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原罪、恩寵及悔改

第五章 原罪、恩寵及悔改

作者:林豪

2023.07.05第二十九次線上道理課

人是天主的肖像

  雖然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反應和情況,動物相似,但是,其中仍然有著明顯而又深遠地不同。我們的行為及反應,並非全然來自於外在的刺激,而且,與一些行為學家及心理學家,所提出的論証相去勝遠。因為,他們的理論,是針對動物作研究,而非人類。原因在於,人類具有自由的思考及意識。換句話說,經由我們內在的活動,可使我們超越所處的環境,以及學習到對自我的認識

  我們的生命,並非僅是來自於物質,還有來自屬於精神的靈魂,這也就是,人類內在活動的根源。事實上,靈魂不具實體,所以看不見,但是,靈魂不會因為我們看不見他,而就不存在,他是真實的存在著,而且賦予整個人活力,人的理智與意識,就是存在於靈魂中的動作。

  因為,人的靈魂是屬於精神的,所以不能分割,也不能被分散的,他是不會死亡或消失的。然而,人的肉體是屬於物質的,可以分割也會消逝,當死亡來臨時,靈魂與肉體就分開了。雖然如此,人的整個位格,並沒有死亡,因為靈魂仍然活著,只是暫時與肉體分開而已(詳見第九課死亡的事實和意義)。靈魂的不朽,是有關於人的基本真理,藉由信仰,我們可以得到了解,也可以經由我們的理智,得到了解。此外,許多人以某些主觀的方式,在他們本身存有的深處,渴望著生命的永恆,目的就是為了要擁有永恆的生命-天國。

  然而,這樣的看法,卻是相對於一些不切實際的「唯心論者」,所持有的說法。因為,肉體也是人基本的一部分,在現世生活中,靈魂總是了解,而且樂於與肉體合而為一。當靈魂和肉體結合為一體時,即成為了單獨的實體。為了讓我們能夠多了解一些,可以舉個例子來做說明:「靈魂會運用各種感官,腦子也是一樣。雖然,靈魂與肉體,有如此親密的關係,我們不應該誤以為精神上的靈魂,是在利用肉體的器官。就好像非常明顯地,人的理智,並不等於人的腦子,前者是屬精神,而後者則是屬於肉體和器官。」

  每一個靈魂,都是天主所造的,而且,與父母所付予我們的肉體,相互結合。靈魂不是由父母的靈魂,遺傳下來,因為,他是屬於精神的,而且是不能分割,更絕不會由物質進化而來,進化論的錯誤,在於僅看到物質的一面,因為靈魂是屬於精神的。AI人工智慧、複製人等道德問題。

  人類的「自由」,是靈魂屬於靈性反應的一個結果,意思是,人類生命成長的原因,不只受物理定律,例如說:重力,同時也受道德律的影響,例如說:避惡行善的基本信念。這些定律,指示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行為正直,才能趨於完美,最終獲得喜樂。

哲學是神學的僕卑,亦即哲學是神學的基礎,哲學與神學之間的連結,就是人要追求永遠的幸福。

  就是因為,我們具有屬靈性的靈魂,才能使我們肖似天主(創1:26),因為「天主是-神」(若4:24),這也是為何每個人,都應當具有尊嚴」的原因所在,所以,人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人」;他也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個「位格」,擁有基本的權力,例如:維持生命和自由等。

不只如此,在聖周六望復活彌撒中的引言說道:「那幸福的罪啊!」我們要感謝主耶穌,因為亞當及厄娃的犯罪而降生成人,取得肉軀,與我們同居共處,祂是真人又真天主,所以主基督的位格是人神合一,成為我們與天主之間的橋樑,使我們能夠更肖似天主,成為天父的子女。

當人的精神層面,不被承認時,就如理論上或實質的唯物論中,顯而易見地「人權」,也同時被忽視,因而造成戰爭及欺壓的情況。他們經常只接受正式宣言中的部份內容,但是,這並不表示那些,植根於人類本性的事物,也就是說,他們是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才尊重人權

