德(virtue),好似感官的鼻子區分了好聞和討厭的氣味。它還能從遠處就可聞到魔鬼正逼近的誘惑」(歌1312213364101116627914;創2727;訓101)。靈魂的『鼻子』嗅覺也與洞察力或超感的透視力 (perception) 息息相關,如同在黎巴嫩山上俯察大馬士革城正在發生的情景。

讓天主悅納的罄香,即是奉獻出思維、言行,為彰顯〈祂祝福祂所創造的我等活出〉祂的肖像(創12728;德3559;弗52;裴418)。「感謝天主時常使我們在基督內參與凱旋的行列,並藉我們在各處播揚認識基督的芬芳;因為我們就是獻與天主的基督的馨香,在得救的人中是,在喪亡的人中也是(格後21415)」。

圖四:你的鼻子,彷彿黎巴嫩山上面對大馬士革的高塔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在此稍為介紹一下聖師.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 1195 1231 AD),他原籍葡萄牙的里斯本,專務祈禱和學術研究,對聖經經文尤有特殊心得。他於一二二一年入方濟各會,曾周遊法、義等國作公開講道,介紹天主的真道,上主賜以顯行靈蹟的奇能,成績卓著。他也不遺餘力的攻擊當時正在蓬勃泛濫的【新摩尼教】的邪說(即第四世紀流傳的不道德及反社會,認為肉體是完全惡的摩尼異端於中世紀的死灰復燃),因此獲得了「異教者的鐵鎚」雅號。他所顯的靈蹟,多得無法計算。例如,他某日出外,雙手恭捧著聖體,一頭驢子見了,便屈膝跪地,朝拜吾主的至聖聖體;他對水中的魚宣道,即有一大羣魚聚攏來,他便對驚訝圍觀的羣衆說連水中的魚都比人要容易接受主道;又例如,聖安多尼平日常用的一本聖詠書,被一個初學修士拿走,聖人遍尋不獲,就祈禱上主,那修士在路上突見怪物出現,嚇得跑回來,把聖詠還給聖人;為此,記得他的我們一旦遺失了物品,就會興起意願請聖安多尼代禱,恩賜合浦珠還。聖安多尼對貧人異常愛護,所以後世奉他為貧人的主保,佈施銀錢物品,求他代禱,稱為「安多尼的麵包」。教宗額我略九世稱他為「有腳的聖經活櫃」,也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的翌年冊封他為聖人。教宗庇護十二世於1946年又奉他為聖教的聖師,並追封他為 「福音博士」。聖師.聖安多尼的遺體在他死後30年被挖掘出來時被發現變成了塵土,但舌頭卻在閃閃發光,看起來好像它仍然是活體的一部分; 好似他留給後世福傳者宣道的標誌(本段大部摘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圖五:聖師.聖安多尼的一畫像上,是紀念他到某地作賓客,居停從窗裏望出去,見他雙手恭抱著聖嬰耶穌,神采奕奕,貌如天人。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五至第八世紀左右時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大不列顛雖在日耳曼族的盎格魯和薩克遜人於第五世紀初入侵之前,福音就已傳入,但這兩個最野蠻的日耳曼民族對天主教的一切都迫害,教友必須逃到西部,也不敢對迫害他們的敵人宣傳福音,直到公元596年,教宗聖國瑞一世 (St. Gregory I540604 AD) 派遣了修士坎特布里聖思定(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early 6th century 604 AD ;第一任英格蘭坎特布里的樞機主教)率領40位傳教士赴英吉利。由於英吉利的國王肯特(Kent)已與一位天主教的公主伯爾達 (Bertha) -法蘭克王的女兒結婚,他們居然受到殷切款待,而且國王隨後被修士們聖善的生活感動,便請求受洗,追隨者也陸續加入,聖思定在隔年-597年的聖誕節竟給約一萬人付洗。此後的傳教事業雖時因各地王子的爭戰並遭受到一些不友感的迫害,但進展穩定,許多興盛的隱修院成了教育的中心,在其中培育了中古時代盎格魯薩克遜更新的文化,也陶冶了去日耳曼其他民族開教的宗徒。

教宗聖國瑞一世也從羅馬寄給修士們在大不列顛傳教所當遵循的訓示:【如果邪神的廟宇建築得良好,與其把它拆毀,倒不如為它祝聖,安放祭臺,改為敬禮天主的聖堂。要在民衆習慣敬拜偶像的地方和日子,准許他們以另外的方式慶祝天主的瞻禮節日;如果外教人有以筵席慶祝節日的習俗,就可以在殉教聖人的節日擧辦公宴。准許他們擧行外表的歡樂,心靈的歡樂也就容易獲致了,對那些粗野的人,絕不可把他們一切舊習一筆抹煞。人不能一躍而登山,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

在佔據現今荷蘭、西德、和奧地利等地的日耳曼民族,或許因崇尚異教、粗暴尚武,很難領略天主教教義的良善謙和,難以歸化。出生於英格蘭的聖博義(St. Boniface ~675754 AD)是一位本篤會會士,他單獨前進荷蘭北部傳教,卻無所大收獲,於是遠去羅馬請求教宗國瑞二世(Gregory II669 731 AD) 支持,教宗便正式委任他為日耳曼的開教宗徒,並在三年後召他回羅馬,祝聖他為主教,擔任教宗的直接代表。他此後的30年與多位修士巡行四處講道,生活貧苦,冒著各種危險,逐漸把已歸化的信徒【組織】起來,復興了以前的隱修院,也創建了新的修院,使得以往來自愛爾蘭和英吉利修士們的傳教努力不再是東麟西爪,而是從此持久穩故下來。聖博義在傳教時不忘給出生地的朋友寫信,訴說自己遭遇的困難與不安,依恃他們的代禱,接受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援,並意願英吉利的修女們前來同工,以她們的善表,向天主的祈福,幫助他傳教於這些難以歸化的民族,其中有一位聖理奧巴(St. Lioba710 782 AD)修女,擔任了修院院長及管理與聖博義在一起工作的修女們,並被聖博義委託他不在時作為代表管理他的修院。聖理奧巴因許多奇蹟異事而受到讚譽,譬如:從火災中拯救一個村莊; 從狂裂可怕的風暴中拯救一個城鎮; 保護修女在修道院裡的聲譽; 並拯救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修女同伴的生命 - 所有這些都是通過祈禱完成的。聖博義在75歲時偕同50位修士重返荷蘭北部傳教並為堅定教會的建立,當他正與同伴們在Dokkum為多位教友付堅振,忽然被一羣竄出的狂熱異教徒攻擊而殉道,他的遺體遷葬於現今德國中部的富爾達(Fulda),常受德國教友敬禮。德國的正式歸化及中世紀的文化發展得力於聖博義等的每一項傳教建樹。

回顧自公元490年,五光十色的蠻族中,亞略異端充斥,及羅馬帝國週邊都是異教徒,天主教雖遭受許多迫害,但至公元750年時,西歐的國家全都信奉了天主教,由於主教和修士、修女們協同一致,以身作則的努力教化及英勇善功,教會到處受人尊敬,蠻族粗野的習俗逐漸軟化,合乎人道人權的許多法律得以制定。除了在道德方面教育蠻族提高文化水平外,聖教會也推廣各種學問和知識。修士們堅苦地把拉丁文學寶藏謄寫在羊皮紙上保存至今。

聖師.聖依西多祿St. Isidore560636 AD)是西班牙塞爾維亞(Seville)的主教,上有兩位哥哥,長兄是維拉總主教聖良德祿,次兄是聖傳琴蘇主教,聖女佛倫蒂娜是他的姐姐,一門聖賢。聖師.聖依西多祿幼年失怙後,即由其兄聖良德祿教育成長,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長兄嚴厲的管教而逃學離家。他在路上看見鐘乳形的岩石都是流水經年累月侵蝕的結果,於是恍然大悟,玉不琢,不成器,只要肯下苦功,即可成就其功。由於他廣博的知識,終於成了當代有數的學術權威。聖師.聖依西多祿執行主教聖職,凡三十七年。他繼續聖良德祿離世後的工作,全力勸化西哥德人放棄亞略異端,皈依真教。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對中世紀的教育生活產生了深遠而不可估量的影響。教宗良四世(790855 AD)稱他可與聖師.聖熱羅尼莫聖師和聖師.聖奧斯定相比擬。他的作品包羅萬象,計有「同義辭典」,「天文學」,「自然地理」,「世界大事錄」,「名人列傳」,「新古經論」,「修會會規」,「哥德、萬達、綏維三族歷史」…等等,加上其它有關宗教神學著作,多得無法一一列舉。他所編撰的不朽名著:「根源」,又名「字源」,共二十卷,為當代學術的百科全書。他一生勤操苦行。老年因體弱多病,仍不肯稍減苦行。他對貧人樂善好施,主教府一天到晚,都擠滿了求助的貧民。

聖師,聖伯達〈St. Bede ~673-735 AD 〉則是一位英格蘭的隱修士,他被視為是當時最有學識的人。他的著作幾乎涵蓋了當代的所有學術領域,可說是那時代知識的一個縮影;他的作品,舉凡梅瑟五經與其他聖經著作的詮釋、神學與科學方面的論述、歷史性的作品、聖人傳記等,無一不是經典之作。除了數本他在隱院內手抄的著作之外,他自己本身的著作就有45部之多,其中關於聖經的詮釋就有30餘本。紐曼(Newman1801 1890 AD)樞機曾稱讚他為本篤會的英華,如同聖師.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 AD)是道明會的英華。至於在學術上,他最為耀眼的是在英國的歷史與藝術領域上的貢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他最有名的著作是《Historia Ecclesiastica-教會史》,書中記錄了729年以前,基督福音影響的文明在英格蘭的所有重要事件,幾乎是研究英國初期歷史的主要資料來源。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聖經的註解及講授論述,還有天文數理、文學、詩歌等許多著作。他還是教會在公元1899年以前,被教會冊封為聖師的惟一英國人。

正當東方修院到處林立極盛時代,敘利亞、波斯、北非、和埃及淪陷於回教徒之手,天主教世界的中心從初世紀的地中海周邊轉移到北方去了。

以上有關第五至八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思高聖經推廣中心和台灣新竹教區網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今生跟随主耶稣”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LeSQeg_is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4/5/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凱旋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uFNqhTZL8

及唸誦雅歌篇第七章第6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耶京女郎續讚嘆新娘凱旋而歸的模樣兒)      

             耶京女郎

                         :你的頭顱聳立,好像加爾默耳山。

           乙:你頭上的髮辮有如紫錦。  

       甲乙:君王就為這鬈髮所迷。                        

耶京女郎【甲】注視新娘凱旋歸來的頭顱聳立,好像加爾默耳山 (Thy headcrown upon thee is like Carmel)

頭部是身體的最高點,位置優越,就像在天主應許之地 (Promised Land) 的加爾默耳山(Carmel),可從一組突出的懸崖,俯瞰地中海。【加爾默耳】名字的意思是【果實纍纍的園地】,這座山峰目前達到海拔1724英尺(525米)的高度,靠近地中海沿岸,位於沙龍(Sharon;歌21;依3526510;宗935)平原以北,主耶穌成長的故鄉-納匝肋城,即離此不遠(約23英里)。山脈和周邊地區以其鬱鬱蔥蔥的美景以及充滿林立的各種植物和樹木而聞名。這可寓意新娘的頭顱高聳令人愉悅和富有成果(參閱:撒上252;列上1819204244)。

頭顱聳立(Your head rises upon)有如稱讚新娘的意願受教,跟隨,並通過新郎所有思維言行,致力體現於生命的活力而獲得了冠冕(Your head crowns you)的凱旋。這可寓意為基督的神性,首先根據他的人性,從中流淌出屬神生活的智力和情感品質,然後進入屬於祂的聖教會,提供及傳授給所有受召追求主道者(歌124812451551也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

圖一:你的頭顱聳立,好像加爾默耳山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耶京女郎【乙】又描述了新娘的髮辮有如紫錦(the hair of thy head like purple; or the flowing hair of your head is like purple threads)。

髮辮其原文字根意義是奔跑或流動的意思, 所以應是指她頭髮形狀似奔流、起波之水紋。髮辮有如紫錦;紫錦或稱紫竹梅(Tradescantia pallida)即紫鴨跖草,它的花語象徵著:堅決,勇敢面對,好似擁有無垠的奧秘力量支援。或許是因為紫竹梅的生長適應力強、較耐干旱;而且,紫色(也可視為紅色與藍色的合成效果)象徵著因敬畏上主的神住於身體的宮殿而促使展現【敬畏天主的神恩】,也可領會成來自愛慕的追求正義德能(藍色為底色,可象徵因剛毅〈Strength〉的神同在獲得剛毅的神恩)的聖神之恩承行天主的旨意,恆常的尋覓天主的臨在(藉著因不斷祈禱獲得孝愛的神恩覺察上主的神臨在;紅色為底色,可象徵基督的威嚴及救贖的寶血)而彰顯於新娘的髮辦-象徵了她生命中敬畏上主的信守盟約(則3627;依1123;詠1451820;箴3122;宗161415;智87;瑪633;創913)。

新郎君王自己的髮辮就曾被新娘描述有如棕枝,漆黑有如烏鴉(但非為紫色)。髮辮如棕枝的樣兒展現了生命的青春活力,美麗,執著於正直仁義…可寓意堅持不變的【應允】或定立盟約的誠信(請參閱:創31:4453;歌21741)。裝飾悅人的捲髮就像在聖經新約福音書中的結合連繫在一起,就如同歌羅森書中說: 「為使他們的心受到鼓勵,使他們在愛內互相連結,充分地得到真知灼見,能認識天主的奧秘──基督,因為在他內蘊藏着智慧和知識的一切寶藏(哥22)」 ; 這“捲曲” 有如棕枝(棕樹寓意正義;詠9213)的頭髮,也寓意基督以最大的謹慎,活力和力量執行王權的職務,帶給信者獲得所追求的正義(詠8512)和強韌的力量,履行責任,抵擋仇敵的巧言花語欺騙,忍受因迫害遭受的痛苦,成為基督的好僕人好士兵。捲髮是堅韌最強的連結;這是一個救恩的標誌,它會產生機智的敏銳和尖銳,以及活力,力量和勇氣; 並且它們看起來多麼【黑亮】但【隱藏不可視的奧密】,以此帶入仇敵的面前; 並且按照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以智慧進行管理,彰顯偉大奇妙美麗令聖徒讚嘆的德能(默1534)。

新郎也自始自終重覆的讚美新娘長長的波浪捲曲頭髮沿著肩自如地披下,像曠野的山羊由位於約旦河東邊的基肋阿得山(以山石立約證據之寓意,創31:21-23; 4553)的斜坡上順馳而下(寓意新娘堅定履行了盟約;歌4165)。為此,君王就為這鬈髮所迷。

圖二: 你頭上的髮辮有如紫錦。君王就為這鬈髮所迷。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五至第八世紀左右時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教宗的權威,即聖伯多祿和他繼位者的權威,在初世紀時進展緩慢,但不停地增長,好似一粒種子,起初埋在地裏,無人可覺察,卻在不久後萌芽,長出細弱的樹幹,逐漸成長,分枝茂盛,成為抵抗風暴的大樹。羅馬城成為教宗的駐蹕地,有宗徒聖伯鐸及聖保祿的遺骸,即使君士坦丁堡取代了羅馬城為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卻獲得更多的威望,遂成了教會最高的神權中心。教宗聖良一世和聖國瑞一世被稱為大(The Great)教宗即是反映了在公元第五至第八世紀左右時教宗權威進展的例證。在教會歷史中,僅有這兩位教宗被冠以「大」的名號,

第一位是聖師.聖良一世(Pope St. Leo the Great; 在位440461 AD),他曾以身為教宗的權威擺平最激烈的爭辯,因為東方教會內對耶穌基督同時具有天主性與人性的信理仍莫衷一是。448年,歐迪克(Eutyches380456 AD),一名君士坦丁堡的樞機和長老(presbyter and archimandrite at Constantinople),寫信給教宗,報告聶斯托里的異端(Nestorius;即宣稱基督不只有兩性〈天主性和人性〉,而且還是兩位)在東方死灰復燃。教宗因未明事實真相,就用謹慎的措辭,回信表示進行調查。449年,歐迪克又寫信給教宗,說他自己已被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聖法來物 (St. Flavian) 開除教籍,要求教宗下令准他復職。東羅馬皇帝戴沃多塞二世(Theodosius II401450 AD)也袒護歐迪克,寫信請教宗出面干涉。不久以後,教宗接到聖法來物的報告,方知歐迪克因反對聶斯托里的異端,竟墜入相反的異端(創「基督一性論」;Monophysism),否認基督具有雙重性體,東方主教會議傳訊歐迪克後,見他執迷不悟,才下令開除他的教籍。戴沃多塞皇帝為聲援歐帝奇起見,發動召開會議,出席人員大多數是歐迪克的朋友,並由歐迪克最有力的支持者亞歷山大宗主教狄奧果拉(Dioscorus)任主席。這會議宣布歐迪克的見解是正確的,譴責聖法來物。教宗的代表拒絕簽字承認這項不合理的決議。聖法來物因而飽受暴烈異端教徒的虐待而殉道。教宗去信皇帝及君士坦丁堡教會神職界要求將歐迪克廢黜為信同波斯摩尼異端(善惡二神的融合)和教條主義(Docetism:相信耶穌的歷史和身體存在,尤其是耶穌的人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幻覺)的異教徒,因為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並認為歐迪克因無知(ignorance)而犯了錯誤,如果他悔改了,就應該重新接納他(也請參閱:路2324)。

451年在加采東(Chalcedon;位於現今土耳其境內的卡德柯伊市-Kadıköy)大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上由教宗欽使宣讀他曾給君士坦丁堡主教“聖法來物”的手扎(後世稱為「信道書信」),將主耶穌降生奧蹟的「二性一位(Two Natures in One Person)的道理予以清晰而明確地闡明。參與大公會議的數百位主教一致喊出:「這是宗徒們的信仰!也是我們一致的信仰!伯鐸藉良的口發言了」!可見大公會議東西方各地來的主教都承認了教宗的最高權威,堪為主耶穌的道的最高監護者。

聖師.聖良一世有許多講解聖經的言論和信理的手札留傳後世,為他在1754年贏得了教會聖師的頭銜。他在羅馬教堂講道訓誨信友的講道詞有九十六篇流傳至今,內容大都是關於博愛、施捨、信友生活和各端教義方面的。他與各地教會的來往信函有一百七十三封現在還保存著,其中一百四十三封是聖良寄給各地教會的,三十封是各地教會寄給他的。也因為他的著作對聖教教義開發甚詳,若干部分已列入「日課經」。根據耶路撒冷宗主教業莫斯的記載,他曾在聖伯多祿陵墓作四十天的祈禱,請宗徒之長代為求上主赦免他的罪過。四十天後,聖伯多祿顯現給他,說道:「你的罪赦免了,只有一樣罪,還沒有赦,那就是你授予聖職時所犯的疏忽,誤選不適當的人擔任職務。這些罪天主仍要向你追究」。自此,他對神職班的人選非常重視,在聖教法典增訂條文,規定領受司鐸神品的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證明確能【服從紀律】。

我們也還記得在452年間應羅馬皇帝和元老院的請求,聖師.聖良一世教宗曾前去說服正要侵入羅馬的匈人首領阿提拉撤退,阻止了匈人西進。當時匈人祇見手無寸鐵的一群人,長袍寬帶,為首一人鬚髮俱白,容貌慈祥,雙目有神,令人肅然起敬。匈奴軍士深感詫異,待這批人走近,方知是天主基督聖教的教宗率領隨從親臨其營。教宗見了阿提拉,即以嚴正的詞句,斥責他嗜殺成性,罪孽深重,天理難容。阿提拉懾於教宗的聲威,唯唯諾諾,答應當日退兵。他這次的赴湯蹈火會敵,羅馬全城生命財產,得以保全。羅馬人民倖免浩劫,但卻不知感恩天主的恩寵眷顧,仍醉生夢死,我行我素。教宗苦口婆心,善言規勸,聽者寥寥。三年後,兵患又至(請參閱:默614),教宗在日耳曼族的汪達爾人劫掠羅馬城時,前去與其首領協商,導致羅馬城的傷害減到最小。汪達爾王允許保全居民生命,不加殺害,並嚴禁軍士搶劫焚燒。但是汪達爾人由羅馬撤退時,擄了大批居民為奴,帶回非洲。汪達爾軍隊撤出羅馬後,許多人逃出戰爭的廢墟,遷至鄉村。他卻致力救濟災民,恢復秩序,一面派司鐸往非洲,為俘虜服務。他凡事依靠天主,所以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仍能保持鎮靜和毅力,挺身把整個生命獻於教會及地方公益;由於他辦事公正賢明,窮人和富人、神職人員和在俗信友、羅馬人與外國人,均對他懷有莫大的尊敬和愛戴。

圖三:聖師.聖良一世的一畫像上,是紀念他在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護送下親臨欲侵入羅馬的匈奴人敵營與首領阿提拉會面

<![if !vml]><![endif]>

第二位是大教宗聖國瑞一世 (St. Gregory the Great;或譯為聖額我略一世;540604 AD),他出身羅馬望族(一位富有的參議員Gordianus之子),羅馬皇帝猶思定(Justin the Younger)於574年,任命他為羅馬的首席大法官。他次年即在Sicily創建了六座修道院,並在自己羅馬的家中創建了第七座,這第七座修道院後來成了聖安德肋本篤修院。586年,他當選為該修院院長。

「聖國瑞三十台煉靈彌撒」的來歷,也與聖國瑞任修院院長的這段時期有關。 聖國瑞的修院裏,有一個修士,身患重病,臨終前透露自己有金幣三枚隱藏在某處,這與修士禁止有私產的會規,顯然有抵觸。 那修士死後,按會規不准葬在修士的公墓,另在別處挖了一個墳穴,將棺柩與三枚金幣一同埋葬。 可是聖國瑞認為這修士臨死前已懺悔自己的罪,就命同院修士為亡者一連三十天獻彌撒,求上主賜他早日脫離煉獄。 到了三十天,亡者顯現給他的胞弟,報告自己死後在煉獄受罰,如今罪罰已滿,升天享福。

590年,羅馬發生瘟疫,教宗白拉奇二世不幸染病身亡。聖國瑞受天主的召喚時,正任職羅馬總督,他被司鐸團與所有百姓,全數通過被推選委任為教宗。為了求上主消滅疫病,聖國瑞下令讓全城信友,分別由城內七聖堂出發,列隊到聖瑪利亞大堂集合,一連三日,在全城遊行,高唱聖歌。 當遊行群眾列隊經過各道路時,街頭倒斃的病人,到處都是。可是自遊行結束後,疫病大減,不久完全消滅,居民額手相慶。當時,義大利人剛從哥達人入侵的戰爭廢墟中掙扎起來,又被日耳曼和倫巴底人(Lombards)接連再次入侵所淹沒,而且又遭逢空前的水災及隨後瘟疫的流行,政府既然無能為力,羅馬城的人祇好轉向教宗。於是,他負起了帝國首長不願承擔的責任,致力供應城市居民食糧,保衞他們,鼓勵他們重新拾起工作。教宗並與倫巴底人交涉使其同意休戰,還用大量金錢,將其手中贖回俘虜,並寫信叮囑主教們將教堂的金屬器皿熔化,變價以贖回俘虜之用。593年,倫巴底人大規模進攻,羅馬人心惶惶,秩序大亂。 聖國瑞挺身而出,單身往見倫巴底王勸他撤兵。倫巴底王為教宗的偉大人格所感動,立即撤了兵,羅馬免遭蹂躪。

聖國瑞接任教宗職位後,也立即著手整頓教會紀律。他將傲慢驕橫的大副祭洛倫 (當時羅馬權勢最大的人) 撤職,教廷財政事務,委專人辦理。追思彌撒中,副祭不可唱經,以免人們專為欣賞副祭的歌喉,而選派他們唱經。他對講道的職務,異常重視。他常在彌撒中講道,講道的題材,都是以本日福音經文為主。

教宗的權力因此日增,他卻仍忠實的服從皇帝,並常叮嚀教友服從。他把大部份生涯的時日貢獻給教友,每主日講道;還為領導普世聖教會的事,不停口授信扎讓秘書書寫,接見進謁的人。此外,他還能謄出時間從事著述,不停攻擊神職界的流弊,重整教會禮儀,加以整理古代的禮儀歌曲,使之成為天主教專用曲調(Gregory Chant),為教會延用至今,最多祇是稍為加以調整一下。教宗同時也很重視當時西方的蠻族。他也是歸化英國的發起人,也藉由下嫁給倫巴底王的一位義大利公主“戴奧德鄰達”(Theodelinda)的影響,引導了亞略異端流入蠻族的歸正。在大約三十五年的時間里,“戴奧德鄰達”是倫巴底人的女王。她在蒙扎(Monza;在義大利米蘭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天主教施洗者聖若翰大教堂,她也建立了多座修道院。

在西歐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大教宗聖國瑞一世利用當時的形勢進行了一些改革,從而使羅馬教會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羅馬主教獲得了西歐教會的首席權威,這為天主教的廣泛傳播和奠定中世紀教宗制的雛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傳言教宗十分謙遜,對於普世牧職之首他卻稱作為【天主眾僕之僕】,這種定義一直沿襲至今。教會中若干重要教義,都經過他詳細闡述,確定意義。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講道家、倫理學家。 羅馬教廷的地位,由於他的雄才善辯,而得到完全的鞏固。他無論在事業、功德、學問方面,都出人頭地,堪稱受人尊敬的「大聖國瑞」,他亦是教會內【教師】的主保。

聖國瑞在寫信給教廷財產管理人員的時候,常叮囑他們善待佃農下屬;凡有急需者,應該【貸借】他們金錢,不可吝嗇。 他的佃農都生活優裕,稱讚他待人寬大。 聖國瑞常患有胃病和風濕病,可是他不顧身體多病,力疾從公,一天也不休息。 十三年的教宗生涯,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健康,他卻始終不渝地處理公事,直至最後一分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臨死前,他的最後一件事是送一件厚大衣給一位貧苦的主教。聖國瑞離世後,人們發覺教廷的公庫,空空如也,分文無存,那是因為他生前利用教廷的金錢舉辦大規模的救濟事業,將千千萬萬的災民,從死神手中搶回。

圖四:聖國瑞一世的一畫像是紀念他於公元595年有一次主持彌撒正在送聖體,一位無法相信麵餅變成基督聖體的教友公然大聲嘲笑,他感覺很難過,但隨即祈求天主而展示了他手中呈現真實基督血肉的聖體奧蹟,也致使那位教友轉為對自己的懷疑跪著哭泣並感動地懺悔

<![if !vml]>Gregory the Great<![endif]>

以上有關第五至八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及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耶穌會中華省、Catholic Encyclopedia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良人與佳偶”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PdOTNZmZY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4/12/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聖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SoBKh8uAE

及唸誦雅歌篇第七章第710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新郎也接著耶京女郎讚美新娘的凱旋而歸)      

             新郎

                         極可愛的,悅人心意的女郎,你是多麼美麗,多麼可愛!