提升至超性的層次:天主子女的尊嚴

  天主創造了亞當及厄娃,給了他們完美的人性,以及其他超性的天賦(GIFTS),這些天賦,使他保持更加完美,而且不受無知、痛苦及死亡,甚至於私慾偏情的束縛

  除此之外,藉著天主的無限美好,祂宣告說:「提升人的地位,以分享神聖生命。」(Vaticom II, Const. Lumen Gentium, No.2)換言之,就是分享祂神聖本性。因此,人們可藉由這神性的層次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而且完全超越他本身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超性」。

天主賜予人類恩寵,這是屬於人類本身靈魂的天賦,藉由一種轉變的方式,也就是將他賦予神性,以及真、善、美、聖,不至於減低人原有的本性,經過這個過程,使人更相似於神性,就好像鐵被放在火中鍛煉一樣,要去碳存精,使它變得熾熱而發出白光,轉變成與火本身相似,這些例子似乎是並不太適合的;恩寵對於靈魂的助益,超過上述所有例子。

  「信德」教導我們,當人在擁有恩寵的情況下,就是被「賦予了神性」(基督剛經過,103),意思是,天主不只臨在於此人所做的每件事情上,而且他也生活在天主內,與聖父、聖子及聖神擁有著親密的關係,如此,他的靈魂就是生活於恩寵之中,他已被提升到天主神聖的家庭中了。而且成為家中的成員,如同兒子一樣,相似於聖三中的第二個位格-也就是聖子的地位,這就是神聖父子之情的意義。為此,人類則成了具有天主之子身份的受造物。

原罪

  原祖父母所得到的一切天賦,並未迫使他們要給天主光榮,他們的自由沒有被減損。儘管在任何事情上,他們可以違背天主的旨意,事實上他們確實是背叛了天主。聖經裡告訴我們,天主命令他們不要吃那「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創2:17),我們的原祖父母,應該「自由」遵守這命令,而且表現出造物主天主的依靠

但是,魔鬼來了而且誘惑了他們,牠所用的字眼,表達出每一項誘惑的本質:「如果你們不服從天主的誡命,沒有罪惡會降臨在你們身上。」更直接了當地說:「你們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創3:5)人受到了誘惑,自認為有權力依自己的判斷力,任性地去決定善與惡,而不願意再接受天主所定下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現今社會上有許多的問題,都是與在起初,一樣的情況。

  亞當和厄娃落入了這個誘惑的陷阱,而且犯了第一個罪(創3:6),這是非常嚴重的罪,而且就是來自於驕傲,他們愚蠢的想要掌控,並脫離天主,他們所得到的結果,以及對他們的後代,所造成影響非常快速:「當他們犯罪之後,馬上發現自己是赤裸的,所以他們縫製無花果葉,用來遮蔽自己。」(創3:7)在他們未犯罪之前,本來就知道自己是赤裸的,但是,因為其中沒有邪惡存在。然而,當他們犯罪之後,他們再也不能因為看見對方的樣子,而不會感到羞愧;他們已經失去原有的純真,而且由他們的內在,生長出來了對感情、慾望的失序,以及罪惡的傾向

  當他們犯罪之後,亞當和厄娃開始躲避天主(創3:8),他們失去了與天主之間的友誼,也就是說,他們失去了聖化的恩寵,以及其他超性的天賦。

  天主隨後將亞當和厄娃,逐出當時的樂園(創3:23)。至此之後的人類,與天主分離的情況,進入了世界。原本亞當與厄娃,應該將至天主所領受的超性天賦,交給他們的後代子孫。但是,如今他們卻以罪惡來取代,就因為如此,他們失去了得自於天主的繼承權及稱號,卻將這一切遺留給他們的後代。