           你的身材修長如同棕櫚樹,你的乳房猶如棕櫚樹上的兩串果實。

           我決意要攀上棕櫚樹,摘取樹上的果實。你的乳房,的確像兩串葡

           萄;你噓氣芬芳,實如蘋果的香味。        

           你的口腔滴流美酒,直流入我口內,直流到我唇齒間            

新郎看著新娘從原本樸實、順服的美麗(歌110),如今凱旋得勝戴上天主製造的金鏈,銀珠,仍是謙遜而不心高氣傲的悅人心意,何其美麗,無以倫比(歌11176;則16112817)!新郎表達出無可描述的愉悅(pleasant)合意(fair),特別在句末強調了「多麼可愛」(How fair and how pleasant art thou, O love, for delights!);因為可愛,是祂在世界未有之前以智慧創造她時就擁有的歡躍喜樂(箴831;巴33638)。新郎為她感到喜悅:她的言語,她的純樸、受教、順服、虔敬、稱職、關切,她文雅合宜、容忍動人的面貌,她在禱告和讚美中甜美可愛而柔和的聲音,她令人著迷的信仰,和誠摯愛情的外顯,她的舉止傳遞天堂的品格氣質和基督福音的信息;在這一切中,她為新郎看起來美麗而悅人心意,是多麼的可愛,難怪要被普世慕道者稱為有福,致力成聖賢者也都讚揚她(歌69)。

圖一:極可愛的,悅人心意的女郎,你是多麼美麗,多麼可愛!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繼之讚美新娘身材修長(意指精神道德的成長)如棕櫚樹(This thy stature is like to a palm-tree)。正義的人像棕櫚茂盛(詠9213),棕櫚樹形態優美,高大直立而勻稱的樹幹可高達約80英尺,幹頂有長長淡綠色的羽毛狀葉,約有612英尺長,從它的頂部彎曲獨特而優雅,吸引人注目。棕櫚木中的纖維以螺旋狀排列,格外柔韌有力。希伯來語稱「棕櫚樹」為塔瑪爾(Tamar),因此樹有引人注目的外觀,它看起來正直和美麗,致使在猶太的家族中有些女子被期望如此的成長而自然的取了這名字。叫此名的有猶大的長媳(創386),達味的一個美麗的女兒和孫女(撒下1311427)。希伯來語棕櫚樹上的兩串果實,指的是它雌性花朵從中長出一大簇多汁的甜果。“簇”一詞是指生長在樹枝頂部並美化棕櫚樹外觀的深棕色或金黃色簇。棕櫚樹結出纍纍的果實,成串下垂。新娘的乳房可以意指傳基督福音者,他們把基督話語的真摯如乳汁般傳達給靈魂(格前312;伯前22;希51314)。新娘的乳房猶如棕櫚樹上的兩串果實(your breasts like its clusters),寓意了聖教會的成長如同棕櫚樹,以基督的正義勝過她的仇敵,以基督的福音開啓愚蒙,餵養即將成為或已成為她的子女(教會成員),並確實使他們承繼宗徒、先知的教導,遵守基督所吩咐的一切,應時開花結果(瑪281920;弗22022413;默79;參考Antoine Augustin Calmet, O.S.B. 1672 1757 AD)。

圖二:你的身材修長如同棕櫚樹,你的乳房猶如棕櫚樹上的兩串果實。

<![if !vml]><![endif]>

為此,新郎決意要攀上 (climb up) 棕櫚樹,摘取樹上的果實(I said: 'I will climb up into the palm-tree, I will take hold of the branches thereof)。因棕櫚樹是新娘聖教會的標誌,新郎的上升於其頂峰表彰了祂通過天父的旨意擁有她及護衞她的權威。因基督的同在的愛情,在這樣的氛圍中享受時,彼此會享有無垠的快樂和滿足。當新娘乳房本身充滿時,它們在基督的眼中是美麗的,因此受到讚揚; 它們由天主寶座遣送的七神彰顯了天主的愛(默144513456689;依112),通過滋養信仰來榮耀基督,也吸引了無數的慕道者來到基督的身邊(歌51671620;若15117)。

圖三: 我決意要攀上棕櫚樹,摘取樹上的果實。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在這裡,新郎讚嘆:「你的乳房,的確像兩串葡萄;你噓氣芬芳,實如蘋果的香味(and let thy breasts be as clusters of the vine, and the smell of thy countenance like apples)」,掲示了聖教會的內在獲得基督同在的聖寵構成的氣質和祂的聖神促成外在的善行,以致配稱天主的兒女們的週圍都會有一種神聖的香味(歌41011)。它意味著聖教會從世事的艱欣試鍊中,堅守神聖的真理和發展明確的教義說明;正如說得適當的一句簡單話,好像在蘋果樹下聞到樹上結實纍纍的“蘋果”發出的香氣,讓人清醒爽快(歌2552;箴2511)。這也【同時】意謂新娘得以在還未左左右右的思量前就能即時主動的關懷評估正在發生的世事及其影響,勇於迎接新郎的召喚參與祂的救贖事工(歌61112)。

圖四: 你的乳房,的確像兩串葡萄;你噓氣芬芳,實如蘋果的香味。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總結讚嘆新娘凱旋而來的口腔滴流美酒,直流入他口內,直流到他的唇齒間 (希伯來文英譯是:the roof of thy mouth like the best wine , that glideth down smoothly for my beloved, moving gently the lips of those that are asleep;直譯中文:你的上顎就像最好的〈葡萄〉酒,為我心愛的人順流滑下,輕柔地移動了那些睡著者的嘴唇)。上顎即是口腔的上壁(palate or the roof of the mouth;而下顎即俗稱的下巴)的骨骼、關節、肌肉等軟組織,用來進食、咀嚼、【嚐味兒】。經上說:「你的教言 (words) 對我上顎(palate)多麼甘美!在我的口中比蜂蜜更要甘美(詠119103)」。這就如同新郎對應新娘向耶京女郎總結描述她的愛人是滿面香甜,全然可愛(His mouth is most sweet; yea, he is altogether lovely;歌516)。這也是意指新娘口中的言語總是出自新郎的的旨意(若717;若一217;則32627)。我們可以意會新娘的禱告,讚美,所傳講的福音的【熱誠、忠實、合宜,和適即地關切】, 致使基督深感喜悅, 如同喝到純正的【佳釀醇酒】(若2111;宗213;羅89)。這樣的美酒也使那些心靈感官得以開放接受【源自基督愛情】的少女們或聖教會教導的子女們 (for my beloved) 感動而歡欣鼓舞,從疲憊、憂傷、焦慮等沉睡的束縛在基督的權柄大能中釋放出來,謙卑的認罪,並更新的從此儆醒、朝向聖潔公義,如上主成全一樣地生活(瑪548;歌1241051;弗514)。

圖五: 你的口腔滴流美酒,直流入我口內,直流到我唇齒間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五至第八世紀左右時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在第五世紀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的浩劫混亂中,聖教會雖然遭遇重大的困難,但經由教宗、大部份主教、修士、修女們的一致努力歸化蠻族,西歐的國家全都信奉了天主。土著民族與日耳曼人相互混合,中世紀歐洲的文明社會便由此形成。新歸化的日耳曼人的教育水平低得難以開化,雖然受洗後誠懇而活潑,但因積習的暴烈性格和迷信的風俗,需要具體可接觸的事物,才會逐漸領悟超性之事。他們一開始對恭敬朝拜天主和基督,與敬禮聖人、聖女分不清。他們敬禮聖髑 (relic) 舉行的方式卻往往帶上往昔迷信風俗的色彩。舉凡聖人的遺骸,聖人的墳墓,及接觸過的遺物都熱烈得都奉為至寶;對於聖人的衣服、頭髮,指甲的雜還會起爭辯;甚至有人以為把物品在聖人們的墳上一放,就染上了他們的德能。為此,聖教會為把這些民族形成真正基督化的社會確實花了不少工夫心血,固執堅忍的以數世紀的時間,艱苦地教育他們做事朝向公義、重視自己的工作,推行精神的修養,真是厥功至偉。

我們已分享了一些隱修士、修女在這段混亂時期協助主教們擔負了重要職務。在此,特別簡介一下隱修士聖本篤(St. Benedict ; 480-547 AD)。聖本篤出生於義大利中部諾西亞(Nurcia)的一個顯貴家庭。及長後,赴羅馬就學。由於【敬悅天主】是他唯一的渴求,以致厭惡當時羅馬社會浮華奢靡等敗行,年僅十四的他毅然放棄所有,逕自到荒涼的蘇比亞高(Subiaco)山谷岩穴度隱修生活。十多年過去了,聖本篤致力克制誘惑(譬如在荊棘中翻滾),堅苦卓絕的獨修精神感動了在他附近的隱修士,他們紛紛前來請益,請求他擔任他們修院的長上和導師。但當他答應後前去主持院務,發現弟兄們的生活遠離正道而嘗試糾正他們,嚴令大家謹守院規時,修士們竟由於難忍約束而起意謀害他。他們手持毒酒請他祝福,當聖本篤抬手在杯上劃十字聖號時,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 (教宗聖國瑞一世 〈St. Gregory I540604 AD〉曾撰寫了聖本篤的生平〈The Life and Miracles of St. Benedict〉一書,說他在那場事故中,他通過天主感知到玻璃杯裡死亡的飲料無法堪耐於〈天主臨在護佑〉生命的標誌)。聖本篤終其一生神蹟不斷(他以簡短的祈禱,求得天主的大能,譬如:他回應當地主教請求而成功的驅逐了附在一個人身上難以制服的惡魔;他致使數人合力都無法推開的石頭能被遷離以建房舍;他原地分身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他復活及治癒已被危牆壓死的小兒…等等),但在此次酒杯事件後,他離開了修院,再次回到最初獨修的岩穴。

圖六: 聖本篤的一畫像紀念他藉祈禱移動了一塊被邪魔按住集數人之力都無法搬遷的石頭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這之後,由於他富有聖德的名譽(訓71:箴221;德4115),許多矢志隱修的志士前來求求收為弟,他就為他們建立了一座隱修院,把他們分組成小型的靈修團體。其後聖本篤依此形式在蘇比亞高山谷陸續建立了十二座隱修院。

公元529年,聖本篤離開了蘇比亞高山谷,和少數幾位門徒來到羅馬與那不勒斯(Naples)中間的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他在該院中寫了後世本篤會奉為圭臬的隱修規條後就去世了。這隱修規條,寬猛相濟,適於西方民族的體質,逐漸取代其他難以適應的規矩,好似聖西略(St. Basil the Great330379 AD)的會規風行於東方。這使得無數社會各階層的人大批投入這些靜默的地方,決心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

在此順便一提“但丁”(Dante Aligheri 12651321 AD)在他著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一書簡述他在神視中被帶領與聖本篤在天堂的第七重天(或稱之土星天,土星特徵之一即是靜默;見中譯本第262263頁)相遇,但丁要求聖本篤將光輝的外衣脫去好讓他可以見見他,聖本篤卻慨嘆每一個人如他這樣的心願都終會在天堂頂部第九重天完美的實現,但無人現今為登上如聖經中雅各伯夢裏所視的天梯(創2812)而苦修,律令與教義祇在紙上,成為空談而不實行(註:那時的但丁身處中世紀末期的教會危機災難期),教會並非應只屬於修士與他們認識的親友,而是屬於所有信奉天主的人,但天主的大能終必適時拯救祂的教會。

聖本篤修會對西方文化具有多方面的貢獻。他們在離開城市的偏僻地方、森林、或動亂時遭人遺棄的鄉村建立隱修院。歐洲那時還是遍地萑苻沼澤,設想我們進入其中,一片荒涼,但可見有一塊耕耘的土地,蓋著綠油油的莊稼,中央有一寬大的隱修院建築,並蓋有鍾樓的聖堂,修士們一天七次聚集在裏面詠唱讚美天主。其次,還可看到旅舍;因為在本篤會院中,無論何時何地,常免費招待來往的客人,如同招待基督本人一樣,尤其是窮人和朝聖者。接待客人的地方是一個寬闊的大廳,由那兒進入專為客人使用的寢室和房間。一間寬大的廚房同修士們的廚房隔離,常準備著飯菜。病房和醫生的住室與旅舍是分離的,那裏還有種植藥材的園圃。修士有住室、飯廳、圖書室、寫作室、工作室、田園、倉房和家畜棚等,自給自足,此外,還有附設的學校,修士們在其中以拉丁文教授兒童。隱修院週圍除有田園外,亦有結實纍纍的果園,有供釀製彌撒用的酒的葡萄園,有供給蜂蜜和黃蠟(敬禮的必需品)的蜂群,有山谷和池塘供應不少魚,也可利用溪流推動水磨,修士們也視需要開墾更多的荒地,有的掌犁,有的伐樹,增添耕地。

許多居民被那些安靜的綠洲所吸引,也到他們的週圍定居。他們在那裏不但滿足了民衆追求信仰的需要,而且在患病或困難時,能獲得修士的友愛扶助、子女的教育以及文明生活的一切資源。因此歐洲有許多農村甚至城市,都起源於隱修院。修士的善表比言語更能說服蠻族習修為他們很陌生的德性,如謙遜、友愛、貞潔、良善等。修士也使他們重視勞作,那是以前被他們輕視、委之於奴隸的事。這樣一來,傳教士以福音播種,隱修士們繼之加以澆灌、耕耘、使得蠻族的信德因此更加根深柢固(格前356)。

圖七: 義大利的一聖本篤隱修院及中古世紀隱修院的基本模式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以上有關第五至八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及思高聖經推廣中心、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握手”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MKwLJkzSA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4/19/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積蓄財富在天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4n53ZRc74

及唸誦雅歌篇第七章第1114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凱旋享受新郎的愛情)      

             新娘

                         我屬於我的愛人,他醉心戀慕着我。

                      我的愛人!你來,我們往田野去,在鄉間過夜。

           清晨起來,我們到葡萄園去,看看葡萄是否發芽,花朵是否怒放,

           石榴樹是否已開花;在那裏我要將我的愛獻給你。

           蔓陀羅花香氣四溢,我們的門旁有各種美果,新的舊的都有;我心

           愛的,我都為你留下。

新郎享受著新娘散發出的香氣及充滿回饋於他的甘甜愛撫,情不自禁的流露著醉心的讚賞(歌7710),致使新娘立時感動新郎戀慕她的愛情.,並強烈地重復表達了她愛情歸屬的保證(歌63)及與基督結合不變的信心(I am my beloved's, and his desire is toward me)。這可意指教會的順服耶穌基督,完全由聖神的驅動;她認知所有發自新郎對她由衷的讚美其實都是屬於他的: 包括她是誰和所擁有的聖神恩典及效果:散發美好樸實純淨的智慧、捍衛真理的熱情和勇氣、及聖潔公義的言行彰顯生命的光,都是基督的,都歸功於他(弗114;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1774-1849 AD〉的論述;),而且也感受到基督戀慕的甜蜜(為光榮天主彼此接納的教會成員都有同感;若133435;瑪1820;路1721;羅155-8),及參與基督救贖事工責任的興奮,並且更加審慎(歌61279)。

新娘被視為新郎的唯一鴿子、完人(歌69)。新郎在起初即戀慕她,向祂的父請求得到新娘(詠28)時,祂懷著如火般的衷心熱情(路124950),甚至為新娘的救贖脫身於黑暗的勢力,降臨於世成為肉身,且率先服事她終致受難流光他的寶血,捨棄了他的身體性命。在人們皈依之前,祂仁慈的召喚、及耐心的等待,在人們皈依之後,祂成為護佑他們的同伴,不斷地賜予恩寵,提供一切新娘的即時所需,致使【新娘安息在祂對她的愛的充分保證中】,直等到她完成所作所為歸於祂的榮耀展現的美麗,達成當初祂向天父訴求的願望。

圖一:我屬於我的愛人,他醉心戀慕着我。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娘在醉心享受愛情時呼喚新郎:「我的愛人!你來,我們往田野去,在鄉間過夜 ( Come, my beloved, let us go forth into the field; let us lodge in the villages)」。這是新娘第一次【主動的】呼喚新郎,也可視為她模仿新郎往昔對她的呼喚,也就是聖教會珍惜基督的同在,如同以往對新郎一貫的稱呼:【我的愛人】,表達她對基督的感情,也重申原本在城市的她(歌31457)需要祂同赴那可以接受【好種子】的鄉野純樸大地(瑪133738;宗18;瑪211617),在那兒持續享受與基督的共融,並因基督的同住,好平安的過夜(經歷試練),直至建立衆人屹立不搖的信仰(歌31;若一:310;瑪91213;也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才能完成新郎屬意【救贖的事工】(歌11617712)。

圖二:我的愛人!你來,我們往田野去,在鄉間過夜 (天國好像一粒芥子,耶穌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裏…竟成了樹;瑪13313238)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build up one another at church pictures<![endif]>

在田野鄉間過夜後,一大早新娘就向新郎主動提議前往屬於基督的“葡萄園”,看看弟兄在天主以大能護佑中的信仰經歷試練而較堅固後,是否在恩寵澆灌下應時發了芽,藤葉繁茂開了花,以了解他們的狀態和情況(宗153641;歌16213611)。葡萄藤【發了芽】和【花朵怒放】,即是教會與基督共融享受愛情,包容各層次的一種開放可視的評估標誌(羅1238)。【發了芽】寓意皈依基督尚在軟弱期成長的信德與慕道,雖然善行微小,但展現出充滿希望的幸福憧憬。【花朵怒放】,則是反映各種級別和規模的聖寵福祉。這樣,石榴樹(寓意救贖事工的形成;歌41314)的開花,是新娘獻上最令新郎甘甜愉悅的愛撫(歌4107713)。

圖三: 清晨起來,我們到葡萄園去,看看葡萄是否發芽,花朵是否怒放,石榴樹是否已開花;在那裏我要將我的愛獻給你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葡萄園也有蔓陀羅花。聖經創世紀中辣黑耳荒胎渴望獲得蔓陀羅為企圖懷孕(創3014);在這裡,可意指基督愛的令人嚮往沉醉有如蔓陀羅迷幻的香味(歌24),適合新娘準備以此作見證獲得更多皈依基督的靈魂(參考Giovanni Stefano Menochio15751655 AD〉,一位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兼聖經學者的銓釋)。新娘公認不晦基督是舊約和新約的盟主;她所作的見證即是「在我們的門口」-在葡萄園的家門,呈現豐盛甜美的善果。這可意指從基督祝福賜予祂所創造的,從起初到如今,不論是往昔舊的或現在新的,為祂的子民所做的一切,充滿豐富的,多樣性的,和卓越性的聖神恩典,藉著教父聖師在先知和律法中,並在福音中,彰顯基督,且以宣講及文字敘述確切的教義、誡命條例的澄清、和見證,都為基督存留舖設(laid up),方便供慕道者使用(瑪1352;參考Antoine Augustin Calmet, O.S.B. 1672 1757 AD〉及Rev. George Leo Haydock 1774-1849 AD〉等的銓釋論述)。

圖四: 蔓陀羅花香氣四溢,我們的門旁有各種美果,新的舊的都有;我心愛的,我都為你留下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九至第十世紀封建制度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西歐蠻族約三百年(第五至第八世紀)的緩慢歸化,奠定了中古時代後期的基礎。教會文化也因應各國國情,逐漸浸入民間的思想和一切制度。

法蘭克王查理曼(Charlenagne; 747-814 AD),於公元778年統一全國,又四處征討,創建了廣大的帝國,將高盧、義大利、日耳曼、西班牙北部逕行收入版圖。他不僅創建了帝國,發動文藝的復興,還將信仰融入政治,作為連絡這些各個不同地區的鎖鏈,以聖洗聖事使道德和宗教歸於一致,並建立地方監察史,派遣二人為一組,通常是一位俗人和主教,代表世俗和教會權柄,權限遍及於各種事項。查理曼因此在整個天主教世界享有極高威望,也逐漸影響義大利、法、德等地的人心,常追念往昔偉大的羅馬帝國。公元800年的聖誕夜,查理曼正在君士坦丁建造的聖伯鐸大殿祈禱,教宗聖良三世(St. Leo III750816 AD)把一頂皇冠出其不意地在彌撒開始前加在他頭上,他自此接受了皇帝位,而西方的教會也與他不分開了。他曾宣稱:「賴天主慈善的助佑,我該保護聖教會,向外抵制教外人攻擊,向內維持天主教信仰的純正」。當時的人們稱他為【主教的熱誠監督者】。在教宗還未成未真實的領袖以前,他先作了大團體的核心。他這種神權俗權的混合使用,成為中古世紀的一種特徵,雖然致使查理曼造就了一個徹底公教化的帝國,大大推進了天主教文化,但他的繼承人不是都有同樣的智慧!

在此反思一下,政治領袖的善心常是可嘉;但不論是出自血緣傳承或現今的人民推選出的領袖的善行都應出自傳承的主道(傳承信仰於下一代何其重要!;箴1322;詠1454;申67;弗64),且經歷試鍊仍是堅守其言。融入政治的主道,與動輒以武力甚至侵略作為護衞和平的俗權,大相逕庭。主耶穌特別強調了神權(以身作則為僕役的事功; 202728)與俗權(作為恩主的賞賜恩惠於屬下為僕役的服事;路2225)的差異。為此,融合信仰於政治中,必須認知及實踐遠離干涉的遵重教會神權,但須使政治的定義落實於真理,使從政者成為管理衆人之事的公僕,以天主的誡命為基要制定憲章法規,治理團體,賞罰賜惠合理分明,以充備的武力保護團體防止及抵禦外侵。教會服從天主為至上,融入政治的信仰也當如此,並接受聖教會的引導朝拜敬畏天主,而教會也在其所在的地域遵守政府的規章法令,祇要它們不違反至高的天主誡命。天主是生活的主,祂帶領管教 (discipline) 衆人歸善的歷史,證明違反主道的團體若未屢行公義,不擇手段的爭權霸凌就有必然的下場(創956;谷10181217;則141314;匝1810;默618182324)。

最初幾世紀時只在大禮彌撒中祝聖和分送聖體,普通彌撒的禮節在查理曼時代方行普遍,聖體聖餅由神父放在教友舌上是從此開始的。查理曼決心使帝國中的教會禮儀統一,請求羅馬把拉丁禮節本送來,以便在各處統一使用羅馬施行主基督親自建立的七件聖事施行的慣例禮節,也從羅馬請來聖詠團,因此國瑞調在西歐得以流行成為普遍。

查理曼有感於高度的羅馬文化,便決意提高教育水準,獎勵學術研究,因此喚起了文學和藝術的復興,即所謂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時期」。可惜,這種光明僅延續了半個世紀。他的王國、事業完全的寄託在他的的人格和才能,他一離世,帝國就分崩離析,陷於爭權奪位,內戰擾攘,西歐又墮入暗夜達兩世紀之久。

此時,斯拉夫人進攻日耳曼,匈奴的別支馬札爾人(Magyars;後來成為匈牙利人)崛起於多瑙河平原,騎兵四出竄擾,又有來自非洲的回教徒海盜在地中海岸的法國及義大利擄掠,於公元844年入侵羅馬,搶劫聖伯鐸大殿。最兇猛的侵略者是來自今日旦麥、瑞典、及挪威等地的蠻族諾曼人(Normans;亦稱北蠻),不時出沒英吉利和愛爾蘭海岸,連法國的每條河流都不放過,到處光顧,經年搶劫燒殺,包括劫掠搶奪聖堂和隱修院中安置的聖髑寶匣,焚燒聖堂修院。公元854年,北蠻又去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岸打劫,五年後再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去搶劫義大利。當時的王侯多忙於同室操戈,寧願以金錢賄買盜匪離境,而不願戮力禦侮。到第九世紀末業,西歐幾成渾沌世界,風俗敗壞,正如節錄的某一會議內容:「城郭邱墟,修院焚毀,國已不國;人皆為所欲為,天主誡命、國家法律、教會規矩、均棄之如遺;強凌弱,衆暴寡,教會財產洗劫一空,簡直成了弱肉強食的世界」。

既然當時的政府不能捍衞保護人民,應於環靜局勢,人民就投身於地主的保護,地主也負起了保衞之責(好似亞巴郎的時代),鄉農及工人對「領主」誓許效忠;於是,新的社會形式-「封建制度」(Feudalism) ,在歐洲逐漸形成。每人都隸屬一個「領主」,領主又隸屬於更高的領主,所有領主在名義上仍隸屬於一個國王,每一領主區域的行政幾乎完全獨立,不受干涉,可以自鑄錢幣,徵募軍隊,徵收賦稅,審斷訴訟,甚至因自衞而戰。

教會在這時也被捲入封建制度,人民主動投奔修院或主教公署請求保護;為此,修會的院長和主教也自然的託庇於更高、更強大的領主為受其保護,就成了〈聽命〉於領主的附庸。他們身兼教會神長以及世俗社會的長官,有領土,也得委任官吏,擁有屬員、農奴,也審理訴訟。從正常運作上,教會無力制止及結束封建戰爭,只有繼續以主道潛移感化領主管轄內殘存的蠻族粗暴習俗,並採用策略試圖增強國王的權力,並建立「騎士制度」( Chivalry) 減少戰爭實質殘酷的發生帶來無數的災難苦痛。

身為騎士必須先行學習作戰和訓練他人作戰,騎士通過教會錫封要整夜祈禱默想,次日參與彌撒領聖體,祝聖佩劍,宣誓勇敢、正直、絕不搶掠、保護窮人和孤兒寡婦,為教會戰爭至死。這在人心中灌輸了一種高貴和禮讓的風氣,把日耳曼民族因認識真神,而提昇他們堅強的毅力和粗俗的習尚為遵重婦女,保護弱小,對奉獻給天主的地方和人物施以恭敬優禮(按天主經中〈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騎士們因此得以被當代各種文學作品加以歌功頌揚,遂形成了綿延至今的道德文明基礎。

圖五: 教會錫封天主之城騎士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然而,許多領主也效尤以前的國王,插足干涉主教的人選,及隱修院院長的職位。因著教會擁有的領土及財產增添,引起有些人對爭取神權的企圖,造成領主們忽略選賢任能,只想委任自己的心腹或親戚,甚至以金錢賄買,促成所謂以聖事為交易的【西滿罪】(宗81820),也使得沒有聖召而貿然接受神品的人,以世俗式的生活管理教會,妄顧法典經文,甚至有不少司鐸忽視拉丁教會數世紀以來不結婚的禁令。羅馬的主教-教宗,本由該城的神職人員及民眾共同推舉,到了第十世紀,被稱為「鐵的世紀」,俗權干預,羅馬的貴族擅行指派教宗而成了黨派相爭之鵠的,幾位經由這樣指派的教宗為敵黨殘殺或所廢幾達60年之久(904962 AD)。奇妙的是,雖然被指派的教宗有幾位穢德彰聞,但無一出離正軌創立錯謬的教義,他們的公文檔案,都無瑕指摘。但教會的衰頹腐拜提供日後世俗權力的干涉機會。

一位日耳曼王侯統一日耳曼全境,號稱鄂圖大帝(Otto the Great912973 AD),於公元962年前往羅馬,由若望十二世為之行加冕禮,稱頌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鄂圖授予教會著名的鄂圖特權(962年),確定了教宗的世俗權力,追認查理曼等贈予教宗的土地但要索宗主權,且皇帝對選舉教宗有保留承認的特權。963年,鄂圖不合法的擅自廢黜若望十二世,立良八世為教宗。這也開了由皇帝決定教宗人選的先例, 965年,良八世去世後,鄂圖又指定若望十三世當教宗,但受到了羅馬人的反對。鄂圖於是進軍義大利,以武力挺扶若望十三世上台。

教會在這種危險重重的惡勢力壓迫下,仍在主的助佑下堅強奮鬥。我們下週繼續了解一下第十一世紀教會的改革來自隱修院的動力,及在這幾個壟照西歐黑暗的世紀中,仍舊推展福音,使得北歐及東歐獲得了信仰的光照。

以上有關第九至十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與有關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我心屬於你”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JPsogdWrc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4/26/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的心神歡躍於上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gVC72JwZ4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1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凱旋繼續抒發享受新郎的愛情感言)      

             新娘

                         萬望你是我的兄弟,吮過我母親的乳房,好叫我在外邊遇見你時,

                         能親吻你,而不致受人輕視。              

新娘萬望新郎是她的兄弟,吮過她母親的乳房,好叫她在外邊遇見新郎時,能親吻他,而不致受人輕視(Oh that thou wert as my brotherthat sucked the breasts of my mother! When I should find thee without, I would kiss thee; yea, and none would despise me)。「因為,祝聖者與被祝聖者都是出於一源;為這個原故,耶穌稱他們為弟兄,並不以為恥,說:『我要向我的弟兄,宣揚你的聖名;在集會中,我要讚揚你。』又說:『我要依靠天主。』又說:『看,我和天主所賞給我的孩子。』那麼,孩子既然都有同樣的血肉,他照樣也取了一樣的血肉,為能藉着死亡,毀滅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魔鬼,並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佈,一生當奴隸的人(希21115)」。「因此,他應當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好能在關於天主的事上,成為一個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以補贖人民的罪惡(希217)。」

新娘的【母親】從神性上是指【天上的耶路撒冷】(若338;迦426),通過她的乳房,我們獲得天主的誡命規章,它的終向即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祂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使凡信基督的人,即是穿上基督,心內銘刻主道獲得正義,在祂的福音內,達致圓滿(羅104;格前12324;希412;裴48;則362527);為此,我們領洗的意思是獲得重生-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歸於基督耶穌的死亡與他同葬,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開啓了在世的新生命 (Initialization) 通往永生之路,為的是基督怎樣藉着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度新生活,與他結合,直至離世藉着同他相似的復活(Resurrection),榮進天鄉(羅636;也請誦讀:詠118120)。

我們也可從耶穌基督降世的人性層面去體會新娘的這句【萬望新郎是她的兄弟】。耶穌在他母親,即聖母瑪利亞的胸口餵養過。聖母瑪利亞不僅作為耶穌基督的母親,而且【無染原罪】,被稱為整個教會的母親; 整個教會通過敬重孝愛聖母而得以被聖化,如同做為兄長的耶穌孝敬【生養他的母親】一樣,也當在他母親的呵護下遵行在天之父的意旨(瑪1250;若1927;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基督是猶太人千盼萬盼「道成肉身」的默西亞。祂是我們唯一的的主(天主聖三的第二位);而在人性上,他真的就是我們的長兄。我們認知「耶穌基督的絕對王權」,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宗412);但他良善、謙卑、平凡的在世為救贖祂所創造的人類受難受苦,與他的弟兄和百姓站在一起(若2017)。為此,我們可以像兄弟姐妹一樣自由地在公共場合(裴27;格後89;希415;匝99;依532)享受基督與我們的共融及同工。我們領受基督聖體,揹好自己的十字架忍受所經歷的受難受苦,就是在親密地與基督親吻,獻給他的愛,不會因而感到自己或甚至交往的人身份卑微或貧困不相配稱於基督,反而因祂真實同在的護佑脫離苦海翻轉人生而不致受人輕視(羅101113),可以處處寬仁適宜地 (moderately) 見證祂及祂的愛(裴45)。的確,我們在真理的愛情中永遠不應該羞於公開我們對基督的愛(谷838;路128),因為基督與我們是兄弟也是良友(若1513;羅58;箴1717;歌516)的親密、熟悉、和忠義; 藉著他的同理心,對我們的軟弱屈尊俯就,及遭受所有苦難的憐憫、同情,伸出救援的手釋放及治癒,復興及堅固,直至達成在他愛中圓滿的聖化,凱旋回天鄉(詠1182122;羅12921)。

圖一:萬望你是我的兄弟,吮過我母親的乳房,好叫我在外邊遇見你時,能親吻你,而不致受人輕視。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endif]>

早在第1314世紀時,天主教方濟會的一位蘇格蘭神父兼著名的神學家真福董思高(Blessed John Duns Scotus1265 1308 AD)即主張「耶穌基督的絕對王權」和倡導「聖母無玷始胎」的信理。他從小即對天主之母熱愛。他在孩童時期因思考較為遲鈍受了許多的苦;他切望能好好地閱讀、學習信仰方面的真理,然而他的心智卻無法了解或明暸任何事物。於是小思高藉著祈禱,求助於聖母的代禱,祈求他的駑鈍能得著治癒,並能在學習上有所精進。聖母於是向小思高顯現,並因應他所求的恩寵。回到學校後,思高「小小的腦袋瓜」著實讓同學與老師們大感訝異!於是,小思高決定以此屬天的卓絕智慧致力明達四通來感恩甜美與光耀萬福的童貞聖母。聖人成長後在牛津、劍橋大學、及巴黎大學先後執教,他的天賦及學識傳遍了整個歐洲,備受學生仰慕,列名於中世紀最偉大的學者之中。當代的學者皆以「精微博士(Subtle Doctor)」稱之。他被這樣描述:「為他而言,沒有任何事物是過於艱深難懂的;在他熱切的心智中,沒有任何事物是無法測度與澄清的;沒有什麼糾結是他無法解開的;為他過人的天資而言,也沒什麼事物是過於困難、誨澀而不能加以詳解的。」還有:「當他描述天主的神聖屬性時,就好似他親眼見過天主一樣;當他描述天朝諸聖時,就好似自己曾是位天使一樣;當他描述未來屬天的幸福時,就好似他已享受其間一樣;當他描述天主的眷顧時,就好似他已沉浸在這奧秘之中一樣」。聖人在巴黎時因擁護聖母無染原罪(聖母無玷始胎)的信理,因而獲得了「聖母博士 (Marian Doctor)」的稱號。他宣稱:「聖母無染原罪」並不意味著聖母瑪利亞無需獲得基督的救贖,而是在天主的特殊干預下,聖母瑪利亞預先獲得了基督的救贖。公元1621年,方濟會總會決定奉【無原罪聖母】為方濟會主保。1854年,教宗碧岳九世(Pius IX17921878 AD)隆重地宣佈聖人關於聖母的道理正確無誤,且是基於宗徒信仰的表達:「從耶穌基督功績的觀點下,瑪利亞從成胎的第一刻起,就脫免了原罪的玷污」。自此,「聖母無染原罪」正式成為天主教教義的一部分(天主教教理第491條)。

1858年,法國露德的一位鄉村女孩伯爾納德·蘇比魯 (St. Bernadette Soubirous 1844-1879 AD) 聲稱聖母顯現於她,並且傳述聖母自稱「始胎無玷者」(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天主教會承認這個私人顯現的真實性。聖母在露德也指示伯爾納德挖掘一地,使源源不斷的噴泉涌出 ,一位瞎子意外地滑入了那水泉中,他睜開了眼睛,生平第一次他看見了。他趕快跑到城里告訴大家那水泉治療的效力。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仍擁來這水泉中,帶著他們重病和垂死的家人與親友,許多人都得到了身體與心靈的治癒。聖母總共向伯爾納德顯現了 18 次,藉著伯爾納德,聖母要全世界信徒都聽到的消息是:「要為罪人念玫瑰經(即是記念耶穌降世,聖母參與救贖、逾越苦難,復活升天奧蹟)祈禱并作犧牲,人們必須要更愛天主,不要再讓她傷心了」。

伯爾納德之後響應了修道的聖召,於1866年入了南法女修院。但因幼小時與貧窮的雙親及其他弟妹共十口住在一個僅能容納 2 人的拘留所,寒冷又潮濕,從小到大的體質孱弱多病,都常患氣喘,又於1879年在修院染患肺結核,深及肺及骨骼內而重病不治。臨終前仍記得聖母的叮嚀訓誡懺悔行補贖,在唸玫瑰經時病逝。1909年,伯爾納德逝世後三十年,教廷按例行列品方式開棺驗屍時,竟發現她的遺體仍然完好無損甚至較去世時更為光澤如生,膚色非常自然,嘴巴微微張開,可以看出牙齒還在原地,即使身上所戴的玫瑰唸珠某些地方生鏽腐蝕及所穿的衣服已腐爛。修女們於是把腐爛的衣服換掉,擦拭遺體後給她換上的衣服,重新下葬。1925年教廷宣佈伯爾納德為真福,兩個月後,修女們因感應再次開棺,遺體仍完好如初,於是將她放在精緻鑲金玻璃龕中,置於修會教堂中敬禮聖母室,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瞻仰那天主所揀選的聖人之一,被賜予不朽的恩寵,有不朽的遺體,不朽的遺容(詠1610),以彰顯天主的德能,平安恬靜的躺在那兒,等待末日基督再度來臨的復活。任何人來瞻仰過聖伯爾納德的遺體可說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得以窺知任何追隨基督的天主教徒(即基督徒)的命運是多麼的崇高。信從基督的人本來都不算什麼,但就在這樣的卑微上,他們接受了基督的召喚,在「無原罪聖母」的懷抱中(意指孝愛恭敬聖母)找到基督賜予平安成全的醫治,且成為他們所處的任何世紀的黑暗中閃耀的光明。

1933年,聖伯爾納德被冊封為教會聖人。這并非由於她看見了聖母的顯現及聖母參與基督的救贖為世人所行的奇事,而是因為她對天主全心的順從,即使她多病卻能滿心歡喜從不抱怨的服事修女。她願意分擔耶穌的痛苦,甘心地忍受了她經歷的各種痛苦,把它也放在基督的痛苦旁邊,堅信通過這樣做,將愛放在她生活的中心,所謂自己的痛苦乃是天主賜予的時機,她好可以因應表達她對基督的愛和照亮他的十字架。

圖二:聖伯爾納德-天主所揀選的聖人之一,被賜予不朽的遺體,以彰顯祂的德能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九至第十二世紀封建制度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中古世紀的封建制度對教會造成很大的困擾。領主在各種情形中濫用政權和武力,還參與金錢賄買主教和隱修院院長的職位,干擾教會的權力,導致教會的頹廢腐敗。然而,教會並非麻木不仁,任其擺弄,一些聖善的主教也起而與賄買聖事的惡風奮鬥,整頓神職界;但決定性的動力仍是起自隱修院。隱修院成了世外桃源,吸引對塵世的腐敗感到痛心的人聚集其中,專務祈禱和補贖的團體生活(也請參閱:默121317;並反思評估現今的世局社會情勢自己因應可做的祈禱及補贖)。

影響最大,光芒四射遍及西歐的隱修院中當推建立於公元910年在法國布高聶的克魯尼(Cluny)隱修院。該院創辦時按聖本篤會規,特別注重禮儀,專務內修,奉獻全部生命為侍奉天主。它不隸屬當地主教,直接隸屬教宗;一切由克魯尼建立或整頓的修院都統一管轄(可預防怠惰),即隸屬一位共同的上司,就是克魯尼的院長。所有在這隱修院任職的院長,約兩世紀之久,都以高尚的人格著稱;著名的有第二任院長聖奧東(St. Odon; 878 942 AD),第四任院長聖瑪業(St. Majolus; 906994 AD),第五任院長聖奧弟隆(St. Odilo9621049 AD, 第六任院長聖休格(St. Hugh; 1024 1109 AD)。當時的教宗和國王都對他們遵重及聆聽甚至實行他們所言。克魯尼的聲望廣泛傳開,修士往往被請去整頓其他修院,至12世紀初,隸屬克魯尼的修院已有一千多座,在法、德、義、大不列顛及西班牙等地綻放革新的光芒。

革除俗權對委任神權的干預僭越則在於等待來自魄力的教宗訴諸天主賦予時機的助力。第十一世紀的教宗聖良九世(St. Leo PP. IX10021054 AD; 生於法國亞爾薩斯,在位10491054年)即親自帶領改革人員也時而派代表巡視歐洲,到處召集會議訓令改革,將賄買職位的主教毫不留情的予以廢黜,並整頓教會生活。之後繼任的尼閣二世教宗更進一步,於1059年在羅馬召開會議,頒佈嗣後教宗只能由樞機團提名,從此不得經由皇帝或貴族提名。樞機團乃由當時羅馬城內各本堂司鐸暨負責救濟事業的六品與附近各城市的主教等的組合,他們也成了教宗在治理上的顧問和經常贊助人員。

教宗聖國瑞七世(或譯為聖額我略七世;St. Gregory VII;~10201085 AD ;曾在聖奧弟隆的克魯尼隱修院聖額我略七世修道)於1073年即位後,遵照尼閣二世制定的律令,並限定教宗一詞僅能為羅馬主教使用,然而仍是經歷奮鬥,遭致皇帝及領主的反對,因為封建社會下的慣例是所有附庸包括主教和隱修院院長的神權必須向他們宣誓效忠,然後宗主就將領土、房屋、村莊等財產封贈給他們。但教宗聖國瑞七世對此不容忍,也不承認國家首長有授予聖職的權力。在巨大的反對聲浪中,他仍於1075年在羅馬召開的會議中頒佈喻令,宣稱任何神職人員以任何方式經由俗人手中接受堂區,均屬非法,否則授受雙方均應開除教籍,只由羅馬教宗能廢黜也能赦免主教、甚至皇帝。這使得經常錫封主教和修院院長的日耳曼神聖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起而反抗,聲言要廢黜教宗。於是,教宗下一道明令開除亨利的教籍,並解除其臣屬對亨利的效忠誓願。果然,德國貴族,對皇帝的暴行,早已表示不滿,遂於107610月集會決議,聲明假如亨利在一年內,未能獲得教宗特赦,恢復教籍,就喪失皇位,人民不再向他效忠。他們將另行獨立。亨利見眾怒難犯恐王位難保,就帶幾個隨從親自去謁見教宗求赦,穿悔罪的麻衣赤腳在阿爾卑斯山教宗歇息的坎諾撒堡門外,甘冒在冷風砭骨的冬天站了三天。教宗為他的悔罪之行表示感動的出門接見,恢復他的教籍,予以和平的親吻後舉行彌撒聖祭。

然而,亨利於1080年重新統一日耳曼後,他故態復萌,干涉教會事務,教宗再度宣佈開除亨利教籍。亨利便決心報復教宗,1082年率兵進攻羅馬。教宗聖國瑞七世此時的境况非常糟糕,居然有13個總主教背叛了他。羅馬被包圍兩年後陷落,亨利在那兒擅立了一位偽教宗(克萊孟三世)。教宗聖國瑞七世被迫出逃羅馬。在西西里的盟友諾曼人首領羅貝爾·吉斯卡爾 (Guiscard) 得悉,即率領彪悍的諾曼人從義大利南部前來馳援羅馬,擊潰了亨利的軍隊,將亨利四世和偽教宗趕出羅馬(註:偽教宗克萊孟三世其後力圖恢複在聖座的地位,並與聖國瑞七世的繼任教宗:真福維篤三世〈在位10861087〉、真福烏爾巴諾二世〈在位10881099〉、巴斯加二世〈在位10991118〉對立,至1100年逝世於義大利中部的Cività Castellana均未如願)。這些諾曼人是起源於丹麥、冰島、挪威等地的一支維京人,從薩拉森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奪取義大利南部和馬爾他島後,建立了西西里王國。諾曼人以他們的尚武精神以及對天主教的虔誠而聞名,一度成為天主教擁護者的代名詞,但盤踞歐洲地區的這些最後的蠻族軍紀敗壞,取得勝利後在羅馬城中大肆搶劫,激起市民的不滿,羣起反抗諾曼人。聖國瑞七世自此隱退拿坡里以南的沙勒諾(Salerno;距羅馬城約166英里)。他於1085年病逝,石棺上的墓志銘為:「我曾追尋公義而摒棄邪惡和不公,因此,我殉於流亡」(I have loved justice and hated iniquity; therefore, I die in exile)。這是聖人臨終時所說的話。由此可見:他為了維護聖教的獨立,並為基督真道畢生奮鬥,所受的苦難,是多麼深重,非有剛毅和堅恆的精神,易克臻此。

聖國瑞七世看似被武力征服,但他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他清除積弊的努力結出了果實,恢復神職人員的獨身制,使教會自行推選領袖人物趨於穩定。教宗嘉禮二世 (Callistus II; 1065-1124 AD) 與皇帝亨利五世 (1105-1125 AD) 1122年共同訂立了「扶姆斯政教協約」(Concordat of Worms) 。自此,神權與俗權的錫封分別舉行,教會得以繼續由克魯尼和聖國瑞七世所開始的繼續改革,使教會史中最黑暗的兩個世紀便在黎明中的曙光中結束了。教會的主教,在精神層面,被認定是宗徒的繼承人,神權僅由教會授予合法的人選;而在物質層面,又是俗權所贈與的領土首長,由宗主錫封。神權的象徵是授予權杖和戒指,俗權的象徵是授予寶劍等的名器。

我們下週繼續了解一下中古世紀的教會在壟照西歐黑暗中,仍舊推展福音,使得北歐及東歐獲得了信仰的光照,再接下去的幾週也關注在東方教會的情景,中古文化的全盛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九至十二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眼光”的敬拜讚美

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jvTMZH0WA

 

 

我們本週(5/3/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屬於我的愛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Txyiv9wgw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24節(新娘在試練期後與新郎同工凱旋繼續抒發享受新郎的愛情感言)      

             新娘

                      我要引領你走進我母親的家,進入懷孕我者的內室;給你喝調香的

                         美酒,石榴的甘釀。

                         他的左手在我頭下,他的右手緊抱着我。

             新郎

           耶路撒冷女郎!我懇求你們,不要驚醒,也不要喚醒我的愛,讓她

           自便罷!

新娘如是歡欣感恩的要引領 ( I would lead thee , and bring thee) 新郎走進她母親的家,也就是說,讓現今【在上的下來】進入託付給聖母瑪利亞的教會(若19:27),也進入孕育獻身的聖地,因為當主耶穌升天後,他託付生養他的母親在所有教會中受到尊敬榮譽時,教會就會把一切都藉聖母的手獻給主 (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方濟各會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教會在世的起源地是在耶路撒冷,此後各地的教會誕生,被養育成長,充滿著情感愉悅,在領受恩寵的聖堂團聚欽崇敬拜祈禱,渴望有基督的同在,多多的認識他,與他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詠133篇;箴243427;創2467;出3314)。

新娘要引領的“領導”行為即是表現出對新郎極大的認識,對他的愛和尊重,呈現她熱烈地歡迎他到母親的家,陶成她信仰的慕道及朝拜室。因為在那兒,天主聖神由基督的領受,教導引領宗徒和先知進入真理(若161315),並帶領訓導他們傳承,使各新興的地方教會藉著孝愛聖母及模仿學習她的謙卑,認識基督,走上基督的道路(獲得智慧),領會福音的教義,和實踐倫理道德承行天主的旨意生活。這樣的家教,即是達成與新郎門當戶對,在一起可以享受婚姻愛情的生活。

的確,沒有一位信徒可以超越而離開基督的教導(瑪1024112829)。為此,新娘把自己配製調香的美酒,石榴的甘釀拿出招待新郎。我們可以意會新娘的禱告,讚美,互愛的共融,所傳講的福音的【熱誠、忠實、合宜,和適即地關切】, 致使基督深感喜悅,受到新娘的愛撫,和諧舒適地如同喝到石榴汁及純正的【佳釀醇酒】(若2111;宗213;羅89;歌410710)。這樣傳講基督福音及致力獻身為參與同工救贖生活的美酒和榴甘釀也使那些心靈感官得以開放接受【源自基督愛情】的少女們或聖教會教導的子女們 (for my beloved) 感動而歡欣鼓舞,從疲憊、憂傷、焦慮等沉睡的束縛在基督的權柄大能中釋放出來,謙卑的認罪,並更新的從此儆醒、朝向聖潔公義,如上主成全一樣地生活(瑪548;歌1241051;弗514)。

圖一:我要引領你走進我母親的家,進入懷孕我者的內室;給你喝調香的美酒,石榴的甘釀。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endif]>

新娘感受新郎的左手在她頭下(歌26a83a),就如同基督賜予必要的憐憫(弗617, 讓我們在遠離世俗的曠野但仍會受誘惑的生活與生命得到支持與延續; 新郎以右手的大能擁抱她 (26b83b), 則是意指基督的大能賜予公義,寬赦,傳承…上等等讓聖教會受到平安的祝福(像斷乳的幼兒;詠1312, 沒有一人會被拔除。

新娘就這樣的沉浸在天主救恩的喜樂中,獲得聖神的護慰下,敬畏地與新郎同行,但的確是在屬神的自由,享受愛情的氛圍中成長。

圖二:他的左手在我頭下,他的右手緊抱着我。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此時,新郎第三度地鄭重敦勸耶路撒冷的女郎 ( daughters: 意指本是屬於或出自聖城的) 不要喚醒新娘享受新郎的沉醉愛情中(歌273584)。新郎的一而二再而三這樣的敦勸也意指新娘和新郎之間的完美合一尙未達成。時侯未到,仍得等到她對主的愛情成熟到圓滿:即是讓新娘時時靠着聖神祈禱,在主內醒寤不倦,完勝黑暗的籠罩,平安堅定地屹立不動(弗61018)。

這也意指我們的聽從聖言,即在真理內,不自欺,卻盼望主的救恩。天主應允賜與救恩,而我們也感恩的學習克制私慾,操練歸依和安靜(依3015),審時度勢,為己也為他人的虔敬氛圍施以愛護,遵行天主鄭重的囑咐(英譯:adjure or urge to request solemnly;歌2784;路103942)。

圖三: 耶路撒冷女郎!我懇求 (adjure;鄭重的囑咐) 你們,不要驚醒,也不要喚醒我的愛,讓她自便罷!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九至第十二世紀封建制度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我們曾提及住在北歐挪威及丹麥等地的斯堪地那維亞民族,是自第九至十一世紀的三百年間中出沒無常,不斷到奉教國家搶劫,兇悍駭人的諾曼海盜。天主教卻也逐漸地由商人,特別是由奉教的奴隸暨勇敢的傳教士,開始傳入這些地區。公元826年,法國的理姆斯總主教艾崩(Ebbon Archbishop of Rheims~775-851 AD)帶著教宗的欽使的權柄進入丹麥;三年後,法國一名修士聖安斯卡 (St. Anschar 801-865 AD) ,率領幾位傳教士深入此異教區,進入了瑞典,被祝聖成為漢堡 (Hamburg) 主教,又去了斯堪地那維亞數次。當時歸化的教友不多,大致是那些外國商人和奴隸團聚在一起。實際的成效其實還是有國家君王首長帶頭示範之故。就像丹麥國王聖哈拉(St. Harald910987 AD)讓丹麥人轉變為天主教,並征服了挪威,在挪威傳播基督的福音;但他也遭遇了反抗並因此成為殉道的聖者。挪威的歸化是由之後的國王奧拉夫(Olaf9601030 AD),在瑞典則是奴特大帝(Canuts the Great; ~994/995 1035 AD),奴特大帝甚至把英吉利、丹麥、和挪威併入了版圖,他還去了羅馬朝聖,回國後致力掃除國內的異教氛圍。冰島是由德人開教,公元1000年,居民全體大會決定天主教為該島唯一的宗教。天主教又由冰島傳入格陵蘭。到了公元12世紀初,斯堪地那維亞的全部居民都信奉了天主教,主教直屬羅馬,且成了傳教中心。

至於居住在多瑙河流域來自俄羅斯的斯拉夫民族部落,曾於第三和第八世紀,占據中歐和東歐的大部份,他們的性格不喜拘束,誠懇好客、厭惡權勢,但驍勇善戰,以打獵、捕魚、種田度著半遊牧式的生活。他們信奉一位至高的神明,也敬拜太陽及其他神祗,文化水準不高,但也愛好藝術,酷嗜音樂,因此頗有意向接納自查理曼時代從西方及東方來向他們傳教的傳教士,信奉天主教,也可提昇部落文明。居功至偉的傳教士首推聖啓祿(St. Cyril826869 AD)隱修士和他哥哥聖默道(St. Methodius; 815885 AD)主教。公元862年,一位已受洗的君主,拉第斯勞(Ladislaus)致函給東羅馬拜占庭皇帝,謂許多來自各地的傳教士帶來各種不同的教義,但他們斯拉夫人頭腦簡單,祇想有一位通曉斯拉夫語言的人用常理講話好能領會真理。於是皇帝派遣生於薩羅尼加(Salonica)的他們響應拉第斯勞的要求。

聖啓祿是一位卓越的哲學士,通曉數國語言,斯拉夫還沒有文字,他就為他們發明適用的字母以便書寫,且將一部份福音翻成了斯拉夫文,也將斯拉夫文應用於禮儀祈禱中。然而,這招致了拉丁禮主教司鐸們的異議,甚至指控為異端邪說,因為西方禮儀中未曾使用蠻族的語文。教宗亞德二世(Adrian II; 792-872 AD)於是召見他們,予以熱誠接待,非但未加譴責,且祝聖二人為主教,使一切誹言消失。聖啓祿由於心力勞瘁及長徒跋涉,不久後逝於羅馬的一座隱修院。哥哥聖默道以教宗使節兼總主教的職權返回,並擴大傳教地區,包括今日的捷克和南斯拉夫。他的門徒也在他離世後,帶著他的著作和斯拉夫禮儀,傳入了保加利亞。聖啓祿和聖默道真可說是典形的模範傳教士。

在捷克,則是由來自德國的傳教士藉波西米亞(Bohemia)的“聖文才大公”(St. Wenceslas I, Duke of Bohemia907~935 AD) 的鼓勵,而可以繼續推動聖啓祿和聖默道的傳教工作。聖文才大公受了祖母良好天主教教育,於公元925年入繼大統,全力衞教,卻被弟弟殘殺篡位,但弟弟日後悔悟,聖文才大公被尊為波西米亞的主保,福音也由波西米亞傳入波蘭,於公元1000年建立了教會聖統。

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聖文才大公被證明是一位有天賦的統治者,也是教會的真正朋友。"Good King Wenceslas" (好國王文才大公)即是一首聖誕節期的頌歌,歌詞中講述了他甘冒嚴酷的冬季天氣,在聖斯德望(宗611575460)瞻禮慶日(1226日,聖誕節的第二天)向貧窮的農民施捨的故事。在紀念充滿信德、愛心、和智慧的殉道聖人斯德望時,通過跟隨這位好國王文才大公的腳印,於寒冷天氣(也意指嚴峻寒苛的世道)奮鬥的旅途中時,一步一步地穿過深雪,得以繼續服事主的行善。一位12世紀的傳教士寫道:沒有人懷疑,聖文才大公每天晚上從他高貴的床上站起來,赤腳,只有一個侍從,他到教區中四處走動,慷慨地向寡婦、孤兒、那些在監獄裡受苦、及遭受各種困難折磨的人施捨,以至於人們看不出他是君主王侯,卻是所有得以受惠的可憐者心目中的父親(也請參閱雅歌篇315)。

匈牙利民族並非斯拉夫人,乃是由來自東方侵入的馬札爾人遊牧民族(Magyars;匈奴的別支),此時在多瑙河大平原上定居,驅離了當地的居民。由於他們的性子野蠻,長期騷擾劫掠,直到傳教士辛苦地傳教,讓國王進了教,民衆才相率皈依。公元997年,一位王室青年經由捷克布拉格來的主教(St. Adalbert of Prague956出生 – 997 AD殉道)付洗後數年繼承大統,取名德範(Stephen; 975 1038 AD);他的王后是一位已奉教的德國公主,於是他致力歸化百性,他請來了許多本篤會會士,建立了大批農村,並教授文化和信仰。他於公元1000年創建了匈牙利國。聖德範(1083年被羅馬教廷封聖)在他離世前又於公元1038年將全國奉獻於聖母。他的愛德和慈善至今仍膾炙人口,被尊為聖王 (King Saint Stephen),及視為所有奉教君王的模範。

俄羅斯的歷史乃是始於住在北歐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人於第九世紀闖入東歐,集合了那一帶的斯拉夫人在基輔(Kiev),即現今烏克蘭的首都,建立了一個國家。在這片廣袤的地區上,異教氣氛還異常濃厚,來自拜占庭及西方的傳教士,還有一些奉教的商人,雖得以讓他們認識了一下天主教,但教務進展緩慢。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聖伍拉帝米爾國王(St. Vladimir9581015 AD)終於決意承繼及推動他祖母奧勒戛 (Olga of Kiev; ~890-969 AD) 女王皈依天主教的信仰,遂派遣代表去考察各國的宗教信仰禮儀。考察員到了德國,認為禮儀太簡單;然而,一到君士坦丁堡,就為那裏所行的希臘式禮節的華美而讚嘆。他為此與一位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公主結婚,將一切偶像銷毀,人民也成群結隊地到河中受洗。主教是由拜占庭派遣,帶著希臘經典而來,也由保加利亞接受聖啓祿的斯拉夫禮儀。建造教堂也仿照東方式樣,有金碧輝煌的圓頂。可見,俄羅斯人得自皇室統一的信仰著重於拜占庭富麗的禮節,而非藉由宣講來傳授。他們的虔誠信奉基督,根深柢固,至今仍屹立不動。但因為這樣隨皇室的焦注繫戀於拜占庭式的禮節,也造成日後嚴重的後果。公元1054年,拜占庭與羅馬正式分裂,俄羅斯雖未表示背離羅馬,但無形中也因跟隨拜占庭而形成分裂之局,演變脫離成為自主的教區,不受羅馬轄統。

至此可見,第九至十一世紀的三百年間,俄羅斯及北歐、東歐的所有民族都因無名英雄傳教士不眠不休的努力而信奉了基督,從此步向更新造就了朝向基督的倫理道德文化。

圖四: 今日歐洲圖

<![if !vml]><![endif]>

我們接下去的幾週也關注在東方教會的情景,回教的興起與侵略,中古文化的全盛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九至十二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你為何對我這麼好”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mp3CxFFPw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5/10/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你是我的幸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hn2ScaY5Zc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5節(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進入了圓滿合一的情境)      

             耶京女郎

                      從曠野裏上來,那偎依着自己的愛人的,是誰?