這也是為什麼,在亞當和厄娃之後的所有人類,自出生以來,就沒有天主的恩寵,卻是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罪,就叫做「原罪」。因為它們是由我們的原祖父母得來的,原罪的結果,早已落在亞當和厄娃首生的孩子身上加音因為嫉妒,而殺死他的弟弟亞伯爾,就如同無論是由個人及在社會中,所呈現出來的所有邪惡一樣,都是根源於人類第一次所犯的罪

  第一次所犯的罪,遺傳給所有人類的事實,排除了人類種族起源,是根源於許多對的男女,也就是所謂的多元發生論,而並非單一對男女的假設,當聖經傳述亞當與厄娃的歷史時,並非一種將原始人類,作擬人化的文學創作,它是在傳述第一對男人和女人,如何將所有人類,繁衍下來的事實(宗17:26)。

  然而,天主卻願意利用邪惡,來成就極至偉大的善為了補救此一的邪惡,祂宣稱了天主聖三中的第二個位格,將要降生成人,而且要修復這項罪惡的結果,這個使命,則由耶穌基督來實行,而得以成就了。

八個現代錯誤-白孟德神父

每個天主教徒,都應該瞭解及避免的八個現代錯誤:

這些錯誤偽裝成為智慧與平衡。

1. 不須悔改的憐憫-為一些人而言,「憐憫」意指:「天主認為我所做任何事,都沒問題。」但是,真正的憐憫不會忽視罪惡;它提供了一條避免罪惡的道路。主耶穌公開傳教的開場白是:「悔改並信從福音!」(谷1:15)

2. 對十字架的恐懼-強烈地猶豫且不願瞭解,有時我們必須要經歷困難的選擇。許多天主教徒很害怕瞭解,對道德問題的要求,例如:貞操、安樂死、墮胎、離婚和再婚等。聖保祿明白,被釘十字架的主基督是猶太人的絆腳石,為外邦人而言是愚妄的。

3. 普世主義-堅信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得救。這直接違背我主所言;祂證實了「許多人」正走上毀滅的道路,「很少人」走上通往救恩、狹窄而艱難的道路(瑪7:14,路13:23-30)。我們很少聽到有關審判的警告,或是會下地獄可能性的講道。

4. 畸形的對話-「對話」一詞幾乎意味著無休止的交談,沒有明確的目標,讓某人接近真理。通常它的意思只是「說話」。

 「對話」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標;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目的。然而,確實如此,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贏得靈魂,而不是爭論。

5. 認為愛等於和善-和善是愛的一個面向。但是,責備、懲罰也是如此;同樣的讚美也是一樣。然而,今天有許多人認為,愛只是和善、肯定、認可、鼓勵和其他正面的屬性。然而,真愛有時需要懲罰、堅持改善、譴責錯誤,而不是犧牲真理。

6. 對寬容的錯誤概觀-現今大多數的人,將寬容視為允許自己的錯誤。但是,寬容是指不干涉人們認為錯誤的信仰或是做法。否則,我們就不能說是「寬容」,而是「冷漠」,或是「認可」,亦即冷漠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形式。許多人要求我們天主教徒要寬容,但是他們沒有意願,將寬容擴及到我們身上。

7. 人本中心主義-趨向於以人為一切中心,而不是天主。因此,禮儀更多是為了我們,而不是朝拜天主。有一些父母似乎也只關心孩子們暫時的福祉,他們的學術上地位等,而不太關心他們的屬靈生活。

8. 角色互換-主耶穌說,祂將派遣聖神,要指證世界關於罪惡、正義和審判所犯的錯誤(若16:8)。因此,天主教徒與世界的正確關係,是在考驗它。聖保祿說道:「但應當考驗一切,好的,應保持;各種壞的,要遠避。」(得前5:21-22)

但是,天主教徒經常將天主的聖言和教會的教導,置於審判之下,用世界的規則來評斷它們。

所有一切,都相當於一個悲劇角色的互換,世界和它的思想否定了福音,他們把天主自己放在被告席上。然而,不要被欺騙;天主不會被嘲弄。無論一個人播種什麼,他亦將獲得什麼回報。

2023.07.19第三十次線上道理課

原罪的烙印

天主願意人是完美的,然而,原罪的後果,使人的本性變得軟弱。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犯錯,也可以選擇行善,這樣的軟弱,不斷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反覆出現。有時候,在我們神采奕奕,精神煥發的時候,突然就遇到了挫折及困難。然而,我們只有以謙遜的心,承認自己的軟弱,而全心投靠天主,就像無助的孩子一樣,投奔到父親強而有力的懷抱中。

以下我們來看聖伯多祿及聖保祿的一生,他們都曾經犯過嚴重的罪,同時,他們也都認清楚了自己的身份,然而,依賴著天主所賜予他們的恩寵,最後成為了教會初期,兩位不可或缺的聖人,也作為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最好的榜樣。

筆者很喜歡讀聖人的傳記,聖思高聖經學會過去出了四本厚厚的聖人傳記:(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https://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reading/saintbiography/

而光啟社也出了兩本聖人傳記,都是依照每天的主保聖人所編撰的,而且同一天就紀念著有好幾位聖人,內容非常豐富,筆者比較喜歡讀聖人奮鬥的一生,因為他們都和我們一樣,都有罪惡的趨勢,重點是他們如何依靠著天主的恩寵,而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就如同已故的阮文順樞機所說的:「每一個聖人都有他的過去,而每一個罪人都有他的未來!」

面對聖伯多祿大殿前方有兩座雕像,在左側是聖伯多祿,他的右手握著主耶穌給他的兩把鑰匙,為管理通往天國之門,左手則拿著主耶穌給他的聖旨;在右側是聖保祿,他左手拿著劍,右手拿著書卷,因為他是被長劍斬首而死,而且留下十四卷書信。

以聖伯多祿為榜樣

聖伯多祿是宗徒之長,也是給我們最好的例子,巴倫主教這樣說:伯多祿出生於貝特賽達 (Bethsaida),名叫西滿,是若望的兒子,來自於加里肋亞海北岸,名叫葛法翁的小漁村。他沒有受過甚麼教育,他說的是當地的阿拉美語,或許因為禮儀上的關係,也懂一些希伯來語,又因為做生意的關係,也懂一點希臘話。他並不富裕,但也不算是真的貧窮,有些證據顯示,加里肋亞地區的漁夫,所做的生意,遍及整個羅馬帝國的東部區域。

然而,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納匝肋人耶穌來到了葛法翁,祂上了屬於伯多祿的船,而對他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路5:4)耶穌經常會這樣做,當祂登上我們的船,祂會帶著我們,划到深處去,西滿是一個有經驗的漁夫,而他對身為木匠的耶穌:「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祢的話撒網。」(路5:5)

他撒下了網,並且奇蹟式的補了許多的魚,於是伯多祿跪在耶穌膝前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一幕充分顯示了,伯多祿的個性:魯莽、誠實,而且是有缺陷的。

但是,西滿確實放棄了一切,包括:家庭及生計,而成為一個耶穌親密的跟隨者之一。他跟隨了耶穌,經歷了祂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例如說在「耶穌顯聖容」時,他有在場,當時耶穌登上了一座高山,祂的衣服變得潔白發光,祂開始與梅瑟和厄里亞說話,此時是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師傅,我們在這裡真好!」(谷9:5)

多瑪斯.阿奎納思考著,為什麼在「耶穌顯聖容」時,伯多祿會在場呢?這位大神學家如何解釋呢?「因為他最愛耶穌」,這也是顯示出了他的靈修生活。我們對基督的了解,主要是透過對祂的愛,就像伯多祿所作的一樣。

有一次,在加里肋亞海上,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當耶穌步行海面,向門徒們走來時,伯多祿也在那裡,他們都非常害怕。但是,耶穌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伯多祿回答說:「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裡罷!」耶穌說:「來罷!」伯多祿遂從船上下來,走在水面上,往耶穌那裡去。