耶京女郎(daughters of Jerusalem),可意會是屬於在天庭的,表達了她們的驚訝歡喜,形容新娘“從曠野”【上來】偎依着自己的愛人(leaning upon her beloved; 也就是說,聖教會通過一直的完全依賴基督,“遠離塵世”的迷幻,經歷了冒險奮鬥的信仰旅途,獲得了這種安寧。新娘從世界中被揀選和呼召; 在充滿恩寵中,被帶了出來,【上升】到榮耀的情景。

新娘如此地信靠基督-她的身、心、靈、和意志所愛的基督,與用了自己的生命和血愛她、護衞她、堅強她的基督(宗2028;歌2683;瑪2820;若2117)偎依在一起,這即意謂我們對於任何幸與不幸或不能察覺的未來(訓714)都倚靠基督,相信他的血可以赦免、潔淨、和締造和平(希922;弗17;哥120;若一17;默7141211),以祂為每天生活的中心,以祂為主的託付及領受祂傾注的恩寵(依421619;詠234;羅32425;瑪112830;箴1613;格後12910),追求祂的義作為自己的義(瑪633),獲得各種智慧、明達(弗18)及產生德行的效果(智87);如是,「因着智慧,家庭得以興建;因着明智,家庭得以穩定。各種珍奇可愛的寶物,因着智識可儲藏滿室(箴2434)」(歌714)。

圖一:從曠野裏上來,那偎依着自己的愛人的,是誰?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在此默想和回憶一下,我們從堅振聖事,經由主教或他授權的司鐸神父覆手和傅抹聖油(宗817),領受了天主聖神之恩,堅定我們的信仰。我們認知領受的是天主的恩賜,即是天主所持有及派遣天下的七神。天主七神與天主在一起,同性同體(依112;默14324556)。藉著被覆手和傅抹聖油賜予的神恩(弟前414;格後61)-天主聖神自此住於我們身體的宮殿中(格前619;得前523),我們也按自由的意志配合聖神的引導【為主服事】,而得以被聖化,賦有了神性(歌41115;羅1413157;弗521;默198)。

我們也順便再復習一下敬畏上主的聖神之恩。我們認知敬畏上主的神(the spirit of the fear of the LORD),即是天主聖三彼此相敬、關切、同心合意的神(若161315;瑪41)。天主是愛;這樣,我們就因遠離世俗而不會圍繞在感受〈懼怕〉的意義去領會【聖潔】的【敬畏】(可銓釋成:godliness;或等同“敬虔”二字的意思)。而且以此類推:我們愛基督,依偎信靠基督,屹立不動,也是得自藉被覆手賜予的神恩(弟前414;格後61;弗61018),因自覺義務 (也是全人類需要關注認清的;the whole duty of the man ) 的【敬畏】(訓121314)而事事以基督為主,以天主為中心,仰仗天主(依5010),就不會疏忽天主聖神住於我們身體的宮殿中(格前619;得前523)。我們也因懷著敬畏基督之心,在主內順服(subject to)有權柄的上級(羅1317),也彼此順服(弗521),凡事養成習慣為【相關者】著想,牢記基督的十字架,把尋私慾、隨世俗的傾向或掛念釘在十字架上,在敬虔的祈禱及朝拜天主時藉著聖母慈愛謙卑的手交託、把遭受的喜樂困苦感受都置放於基督的十字架旁,作為感恩的祭獻。我們就是因受聖神的引導這樣兒為主服事的不斷的操練,被聖化,而配具有神性(歌41115;羅1413157;弗521;默198)。

一切智慧,在於敬畏上主,就是遵行上主的法律,憎恨邪惡傲慢驕橫,邪惡的行徑和欺詐的口舌,看事情不再自以為是(箴17378813;德1918b)。我們因敬畏上主,獲得了智慧的神恩,與機智同居,擁有知識和見識,敬畏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智慧的冠冕,因為平安得以產生,健康得以恢復(箴812;德11722)。

為此,敬畏上主是知識的虔敬(德117);敬畏上主的言行在於知識的獲得及善用合宜,即是來自在天主話語所指引的正義(瑪44)。我們若憎恨或忽略了知識,就是沒有揀選【敬畏上主】(箴12028;歐46);這也意指,有學問但未心存敬畏的人最是危險(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 的論述; 1774-1849 AD),因為易受世俗污染,不能箝制自己的唇舌(雅126)以致傾向會詛咒、褻瀆那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人(雅39)。經上說:作惡的知識,不是智慧;罪人的計謀,也不是明智;齊全的智慧,乃是賦予遵行天主法律的(德1919)。上主應允那意欲愛好長久生活,渴望長壽享福的人,祇要誠心學習【敬畏之道】(詠3412)而敬畏上主的,必獲得幸福;因為,在那敬畏上主的人四周,有上主的天使紮營護守,在他末日,必蒙受祝福(德119;詠34:812-15; 1118195)。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中古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我們還記得,從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逝世後,西歐的羅馬帝國疆域陸續的淪陷於蠻族手中,東方的羅馬帝國皇帝於公元476年成為全帝國的唯一元首,仍在奮力抵抗。西歐疆域的社會形式,因人民為了自保投身於地主,形成歷史上所稱的封建制度,但教會為接受信徒的保護請求也被捲入了這種制度。雖然,教會常試圖化解蠻族的粗暴習俗及禁止領主間劫掠、搶奪、戰爭的恐怖行為,但因領主的濫用政權和武力干涉教會的權力,甚至介入神職人員的委任及教宗的選舉,導致教會道德墮落,頹廢腐敗。查理曼更造成了東西帝國在政治上的對立。另外,回教的興起及佔領了南方沿海一帶如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及地中海的島嶼,也使得東西的交通漸趨困難。當「政令統一」、「羅馬和平」尚有保障,使宗教與語言、文化一致,交通順暢的因素成為過去的歷史,東西方的神學家已不能互相領會支援彼此的著作,衝突也日趨尖銳。中古時期的東方,基本上,對「西方蠻族」甚表輕視。在東方帝國,仍保持希臘羅馬古文化,並融入了亞洲文化,演變成為獨特的「拜占庭文化」,直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於土耳其人手時,始歸消滅。

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對神學爭執的激動,不下於今日人們對運動競賽的愛好。皇帝也不例外,自認貴為政治領袖,同時也應兼任教會的領袖,因此在教義的爭執上總想干涉,甚至侵越教會中主教和教宗所獨享的主權。公元717年在君士坦丁堡即位的良三世皇帝,曾抵抗回教徒時獲勝,但他熱烈的銷毀敬禮的聖像及禁止信友敬禮聖人,並把抗議的宗主教革職。良三世之子,康士丹五世,更是變本加厲的對違命者拘捕、放逐、殺戮。直到女皇依來納(Irene)徵得教宗亞德一世(Pope Adrian I700795 AD)的同意召開尼西亞(Nicaea)第二屆大公會議,獲得敬禮聖像的真正意義銓釋是對聖人行為的恭敬,而崇拜只能針對天主。很不幸的是此後皇室對敬禮的爭執未能完全泯滅,東方主教大都因袒護皇帝反對聖像敬禮,使人民反對羅馬的情緒日益加深,因此也引發日後的宗主教佛提烏斯和塞魯的反叛及廣大跟隨者的同情,造成東西肢體的正式分離。

公元847年,任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依納爵(Ignatius of Constaninople; 798-877),雖道德不凡,賦性過於剛烈,指責皇帝過失,引起朝廷不滿;於是被迫退位,且遭放逐。皇帝在短短數日內,賦予在政府任重職,且出身顯貴,學問淵博的一位世俗教友“佛提烏斯”全部聖秩,並在858年的聖誕節祝聖他為主教後立即升任他為宗主教。羅馬教宗聖尼閣一世(Pope St. Nicholas I800867 AD)於公元863年聲明依納爵的罷黜不合法,並開除佛提烏斯的教籍。佛提烏斯則散佈攻擊西方拉丁教會的文件,責羅馬教會擅自改革,特別是對信經的修改;但他似乎未領會貫通信經的文字修飾在於確切的表明信仰的內涵,絲毫沒有改變原義(請參閱天主教教理243248條;羅1619;箴47)。佛提烏斯甚至於867年擅自召開會議,也宣佈開除羅馬教宗教籍。可是數星期後,君士坦丁堡發生政變,新任皇帝,巴西略一世(Basil I811886 AD)將前任皇帝一切措施推翻,也廢黜了佛提烏斯,恢復了依納爵的原職。同年聖尼閣一世去逝。繼任教宗亞德二世(Pope Adrian II; 792872 AD)於869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八屆大公會議,恢復統一,佛提烏斯被罰,並確認依納爵的復職,東方主教也承認羅馬教宗的首席地位。然而,佛提烏斯的著作繼續傳播使許多人為仇敵利用,誤信教宗篡改教義,伺機尋覓攻擊羅馬的首席權。

第十世紀(904-962 AD)是教宗史上被羅馬貴族黨派相爭指派的最慘痛的時期;這也似乎導致皇帝認命的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以身居帝國首都自豪,認為教宗的顯赫地位應由帝國首都而來,並非因為祇是聖伯鐸的繼承者。當第十一世紀的教宗聖良九世(St. Leo PP. IX10021054 AD; 生於法國亞爾薩斯,在位10491054年)開始整理改革教會,革除俗人對委任神職人員的僭越,卻又遭遇遠在君士坦丁堡任宗主教(又稱牧首)的塞魯來質疑。塞魯來於1053年下令封閉在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聖堂,同時致函羅馬,指責羅馬教會否認聖經,擅改基督和宗徒所傳述的教導,譬如:彌撒中用無酵的麵餅、星期六守大齋、准許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封齋期內不唱阿肋路亞等。拜占庭教友對這種外在次要的禮規好似特別重視。於是,教宗聖良九世派遣了一個以洪貝特樞機(Humbert)為首的使節團,前往君士坦丁堡試圖解決這些禮規的爭執。可惜,塞魯來認為使節團傲慢,鼓勵民衆反對拉丁教會人員,不准使節團舉行彌撒聖祭。洪貝特樞機等面對這種敵視的態度,於1054714日在唱大日課時進入聖索菲亞大殿,對宗主教的固執表示抗議後,將開除教籍的判詞放於祭臺上,出堂後將鞋上的塵土跺下大聲喊說:「願天主鑑臨,評判我輩」!塞魯來則把開除教籍的詔書當衆焚毀。他極力曲解樞機的措施,激怒並爭取東方教會的領袖的同情,以基督真教會的唯一代表自居,使得東方大部教會跟隨了他,至此,羅馬與拜占庭之間一直無法再重歸於好,東方分離出的教會自稱【東正教】(Orthodox Church;意思是正統或遵循傳統的教會)。但還有數十個東方禮的教會(The 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 or Oriental Catholic Churches, also called the Eastern-rite Catholic Churches;這些教會遵從拜占庭禮儀傳統,現今分佈於世界各地,約有一千六百萬信友,包括烏克蘭國內兩百多萬的希臘禮天主教教會),仍是屬於天主教。此時,希臘教會的傳教士正向異教的俄羅斯宣傳福音,無意間被拖入分離的集團。

關於東方禮的教會,據現任梵蒂岡教廷東方教會部部長“桑德里”樞機的講述,教宗方濟各尊重和關懷從中東、東歐到印度的所有東方禮教會。這些教會團體已傳到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和大洋洲,信友散布於世界各地。桑德里樞機解釋道,我們一定不能失掉某些古老、珍貴、智慧寶藏、美好藝術的特徵,人們被東方禮信友們的祈禱、歌唱、讚美詩、乳香的馨香、燭光和聖堂的裝飾所吸引,但這一切並不是陳設在博物館的展品,而是他們生活的現實。教宗在以西方拉丁禮教會為主的地區,比如在歐洲和美國為東方禮的信友們建立教區,使他們有可能繼續按照自己的傳統、禮儀、紀律和靈修特色來管理教會,規定任命主教和建立教區並劃定教區行政區域範圍。這樣他們就能夠在普世公教會中繼續生活出他們的獨特面容。另外,多年來的衝突和暴力使東方禮教會少數團體不斷遭到摧殘,並迫使信友們無休止地向外流亡。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東方禮信友們,都是因逃避戰爭和暴力或出於經濟的原因而從其家鄉出走,移居他處,這些移民的後代建立了教會團體,繼續實踐他們的信仰生活並與母親教會聯繫在一起。在穆斯林世界中的這些東方禮的教會團體也在努力見證著“人類兄弟情誼”的精神。此外,與西方拉丁禮教會不同的是,東方禮天主教會已婚者可被祝聖為司鐸,但唯有主教才是選自獨身的司鐸(本段大部摘自梵蒂岡網上發佈有關東方禮的教會訊息)。

圖二: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分離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因東方各國建立的教會各自為政,不相隸屬,而權力日減。於是有俄羅斯教會的形成,以後又分為賽爾維亞教會、羅馬尼亞教會、保加利亞教會等。東正教和羅馬公教有同樣的信條,是前七個大公會議斷定的:相信三位一體、聖子降生、救贖等道理;他們也同樣有七件聖事;他們的神父、主教都有妥善的聖秩;他們敬禮聖母和聖人、聖女;隱修的生活誕生於東方,曾盛極一時,直至現在於某些地方仍很活躍。道理沒有什麼分岐,祇在原義與修飾確切說明的信經上宣告的方式有些不同(如前所述,請參閱天主教教理243248條)。禮制的分別只是因信仰的表彰方式稍有不同,但東方教友看得比教重要,其實本身無關宏旨,因為聖教會認為在禮節、使用語文、外表規律以及法典上的一些差異,不足為怪。屬羅馬的公教徒也有隨東方禮的,有准許神職人員結婚的,但他們與羅馬忠實地聯合在一起。東正教的對立主要還是在拒絕接受羅馬教宗對全教會的首席地位,或許這樣的彼此未諒解及互不信任,是由於第九至第十一世紀政教混亂事件累積的後果。

按照基督的聖意合一教會的重建,應在彼此的諒解、尊重、和友愛。教宗碧岳十一世(Pius XI ; 18571939 AD)曾說:「從金礦石上剝下的碎塊也含有金子;東方古老的教會所保存的真正聖德,不但值得尊重,且值得我們同情」。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t. John XXIII , 18811963 AD)於1961年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目的之一,即是呼籲放下偏見,為承認基督是建立者和領袖的一切教會,準備合一之途。

讓我們在此稍作反思一下,【值得同情】是因為我們中有誰是完美無過且不曾執拗於制式的?!前人所促成的悲劇是給我們的警剔,彼此勸勉的提醒,為朝向致力以謙卑及獲得在和平的氛圍中達成共識的共融(fellowship);但若不可能,就交託於天主,直到彼此在主內同心合意之時(羅121618)。為此,不論今日的世局演變是基於仇敵的搧動,或信仰背景的差異,或熟是熟非,我們至少個人不要按照俗人的樣子,揹負前人遺留給我們的誤解引發悲劇的擔子,或強調自己屬於誰(格前334),或也跟隨他們倚靠自我的執拗,步上彎路,作無謂的爭執,而是懷著敬畏之心,以基督為主,一起站在真理的基上。

我們接下去的幾週也關注,第七世紀起回教的興起與侵略,中古文化的全盛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中古時期東方教會的情景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豐盛的應許”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G2CG5DNQ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5/17/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主耶穌,我愛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_Ksq_qT3s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5 節(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進入了圓滿合一的情境)      

             耶京女郎

                      從曠野裏上來,那偎依着自己的愛人的,是誰?

新郎

           在蘋果樹下我喚醒了你,在那裏你的母親懷孕了你,在那裏生養你

           的,為你受了產痛。

耶京女郎(daughters of Jerusalem)以彼此探詢或驚喜的心態注視著新娘的朝聖之旅即將結束時,新娘在曠野偎依着新郎的情景(耶22)。這也意指新郎自曠野中正護送著新娘,凱旋的要回到新郎父親的家裡。

新郎對偎依着他的新娘,提及他如同森林中唯一的蘋果樹,曾喚醒了到他身邊的新娘(歌2357885;箴2511)。在那裏,教會的孕育生長前後的過程也如同經歷了產痛。聖母不僅懷胎生育並與聖若瑟一起輔養默西亞長大,陪伴受難的主耶穌,也接受他在十字架上的遺言照顧教會未來的孕育、誕生、成長。宗徒及門徒被召喚,相遇、確定、受教、和信從了他們日夜長盼降世的默西亞,開始自聖神降臨日宣導傳揚基督的福音,致力使普世衆人成為門徒,遵守基督所吩咐的一切,直到基督在衆人內形成為止 (1212;路23552;若192526;宗11214;若145;迦419)

我們領會基督如同森林中的一顆蘋果樹,新娘愛坐在樹蔭下,得以平安的享有新郎大能祝福的遮護(歌23;瑪112830;歐14710;納46)。 在那裡,凡加入教會的成員,都是帶著天主特別的恩寵(或稱為聖寵),許多自覺者也都是因福音的啓蒙而重生,感受到如同浪子的甦醒復活,並步向回歸他們的父親獲得永遠的生命(路151132)。如同聖保祿說的:「我為結合於基督,並非藉因守法律獲得的正義,而是藉由於信仰基督獲得的正義,即出於天主而本於信德的正義;我只願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德能,參與他的苦難,相似他的死,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復活(裴3911)」。的確,默示錄告訴我等,於第一次復活有分的人是有福的,是聖潔的;他們將作天主和基督的司祭,並同他一起為王一千年(默2046)。其餘的死者沒有活過來,直到那一千年滿了(默205)。

舊約的猶太人千盼萬盼默西亞的來臨,就如同新約教會中的我們,盼望,尋找,在信心和不斷的禱告中,等待基督的第二次降臨,都像是一個懷孕生產臨盆前掙扎的女子。這可意指基督派遣的宗徒及福傳者,懷著善意的關心(迦418),通過見證基督及他的福音經歷了產痛,直到基督被帶入外邦人的世界,直到基督在衆人中形成,成為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與主相似,展現出同樣的肖像(迦419;格後318;若一32;羅829;哥115;格前1549)。

基督在我們中形成,即是讓我們作門徒的領會重生所經歷仇敵的壓迫,面對被誘惑的危險,帶著在試練中的痛苦,如同產痛,不斷的祈禱,仰賴聖神的帶領,而基督也以屬神屬靈的愛親密地與我們同在(若一256)。從【傳道及牧靈】的意義上可理解,就是每個重生後與基督合一,遵行天主旨意,促使更多的重生的,並致力在主內生活,即像在生產困境中痛苦伴隨的女子一樣,都可以成為基督的母親,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瑪124850253440;迦32728;默12116;也參考聖師.聖多瑪斯.阿奎納、聖師.聖奧斯定、及Rev. George Leo Haydock等的銓釋和論述)

圖一:在蘋果樹下我喚醒了你,在那裏你的母親懷孕了你,在那裏生養你的,為你受了產痛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中古時期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公元第六世紀時,除了紅海西岸幾座城市的居民已開始經營商業和工業外,絕大多數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島仍過著遊牧生活。阿拉伯半島位於西亞,其西邊和非洲接壤,介於紅海、波斯灣及印度洋間。面積等於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圖二:阿拉伯半島地勢圖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半島上阿拉伯人自稱是亞巴郎的兒子“依市瑪耳”(Ishmael)的後代,與猶太人一樣同屬閃族。他們的為人好似遺傳自“依市瑪耳”的特性(創1612),熱衷曠野的自由生活,喜愛搶劫和戰爭的擄獲品,但極痛恨以謊言和詐騙達成的偷竊,且酷愛榮耀和信用,憎惡一切羈絆束縛,愛好詩歌。當時,有些阿拉伯人保持自古以來一神的信仰(創211221),有的也歸化了猶太與天主教,但大部份人都崇拜偶像。在阿拉伯半島現今宗教和朝聖中心-麥加 (Mecca) 城中,有一個名叫【卡巴】(Kaaba;方形之意)的朝拜地的方形屋,屋中有360個民族的偶像和置放了一塊傳說由天上落下的黑。這時有一位宗教改革者,穆罕默德(Muammad ~570632 AD)將阿拉伯的多神信仰改為一神信仰,演變成為今日世界擁有衆多信徒的宗教之一。

圖三:今日世界的宗教人口分佈情況

<![if !vml]><![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穆罕默德出生在麥加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族,為當時麥加的望族,他的父親在他還沒出   世前就不幸隨商隊病死沙漠,而穆罕默德的母親阿米娜也在他六歲那年因病逝世,而身為古萊什家族領袖的祖父阿布德·穆塔利卜,就繼續照顧穆罕默德並在臨死前將他托付給個性相當老實的兒子,即他的叔父阿布·塔里布(Abu Talib)撫養照料至成人。

但眾所皆知的是,他並不識字;當時的麥加雖然是個重要的交通商業中心,但畢竟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因此他在十二歲起就隨叔父外出經商,開始往返印度洋與地中海貿易,也接觸到了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文化。他耿直的個性也促使他在從商的路上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尊稱。在二十五歲時認識了當時40歲的富孀赫蒂徹(Khadijiah),為其作工。富孀戀他的面目及才幹,在經由他同意下與其成婚,這也是他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穆罕默德因非長子而沒有從他父親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 但赫蒂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 阿拉伯傳記記錄說他們共育有三個男孩及四個女孩,但兒子們先後夭折;穆罕默德在其妻赫蒂徹於619年離世後又先後娶了12個妻妾,雖有與最後(628年)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瑪利亞育有一子易卜拉欣,也早夭。

穆罕默德中年時,時常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默思。自言某次退思時,蒙天使【加俾額爾】在耳邊傳來啟示,受命作阿拉的先知,信條是:【除阿拉以外並無他神】。不久後(約613年),他即公開宣道,要人棄絕一切的偶像崇拜,引發麥加城居民的激烈反抗;他與跟隨的信徒遭受了無數殘酷的迫害,只好於622年逃命至座落於麥加北方約320公里的麥地那城(Medina)。伊斯蘭教或回教曆自此開始,稱為【黑蚩拉】(Hegira)。於是,穆罕默德決心以【武力】攫取麥加以其為新宗教中心。他組織了一支軍隊向麥加進攻,竟一舉奪下,把【卡巴】屋內的所有偶像全部搗毀,只留下那塊黑石。穆罕默德於632年在麥地那逝世;那時,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已全部信奉回教。他的信徒謹遵他以劍傳教的遺訓,遂逐漸把阿拉伯的所有部落一一征服,勒令其信奉回教。

回教的教義載於【可蘭經】(Koran)內,穆罕默德雖是文盲,但口才很好,透過他離世前二十三年間口授的那些【神示】,傳達給身邊弟子們背誦記下。弟子門在他死後整理編輯成不同方言的抄本。回曆25年(公元645646年),哈里發(伊斯蘭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奥斯曼”接受了信徒建議,為避免意見分岐,下令把所有抄本一概焚毀,祇把麥加的古莱氏人(Quraish)抄寫的《可蘭經》,即現在通稱的奥氏本(al-Mushaf al-Uthmani)留下。現在全世界通行的《可蘭經》,只有這種定本。這就是【可蘭經】,回教徒尊之為他們的聖經,也是國家法典。

按回教古蘭經的記載,穆罕默德曾在621727日時奇蹟式的一夜之間,被自己認知的天使【加俾額爾】帶往耶路撒冷及返回麥加。穆罕默德到達耶路撒冷今日的圓頂清真寺位置(Dome of the Rock;被視為天主造亞當的地方,亞巴郎也試圖在那兒獻祭其子依撒格,以色列人建聖殿之地),神魂從所立的岩上被帶上七重天(夜行登霄)。他到達第六層時,見到了他認知的【梅瑟】正在敬禮他的真主阿拉,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和火獄等,並受阿拉指示說今後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當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層重新遇見梅瑟時,【梅瑟】提醒【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於是連續九次求阿拉真主減少禮拜次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拜】。黎明時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麥加。

麥加、麥地那、及耶路撒冷在伊斯蘭傳統上被認定為三座最神聖的城市。非穆斯林的不被允許進入麥地那與麥加城。

「可蘭經」中的基本教義是一神論,就是信仰全能而又慈悲的唯一真神【阿拉】,【阿拉】先藉由猶太先知諾厄、亞巴郎、梅瑟、達味等人和童貞瑪利亞的兒子耶穌教訓了人類,穆罕默德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位先知。

在此稍作默思。穆罕默德自認是承繼主耶穌的先知。但作為一位先知,在道理上就要一貫一致,如同可蘭經中提及衆先知所傳的天主旨意的使命。我等當牢記主耶穌圓滿一切的斷言:「法律及先知到若翰為止,從此天主國的喜訊便傳揚開來,人人都應奮勉進入(路1616)」。這即是強調新約時期的我們唯有天主耶穌基督的教導,在追求愛中渴慕做先知之恩,在主內建立教會(格前14145)。穆罕默德所創立的回教,如同所有宣稱人心應朝善的宗教,強調善者入天堂接受賞報,惡者入地獄受酷刑懲罰;但他視【殺人】為手段強迫信仰的行為,公然違抗天主與全人類定立的諾厄盟約(即“天主要追討殺害人的血”;創956),及天主藉梅瑟定立盟約中的十誡(即“你不可殺人”;出2013)。而且,他描述的天堂樂園兼具肉情及詩意,明顯的呈現異端,遠離了真理,但卻容易引誘那偏愛世俗及以私慾為義的(參閱路1615),只要服從教義,不但到了天堂的善人能享見阿拉的幸福,還能與永遠青春的天女結為夫婦(參閱瑪222930)。“但丁”(Dante Aligheri 12651321 AD)在他著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一書中描述他的神魂被帶領降至地獄中的第八層第九溝時,看到那些〈誤導〉或〈挑撥離間〉致使世人分裂及滅亡的,正在承受著自己肢體不斷重複的分裂撕扯刑罰,其中之一赫然即是殘缺不全的穆罕默德(見中譯本第100101頁)。

按「可蘭經」的教義,信者必須嚴格遵從其記載的誡命和道德:每日祈禱五次,並行規定的沐浴,每年禁食一月,即自日出至日落間不得進食;禁食豬肉和發酵飲料(酒)。它也命令賙濟貧窮,教徒當彼此互助,禁止姦淫,卻准許多妻制,但不得過四,妾不在內。為宣教,以武力(聖戰;Jihad)為合法手段,攻擊不信從者,因聖戰而死者必升天堂。

雖然,穆罕默德所創伊斯蘭教的簡易的信條,寬鬆的道德,一切都適合阿拉伯人的風俗傳統,而且「聖戰」的誡命與他們好戰和劫掠的嗜好相應;基督揹負十字架,伊斯蘭卻要以狂熱帶來戰爭,以快馬出征,迅速的組成了阿拉伯帝國,在穆罕默德去世十年後,伊斯蘭教徒先後一一征服了波斯、敘利亞、埃及、及耶路撒冷。公元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兩年內即消滅已改信了天主教的西哥德王國,占領了西班牙半島。公元717年又以龐大的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帝都,未曾得逞。往西部的軍隊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法蘭克中部,於732年又被挫敗於普瓦泰城附近,使得伊斯蘭教的發展自此被遏止於庇里牛斯山之南。庇里牛斯山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

圖四:庇里牛斯山地形圖

<![if !vml]><![endif]>

凡阿拉伯人「聖戰」所征服如敘利亞、波斯、埃及、以及北非等地,天主教均逐漸在當地被消滅,信仰基督的若非被殺,就是貶為賤民。公元第八世紀,在非洲的教友若不改奉回教,就被放逐,教友的生活也漸遭窒息。在西班牙的教友處境較不悲慘,並常盼望獲得救援。尤其逃至北部的教友。公元第九世紀,西班牙人為爭取到可以信仰基督的自由,開始反攻,逐漸收復失地,最終於1492年,哥倫布尋獲美洲時,始告全部成功。

然而,回教的擴張不慬讓教會喪失了多個奉教區和國家,也樹立了【鐵柵】阻止她的發展,自此以後,地中海以東和以南,自君士坦丁堡至西班牙,均被回教徒占領,聖教會的傳播被阻遏了八世紀之久,直至十六世紀航海的技術進步,尋獲新地,始能繞過【鐵柵】傳教。

圖五:中古世紀伊斯蘭教的擴張

<![if !vml]><![endif]><![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穆斯林的征服

  先知穆罕默德時期的擴張, 622–632

  正統哈里發時期的擴張, 632–661

  倭馬亞王朝時期的擴張, 661–750

 

在此反思一下,我們若不致力通曉聖經(弟後315)就難以認清分辨出那能化裝成光明的天使的魔鬼(格後1114)。魔鬼很容易就使得自認熱心虔誠但偏好【肉情世俗】者在【默想退思】中受到誘惑,以為自己遇見了神明。按回教古蘭經的記載,從穆罕默德一開始被訓令【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我們是否會聯想到那超渴慕受人朝拜的撒旦(則281119;瑪489)。當然,身為天主的兒女,我們不會留給魔鬼餘地,而對所有異教徒及持有異端者的本身絕望及視為仇敵,因為他們的被造也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且我們在現今與這麼多不同【熱誠】的異教徒相處於世,除了感受到自己的熱誠事主也應如此受到鼓舞外,也當為他們即將獲得主的救恩而放在我們不斷的代禱中(參考救主慈悲九日敬禮的第四天為交託異教者於基督而唸誦慈悲串經)。有誰能說現今世上所有異端和異教的興起及發展不是天主所允許的?!所有歷史上發生的罪行,不是作為對全人類的警示,而覺悟選擇應走的道路,歸屬真理,獲得造物主賜予的救恩?!【所有】因暴力、流血而強制的歸化,不僅當事人及意願歸屬參與的都要面對在世生活平安及末日的審判,受迫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依循自己被造的良心,即是敬畏創造萬物的天主,尋覓真理,體現正義的生活,等待基督的救恩(瑪1028;詠11513;默1118)。

今年的復活節日,我和大女兒全家及從休士頓回來小女兒前去Richardson的聖若瑟堂參與彌撒,神父講道時很興奮的告訴我們他早上起床後手臂酸痛,因為才不過幾小時前,他才為28位慕道友施洗(水池中水都因此用完了),及總共37人領受堅振聖事。領受聖洗、及堅振聖事中的有一位歸化基督的伊斯蘭教徒聲稱遭致家人的極度反對還得先搬出來自行居住。可見,我們如同出谷紀在曠野中步向福地的【新】以色列人,都應珍惜天主給予的恩寵,懷著感恩的心,讚美主的帶領。

我們接下去的幾週也關注中古文化的全盛期,及它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伊斯蘭教於中古時期的創建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山谷中的百合花”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L4qITKOzQ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5/24/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有如印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7WzyhBlOE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56節(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進入了圓滿合一的情境)

             耶京女郎

                      從曠野裏上來,那偎依着自己的愛人的,是誰?

新郎

            在蘋果樹下我喚醒了你,在那裏你的母親懷孕了你,在那裏生養你

           的,為你受了產痛。    

新娘

           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璽,放在你肩上因為愛

           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

新娘與基督【偎依同行】時,回應新郎對她付出的愛所做的一切,認知祂是唯一的主,請求新郎將她有如【印璽】,放祂的心上(即是在胸口的位置),和肩〈手臂〉上(Set me as a seal upon thy heart, as a seal upon thine arm )。

我們在此可以領會基督在新娘的心目中是永為同情的大司祭(希414165110)。新娘要求在他心中有一個永恆不移的位置,就好似亞郎大司祭將鑲嵌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的寶石胸牌繫於他的【胸口】,也把刻有十二支派的名字的兩塊瑪瑙掛在他厄弗得(Ephod;代表全體以民舉行禮儀時,並作為求問上主時穿戴的披肩)的【肩帶】上,為在上主前常獲得紀念(出2861215-30)。這即是表達她的渴望獲得上主的仁慈,尋到上主的恩寵,意願著永遠被新郎記住,並不斷地在祂愛情的眷顧和以大能手臂的護佑下。她與基督【偎依同行】即是表達她永遠不會離開他,以圓滿那金可鑒的愛情盟約。

     圖一:亞郎大司祭繫於他的【胸口】寶石胸牌,穿戴的厄弗得掛在肩帶上的兩塊瑪瑙  

                 都鑲嵌及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印璽】的意思是封印(seal),帝王專用的印,為統率、治理、及設立典法等百事作【信驗】。【信驗】即是可作為領受者的【憑藉保證】,即帝王所下的【聖旨】或應許而『信任服從』。的確,「在基督內我們一聽到了真理的話,即我們得救的福音,便『信從』了,且在祂內受了恩許聖神的印證;這聖神就是我們得嗣業的保證,為使天主所置為嗣業的子民,蒙受完全的救贖,為頌揚他的光榮」(弗11314);又說,「我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基督所要賜給我們的,因為祂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若627)。為此,我們即可明瞭經上關於教會元首〈主耶穌〉的封印和開印,是以天主永恆的話為祝福、應許、及彰顯正義的信驗(格後12122;默517281941412032127;依816;達129)。【恩許聖神的印證】,即是天主應允對我等『信從』者充分的保證及實現的事工,出自天主的良善寬仁、慈愛直到永恒的聖心,而肩負著世世常存的忠信,以大能的手臂護佑的完美的愛(詠1005;也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

在此反思一下,天主耶穌欽定的七件聖事就是賜予我們『信從」者的祝福聖化【保證】。【聖旨】的賜予是為那屬於祂的國度的子民因〈君王之名〉的【保證】。『信從』即是接受聖旨者得表達確實的信德服從,壯大榮耀〈耶穌基督的聖名〉,使得【保證】應驗(希1112;路188;宗316;歌6410)。若有一直長久未醒覺的,而陷於仇敵誘惑的而未敬畏君王的,將如何獲得【憑藉保證】應驗祂所應允的祝福?是否仍要執拗於彎路試探君王的祝福,遭致天主愛火的管教 (discipline) 甚至嚴懲(路212224;希10301267;得後18;箴627)?!聖保祿即是這樣的勸勉我等:「『弟兄們!我心裏所懷的切望,向天主所懇求的,就是為使我的同胞獲得救恩。我可以為他們作證:他們對天主有熱心,但不合乎真知超見,因為他們不認識由天主而來的正義,企圖建立自己的正義,而不順從天主的正義:因為法律的終向是基督,使凡信他的人獲得正義(羅1014)』;為此,我們當彼此常勸勉提醒,不要叫天主的聖神憂鬱,因為我們是在祂內受了印證,以待得救的日子,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毀謗以及一切邪惡,都要〈設法致力〉在團體中除掉;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寬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我們一樣」(弗42532)。

圖二: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璽,放在你肩上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基督既喚起了愛她的歷程,促使了新娘請求將她放在新郎的心上,放在新郎肩上,有如印璽,也接著道出了她為什麼這樣的請求:因為愛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for love is strong as death, jealousy is cruel as the grave; the flashes thereof are flashes of fire, a very flame of the LORD.

因為基督為教會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愛情在十字架的傾軋中戰勝了死亡,新娘也被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征服了(若1513)。也就是說,基督寧願捨棄了擁有的大能(power),他可以輕易不使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路2337),如果他願意,他絕對可以此大能輕易的讓衆人折服,致使衆人擁立為他世俗的君王(瑪131015;若615);然而,他確實地貫徹天父的旨意,為新娘獲得救贖,即使他無罪,他甘願如羔羊任人迫害致死,這樣的愛,征服了一切,真是【愛情猛如死亡】。這使新娘當初認識到他這樣的捨己先愛,即是認定他是她可以身相許的唯一,且是永遠廝守託護的夢中情人,而致力的吐苗萌芽,形成了如石榴園-慈母教會(歌113142342153441216),且經歷了大災難有如在死亡陰森的幽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的愛情試探和鞏固體會了真摯不移的愛情(歌5216;詠234),並學習領會及順服新郎的心意,關懷葡萄園的情景,也呼喚祂一起的眷護及促使開花結果(歌3145286111271114)。

現在,新娘衷心(wholehearted)提出了這樣相配的請求;是的,新郎經歷死中的愛征服了一切,她也可以很容易地為他而受苦,甚至放棄生命。死亡本身不能把她從他身上分離出來,也不能把他和她的愛隔離分開。的確,為主殉道的,歡欣愉快地忍受克服戰勝了折磨和死亡,自然而然流露了他們表達對主的愛(宗2113;默1211;羅836)。新娘對基督的妒愛,絕不會容忍任何的反對; 為此,她對基督的愛表達了【灸熱】,對基督的福音,事業和興趣無一不展現她【熱火的愛】,直至耗盡她的心力,燭盡光窮,就像是最終看起來被扔進墳墓一樣的残酷(jealousy is cruel as the grave;中譯:妒愛頑如陰府;詠119139140;參考Antoine Augustin Calmet, O.S.B. 1672 1757 AD)。

新娘對基督妒愛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雖然有時她顯現了冷漠和慵懶,但可重新被上主點燃(歌528),變得熾熱和燃燒,即不斷地表達了她對基督的愛的熱忱,活力,以及榮耀他聖名的熱情。主耶穌降世即是為把祂的火焰投在地上 (set the earth on fire),而且切望它燃燒起來!讓信從的衆人從此不會懈怠的渴慕追求真愛,即使造成那執著於偏見、誤解、尚未渴慕認識真理的、習於被綑綁的不平安(路124950參考聖師.聖盎博羅削的詮釋;St. Ambrose340-397)。平安乃是需信從基督致力以善勝惡的【締造】(瑪59);平安即是出自君王的賜予,而非在於自己的安逸不動的形態或時時不可受干擾的意願。教會誕生在基督復活後的五旬節日時,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颳來,充滿了正在耶路撒冷的聖馬爾谷家,或熙雍山那兒,聖神的火散開好像火的舌頭,停留在那兒已等待了10天的聖母、聖宗徒、門徒們的頭上。上主的火焰是多麼猛烈(宗213),多麼超乎尋常的偉大。基督門徒每人頭上,領受了天主聖神的火焰,標記了聖教會的愛情,由天主基督點燃,不熄不止的讓【信從】的基督徒照亮溫暖了所有渴慕認識天主的。這火焰取代了舊約的全燔祭。

圖三: 因為愛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在此默思一下,默示錄一開始就記載聖若望在神視中看見了胸間佩有金帶(gold sash)【似人子】的一位(相似,是由於主已復活升天顯現永恆的形像),他的眼睛有如火燄,立在七盞金燈臺(Seven Golden Candlesticks; 即七個或〈全部的〉聖教會)當中(默11316)。他的眼睛有如火燄(羔羊被宰殺過,那眼睛就是被派往全地的天主的七神;默1456);因為聖神既啟迪了教會的信仰,又燃燒著對天主的愛,因此,光和火焰同化顯現在他眼睛中。主耶穌【胸間佩有金帶】,意思是祂的一顆聖心,常存忠信慈愛,不為任何肉情私欲所動,秉持(uphold)愛新娘的天國節操。與基督合一的教會也是以如此的愛回報主耶穌,束起腰,把燈點着,等候祂的再度來臨(希41416;路1235)。

圖四: 聖若望在神視中看見了胸間佩有金帶 (gold slash) 似人子的一位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也再反思一下,我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我們內,誰若毀壞天主的宮殿,天主必要毀壞他,因為天主的宮殿是聖的(格前31617;格前112731)。我們同時也當【節制】,並要【醒寤】這世界愈加的傾向冷漠,忘恩、負義的遠離上主已為之準備灸熱的愛;例如,不因羨慕且追隨贊同世俗官二代、富二代的享受,而養成耽於逸樂閒蕩,自作聰明的看他人演戲的惰性,及不願奉獻血汗工作;也不去試圖分沾【國家】、【社會】、甚至【教會】等為真正貧苦傷殘設置的福利;更不需站在【審判官】的位置【評斷】是非卻不圖行善勝過自己欲批判及報復的惡。若能自覺的轉移眼目關注對家人、團體的需要或缺口,按自己的能力勉力參與填補,事事交託並感謝於主的同在,就不會予撒殫有機可趁,在自己與家人及天主意願護佑的領域內,尋找到可吞食的人(弟後314;伯前58;訓32122;得後3611;聖彌額爾祈禱文)。

天主賜予【永久】的安息絕對有異於祂所憎惡的不義呈現暫時假像的和平。上主自然會拯救虔誠的人,脫離磨難(伯後29);至於那些按其自由意志仍隨從不義的執拗,輕視「主權者」,選擇不依循真理生活在污穢情慾中的人,都將被存留,等候審判的日子受處罰(創71814;德40811;伯後2910)。為此,主耶穌應允將再度的降臨(宗111;默17),「他要派遣他的天使,用發出洪聲的號角,由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聚集他所揀選的人(瑪2431)」。「他的簸箕已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將他的麥粒收入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瑪312)」。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十一至第十四世紀封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第十一世紀以來的歷任教宗致力從事清除玷辱教會的弊端,尤其仰賴教宗聖國瑞七世(或譯為聖額我略七世;St. Gregory VII;~10201085 AD)的堅強奮鬥,逐漸擺脫了日耳曼皇帝的干擾,最終恢復了教會應有的獨立自主,雖然奮鬥途中未能阻止或化解在東方醞釀輕視或誤解經年而拒絕接受羅馬教宗對全教會的首席地位(1054 AD),但聖教會從此重新奮起。

由於六世紀之久蠻族入侵歐洲的中止,無政府狀態被封建制度的形成取代,使得歐洲各民族異常興盛,自第十一世紀中業,居民明顯的與日俱增,到了十四世紀,估計約增加三倍之多。城市生活活躍,扮演文化中心的聖堂、學校、和高等學府也紛紛建立。

當時的環境有利於發展文化,到了十三世紀末即到達了高峰。歐洲各民族,雖然保持各自獨立的政治和各種不同的習俗,卻形成了歷史上僅有的清一色社會狀態,聯繫他們的不是共同隸屬的國家元首,乃是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他們都知道自己是天父的子女、耶穌基督的弟兄;都承認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連武力也得向神權低頭,教友在教宗的鼓勵下組成了十字軍,解放回教徒占領的聖地。宗教生活的強度,在和平事業上更是擴大,例如:創立大學、建築美輪美奐的大教堂,傳教士也能在這時赴遠東傳教,甚至到達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市)建立了主教區(但好景不長,未能生根,容後再述),處處在共同的信仰聯繫和教宗的領導下表現出活潑的生氣。

當時各個歐洲新興的國家,也是現代的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戰爭若發生,也是因為國王、公侯、和軍隊之間的衝突,民族則甚少敵對,人民在各國間皆可自由出入,毫無侷限,朝聖者也可隨意往任何國家朝聖;聖伯鐸的寶座由義國人、德國人、或法國人繼承,一位義籍主教掌管英國教區,或英籍主教管理法國教區,甚是普通,不以為奇。又如德國教授聖雅伯(St. Albert, the Great, 道明會士,當代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也是聖師.聖多瑪斯·阿奎納的神學哲理老師;1206-1280 AD),義國教授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 AD)和聖文德(St. Bonaventure, 1221-1274 AD),都在巴黎大學教授,而有來自英國或斯堪地那維亞的學生,也是常有之事。拉丁文是當時知識界共通的語文,也是著述、藝術及國際外交語文。各民族都自然呈現為一體,分享同一文化。

這種同一的文化產生,並非源於地域、語言、民族的一致,而是肇因一致的宗教信仰。人民思維團結的意識來自聖教會,因為教會教導了他們,那所有領受聖洗的人都為耶穌的寶血所救贖,同為天父的子女,基督妙身的肢體。當時,鮮有人對天主的存在懷疑和漠不關心,但教友是在接受聖化的人,生活言行時而與教會教導的信仰不符之處在所難免;習俗或行為雖粗野,不檢,但也知道必須悔改才能得寬赦;甚至,他們作補贖的熱情,更是熱烈。

信仰的確是合一的基礎。它浸透社會和個人的全部生活。當時天主教氣氛瀰漫了整個歐洲:教堂鐘聲是日間的節奏,教會日曆也是生活指南:主日(星期天)是共同休息日,節慶日都是紀念救主一生事蹟的紀念日,例如:耶穌聖誕、蒙難、復活、及聖神降臨等;此外也有救主母親-聖母,及聖人的瞻禮。

教友一生的重要階段都為「聖事」所聖化,嬰兒出生後不久就受洗,成人按普通情況也同時領堅振,教友一年內辦好幾次告解,聽告解的司鐸所給的補贖雖不公開,但比現在重得多:多半是長久祈禱、守大齋、行哀矜(即做正義的善事;多129;達424)、去某地朝聖、甚至去參加十字軍等。公元1215年的第四屆拉特朗大公會議規定教友辦告解並領聖體至少一年一次,那時因勤領聖體之風尚未通行,熱心教友也僅一年領四次。主教給那些願獻身事主的人付聖秩聖事。結婚當事人應在神父面前表明雙方的同意,並接受神父的祝福。最後,當病人或老弱者可能即將脫離塵世時,神父給他們傅油,並祈求天主聖神的恩寵助佑、赦免罪過、拯救並減輕其病苦。教友的每日生活也為祈禱所浸潤。例行唸的是是【天主經】和【信經】,喜愛唸【聖母經】和【又聖母經】(舊稱〈恭賀母皇〉)。教友愛讀聖人傳記,請求他們代禱,將他們聖像雕刻在石頭上,或製成彩色玻璃以為聖堂的裝飾。此外,他們對聖人遺骸也特別敬禮,每年在指定的日期或天災流行時,把聖髑抬出遊行,請求聖人代禱消災。由於敬禮聖人遺骸往往摻雜迷信色彩,聖教會有時必須起而糾正,並提醒他們勿忘基督才是一切聖體的完美模範和根源。

工作對教友而言,不僅是掙得衣食不可或缺的方法,而且是對團體的一種義務,也是聖善的活動和立功的泉源,為升天作的準備。人們對勞工的輕視已成過去,聖教會不斷重複著聖保祿的話:「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得後310)」,也常把木匠大聖若瑟和「工匠之子」納匝肋人耶穌作為勞工的表率。

從最初幾世紀,就有大批旅客赴羅馬宗徒墓前祈禱, 或前往巴勒斯坦朝見救主誕生死亡的聖地;中古世紀的教友更加重視【朝聖】,為了表現信德、讚美、榮耀天主和祂的聖人,也是為了向天主請求某種恩惠,例如:請求病癒、赦宥某種罪過,實行辦告解時神父所加的補償,或為了修德立功而去羅馬、耶路撒冷、甚至西班牙的聖地牙哥 (Santiago de Compostela; 據傳聖雅格宗徒,即主耶穌的堂弟,次雅各伯的遺體被遷移在此),或去某處的聖母堂。朝聖的旅程常是遙遠而且危險,從巴黎至羅馬的行程往返就需八個月,去耶路撒冷則需三年。然而,朝聖者每年絡繹不絕,公元1300年時到羅馬一地的竟達 二百萬人。

我們接下去的幾週也繼續關注中古文化的全盛導因教會的活力傳教奉獻,及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九至十二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化為感恩的歌來唱”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qhBMTRtOU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5/31/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我的心歌彈詠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eLI8QvdmI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67節(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進入了圓滿合一的情境)

新娘

           請將我有如印璽,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璽,放在你肩上,因為愛

           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

新郎

           洪流不能熄滅愛情,江河不能將它沖去,如有人獻出全副家產想購

           買愛情,必受人輕視。        

新娘在曠野中與基督【偎依同行】時,表達了她永遠不會離開她唯一的主,意願以熱忱的愛情圓滿那金可鑒的盟約,渴望永遠被新郎記住,並不斷地在祂灸熱愛情的眷顧和以大能手臂的護佑下,獲得仁慈,尋到恩寵。為此,她請求新郎將她有如【印璽】,放祂的心上(即是在胸口的位置),和肩〈手臂〉上。

新娘體驗了她對基督的愛情,是上主的火焰。新郎就加以描述那上主的火焰,就是洪流、或江河也無法熄滅沖去的火焰。 這是聖教會對基督的愛,它是不可熄滅和不可逾越的。

這樣的愛,不是由各種隨從邪惡或不敬虔的世俗【介入】的洪流(many waters)和江河(floods)可淹沒(羅83539;默121516);既不是【奉承】和【似乎合理的承諾】(例如以金錢、權柄、官位等等的行賄干涉神權牧靈管理及促使各種善事的達成) ; 也不是【通過霸凌的自義】法令規條而施行武力和迫害。天主也不意願帶給教會的一切苦難,但這些苦難確是人心經年累月從小仿效世俗邪惡所結的野葡萄而促成(弟後319;創65;依524),但天主遵重祂賦予的自由意志於所創造的;為此,祂允許經由意志的選擇跟隨邪惡而產生的言行,但必公義的對在祂規定時間內仍不悔改的施予審判和懲罰(得前46;詠1401213;宗173031;默141720)。所有社會團體暴力、欺詐等罪惡的發生也非我們在未能以身作則的服從聖言,與基督的恩寵同在,成就締造普世完善的和平,獲得基督賜予的平安之前,能完全避免(羅161920)。教會不斷收納【我們罪人】,即我們這些意願信靠主,誠摯地棄絕往昔的墮落敗壞的,而且繼續不孜不倦地訓誨引導我們這些歸化者的警醒覺悟,學習仰賴上主,遵循從善愛人的法律,屢行天主的正義,我們的愛德因此不斷增添,是源自上主的愛,是領受上主賜予智慧和信實的結果。

         圖一:洪流、江河的威猛不能熄滅愛情,將它沖去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if !vml]>Image result for For God hath not given us the spirit of fear; but of power, and of love, and of a sound mind pic<![endif]>

因為猛如洪流、江河的【誘惑】欲試探是否人心隱藏著貪戀世俗財富、權勢、肉情逸樂而致使信仰未扎根穩實(瑪72428)。它可以考驗那被召喚為天主的兒女對天主的愛情;然而,這些【誘惑】的洪水或急流,卻因我們懇求上主,並藉教會訓導及彼此在主內勸勉的協助,在謹慎中,遠離它、摒除它,將其消失殆盡(路1215;默121516;裴3711;戶163033);但誰若信靠自我,甘受【誘惑】衝擊沉淪的,必顯現肉情的慾火,就無法做出真正為參與救贖的慈善。若有人如土豪似的獻出全副家產想購買愛情,必受【世人】(注意經文用詞,這是意指不包括已朝向被聖化的)輕視,嘲笑(箴62728;瑪614;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 ; 1774-1849 AD and Antoine Augustin Calmet, O.S.B. 1672 1757 AD〉的論述)。

基督用他的【寶血】已購買了願被召喚的靈魂,並隨之購買了被揀選靈魂的愛情;他買下了新娘的全人,也買下了她的全心 (若1513;默318);作為回報,新娘作的一切都是出自信賴基督的愛(格前1313;默31920)。

這也讓我們明瞭天主在舊約時代「以先知們在夫婦專一和忠貞的愛情的形象下,看到天主與以色列所訂立的盟約,於是準備選民的良知,加深他們了解婚姻的專一性和不可拆散性。盧德傳和多俾亞傳,以感人的記載,見証了婚姻的崇高意義、夫妻之間的忠貞與恩愛。聖傳時常在雅歌一書裡,看到人類愛情的獨特表達,也是天主之愛的純真反映 ──那「猛如死亡」之愛,「洪流也不能熄滅」之愛的反映 ( 8:6-7)」(天主教教理1611)。

為此,「法律就成了我們的啟蒙師,領我們歸於基督,好使我們由於信仰而成義。但是『信仰』一到,我們就不再處於啟蒙師權下了。其實眾人都藉着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迦32426)。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和那愛我們,並開恩將永遠的安慰和美好的希望,賜與我們的「父天主」,鼓勵我們的心,並在各種善工善言上,堅固我們(得後21617)。

       圖二:如有人獻出全副家產想購買愛情,必受人輕視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歐洲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公元第十一至第十四世紀)的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中古世紀歐洲慈善事業的盛行也是由於信德的啓示。當時,政府對鰥寡孤獨以及窮困的國民,始終不認為自己有何責任;戰爭、瘟疫、饑荒等天災人禍的衝擊曾出不窮,但救災受災的組織也應運而生。在農村,辦理這種事業的是本堂神父和隱修院,每座修院都附設收容病人的醫院、和行旅及朝聖者的招待所。在城中則有時是主教,有時是修會,有時是一位公侯或富有的教友創立醫院。專門在醫院照料病人的修會也在此時設置。他們侍奉天主的方式就是在基督的受苦弟兄身上侍奉祂。

這時從未見過的痲瘋病也從近東傳入開始流行起來。為了避免傳播,病患被隔離在痲瘋病院內,有會士犧牲終身,在院內照顧他們。身為法國國王的聖路易(St. Louis; 1214 1270) 和匈牙利王后的聖麗莎(St. Elisabeth; 1207 1231 AD;隸屬方濟各第三在俗修會)都曾親手服侍痲瘋病患。後來因種種防預措施,痲瘋病於中古末葉時就在歐洲絕跡。

最足以表現教會驚人的愛德就是專為贖虜而創立的修會。當時在西班牙、亞洲,尤其是非洲,許多教友成了回回戰爭的俘虜,被抓去在市場轉賣為奴。為了救助他們重獲自由,有一位巴黎大學的教授,聖若望瑪達 (St. John of Matha11601213 AD) , 創立了一個「天主聖三會」(Order of the Most Holy Trinity);還有兩位西班牙人,聖諾拉斯高 (St. Peter Nolasco; 1189 1256 AD) 和 聖雷孟 (St. Raymund of Penyafort; 1175 1275 AD) 創立了一個相仿的「聖母贖虜會」(Mercedarians)。在三世紀中,曾有約六十萬教友被贖回。

有一位出生在西班牙名叫諾納德 (St. Raymond Nonnatus; 1204 1240 AD) 的「聖母贖虜會」修士,尤具有百折不撓的信德,他去異教徒囚禁俘虜的地牢裡探望教友,安慰他們,鼓勵和確認他們的信仰,他時而奉獻自己當俘虜受他們所受的苦刑以換得俘虜的自由,直至贖金送到把他救出。他甚至將傳教擴展到異教徒中,許多回教徒,甚至是最頑固的人,都信奉了天主教,其中有兩名高官摩爾人(Moors;即現今稱為阿拉伯人),接受了洗禮。非洲的阿爾及利亞總督為防他傳教,曾以燒紅的鐵將他的嘴唇穿透,賴以鋼鎖。

聖諾納德在他去世前後,許多神蹟的發生都歸因於他。他是基督徒家庭最受人喜愛的聖徒之一;他出生時,因從難產死去的母親子宮中取出,故取名諾納德(Nonnatus),意思是「非新生兒」( not born) 。他是嬰兒和孕婦的守護聖者-主保聖人。

圖三:聖若望瑪達-救援俘虜的奇蹟工作者,嬰兒和孕婦的主保聖人

<![if !vml]>RAYMOND NONNATUS<![endif]>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這段時間的教會表現了熱心,處處救助災難。教會的收入也很可觀。除了教友捐獻所得的十分之一(希78;拉3710)以外,還有自動的捐獻和遺贈(即是照自己心中所酌量的,而非被霸凌式的情緒勒索;格後968);這些教會的收入不只是為了維持神職人員的生活和敬禮的費用,而且負起公共救濟事業和教育的重責大任;因為那時的政府未關心人民的這些需要,不同於現今由政府按預算藉徵收國民納稅加以擔負。這樣的福音精神使信友視受苦者為基督弟兄,而擁躍捐獻,許多修士更遠離家鄉,完全獻身服侍病人、痲瘋患者、和俘虜。

歷經整個中古世紀,國家對教育完全不顧,教會卻帶領負擔了教育的全部責任。受教育的利益是人人皆可沾潤,本堂和隱修院的學校都是免費,主教所開辦的學校,窮人也是免費,但富者通常需繳納所有學費。

任何生活上的事情都脫不了信仰,團體內的共融及與其它的團體互動順暢也脫不了【領導】層面的信仰。信仰若不一致,講理不成之後就要評估情況,或選擇堅持,或雙方妥協,或者有一方要讓步,全按聖神以主的福音在教會教導及啓發。常見的真相即是權柄的大小及涵蓋範圍若不澄清,行動受侷限,就會產生鬥爭,也許是緩和,也許演變至激烈;可見融入信仰,人人服從造物主的法律才有和平的氛圍顯現。第十世紀時教會為政權控制,隨後幸賴教宗聖國瑞七世(或譯為聖額我略七世;St. Gregory VII;~10201085 AD)的毅力始得脫險,但30年後,由於塵封在圖書館的【羅馬法典】被發現置於波隆那(Bologna)大學講授課程,引起日爾曼的皇帝在其中搜尋理論,以此爭取最高權威的依據,認為皇帝是天主在世間的最高代表,也當委任教宗的權責,甚至教授羅馬法典的也袒護,因為他們認為凡皇帝所要求的都有法律的力量。教宗諾森三世(Pope Celestine III; 1106 1198AD)回駁皇帝的權柄只能及於地上,管理肉身,而教宗卻能兼顧肉身和靈魂的牧管,皇帝與民(意指他們都已歸化了主的)都得一樣服從天主所定的道德法律,因此,教宗有權在皇帝違反不更正而且危及教會時作出裁判甚至廢黜皇帝。然而,自此,教宗與不服的皇帝又鬥爭了一百多年。

在此反思一下,在敬虔的信仰中,所有的權柄都是由天主規定的(羅131);獲得權柄的當取之有道,不可不擇手段如世俗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宼。無論是誰,在天主前都要自重互敬(羅1210),且【權責分清】(世俗的權與神權分開但彼此相敬融於一致的信仰;請參閱:默1823),都以天主為至高無上的主,及服從祂所定的道德法律。為何作為人的我們如此艱難的處置自我尊嚴的維護、爭取權柄的慾望、及節制自己不侵越,和善用所賦予的權威?!當我們回憶自己還是一隻【菜鳥】(rookie)的被拱上領導的位置開始,不論是隨性指揮,或頤指氣使,或唯唯諾諾,或在淡定中隨波逐流,視時機湧退求得平安,或再接再厲擴展權柄,都會經歷過自己踩到別人權柄的紅線,或別人的侵犯自己的權柄而糾結,甚至奮起鬥爭尋回自義的公道。有些沒有被賦予權柄的也會時而【不自覺】的人前幕後說三道四,干擾到天主賦予及規定的權柄(羅132)。我們回顧往昔,其實僅是時而需要領悟信從主耶穌的話(可參閱:瑪5939),就能愈趨於平穩堅定和老練 (proven character),達致圓滿(瑪548;羅515)。為此,我們每一位,尤其是具領導才能或已在各善會領導位置的,都要主動設法不斷參與研習聖言,避免或減少歷史一再重複呈現的權責糾結紛爭,確實的融入生活於聖言,展現我們在主內合一的莊嚴 (awesome) 有如齊整的軍旅(歌6410),成就參與天主的救贖事工。

中古世紀倒有一位奉教君王的模範,法王路易九世 ,即聖路易 (St. Louis1214 1270 AD ) 。在美國密穌里州的大都會城【聖路易市】及許多地方和教堂也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聖路易具有教友應備的各種德行,即位時才12歲,由剛毅而熱心的母親“白蘭士” (Blanche of Castile; 西班牙出生的一位王室公主) 艱辛地攝政協助,並教育他直到學會治國和信仰熱心的藝術。她曾向他說:「我寧願看你死,而不願見你犯罪」。聖路易的為人正直、文雅、擁護正義、保護弱小。他遵守福音的勸諭,【融入信仰於政治上】,試圖在各處建立正義和平。他習慣每天早上參與彌撒後,站在王宮附近的一顆橡樹下,等著接受大小人物前來喊冤。他對其他國王也努力維持正義和平,不參與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41250 AD1198年成為西西里國王,1212年成為德意志國王,1220年成為義大利國王和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皇帝,1225年成為耶路撒冷國王)等與教宗的權力干涉鬥爭。但當腓特烈二世拘留法國主教不准去羅馬參加會議時,他立即要求恢復他們的自由。

聖路易時而教導他的貴族增進信仰。有一次聖路易詢問一位名叫茹安維爾 (Joinville) 的貴族,如果國王要求他在犯下致命的罪行和患痲瘋病之間做出選擇,他會怎麼做。茹安維爾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寧願快快犯了十誡的罪行,也不願感染一次那可怕的瘟疫」。聖路易哀傷的看著茹安維爾說:“「啊!我親愛的先生,很明顯,你不知道我們若犯下致命的罪是多麼可怕。沒有比罪惡更可怕的邪惡了:因為無論我們多麼省察 (detest) 出自己所犯的罪,只要我們還在世上活著,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天主是否寬恕了我們,或者說我們是否已經〈在離世前〉充分十足地悔改了」。

在此稍為默思一下。一切不義都是罪;所有的罪都應該悔改,在天主面前認罪;冒犯弟兄的也需要向弟兄認罪,或彼此認罪,彼此代禱,為得痊癒(雅516)。因為所有的罪若未消除,都會最終帶來死亡。我們每天唸主耶穌教導的天主經,即是習慣性的意願包括懺悔而祈求天主的寬恕重申新約的洗禮。若未敬畏天主,寧願犯下那搶劫、打殺、亂倫等致命的罪,也不願患上瘟疫(非意指藉審慎的注意安全),或經歷磨練的困境,不管是誰,將如何促使自己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上可以得救(格前515;希61;若一516;瑪1028)?!

圖四:法王聖路易教導他的貴族憎恨致命的罪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聖路易曾自動把祖父斐理伯二世所攫取的省分交還英吉利王,因他的愛好正義、公理、和平,使他作了西方王侯紛爭的仲裁者。祈禱的生活和近乎隱修士的刻苦,使他建立了德行,有求必應,常親手給窮人洗腳,服侍瘟疫和痲瘋病患者。他每天吃飯時,和十三個貧人同席;此外,他每天在宮外招待大批貧人用餐。在封齋期内和將臨期内,國王無限制供應飯餐,招待貧人,他時常親自伺候用餐的貧人。他將隱貧和家境異常貧寒的人,編了一張名單,按期接濟。這一切,並不至於使他荒廢政務。聖路易當政時,可被視為法國最繁榮的時代之一。除了為公益外,他幾乎使公侯的私鬥完全絕跡,他在各處建立醫院、救濟院、教養院、和最美麗的教堂,巴黎大學也得以極盛。

1248年,聖路易領導了一場十字軍東征,揚帆向塞浦路斯島進發,與英國軍隊會師。十字軍很容易地佔領了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大米西。聖路易入城時,一點也沒有勝利者的驕傲姿態,他十足發揮基督徒的謙遜精神,赤足步行,前面是教宗的御使,後面是大臣和將軍。聖路易嚴禁軍隊騷擾居民,違反軍紀者嚴懲不貸,並下令不准殺害異教徒。但由於後來尼羅河水高潮漲,軍隊無法前進。過了六個月才可繼續前行,兵士不服水土,患病很多,損失慘重,戰事一再失利。1250年,他被穆斯林俘虜成了一名囚犯;聖路易在被俘期内,每天和兩位隨軍司鐸念日課,態度鎮靜,恍如舊日在王宮一樣。看守他的兵士有時對他無理侮辱,他應付的態度完全與國君的地位相稱。敵人要求大量贖金及割讓土地並以苦刑威脅他,聖路易答道:「你們只能控制我的身體,不能控制我的靈魂、我的意志」;「我身爲一國之君,豈可以金錢作價回贖」。

由於聖路易遠在國外,反戰的“白蘭士”於1248年又祇好再度攝政,並籌劃資金解救聖路易。聖路易獲釋後,恢復自由,率領殘軍赴巴勒斯坦,朝聖聖地,安撫教徒,鞏固拉丁王國的軍事設備。“白蘭士”則於1252年病逝。1254年,聖路易在巴勒斯坦接獲慈母去世的凶訊,回國奔喪。他深感勸化異教徒,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任務,對北非的一大使道:「假如你們的主人肯領洗加入聖教,我寧願終身喪失自由,做一個戰俘」。1267年,他第二次帶領十字軍東征,但他再也沒有看到他的故鄉;1270年,他在非洲突尼西亞圍城戰中,他與許多兵士遭受瘟疫襲擊,在接受終傅聖事後就去世了。

我們接下去的幾週也繼續關注中古文化的全盛導因教會的活力傳教奉獻,及隨著君士坦丁堡淪陷東方羅馬拜占廷帝國結束時的衰落,資本主義產生及科學技術進展,教會此時如何因應世界的一切興衰變化,及自身肢體部份的分離,而繼續基督救贖普世的大業,在基督內遵守聖神提示主耶穌所吩咐及傳告的一切,使衆人可以獲得一切真理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天主,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若1613)。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十一至十四世紀左右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凡事都有神的美意”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fbAH_fuog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6/7/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捨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mRPTbQ52U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810節(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即將步入圓滿合一的情境中,新娘的兄弟見狀也說出了他護守新娘在世成長的職責及期盼的報償)

新娘兄弟

我們的妹妹尚小,還沒有乳房;到了她議婚之日,為我們的妹妹,我們將作什麼?

她若是牆,我們就在上面建造銀垛,她若是門,我們就用香柏木閂來關鎖。  

新娘

我是一道牆,我的乳房如同塔。我在他眼裏,實如獲得和平的女郎。

新娘在曠野中請求新郎將她有如【印璽】,放祂的心上(即是在胸口的位置),和肩〈手臂〉上。新娘體驗了她對基督的愛情,是上主的火焰。新郎就加以描述那上主的火焰,就是洪流、或江河也無法熄滅沖去的火焰。 這是聖教會屬基督的愛,也是對歸向基督屬於祂的信者,它是不可熄滅和不可逾越的。

新娘這樣的體驗和描述對基督的愛情,好似從一個純樸的小妹妹口中道出,就像新娘萬望新郎是她〈可以體認〉的兄長(歌81);新郎也早就稱呼她為他的妹妹(歌491012512)。

這樣堅毅的純愛,反而是讓深諳且執拗於【人情世故】,與新娘在世上一起生活且具有堅督世權的兄弟(可泛指他們對新娘在世上的工作、衣、食、住、行、育、樂等可直接或間接的節制;羅1312)所罣慮牽掛(因受環境世俗影響,按自己及傳承的見識及正義行事;歌16;申137;則342);尤其是在某些充滿暴力、濫用權柄、和誤解的世界地區。因為,這樣的環境通常不會支持公開宣講傳揚基督福音的自由(參閱:若101617;路151132;弗211;宗2822)。

圖一:2020年的迫害跟隨主耶穌的最危險的50個世界國家( Open Doors watch List)

<![if !vml]><![endif]>

為此,新娘的兄弟,還是意願停滯於預備【議婚】(We have a little sister, and she hath no breasts; what shall we do for our sister in the day when she shall be spoken for】),即是說到【愛情被堅定的視為猛如死亡,頑如陰府的進入圓滿合一的幸福永生】的寵召,或許是憐恤新娘過於脆弱,似乎還擔不起新郎賜予的,及對她持有這樣火焰的愛的描述,故認為當務之計,應做準備、準備、再準備,以待獲得一大筆【聘金】,爭取到那位公認享有權能、富裕、智慧、勇毅、尊威、光榮、和讚頌的丈夫的寵召(默5914;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 ; 1774-1849 AD;及聖師.聖多瑪斯.阿奎納的銓釋及論述;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

新娘的兄弟於是補充的說,若新娘是【牆】,他們就在牆上面建造銀垛,她若是門,他們就用香柏木閂來關鎖(If she be a wall, we will build upon her a turret of silver; and if she be a door, we will enclose her with boards of cedar)。

一個人要【做某一樣事】(to do)的時侯,就是促使思維意念走出心【門】;或者也可意會一個人是【門】,如果他人想通過這人【做某一樣事】,即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揣摸到了門路(主耶穌就說他是門;為此,衆少女都愛慕的尋訪;若109;歌124)。做事若要做得好,則要視這人的準備工夫,就是建立的【牆】;或者也可意會一個人想成為什麼(to be),就是發省覺悟,激發原本即被賦予的良心渴慕朝聖,不斷在信仰上增添回天鄉的【貞操德行】(依6018;若109;格前169;格後212;猶120;哥27;伯前25;伯後157;弗21922;得前19)。這意思是,當擁有權柄的新娘的兄弟揣摸著要在新娘議婚之日可做什麼,若是新娘自認是【牆】了,裝備好各樣兒的【德行】,載上了得救的【望德】作盔(即是藉信仰獲得恩寵,建立德行,獲得寵召;弗28617;羅512;得前58),可以打開【門】做自己想做的事:傳福音讚揚她的心上人(請再參閱:依6018〉,他們就要在她豎好【救恩】的牆上建造銀垛,以香松柏木圍護新娘,保守她的貞節義德(可寓意加以傳統的禮制規範,及令其看顧屬世的有關團體公益組織的葡萄園;歌16921662389;肋144)。

冶煉過的銀,是用來作為贖金使一個被束縛的人獲得自由和【全然歸主】(歸於那本就是至上惟一的主;創322;若316;宗412;若146)。在此可【象徵】是真理的救贖,在基督內完成的救贖(從一種權柄的脫離,融入真理的自由;格前72224;羅819;格前154244;詠1271831;箴305),通過這種認識,信徒堅持基督的義而成義(弗289)。但是執拗世俗人情的層面都喜於按自己的正義為家中的小妹妹建造銀垛(堆銀於牆的舉起身價)做嫁粧(或可說是以增值的銀錢讓她贖身作嫁;歌89)。

新娘則回應在世的兄弟,她的確就是一道【牆】,她的乳房如同塔;她在新郎眼裏,實如獲得和平的女郎 ( I am a wall, and my breasts like the towers thereof; then was I in his eyes as one that found peace)

新娘在這裏的回應,可意指從初始聖神降臨的誕生直至末日時傳揚基督救贖所發出的聲音(默1823)。她肯定自己,絲毫不疑,再也不會想太多的躊躇不前(歌53),她就是一道牆,她的乳房如同塔;因為她祇聽從上主的旨意,不斷出門入門(若109;訓3110),參與主的救贖事工,也因此增添建立了各種屬天國的德行(伯後158;裴478),以真誠的愛情-上主的火焰,致力於尋求正義,締造和平(瑪59),活出了新娘的名字-【叔拉米特】-即「獲得和平的」意思。「獲得和平」(英譯:found peace)之意是從『和平之王』(依956;希71217;詠1104)-『基督』,藉著『基督』所成就的平安尋得(弗214;哥120;格後520 ; 510161920;詠8511)。新娘其實早已通過了新郎的肯定,甚至天國諸聖徒子民的見証(羅12921161920;歌457489)。【忠信】的新娘以【仁愛】確切說明了【真相】,在和平中與真理同樂(格前1347;詠851112;弟後222;羅12181417);的確,她所在乎的祇是奪取新郎的心,討天主的喜愛(歌49;迦110)。

在此默思一下。雅歌中的新娘,如同小妹妹;我們也是回歸於天主所創造的純樸,朝向【自謙自卑】(創12731;瑪1834),即是在慕義慕道中的成長,逐漸在見識上不再是幼稚的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成年人,瞭解正義的道理,能吃硬食,分辨善惡,不再輕易的被捲入聖教會以外所飄盪的各種教義之風、荒謬的詭計,但絕對應在邪惡上永遠是做嬰孩(伯前22;路2226;格前1420;弗41415,希51214612)。

我們也反思人生成長過程所需要經歷的意願及言行的【捨得】-【基督的十字架】(格前11718)。主耶穌能「貫徹」天父的旨意為救贖普世,受聖神引導展現【剛毅】的傳揚天國的福音,即是【捨得】人性傾向對不屬於天國文化或財寶的誘惑順從;也就是說,如果他願意,他絕對可以他的大能輕易的讓衆人折服,致使衆人擁立他作世俗的君王,並使他們在世俗的權柄、榮華富貴折服下,順從他說的(瑪4110131015;若615);他還要教導(路52728;瑪82122),為了救贖普世大衆,在必要時,他以身作則的【捨得】所有屬世的,包括他深諳做人融洽應有的人情世故(瑪111916222326625;若1318301712)。我們可以從福音經文領會主耶穌僅是點示(遵重祂創造賦予的自由意志)但不斥責也不促使其他宗徒去阻止忘恩負義的猶達宗徒的背叛(即使已跟隨了他近三年);也要捨得聖伯多祿對護守他師傅的愛護(撒旦當時即在聖伯多祿身後伺機以人情世故干擾誘惑;瑪1623)。同樣兒,我們也可領會基督寧願捨得擁有的大能(power),因為他可以輕易不使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路2337);然而,他確實地貫徹天父的旨意,為我們獲得救贖,即使他無罪,他甘願如羔羊任人迫害致死,這樣的愛,征服了一切。因為基督為我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愛情在十字架的傾軋中戰勝了死亡,我們也被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征服了(若1513)。上主的火焰是多麼猛烈(宗213),多麼超乎尋常的偉大!為此,跟隨基督的每個人頭上,都領受了天主聖神的火焰,標記了聖教會的愛情,由天主基督點燃,不熄不止的讓【信從】的基督徒照亮溫暖了所有渴慕認識天主的(參閱天主教教理12851305)。

圖二:偎依基督,不斷的在天主聖神引導下,彼此相愛共融,建立德行,適時的協同

             福傳,圓滿與基督的愛情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中古時期教會活力呈現的最顯著標誌,就是新型修會生活的出現,也就是帶領適合當時需要的生活的形式反映福音全德的理想。除了應時興起的慈善事業和贖虜的修會,改革和創立的修會風起雲湧。十二世紀的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of Claivaux; 1090-1153;或譯聖納德)即是當代修會中影響最深至今的聖人之一。

我們曾提及公元910年在法國布高聶創建的克魯尼隱修院,在第十至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後來逐漸鬆弛下來。修士雖發神貧聖願,但時間一久,教友的捐獻和遺贈源源而來,土地也隨之擴大,在侍奉天主及靈修的事上逐漸成效不著。1098年,有一位院長聖羅伯特 (St. Robert of Molesme1028-1111 AD) 從自己所在的修院出來,在勃根第省 (Burgundy) 熙篤地方 (Citeaux) 另建了一座修院,目的在恢復聖本篤會規的原始純淨,使修院祇保有修士自耕之地。熙篤修會清規森嚴,平時禁止交談,故俗稱「啞巴會」、「清規會」。 熙篤會主張生活嚴肅,重個人守貧,終身素食,夜間冥想耶穌救恩與聖母功德,每日淩晨即起身祈禱或念經。 他們在黑色道袍裏,穿上一件白色會服,所以也被稱作「白衣會」、「白衣修士」、「白衣頭陀」。

公元1112年,忽然有三十人前來熙篤會叩門,立志棄俗精修,領頭者是一位年方二十出頭的的聖伯爾納鐸(出生於法國第戎的望族;Dijon)。他受教宗聖國瑞七世(或譯為聖額我略七世;St. Gregory VII;~10201085 AD ;曾在聖奧弟隆的克魯尼隱修院修道)和克魯尼隱修院革新運動的影響,受過三藝制教育(文法、修辭學、與邏輯學)。他本是有志從軍,但19歲那一年母親去世,為遵從母親遺志,帶著三十位親友進入位於熙篤荒僻河谷中的熙篤會修院,成為修士。他有著極大的感染力,引領自己曾為公爵的父親與兩位兄弟捨棄家財一同修道。這對比了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句話:「做母親的把兒子藏起來、做妻子的把丈夫藏起來、朋友把朋友藏起來」,因為,免得他們受感化去做修道士。

他擁有優美的人格,口才很好,擅長講道與寫作,會寫神學論文以及美妙的詩歌。三年後,院長毫不遲疑的委任孱弱多病的他率領十二名會士到明谷 ( Claivaux) 建立新的會院。聖伯爾納鐸一生與病魔博鬥,還要致力於遵守會規所定的苦工嚴齋及自動的加工刻苦。支持及展現這一切困乏中的毅力和活力反映了他的一顆熾愛天主的心靈。由於此,熙篤會熱心的名聲傳開,吸引許多有志之士前來加入,截至他去世時,已有會士上達七百人,建立了六十八座修院。北歐許多沼澤荒涼之地經過會士一世紀的開墾灌溉,變成了肥沃的良田。熙篤會創立一種新的管理制度,使最高權威不在熙篤院長,而在【大會】,即各院院長開年會商討事宜,以預防管理上的逐漸鬆弛;自此以後所創立的一切修會幾乎都採此制。

聖伯爾納鐸一心所注意的是作一位普通修士,最不喜出離修院以致不能專務神修和祈禱,然而三十年間,他特殊偉大的人格影響力,卻超越了熙篤會,實際上成了奉教各國的領袖,不管他盡力隱晦,他整個人都散發著聖德的光輝,講道時,處處使人感動,連教會和國家的領導階層都要對這位簡樸修士的精神謙下致敬,在重大事上向他請教,成了教會的棟梁。在有關利益的爭執中,他是無可比擬的仲裁者,不只是最卓越神哲學家的裁判,也是教會統一的恢復者,以及教宗和皇帝的中間人。他登高一呼,保衛聖地的軍隊就組織起來。他【締造和平】,為人謀求幸福的熱誠不厭不倦,感情忠貞不渝,憐憫人的困苦,但若有助益,他也會發火,態度堅決,尤其當高級神長及神職人員不忠於職守時的提醒他們勿忘自己的責任,指責一些修士生活的奢侈,使不少人因此改過自新。他也對國王侵犯神權提出嚴重抗議,對受侵犯的主教們深表同情。

1130年,聖伯爾納鐸被邀請參與教廷會議為決定教宗選舉的【合法】性。當時樞機主教團分成了兩派,相繼選出兩位教宗,即諾森二世(Innocent II, 在位期間11301143 AD), 和克雷二世(Anaclents II;在位期間11301138 AD)。由於兩次的選舉都不是完全合法,使主教、君王、和教友無所適從,都陷於混亂。聖伯爾納鐸看出諾森二世先被選出,而且最不具【野心】,便表示對他的擁護,大會也贊同他的意見,然而克雷二世與同夥兒不讓步。聖伯爾納鐸為使教會避免分裂,花了八年時間,在歐洲法國先達成對諾森二世的擁護,又在英王、德皇、及義大利各城間往返磋商達成協議,直至教會回復和平,始返回法國明谷的修院。

公元1144年,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在位11371180AD)欲前往援救十字軍第一次出征收復耶路撒冷(當時由伊斯蘭人佔領)建立的東方拉丁國。昔日門徒教宗恩仁三世 (Eugene III; 在位期間11451153) 即位後就委任聖伯爾納鐸宣傳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他走遍了法、德兩國各城各省,熱烈講勸,鼓起了人民的熱情從軍。之後,他又前去法國南部勸化異端人歸正,他也進入萊茵蘭 (Rhineland),保衛猶太人免受野蠻的迫害,1153年春,他已筋疲力竭,但仍勉力出發為人調停紛爭,回至明谷修院後即與世長辭。

他生平有關神學及靈修學著作甚多,且文筆盡露聖經的甘飴,故聖人也被稱為「蜜口聖師」。他雖是普通一名修士,但應教宗恩仁三世之請,給他寫了五本書,爽直提醒他勿望其所負的重任…後世的許多教宗也都拿它作為生活的指南,予以珍視。他也被譽為熙篤會的第二會祖。1830年被尊為教會聖師。

聖伯爾納鐸是中世紀第一個偉大的神秘主義者,也是苦修的簡樸生活與個人靈修運動的領導人。他對職責雖不稍寬假,但從未表現鐵面無私嚴厲(訓716),在他著作中處處對基督的人性顯示細膩的熱情。降生的天主為他不但是應當效法的模範導師,也是靈魂的朋友和淨配。他描寫了純潔的靈魂,與天主契合無間的神秘情形。他不以抽象理論陪養自己的熱心,祇願聲明:「我最高的哲學是認識耶穌,且是被釘的耶穌」。他最愛瞻仰救主耶穌的紆尊降貴,在馬槽中變成卑小嬰兒的天主,及感動人心的死在十字架上。他對救主之母的熱情也是同樣細膩;讚美稱頌她為罪人之託、仁慈之母、基督和教會之間的中保。他指引人的熱心朝向新的神修生活,為各種人都很適宜,真是中古世紀的一顆明星(達123)。

他認為人與天主之間的愛是分成四個階段來進展的:首先是(1)人為了自己而愛自己,然後(2)人開始為了愛自己而愛天主,再來發展到(3)人為了天主而愛天主,最後是(4)人能夠為了天主而愛人。他又說真理是藉著謙遜達成的,共分三級:一、認清自己的卑鄙;二、同情旁人的卑鄙;三、潔清心靈,瞻仰天主。他認為愛天主並與天主結合是靈修的基礎,而這需要【自由意志】與聖寵合作,且不進則退。

聖伯爾納鐸也強調了天主之愛,並相信基督徒要愛天主才能認識天主,必須要愛與知識並重。而人類對物質的貪戀可以藉著祈禱與自律而改變成為對基督的熱愛(想一想,作為平信徒的我們,接受教會的訓導,以天主為中心,參與教會的敬拜欽崇上主、行善傳愛、朝拜聖體,勤讀聖經,背誦經文,融入聖言於生活,每天數次祈禱,在其中還加唸的玫瑰經及慈悲串經默思紀念主降世、十字架的救贖、傳福音、和榮耀升天的奧蹟,就是在致力愛天主、認識天主的表達)。然而,愛的最高境界完全是上主自己的工作,是上主主動更新人,使人成聖。他認為天主與人之間愛的聯合,並非以純粹循理性之路親近神的聯合,也不是神性與人性本質上的聯合,而是人在【自由意志】上完全順從天主的聯合。

圖三:愛的尺度是沒有尺度可以衡量的愛 - 聖伯爾納鐸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按維基百科的記載,熙篤會建立後,積極向外發展,12世紀末熙篤會有500個會院,到13世紀又增加了100個,15世紀達到高峰,大約有750個。現今全球估計仍有熙篤會男修院一百座,共計2599人;女修院六十八座,共計1883人。修會在歐洲之外,主要是在美國,還有非洲、澳洲和日本,獲得了特別的發展。其中在亞洲地區日本、香港、台灣、韓國、菲律賓、印尼、印度等地有九座男修院和九座女修院。亞洲第一座熙篤會隱修院——楊家坪聖母神慰院(Our Lady of Consolation Abbey)於1883年建立,由來自熙篤會的七泉修院,在張家口附近太行山深處的涿鹿縣南部的楊家坪建立,但後因世局詭譎多變,祇得棄之逃亡,於1950年在香港大嶼山重建聖母神樂院,1986年又在臺灣南投縣水裡鄉創立了萬福聖母院。

我們下週繼續簡介十三世紀時影響教會深遠的兩位聖人:聖道明和聖方濟。由於歐洲的封建社會在十二世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更多的新型修會也應時誕生給世界帶來了需要的新生活形式反映福音全德的理想。

以上有關簡介中古世紀的教會生活及發展的簡述和當時的地理國情資料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千萬個理由”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Yw9m5Ku4g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6/14/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唯有你是我的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1uTwpAWdo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1112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步入圓滿合一的情境,新娘的兄弟見狀也說出了他護守新娘在世成長的職責及期盼的報償)

新娘兄弟

撒羅滿在巴耳哈孟有個葡萄園,他將這葡萄園委托給看守的人;每人為園中的果子,應交一千兩銀子。  

新郎

那屬我的葡萄園,就在我面前;撒羅滿!一千兩銀子歸你,二百兩歸看守果子的人。

巴耳哈孟 (Baal-hamon ) ,被一些考古的宗教歷史學家認為即是座落於以色列“阿協爾支派”濱臨地中海邊的哈孟(Hammon)城(蘇1928),距現今黎巴嫩南方大城提洛( Tyre) 以南約10英里。它名字的意思是廣大的地方(place of a multitude)。 這個地方與巴耳邪神的崇拜有關(Ba'al;意思是"領主""擁有者"owner〉),可寓意居民的思維侷陷於追隨邪神巴耳而傳承下來的風土人情世故(盲目的朝拜者相信“巴耳”司掌天氣與繁殖、豐饒)。新娘兄弟以這樣的人情世故,在此時提出【撒羅滿】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擁有一個葡萄園,委託給看守的(Solomon had a vineyard at Baal-hamon; he gave over the vineyard unto keepers),當然有其用意。葡萄園有種植了豐盛珍奇的植物(詠809;歌41271314),看守者即是【代理】領主,司保管、守護葡萄園生長及結果之職責的園戶。按照當地傳統風土人情世故,撒羅滿領主要每位看護園中的果子生成者付一千兩銀子(every one for the fruit thereof brought in a thousand pieces of silver),租銀如此的高昂,是因為這些豐盛珍奇果子的收成賣價非常珍貴高昂,供應了人們的活力所需(歌51)。可見,新娘的兄弟,在妹妹出閣前這般如此的論及嫁粧,真是精明的【世俗園戶】(路168;瑪2134)。

圖一:巴耳哈孟位於提洛( Tyre) 以南約10英里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很慷慨回應新娘的兄弟,眼前的葡萄園(意指新娘所在的葡萄園)就是屬於身為真正領主的祂(意指新娘兄弟提及的撒羅滿);因為,高天是屬基督的,厚土也是屬於基督的,寰宇及其中的一切是基督奠定的(詠89121614215713;瑪123637;若1248)。【撒羅滿】地主可以從看守果子的園戶拿到一千兩銀子的租金。果子收成了,獲利中的二百兩可歸於看守果子的園戶(My vineyard, which is mine, is before me; thou, O Solomon, shalt have the thousand, and those that keep the fruit thereof two hundred)。

新郎在此宣稱在祂眼前的葡萄園屬於祂;這意思是,祂會親自作它的護守者(依2723);基督對教會的保護比所有世間擁有權柄的看護者保佑要多得多(參考法國的一位著名的聖經銓釋神學家Nicholas of Lyra 1270 1349 AD)。在我們的心眼雷達上,基督總是出現在自己的花園牧羊,摘採百合花,在百合花間牧放祂的羊群(歌22164165163713)。尋找到祂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在教會內裝備信仰,僅作評估建樹自己的心態,遠離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信從基督(復習耶穌的山中聖訓;瑪57章;瑪131823),和睦的與人相處(詠13313;路1721),同心合意,順服權柄的服事(歌19;羅131),按聖神引領跟蹤關懷那前來或願受訪的慕道者需求真理及被愛的心境,見證基督的救贖芬芳(歌181214)。

圖二:那屬我的葡萄園,就在我面前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新郎如此的回應,可寓意普世救贖的【事工】本身,即是葡萄園結的果子,對祂來說,比世間論工計酬的銀子都還珍貴(瑪212832244551;依517;伯後138;迦52223;默222)。那代表基督救贖普世的即是被基督揀選的宗徒聖伯多祿及承繼者,他們的職責就是看顧祂的葡萄園,也是園中果子結成的收集者(瑪161819;若1516211517;歌51)。葡萄園與世俗隔離(歌71214),因為價值觀是來自至高無上的恩寵。「眾人之主」即是基督,衆人由眾多國家組成; 在其中有無數的教堂,由許多人組成了各個葡萄園。基督把葡萄園留給了總管守護者,散佈在各個地方的葡萄園又經由授權,有主教及委任的司鐸照顧,即使莊稼多工人少(瑪93738),但基督是與新娘天天在一起,世間發生的大大小小之事絕不會有絲毫在祂的眼皮下無視及無動於衷(瑪2820;智178;匝410;歌111215)。

我們在此默思一下福音中主耶穌向自己的門徒說出了在葡萄園中總是需要衆多的工人:「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瑪93538;路1012)。這意思是,我們不須煩惱目前是否缺工人,或者以自己越權的思維要責令他人應怎麼去做,而是領會主耶穌要我們好自為之,在教會內【應盡己職】,安於本份,對於服事的行動,即是下一步要如何做,都是以天主賜予衆信者集思的智慧開始(智626;箴82211141522163246;雅15),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彼此相愛,而所有自認還需要協助的工作(非意指讓自己可享清閒,或把自己估計得太高,而過了份做的世俗心態;得後3613;羅123;若1534 12),也因放在祈禱中交託於主,主自然在我們這樣醒悟的同意下,適時賜予恩寵協助自己與衆僕同心合意的服事,並召喚派遣更多的支援(宗247;裴46719;羅1213;默141416)。的確,主是慷慨的,「那些善於督導的長老,尤其那些出力講道和施教的人,堪受加倍的敬奉,因為經上記載:『牛在打場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又說:『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弟前51718)」。

我們可以從聖經上的傳述領會,天主最初是委託以色列的君王、司祭、及長老看守葡萄園,使無論在田地裏、山嶺上所出產的五穀百果豐盈、富饒,城市的人必要昌盛有如地上的草茵(詠80910;依2726;詠7216),但他們沒有善盡園戶(或佃戶)的職責(依31415512),反而追隨世俗,以致野葡萄的產生沒有給園主(上主)帶來任何期盼的利潤,實際上園戶還虐待甚至殺害了園主派遣來收成果子的親生兒子,為此,天主把葡萄園從【未信從基督】的以色列人那裡拿走,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瑪213343),直到剌激他們發憤而全體歸化(路1369;羅111129)。

工作於天主的莊田-葡萄園,也是每一位基督徒應在其中的服事,不僅是參與協助看護、也得栽種、澆灌的建樹,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不過各人將要按自己的勞苦領受自己的賞報(格前359;羅1268)。主耶穌就是園主,被召喚進葡萄園工作的,最先的和最後進入且善盡自己職責的都是拿一樣的工酬,所有一切恩寵加諸於在葡萄園工作的都是隨祂的心願,慈愛、公正的分配與人〈即按照各人信德堪得領受的〉。為此,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有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瑪192830201162214;格前12511;路191122)。有些先進入葡萄園的以聖神開始了,而後又願以肉身結束(迦33;瑪201213);有些人到了傍晚了(可寓意於末世或自己離世前),還在外邊世界閒站着,被召回園中,反而最先拿到一樣的工酬-與基督園主合一享受愛情圓滿的永生(瑪2069)。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十一至第十四世紀封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中古時期新型修會生活的出現,帶領了教會展現活力,功不可沒。這些新型修會中影響教會最深直到至今的聖人,除了十二世紀熙篤隱修會的聖伯爾納鐸,還有十三世紀的聖道明和聖方濟等。

歐洲的封建社會在第十二世紀起了重大的變化:以前生活的經濟全靠農業,所謂的【富人】就是擁有廣大的土地者,生活依靠田地出產。現在城市大增而且日益發展,銀錢流通,商賈日富;東方的各種奢侈品都能以金錢獲致。神職人員甚至隱修院修士也逐漸富裕,因此更加強了貧富之間的距離,引起嫉妒和仇視。許多教友在這時反而更嚮往耶穌訓示的貧窮之情,就拋棄世間一切財富,欲全心依恃天主的照顧,像天上的飛鳥、田野間的的花朵一般生活。於是他們沿門行乞,巡迴講道;可惜,不少人因矯往過正,以致陷於異端邪說(容後再述)。

當時典型的修會生活仍是聖本篤所建立的隱修生活,修院多建築在野外,修士在院內祈禱工作,主要的目標在修身成就自己;出外講道只是偶發的例外事件。新興的修會則是度公共生活,時而在聖堂中公頌日課,但出外傳教和教書卻占去他們生活的主要部份。此外,他們還發願遵守絕對的神貧,不但個人,連修院也不得擁有財產。修院多建在城內,生活無隔宿之糧,因此這種修會稱為托缽修會(Mendicant Orders)。

十三世紀初,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 III;~1160 1216 AD)為來自東方的阿爾比派 異端在義大利北部與法國南部的進展所震驚 。阿爾比派異端(Albi, or Cathar)好似摩尼異端的再版,強調萬物出於二元,靈魂來自善,肉軀則出於惡,盛行嚴厲修行甚至藉餓死自殺,達成聖德的理想。教宗為此巡視了法國南部一遭,發現是由於教友和神職人員的無知,遂派遣西班牙一個奧斯瑪 (Osma) 小教區主教率領使節團帶領熙篤會士前去講道,無奈收效甚微。這時隨從使節團的有一位學識豐富,德行出衆的年輕人聖道明(Saint Dominic O.P.11701221 AD),也是主教的助理,看出了癥結所在,使節團都是高車駟馬,成羣的扈從前呼後擁,非常威風。反觀那些異端宣傳者,卻是徒步往來,衣著襤褸,托缽乞討度生。兩相對照下,不言可喻,所以為杜絕異端人之口,主教作了檢討後,以身示範效法基督和宗徒作風,將使節團全數遣歸,祇留下聖道明,可惜主教不久便去世(註:“可惜”這個用語是我們在世生存常有的人情隨俗感嘆的心態;但天主珍惜每一位屬於祂的,信從祂的,當然有祂寵召及護佑歸鄉的聖意)。

聖道明為展開宣講廣傳基督的福音,並捍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的工作,他體認到了必須建立一種更簡單、與初代教會使徒類似的體制,可以特別培養訓練出能言善辯的教師與傳教士,向人民講道,撲滅異端與無知。他於1215年在法國土魯斯 ( Toulouse) 取得當地主教弗克的同意建立第一座會院,隨即於次年獲得教宗諾森三世的批准創立了道明會 (拉丁語: Ordo Praedicatorum ,簡稱 O.P.,意思是Order of Preachers;或英譯:Dominican Order)。教宗並於1217年發表詔書 (Gratiarum Omnium Largitori) 確認道明會是作為一獻身研讀及獲授權宣講的修會。這是第一個以【傳道】為宗旨的修會。修士們在這裡接受神學和信仰教學的訓練,並過著修道禁慾的生活。從此修會進展甚速。聖道明也不辭勞瘁地巡視各修院,監督會士保持神貧和熱心精神,對各種人都表示毫不崎視的誠摯對待,看清目的後,就極其堅強,一下決心,不達目的絕不停止,絕不為任何困難所屈服。他對修會的組織,計劃堅實,甚少變更,以埋首攻讀代替手工,藉以儲備教育和講道的人才。當時在歐洲的許多大學裡,都有該會會士任教。

聖道明曾在西班牙帕倫西亞(Palencia)的大學受教育(1184~1194),他在那裏花了六年的時間學習文學以及四年的時間學習神學。1191年時西班牙發生飢荒,聖道明捐出他的錢,並且賣了他的衣服、家具、甚至珍貴的文件,去賙濟窮乏飢餓的人。24歲時,聖道明即晉鐸為神父。

聖道明的傳道風格以謙卑和熱情著稱。他徒步旅行,手持木杖,肩頭的包裹放著衣物。他身無分文,將自己交給旅伴和上主照顧。有時會挨家乞討麵包,他總是謙卑地感謝施捨的人,甚至下跪。他深受神的話語吸引以至於興奮忘形,他會邊思考邊做手勢,好像正和某個人說話一樣。他會向在道路、城鎮、村落、城堡和修院遇見的每一個人傳道。

聖道明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建立許多據點,修會的成員也不斷成長。1220年,道明會在倫巴底使十萬【異端者】歸信,並為平信徒成立修會(Militia of Christ)。同年,道明會聲明放棄財產和固定薪資,它只留下自己的據點和教堂,並靠施捨維持運作。修士們捨棄勞動的維生方式,專注於研究、傳道和牧職。聖道明也為修會設立典範:刻苦、守貧、禁食和其他禁令、祈禱、懺悔和以智慧傳道的熱情。

筋疲力竭的聖道明在北義大利亞博洛尼亞 (Bologna) 的會院與世長辭時,道明會在歐洲已有八個會省。至1303年,已有557座會院,會士一萬餘人。道明修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稱為「黑衣修士」。 道明會強調聖母瑪利亞親授聖道明之《玫瑰經》並對其加以【推廣】,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傳誦及默想基督救贖的經文之一。

圖三:聖母瑪利亞曾向聖道明顯現,要他每天誦讀玫瑰經,並將經文教導他人的紀念的畫像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道明會也有設立女修會和世俗教徒的第三會,主要是在城市的中上階層傳教。著名學者聖師. 聖大亞爾伯 (St. Albertus Magnus; 1200-1280 AD) 及其愛徒聖師. 聖多瑪斯.阿奎納 (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 AD) 都屬於在俗道明會。

聖道明為主僕所賦的角色和使命在歷史的每一刻都具有啟發性的意義。今時今日,雖歷經數百年的戰亂,道明會已傳佈至世界五大洲,分屬五十個會省,男會士人數六千餘、四千餘位隱修女、及三萬餘名道明會修女分散在80個國家裡。他們在福音和世界的道路上跟隨聖道明的足跡前行。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此刻,道明會士依然蒙召帶著福音的真光和基督的慈愛前往各種邊緣地帶服務。對此,菲律賓籍的道明會總會長蒂莫內爾(Gerard Francisco Timoner)神父說:「我們的弟兄姊妹在這些邊緣地帶工作,例如在人性與不人性的邊緣、在正義與和平的邊緣。我們的弟兄姊妹在世界各地的這種邊緣服務。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我們設立了一個辦公室,名為『從事正義與和平工作的道明會士』。」

1616年,道明會士是第一個來台開教的修會,當時台北、宜蘭等地接受洗禮的平埔族人多達4,000人以上,後因荷蘭軍隊進攻淡水,將道明會神父強制驅逐到印尼,使得在台灣島上的傳教活動停止達兩百多年之久,直至西元1858年,教廷授權准許道明會管理台灣的傳教事務,才又繼續拓展。現今所有超過150年的教堂,都是道明會歷經艱難建立的。道明會目前在台有兩個男修會:玫瑰省道明會和中華道明會;5個女修會:中華道明修女會、道明傳教修女會、聖若瑟道明修女會、玫瑰道明修女會、道明隱修院,以及有1000多人由信徒組成的「在俗道明會」,以在俗生活的方式做使徒工作,也依照所撰寫的會規盛傳福音。台灣高雄市私立道明高級中學、臺北市私立靜修高級中學都是直屬道明會。台北「聖道明傳道中心」成立於1999年,秉承道明會的精神,透過道明會的生活標誌「宣講、讚頌、及祝福」;以語言宣講、文字福傳及生活見證,將主耶穌基督介紹給衆人,也將天主的大愛帶給普世,讓更多人認識天主教,加深信仰,同時在身心靈上不斷滋養與茁壯。

道明會自十七世紀在華語區的活動範圍一直局限于台灣以及福建地區。 在福建曾經建立了福州、廈門、福寧(霞浦)、建甌、汀州等教區。 位於福州倉山區泛船浦規模宏大的主教座堂也稱為福州聖多明我主教座堂。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十三世紀的道明會生活及目前發展的簡述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梵蒂岡新聞網,天主教聖道明傳道中心網站、及維基百科等。

 

我們下週繼續簡介十三世紀時影響教會深遠的另一位聖人聖方濟。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7dSrQsBdo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6/21/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上主是我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UvZudxwBs

及唸誦雅歌篇第八章第1314新娘與新郎同工凱旋抒發沉浸愛情的感言後步入圓滿合一的情境,新郎意願新娘繼續的守候直到祂的再度來臨)

新郎

你這住在果園中的女郎,願你使我聽到你的聲音!同伴們都在等候細聽。

新娘

我的愛人!願你仿效郁香山上的羚羊或幼鹿,趕快跑來!

時辰已到,新郎對偎依着自己的新娘作暫時臨別的叮嚀(意指祂要到盟約山去了;參考聖師.聖多瑪斯·阿奎那的銓釋;歌217468 : 14 ; 1321316133:3),期盼住在果園中的新娘繼續發聲,同伴們都在等候細聽,要讓祂聽見(Thou that dwellest in the gardens, the companions hearken for thy voice: 'Cause me to hear it.')。果園” (注意英譯果園〈gardens〉為複數) ,可意指所有教堂的所在,以及教會於主內的一切種植,澆灌,修整、和裝飾…等等的事工處。住在果園中,可意味著基督的喜悅新娘常駐於上主的殿宇-萬民的祈禱所,習慣在主內的共融相聚(谷1117;依567;弗21922;希1025;參考聖師.聖盎博羅削〈St. Ambrose340-397 AD〉的論述)。

新郎意願聽見新娘發出〈柔和可愛〉的聲音(歌214),意指基督再度來臨前,新娘一如往昔不斷的祈禱及傳揚福音為基督作見証直到地極,這也是【同伴們】等候要細聽的,因為今世【有權勢的人】中沒有一個認識那隱藏的,天主奧秘的智慧;同時也是為使【天上的率領者和掌權者】及【衆天使】的切望窺探得知(宗1811;哥12529;格前268;伯前112;弗31012;歌1272514431115581661371114812610)。【有權勢的人】都是天主的僕役,當相幫我等行善,且負責懲罰作惡的人(羅1315);而衆天使守護我等,因為他們是執行天主命令的大能臣僕,又是服從上主聖言的聽命公侯(詠10320;弗310;默83);耶路撒冷女郎也一直陪伴新娘,她們可視為天上耶路撒冷城的聖人,她們時時見到主,與主共融(歌273510589716845),也意指現今在地上的虔敬感恩的天主子民(詠50523115111312269;默1118195),即那未來可住在新熙雍的,在新耶路撒冷的,凡錄在耶路撒冷的生命冊上的聖者(瑪215;依43621112;參考Rev. George Leo Haydock 的論述; 1774-1849 AD;及聖師.聖多瑪斯.阿奎納的銓釋)。

在此稍作默思,【同伴們】(companions) 在此可意指共事者,即那在教會內同工參與救贖的,也涵蓋參與在世上任何正正當當行善(即在天主的正義中)影響人類為生計為謀生的組織。為此,同伴們賦有多多少少各式各樣在世生存作事的角色及相隨的職責、使命及附帶的權柄;因著【信德】遵守法律的(羅331),「每人要服從上級有權柄的人,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從天主來的,所有的權柄都是由天主規定的(羅131)」。主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超乎一切率領者、掌權者、異能者、宰制者,以及一切現世及來世可稱呼的名號以上;因為在天上和在地下的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領者,或是掌權者,都是在他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着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瑪8892818;若526271018;弗121;哥116;弟前615)。我們一旦明瞭了這一層面,因著【信德】的日增及擴展,在我們生活中也就會確實意識到基督聖名的力量日漸強壯(箴1810;詠9111;瑪121;裴29;宗318412;羅1013),世界也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也能領會新郎為何要提及同伴們的等待細聽,因為所有影響新娘生活於世的掌權者都【應】在天主統治宇宙萬物所規定的法律下順服基督,在【愛】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可見,新娘住在果園中,於光中的【共融】或【相通】(fellowship;若一17;默834),是絕對符合基督的心意,因上主在郁香山上那裏賜福,又賜生命直到永遠(詠1333;默8342110)。

圖一:你這住在果園中的女郎,願你使我聽到你的聲音!同伴們都在等候細聽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if !vml]>Image result for Like the dew of Hermon, that cometh down upon the mountains of Zion pic<![endif]>

新娘回應新郎:「我的愛人!願你仿效郁香山上的羚羊或幼鹿,趕快跑來!」(Make haste, my beloved , and be thou like to a gazelle or to a young hart upon the mountains of spices)。新娘表達了在這一首雅歌,歌中之歌 (Song of Songs),人生的一首天上之歌的最後結尾語,描述她在世享受愛情圓滿合一時,明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希1113),誠摯的等待,致力「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子,使兒子的心轉向父親」,懷著渴望和懇求,直到萬物當復興,上主的榮耀要充滿整個大地的時候,主耶穌基督會再度降世,把她接到天堂的家鄉(裴320;宗111321;拉32324;德4810;詠7219)。天堂的家鄉,即是郁香山,在那裡,她可以享受新郎的永在共融而平安、歡樂、和榮耀,再沒有任何仇敵干擾(默211272215)。

新郎與新娘將會合於盟約山上(即熙雍山,也是郁香山),那裏,因為新郎的臨在,不斷地湧出散發沒藥和乳香的郁香氣味 (3 : 646)。我們藉著纳西盎的聖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335395 AD)的領會,清楚我們回應主的呼喚與祂會合,首先是發出清香,因著繫在胸前的沒藥囊(歌11213)。沒藥寓意犧生救贖的祝聖(若1939;出3022-38),乳香寓意神性(Divinity;瑪211;用於聖殿敬拜主,也是復活的表徵)。因此我們能更明瞭在等候主的召選時,時時記念主的苦難救贖而死於自己(意指依恃私慾,岐見,偏情,習俗…等等),逐漸在思維言行呈現散發乳香的神性,展現基督完美無瑕的肖像(歌47)。我們省察了自己,領受基督的聖體和聖血(格前1118),即是讓我們每日每週的因著吃進的神糧(若627;創113),激發了活力與團隊共融,在主內的每一思維、每一言、每一行,如同以有限的五餅二魚交託給主(路91317;箴1613),主再讓我們依從聖神的引導,分發給無數的饑渴慕義者。為此,我等就是這樣的時常醒寤,彼此勸勉,致力成全,一起熱切地期待祂的再次顯現到來(創171;得前 3:135:23;斐 1:9-10;哥 1:9-10 ; 費 16;希928)。

讓我們再復習瑪竇福音第25113節的經文。新郎在夜裏(寓意當世上仍充滿世俗私慾不認識天主之時)前來與準備好足夠油(詠13313)帶著燈(詠119105)的童女們(寓意:相稱的聖教會)會合赴〈羔羊〉的婚禮。不妨反思一下,我們每一位都不可能宣稱自己準備好了油,故當醒寤,以奪取天主的心為優先,致力做基督的僕役(迦110;瑪259),因為時期已臨近了(默2210)。若憑【自己的仁義】在關鍵時間試圖把油分出,揠苗助長,以致團隊無法持續以燈照耀黑夜,如何跟隨主參與同工的救贖? 婚宴的天時可以人定嗎?油可使火焰(愛的火焰)繼續燃燒。油是要購買的,這意味著要【付出代價】,每人都責無旁貸,要花自己的時間,只有不斷親自祈禱、默思、慕道、慕義、受傅受教於聖神的帶領(若1417261613;若一227;列上171116)、經歷面臨的試鍊、忍耐、及以善勝惡的成長(羅12921),培養驗證出天國的氣質品德(瑪2589;瑪72427;羅514),我們的生命中才會時時充滿聖神(羅55),紥實【建立】起為救恩準備的德行(伯後157),才能在黑暗的夜晚保持火焰的燃燒。為此,我們都得學會做好忠僕,關注主的旨意,並委婉的敦勸糊塗的弟兄姊妹【抓緊時間】買油(寓意:平時就得注意燈芯是否因油的消耗而愈來愈變長以致逐漸燒成枯乾;瑪1220;依4234;默31819)。願我們都得以歡欣進入正義之門,與主結合在熙雍聖山,天主的聖殿,以一忠誠的僕人,一起與基督經管天主王國直至無窮之世(瑪6101929302510;默224291251914162215)。

聖伯爾納鐸論述新娘教會如何愛基督,但還是要被基督吸引(draw),是因為我們不論準備得多完善,只要背負著這個凡人的身體,只要被侷限在這個充滿世俗,充滿詭譎多變的邪惡世界的監獄裏,一直被束縛於必需品,一直被罪惡的慫恿驅策折磨,那麼,企求習得崇高偉大的真理只能在精神的疲憊中一點一點地實現,無論新郎走到哪裡, 我們肯定【不能靠自己】自由地跟隨祂。

我們也以愛基督散發的香氣(歌112410)吸引新郎,香液(perfume or fragrance) 的形成即在於仿效基督,保守祂的話於心,愛天主及愛人如己而擁有的令名(箴42023;訓71;徳4115;歌1312)。

聖經的結尾末篇即是宣稱主耶穌派遣了自己的使者,把那些必須快要發生的事指示給自己的僕人們,然後說:「記住!我快要來。凡遵守本書預言的,是有福的(默2267)」。聖神和教會的回答都說:「你來罷!」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罷!」凡口渴的,請來罷!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默2217)」。這即是意指我們對主的渴慕:「請你將生命的道路指示給我,唯有在你面前有圓滿的喜悅,永遠在你右邊也是我的福樂(詠1611)」。在圓滿合一的情境時,新娘與新郎君王心心相映,郁香山的聖殿寓意基督的身體,也是我們的心;基督的呼喚,有聖神的必然聽到,欣然放下一切,前去相迎,而非因他人傳講默西亞在這兒或在那兒行大奇蹟,因為主來臨如同從東方來的閃電直照西方(瑪242328),應允了新娘等候時的心願:「願你仿效郁香山上的羚羊或幼鹿,趕快跑來(歌814)」。

圖二:願你仿效郁香山上的羚羊或幼鹿,趕快跑來!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十一至第十四世紀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我們前兩週大致研習了一下中古時期新型修會的生活,帶領了教會展現活力,並簡介這些新型修會中影響教會最深直到至今的聖人,除了十二世紀熙篤隱修會的聖伯爾納鐸,還有十三世紀的聖道明,本週再簡介第十三世紀時影響教會深遠的另一位聖人聖方濟。

聖方濟.亞西西 (St. Francis of Assisi;~1182 1226 AD) 較聖道明年輕12歲。在階級與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時代裡,聖方濟誕生在義大利中部亞西西城(Assisi)一個富商家庭。他自幼過著和紈褲子弟無異,喜愛揮霍嬉戲豪奢的生活,好鬥毆而不喜讀書,但他從小便喜愛掏光他口袋裡的所有東西幫助窮人,不管他人的嘲笑,或家人地責罵。他英俊、機智、英勇,加上天生的領袖氣質,受同儕擁戴成「亞西西歡愉王子」。他父親庇耶托Pietro)雖富卻渴望他躋身貴族之列,使他自幼夢想成為一名騎士。1202 年左右,他參加了亞西西軍隊與附近佩鲁賈(Perugia)的城與城的爭戰,然而在途中的科萊斯特拉達(Collestrada)被俘虜一年,獲釋後即長期臥病在床,開始省察尋思自己該走的前途。

這時,上主在夢中向聖方濟顯示一個皇宮,擺滿了有【基督徽章的武士裝備】,他以為上主肯定他做騎士的夢想。上主又再給一個夢,夢中上主問方濟各:一個大財主還是一個【窮人】能給予他【更多的祝福】?方濟各回答:當然是大財主。上主再問:那麼為何你不去服務擁有宇宙萬物的創造主,而去服務凡人?聖方濟明白了:原來上主呼召他作上主的武士,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裝(弗611)去打一場屬靈的戰鬥。福音的苗芽便開始在他的心田裡成長、茁壯。他決定揚棄他長久以來的騎士夢想,而願永遠地獻身於天主。為此,他稱自己為「偉大君王的傳令官」(Herald of the Great King)。從此,他找到了他生存的目的和使命;上主呼召他以【窮苦生活】獲得【更多的祝福】,他就不再介意貧窮。聖方濟願意付上【代價】去踏上上主要賜給他的豐富生命。

聖方濟領受了召喚,上主隨即給了他一個試探。有一天,他在城郊的一個平原上騎馬時,遇到一個痲瘋病人。他第一個反應是極端厭惡,但隨即想到他是基督的忠勇武士,就下馬去親近痲瘋人。當痲瘋人伸手討錢時,他不但施予金錢,還口吻痲瘋人。當他再騎上馬回頭一看,卻環顧四周都看不到痲瘋人。他相信自己通過了上主的試探,心裡充滿驚歎和喜樂,因為他在那條路上戰勝了自己的軟弱,並更加增了隨時為貧苦者服務的熱望。疾病不能奪去患病者的人性,在聖方濟眼中,痲瘋人可以很美麗可愛;他雖然沒有痲瘋,但他也是一個充滿罪污的人,所以痲瘋人不會比他醜陋。這個發生在亞西西城外的事件,是在他生命的末期才被他自己寫出來的:「那(指該事件)為我看似酸苦,但後來卻在我的肉身與靈魂中轉為甘美」。

聖方濟此後對世俗生活逐漸失去了興趣,他開始避開宴樂和交際,他在亞西西城郊外的聖達米亞諾被遺棄的鄉村小教堂聖達勉堂裡看到了耶穌基督的神秘異象,在那裡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聖像對他說:「重建我的殿宇吧!因為它已經快要傾倒了」。 他以為上主叫他修理教堂(他後來才明白這殿宇意指普世教會);於是,他賣了父親的布,將所得財物拿給主教,主教卻拒絕接受不義之財,聖方濟氣地將錢丟在地上。他父親得悉後雷霆震怒,聖方濟祇得去聖達米亞諾附近的一個山洞裡躲閉了大約一個月。當他又餓又髒的回到城裡時,他被父親拖回家,毆打、捆綁並鎖在一個小儲藏室裡。被母親庇佳(Pica)釋放後,他立即返回聖達米亞諾,找到了主教的庇護所,但他很快就被他父親告上法庭。他父親在亞西西主教面前要求方濟各宣告放棄對家族的財產的權利(他父親可能擔心聖方濟把家產都捐出去)。

在之後的兩年,他過著修道的生活,採用了隱修士服裝,並開始修復聖達勉堂及在亞西西周圍鄉村的幾座被毀壞的小教堂,其中包括斯皮納的聖伯多祿和天使聖瑪麗亞小教堂,這後來成為他最喜歡的住所。他以服事窮人為畢生的志業,自身也過著赤貧的生活,穿著乞丐般的衣裳,強迫自己接受原來抗拒的事物,扭轉了往昔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他並不是認為行乞是一種功德,他的動機是要學習像主耶穌的謙卑,當他面對他人的拒絕和嘲笑,就能鍛練自己以溫柔的心接受一切的侮蔑。他又與痲瘋人同住(那年代,痲瘋人會被趕到城外人跡罕至的地方),為痲瘋人洗腳和洗滌的他們的傷口,甚至用口親吻他們並親吻最醜陋的傷痕。驕傲與謙卑總是背道而馳,驕傲不是在一般人認為的自我推崇,而是常見諸於義正辭嚴地堅持自己的【權益】,彷彿別人如果輕待了,就犯了十惡不赦的罪,甚至更會以表達自己的痛苦彰顯別人的邪惡。聖方濟明白這種驕傲【合理化】的引誘,就嘗試反行其道去克服它,如選擇難吃的東西,不吃煮過的食物,在冬天時仍只穿單薄的衣服…等。他對人說:「如果我們心中充滿對天家的盼望之火,我們就覺得忍受身外的寒冷並非難事」。有一次當他在房中禱告時,魔鬼對他說:「如果有人因為過分的苦修而死去,這個人在永恆中也不能得到憐憫」。方濟各認為是魔鬼利用他的成功(人們都敬佩他的苦行)引誘他去放縱情慾,於是開始鞭笞身體,對自己說:「笨驢兄弟[指他的身體],這是你應得的。」跟著又跑到屋外,赤身卧在雪地上。他用這些苦行來經常提醒自己不過是一個罪人,不應貪圖享樂,放縱私慾。其實,他的生活方式並不奇怪,和中世紀城市中的貧窮人差不多;窮人是無可奈何地忍受,方濟各選擇過他們的生活,在每天生活中與社會中最卑微的人同行。聖方濟也深愛各種動物,說自己的身體是笨驢兄弟並不是一種指責,而是強調他的身體只是一個僕人,上主給他的使命是服侍貧窮人,而不是服侍他的身軀。當然,聖方濟的【苦行】乃由於他虔敬愛主的極致,非人人都可仿效,但讓我們至少可以省察自己的心態:誰是我生命的主人?身體的享樂?自身的權益?身邊的人的敬佩(愛慕虛榮)?我們願意為別人放下自己的享樂或【權益】嗎?我們願意與卑微的人同行嗎?一點點的十字架的覺悟促成的捨己奉獻都會提昇我等的愛主之情。

1209年某日他在教堂參與彌撒中聽見恭念福音,耶穌派遣門徒講道時說了以下幾句話:「你們不要在腰帶裏備下金、銀、銅錢;路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帶棍杖,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瑪10910)」。於是他計劃要逐字實行這福音的教訓。他脫去隱士的衣服,束上繩子,實踐貧窮、刻苦、和拋棄一切世俗的逸樂,為救助自己的急需而去行乞;他開始旅行講道,不帶任何行囊,隨走隨傳,過著信心的生活。以方言給卑賤者宣講福音。無處投宿時,就席地而眠,隨遇而安,時常讚頌天主。逐漸有些人開始跟隨他,他們都像聖方濟一樣,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專心跟隨基督。

1210年,他為了眾多的跟隨弟兄,親自帶領12位同伴,到羅馬尋求教宗依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對這新成立團體的批准。這幾位看似流浪者,每人都穿著一件粗布帶風帽的長衫,腰間束著一條繩子,赤著腳,未曾讀過神學,卻希望講道,就未受教宗參謀人員的青睞,因為當時義大利和法國有不少穿著襤褸的乞討者,散播異端邪說,濫用宣道的權利欺騙人民。但教宗在接見他們的前夜,居然夢見特拉朗大殿搖搖欲墜(可寓意教會當時被貪戀錢財、異端侵蝕而動搖),有一個裝束像聖方濟的人前來以肩抵住牆壁,將它豎起,而沒有倒塌。教宗覺得聖方濟等人是天主派遣而來,就批准了方濟的會規。

最初,這個團體被稱做「來自亞西西的補贖者」、「小弟兄會」(Franciscan),也被稱為「穿灰色衣服的修道士」。他們致力於祈禱、勞力工作與宣講福音;他們兩位一組,一邊祈禱,一邊宣講痛悔補贖,散布著友愛的喜樂和平,凡願是神父或平信徒,都可進入這個修會。會士不繫戀豐厚的會院,對事物毫無掛慮,針對當時需要,到處往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則與他們所堅持的貧窮完全一致。隨著時間的遞轉,這個小團體的成員越來越多,聖方濟便派遣這些小弟兄去四處宣講,範圍遍及整個歐洲。

1219年的116日,聖方濟指派伯納德(Berard)弟兄與其同伴前往摩洛哥宣講福音;同年,方濟各自己則前往埃及與聖地。 弟兄會的人數爆增,他們帶來的宗教復興,以溫柔兒低調的方式,翻轉了歐洲的屬靈氛圍,改變了被世俗汙染的教會。許多有錢人跟隨了方濟各的理念,將世上的名利財富放下,跟隨基督。然而當修會人數增長,原本簡單的會規卻跟不上龐大的組織運作。與此同時,組織內產生了分歧的理念和試探,有些方濟會的弟兄想與其他修會一樣建立階級,擁有修會的產業與特權,以更能有果效地傳福音;另一些弟兄則主張維持原本的簡樸精神與貧窮生活的理想。最後他決定辭去總會長的職務,讓位給他的同伴,為眾弟兄樹立謙卑的榜樣,同時他也致力重新撰寫《小兄弟會規》,強調如何過一個符合基督福音的生活,避免落入修會腐化的危險,希望藉此獲得教宗正式的許可。果然,在方濟各的努力下,最後定稿的會規,於1223年獲得教宗的官方認可。

如同聖道明為女性創立了道明修女會,聖方濟為了回應聖女佳蘭(St. Clare)追隨福音生活的渴望,他協助聖女佳蘭組織了一個女性的團體,她們就生活在聖達勉堂裡,因此被稱為「聖達勉堂的貧窮女士」(Poor Ladies of San Damiano);也就是後來「貧窮佳蘭隱修會」(The Poor Clares)的前身(又稱為「方濟第二會」)。聖女佳蘭是亞西西的一位富家女子,因在主教座堂聽見聖方濟講論天主,而決心拋棄一切,為在貧窮中尋求天主。

漸漸地,方濟運動成為一股熱潮,連一般教友都要求聖人為他們建立在俗修道的團體,於是便成立了「在俗方濟會」(the Secular Francisan Order--亦即「方濟第三會」)。凡參加第三會的人,無論結婚與否,都在會士領導下努力實踐修會理念,遵守一種適合自己身份的規矩。十三世紀時的第三會,下自最平凡的社會階層,上至王后鉅公,都有廣泛的進展;如法國國王聖路易,和匈牙利皇后聖依撒伯爾(或聖麗莎),都是方濟第三會會員。

聖方濟生命中的最後三年,筋疲力竭,身心都受到極大傷痛,1224年的9月,他正在拉維納山(Mt. La Verna)上禁食禱告四十天,求天主賜他恩典,讓他經歷主受難的痛苦,並感受基督為世人捨命的愛。在那裡,他在祈禱中出神,忽有一位色辣芬天使(Seraphin),藉苦像的形狀出現,他從出神中回復平常後,發現兩手、兩腳、和肋旁出現了耶穌的五傷的標記 -「聖痕」,至死未滅。他雖異常痛苦,但仍百般讚頌天主;心中也充滿喜樂與憐憫,從他口中湧出詩歌,邀請一切受造物同他一齊頌揚天主。傳統認為,這是他效法基督所留下的記號。除了基督外,聖方濟被認為是最能具體活出山中聖訓(瑪57章)的福音見證人。後人稱他為「五傷方濟各」。聖教會也特在九月十七日舉行瞻禮,目的是為了激勉我們熱愛被釘苦架的耶穌。他於 1226 10 3 日星期六晚上與世長辭,享年44歲,兩年後,他即被教宗國瑞九世列為聖品。

圖三:聖方濟領受五傷聖痕紀念畫像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天主也藉他行了幾個神蹟治癒患有身體和精神疾病的人。他還說服了許多罪犯悔改他們的罪行並與教會和解,其中包括一次他說服三名從他那裡偷竊的強盜歸還他們拿走的東西並加入方濟會。

後世奉聖方濟為現代的生態環保聖人。他連覓食的小鳥、凍僵的蜜蜂、饑餓的野狼…都愛護,因為聖方濟認為萬物都是人類的兄弟姐妹。他曾安撫了一隻一直在殺死牲畜的狼,這樣牠就再也不打擾人們了。一天聖方濟和他的伴侶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他告訴他同伴們說“你們等我,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鳥在他傳教的時候圍繞著他,被他的聲音吸引,一隻都沒有飛走。聖方濟對他們說:“我的鳥姊妹,你們受助於天主太多了,所以你們一定要隨時隨地感謝天主。為了祂給你們自由在天空飛翔,為了祂給你們衣裳……你們不用耕種不用收割上主就餵了你們,給你們河流和泉水止渴,給你們山谷遮蔭,給你們高樹築巢。你們雖不知道如何縫紉或編織,天主就幫你和你後代製好了衣服。因為主如此愛你們,他對你們滿是恩惠。因此,永遠要讚美天主。”他宣道後,群鳥齊鳴。由於方濟與動物的親近,也導致他的瞻禮紀念日(104日)成了世界動物日。十九世紀後的一些新教(Protestant)受到聖方濟的教導啟發,甚至建立類似方濟會的組織傳講基督福音(如:路德教會中的方濟各會Franciscan orders in Lutheran Churches)。

他所創立的修會有驚人的進展,在13世紀末已有8000會院,會士二十餘萬。然而,由於貧窮的嚴格與緩和意見不一,組織內終分為三。如今在方濟愛主的精神所帶領的方濟第一會弟兄團體有三:方濟小弟兄會、方濟住院會(接受改變規例的方濟會士稱之為住院派)、及方濟加布遣會(Cap., O.S.F.C., Capuchin Franciscans;成立於1520年)。

1289年時,羅馬教廷曾派遣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總主教Giovanni da Montecorvino12471328 AD)前往時值元朝統治的中國,經海路,1291年抵達泉州,1294年抵達大都(今北京)受到元成宗鐵穆爾的歡迎,然後常駐中國傳教,1299年和1305年分別在大都建成2個教堂。1307723日被任命為汗八里總主教,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第一位主教。1313年由教宗派遣的幾位方濟會會士為其主禮晉牧,這些會士也擔任他的輔佐職務,天主教在元末中國中斷之後,西班牙方濟會士利安當(Antonio de Santa María CaballeroOFM16021669 AD)於1633年明末時,他和道明會會士黎玉范(Juan Bautista de Morales 15971664 AD)一同經台灣到達福建省。1643年,他被任命為方濟各會中國區會長,自1650年起,他在山東省取得了重大進展。1669513日,利安當在中國廣州的監獄中死去,成為康熙年間無知學者楊光先迫害基督徒運動的早期受害者。來中國傳教的確不易,殉道者衆多,但傳教士前撲後繼而來(容後再述),真是所謂:「愛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燄;洪流不能熄滅愛情,江河不能將它沖去(歌867)」。

現今全球小兄弟會的總中心設於羅馬,由以總會長為首的服務團隊(參議員)作中央協調。一萬五千多名的小兄弟分佈於113個國家,隸屬於不同會省。在台灣的方濟第一會目前只有「方濟小弟兄會」臨在。台灣及香港小兄弟合為中華之后會省:40多名的小兄弟散佈於台灣及香港七個會院,致力於聖言推廣、堂區牧靈、教育等福傳服務。省中心設於台灣台北縣泰山, 由以省會長為首的服務團隊作中央協調。我們的前任本堂主任彭保祿神父,還有帶領教友去聖地朝聖的林思川神父都隸屬方濟小兄弟會。我們用的思高聖經本也是經由方濟會士翻譯編纂。台灣台南縣鹽水鎮聖佳蘭隱修院 (Order of St Clare OSC〉隸屬方濟第二會,另外還有八個「正規第三會」乃是採取了「聖方濟正規三會兄弟姊妹會規」(註:與在俗方濟第三會不同,被認為由匈牙利皇后聖依撒伯爾〈12071231 AD〉 啟發及Blessed Angelina of Montegiove1374-1435 AD〉建立)為生活標準的男女修道人(過奉獻生活的「出家人」)。在台灣方濟第三會【在俗方濟會】也有十多個。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第十三世紀的方濟會生活及目前發展的簡述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耶穌會中華省有關聖人真福的文獻記載、小兄弟會2009-2015年總署的網上方濟會、天主教百科全書、雷競業在角聲佈道團寫的先賢小傳、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唱一首天上的歌”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sc2FXfPrA

主愛的弟兄姊妹,

我們本週(6/28/2022)在家查經繼續雅歌篇及默示錄中記載有關【羔羊的婚宴】研習。

建議在開始查經之前,請先唱一首敬拜讚美的歌曲:

天主是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Y23J87Ixo

及唸誦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六十一章第1011

我要萬分喜樂於上主,我的心靈要歡躍於我的天主,因為他給我穿上救恩的衣服,給我披上義德的外衣,使我有如頭戴花冠的新郎,有如佩帶珍珠的新娘。

正如大地怎樣產生苗芽,田園怎樣使種子發芽,吾主上主也要怎樣在萬民前產生正義和讚揚。

我們回到默示錄中從主耶穌宣稱祂是【今在】(being)(默14)的字面繼續大致瞭解一下主耶穌於公元第十一至第十四世紀中古文化的高峰時期救贖普世的事工發展及我們這些僕人在其中的參與角色和使命。

教育發達是第十二世紀的特徵之一。由於國家對教育的忽視不顧,教會負擔了教育的全部責任。許多主教設立的學校,實際上已成了高等學府。這些學校逐漸開始專門化,如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Montpellier)以醫藥著稱。由這些學校逐漸產生了堪為中古世紀之光的各大學,這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特徵。巴黎大學即是由主教設立的學校形成,因學生為老師的名譽所吸引,許多也從遠道負笈而來,以致漸有人滿之患,於是開辦其他學校,不久,神學、哲學、文學、法律、醫藥等諸科目的教授和學生滙集成一種同業組合,即所謂的「大學」(University) 。第十三世紀初,這種教育組合已為國王正式承認,且予以種種特權,教宗也使它脫離主教的管轄而歸自己指導,教授和教材統由教宗指派和規定。拉丁文為公用語文,凡受過教育的都能講。當時最著名的大學是義大利波隆那 (Bologna;擅長法律);義大利的沙勒諾(Salerno;醫藥著稱)、和帕度亞(Padua)、英國的牛津 (Oxford) ,西班牙的沙拉曼卡(Salamanca)。但巴黎大學尤放異彩,可稱為宗座及帝國之外的第三勢力。當時有一諺語:「義大利有教宗,日耳曼有皇帝,法蘭西則有大學。」

中古世紀的大學教育被稱為「士林學派」(Scholasticism) ,有別於現代的注重文字的教學方法及所傳授的道理。士林學派則以口頭辯論為主,為確定某端道理的真實性,儘量提出一切可能的問題,予以恰當的解答。為此廣泛運用辯證法,尤其是邏輯,學生從事其他學科前,須首先熟悉邏輯學。

從古文明開始(如古印度、古中國、和古希臘)都有對邏輯進行研究。邏輯(logic)是指推論和證明的思想過程,對論證的分析和評估。公元前第五世紀,亞里斯多德將邏輯建立成一門正式的學科,並在哲學中給予它一個基本的位置。孫中山先生也於其文《治國方略·以作文為證》中意譯邏輯為【理則】,即凡稍涉獵乎邏輯者,莫不知此【為諸學諸事之規則】,為【思想行為之門徑】。人類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矣,故讀書,也常不求甚解。惟人類之稟賦,其方寸自具有【理則】之感覺,故能文之士,研精構思,而作成不朽之文章,則無不【暗合於理則】者;而叩其造詣之道,則彼亦不自知其何由也。

在此,我們復習一下天主創造人的目的(德17112),其中提及祂賜予我們【理智】(英譯:instructions),及生命的法律作為產業;祂和我們立了永久的盟約,使我們認識正義和祂的法令,吩咐我們戒避一切不義!每人要關心別人(德17912)。這意指我們生活凡行事都涉及於對自己及近人的影響;若是可以單純的關切天主創造宇宙萬物的祝福及祂特別對我們的吩咐,就不會讓被賜予的理智老是被籠罩於錯謬的黑暗。

第十一和第十二世紀初,就有一位本篤會會士,聖師. 聖安色莫 (或譯“聖安生”;St. Anselm of Canterbury ; 1033-1109 AD) ,善用邏輯辯證法從事研究啟示的真理。

他以關於天主的存在和基督在十字架上贖罪的意義的數本著作而聞名。他用形而上學(Metaphysics;一門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學問)的理論証明天主的實有,研究天主的性體,人的自由意志,惡的來源,將中世紀的神學議題,推向理性關切的新方向。他寫的「聖子降生奧蹟」(Cur Deus Homo)一書成了不朽的名著。此書寫於1094年至1098年之間,以回應對天主教信仰的兩種不同挑戰:當代猶太人對天主教教義的批評和世俗學校的神學辯論。猶太人反對者質疑「道成肉身」和「贖罪」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尊嚴;世俗學校則認為,神變成人,只是為了把人從魔鬼的統治中拯救出來。反對前者的聖師. 聖安色莫認為,「道成肉身」和「贖罪」不僅是必要的,可能的,而且是“最適宜的”,“難以形容的美麗”,並且與天主的榮耀完美和諧。也反對後者的他,認為神成為人不僅僅是為了欺騙的撒旦超越他的權威,而是為了滿足人需要的一次性贖罪 (but to make satisfaction for sin).,藉苦難來成全拯救所有意願被祝聖成為天主的子女(依422122;希210119281012)。

聖師. 聖安色莫是當代最有名的神學家,也是「士林哲學」的創始者,他被稱作「經院哲學之父」,是聖師. 聖奧斯定(St. Augustine354430 AD)和聖師.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 AD之間最重要的天主教哲學家兼神學家。他首先提出本體論(Ontology;研究存在、存有、生成和現實等概念;屬哲學的一個範疇)論證。就理性與信仰的關係而言,他認為理性的思考必須符合信仰的原則。他說:「我決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決不會理解」。他相信,信仰必然優先於理性,因為除非人首先相信,否則人不會理解,但理性因而可以在所信的層面上擴展。他以聖師.聖奧斯定(St. Augustine354430)所說的為其座右銘:「不要為了相信而去尋求理解,而要相信你可能會理解(Do not seek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believe but believe that thou may understand)」。因此他在關於天主存在論(Proslogion)述及“沉思祈禱”的一書中強調“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意指“積極的愛天主,尋求對天主的更深刻認識(intended "an active love of God seeking a deeper knowledge of God)。

也讓我們在此默思一下,【先相信再尋求理解】是針對生命、生活信仰的堅實達成(the formation of the faith)的致力而被祝福(若2029);然後,【先行理解才願相信】是針對我等生活於世俗險惡,建立【慎重】 (discretion)【分辨】(discernment) 的心態,逐漸在見識上不再是幼稚的孩子(格前1420)。天主的智慧箴言是要我們先相信聖言後不僅喜樂也可平安地面對艱困磨練:「我兒,你應保持明智和慎重,不要讓她們離開你的視線:二者應是你心靈的生命,是你頸項的華飾;這樣,你走路必感安全,你的腳不致絆倒(箴32123My son, let not them depart from thine eyes; keep sound wisdom and discretion; So shall they be life unto thy soul, and grace to thy neck. Then shalt thou walk in thy way securely, and thou shalt not dash thy foot)。

一旦信仰被牢牢抓住,聖師. 聖安色莫就認為必須嘗試通過理性來驗證所信的真理(非意指試探;格前109;而是考驗自己是否仍站在信德上;伯後1356):“對我來說,如果在信仰得到確認後,我們不學習理解我們相信的東西,這似乎是疏忽。然而,僅僅理性的證明總是要用聖經來檢驗的”。他有時使用聖經經文和“我們相信的”來提出問題或提出錯誤的理解,然後通過理性來解決其不一致之處。在風格上,他的論述呈現兩種基本形式:【對話】和【持續的沉思】。通過這樣的形式,他努力闡明天主教教義核心方面的合理依據,也是作為他最初作為修士和內外溝通的教習。

在此默思一下,聖師. 聖安色莫的生活顯然融入了聖經箴言中的教導:「你必能領悟什麼是敬畏上主,也能明白什麼是認識天主。因為,恩賜智慧的是上主,知識和睿智都出自他的口 (Then shalt thou understand the fear of the LORD, and find the knowledge of God. For the LORD giveth wisdom, out of His mouth cometh knowledge and discernment)」(箴256)。為此,「首先應爭取的是智慧,因此你應尋求智慧,應犧牲一切去爭取明智(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s: Get wisdom; yea, with all thy getting get understanding)(箴47;雅15。他給了我們在人生旅途上,致力堅實信仰的範例:即以聖言為中心的信仰,致力慕道、慕義(瑪633),融入聖言於生活中,逐漸獲得對經文多層次的理解(依1112)。彌撒中聖道禮儀不也是讓我等遵循【讀經】至聆聽【講道】的程序;神父傳送每日彌撒經文分享至有關組群,不也是以經文為先置於教導之前。我們傳教(傳揚聖教會傳承的基督教導;瑪2820),見證基督,分享查經心得,也是引用經文為查證自己言行的檢驗。所謂查證自己言行的檢驗,即是辨明自己心得的領會與【目的】,即【果實】是否合乎【聖神的指引向善】,在真理中的喜樂,私毫沒有虛偽的愛情(德17912277;瑪71517123537;迦52223;羅129;格前136)。為此,我們不妨省察自己是否一直在走彎路而磋跎寶貴的時間(德41822),決意為自己安排適宜的安靜時間專注聖神的帶領,不斷祈禱及查研聖經(依3015),免得在饑渴慕義時欲走捷徑-【僅】是尋覓聆聽那有口才的演講或閱習有文采的詮釋或引伸的論述心得,捨本逐末,偏於制式而不自覺。

除此之外,經上說:「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迦51)」。我們領洗重生,獲得真自由。若不去理解 (understand) 什麼是【自由】,就會誤解 (misunderstand) 【自由】的真義。若任性的祇顧自己的喜惡,我行我素,剛愎自用,不顧他人的感受,反而會因自己所言所行被捆綁。因此,每個人被賦予的【理性】原本都侷限於自己的私欲及人情世故內,祇有以意志服從那創造我們,至高無上的天主,學習信賴祂,交託自己有限的理智範疇給聖神帶領,才能擴展知識的領域。若欲感受到聖神的同在,【自由】的喜樂,就請再復習一下我等所熟悉的聖經章節(如:羅515;迦51326;瑪54348633;羅1010),好在未來的日子,因心裏相信獲得救恩,可以更能面對任何所發生的事,及其可能引起的內心【糾結】及【爭戰】,致力通過忍耐成義的磨練,最終【得勝】驗證出自己可以進入天國的品德(中譯:老練;英譯:proven character or maturity of character),感受到真實的【自由】即是【愛的呈現】。

聖師. 聖安色莫出生於義國西北部的奧斯答城 (Aosta),家道富有。聖人傳記記載,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家附近的貝卡迪諾娜(Becca di Nona)山頂上見到一個神奇的異象,天主來問他的名字、他的家、和他的追求 (quest),然後與他分享麵包,他隨後就睡著了,醒來後回到奧斯答城。年十五時,有志棄俗修道,父母不准。未幾,他就結交惡友,貪戀世俗,那時慈母已棄養,父親性情嚴厲,恨兒子不肖,將他逐出家門,不願與其會面。他深悔己非,發奮讀書。那時,法國諾曼地(Normandy)著名的白格(Bec)隱修院有名師良方(Lanfranc;本篤會會士)設帳授徒,於是他往該院讀書。三年後(1060年),正式入院修道。1063年,良方升任岡城 (Caen) 聖斯德望 (St. Stephen) 修院院長,白格隱修院的副院長一職,由他繼任。若干修士,見他年紀太輕,在最初的時候,不肯服從他的管束。可是聖人用誠懇的態度,慈愛的精神,感化他們。到後來,全院修士都心悅誠服地,踴躍服從他的領導。

聖師. 聖安色莫任白格隱修院副院長凡十五年。1078年,升任該院正院長。良方去了英國坎特布里任總主教。良方逝世後,過了一個時期,1093年,他眾望所歸,當選英國天主教的坎特伯里總教區總主教。他治理教務多年,經歷抗拒許多政治上對神權的壓迫,但最終居然與當政國王轉為融洽並獲得信任。國王亨利一世(Henry I10681135 AD;自1100在位)出國期間,還特委他暫攝國政。

聖師. 聖安色莫性格溫和,待人誠懇,對貧人尤為愛護。朝野人土,不分國籍階級,都對他推崇備至。他對青年教育問題所持的見解,與現代教育理論,頗相符合。他主張給予青年自由發展其優長的機會,不可予以過分的束縛。他是禁奴運動的先鋒,1102年,他在西奇召開全國教務會議,宣佈買賣奴婢為非法。1109年,他在坎特布里積勞成疾逝世。聖教會於1163年敕封他為聖人,1720年,加封他為聖師。

圖一:一位為教會自由及信仰不妥協的捍衛者-聖師. 聖安色莫的紀念畫像

<![if !vml]>See the source image<![endif]>

聖師. 聖安色莫對我們神聖宗教的所有奧秘和偉大真理有著極為生動的信仰。因他憑著內心的純潔和內在的神聖之光,在聖經中發現了偉大的秘密,並且在解釋其中發生的困難方面展現奇妙的天賦。他對天上事物的盼望使他對世界的虛榮心產生了極大的蔑視和厭惡。一位英國的本篤會修女凱薩琳·懷伯恩(Sister Catherine Wybourne OSB1954 2022 AD;她喜歡設計網站,玩一些代碼,和各種小工具,故有Digitalnun的暱稱),看出為什麼聖師. 聖安色莫與今天的我們息息相關,因為所有時代的人的信仰都是在冒險的旅途上,信仰意味著一種聯繫,一種植根於天主教傳統的聯繫。因為你我都可以通過熱切的禱告,更佳的傳揚榮耀天主,而且在各方面都可能獲得神恩,但通過禱告和在聖事中的認識主是帶領我們在主內生活的唯一途徑,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我們與基督奧密的相遇植根於祈禱,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都植根於在教會的欽崇、朝拜、和獻祭的聖事、禮儀,以及神學反思和探索中-所有感知 (perception)、肯定、和否定的時刻,是為針對整個教會準備的,而不是教會中某些特殊待遇擁有特權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與教會一起思考共融的概念是如此重要。藉著不斷的祈禱及努力的服事,當學會與教會在一起思考,這需要努力和自律 (self-discipline),是找出來,而不是簡單地觀察予以論點(Opining)。聖師. 聖安色莫是一位偉大的神學家,因為他是一個會祈禱的人,但也因為他閱讀-廣泛地(widely)、專注地 (attentively)、周到地(thoughtfully)-而且更是因為他把他所讀到的和祈禱所獲得的付諸實踐。我們並非都被呼召成為修道士,但難道每個基督徒都不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神學家嗎?(本段摘譯自Catholic News Live Apr 21, 2016Saint AnselmLittle Pictorial Lives of the Saints

以上有關聖人簡介及中古世紀的學府教育發展的簡述多參考或摘自天主教史(卷二,Joseph Motte, S.J. ),思高聖經推廣中心聖人簡介,及維基百科等。

 

主佑平安,

    

Jerry

 

PS. 若有機會也不妨與基督教的弟兄姊妹分享今天的查經,並加唱一首“讚美中信心不斷升起”的敬拜讚美歌,在主內一同追求天上的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mMyMn4JL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haw(多明我) 的頭像
    lin.haw(多明我)

    lin.haw 林豪(Dominic Lin)blog2wp_38adce5a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