但是,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遂大叫說:「主,救我罷!」(瑪14:24-30)這件事對於教會的生命,也是一個教訓,只要我們將目光定睛於基督,我們就能夠安然度過,在歷史上的狂風大浪。然而,每當我轉移目光時,我們就會開始下沉了。

在耶穌生命的高峰,當黑暗勢力凝聚在祂的四周時,伯多祿也在大司祭官邸的庭院中,他置身於尋找代罪羔羊的暴徒當中,「你也是和那個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的,我認識你。」他當著眾人否認說:「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他出去到了東廊,另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裡的人說:「這人是同那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的。」他又發誓否認說:「我不認識這個人。」

過了一會,站在那裡的人,前來對伯多祿說:「的確,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個,因為你的口音,把你洩露出來了。」伯多祿就開始詛咒發誓說:「我不認識這個人。」在那時候,正如耶穌所預言的:「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立時雞就叫了。(瑪26:69-74)就在那時,伯多祿走出庭院,立即傷心得痛哭起來了。

在耶穌復活之後,伯多祿與宗徒們在一起,回到加里肋亞海邊,繼續從事他的工作,當他們在捕魚時,發現耶穌在遠處的岸邊,在福音中敘述了一段奇怪的小細節,伯多祿當時的情況,用希臘話稱為「gymnÒs(赤身)」的,他當時是赤著身,於是就束上外衣,去見吾主。

這個場景喚起了我們,回想到亞當的形象,在犯罪之前,他面對天主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赤身露體的。但是在犯罪之後,他用樹葉編成了裙子,來遮掩自己。伯多祿也是如此,了解到自己曾否認主,於是將自己遮掩起來,然後再去見耶穌。

然後,發生了一段美麗的對話,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

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

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若21:15-17)

2023.08.02第三十一次線上道理課

筆者想到了,我們可以想像,當時主耶穌在問伯多祿的情境,祂一定是深情地定睛看著伯多祿,讓伯多祿自己說出心裡的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是也會,對我們所深愛的人問到:「你愛我嗎?」我們內心不也是期待著,獲得肯定的答案嗎?主耶穌也同樣地,詢問我們每一個人相同的問題,我們會如何回答祂呢?

巴倫主教繼續說:聖奧斯定對此段經文,做了精闢的詮釋,伯多祿三次否認主,所以要迫使他,必須要三次重新確認對吾主的愛。同樣地,在基督徒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那就我們對耶穌的愛,這一定總是會引導到,我們彼此相愛:「你牧放我的羊群,你餵養我的羔羊。」現在我們應能夠了解,我們說伯多祿,是教會生命中的一個決定性的典範,藉由觀察伯多祿,以及他與耶穌之間的關係,在各種複雜及所有形式上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與主耶穌之間的關係。

G.K.切斯特頓(G.K.Chesterton)曾說過:「在我信仰的宗教中,有許多的聖人,也就是那些深知自己為罪人的人。」這是非常絕妙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是罪人,但是聖人們深知這一點,因為聖人們選擇了光明。

因此,當我們朝向陽光開車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擋風玻璃上的各種痕跡,如果我們背向陽光行駛時,我們會以為,擋風玻璃上沒甚麼問題。因此「當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時。」就非常確定的是,我們並沒有直接朝向天主,但是相反的,我們其實是有感受的,而卻又自認為沒有甚麼毛病。

而那些偉大的聖人,無論是方濟各、或是小德蘭、還是其他任何的聖人,他們總是第一個說出:「看!我是個最大的罪人。」為我們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的,因為他們處於光明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來看一下伯多祿吧!當耶穌顯現給他時,伯多祿跪伏在地說: 「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是他第一次脫口而出的話,因為他正身處於光明之中。這是一個人很自然的反應,並不是表示他決定要放棄了,而是他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陷。〔1〕

筆者認為,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我們應該可以體驗到,當我們謙遜地將自己的內心,袒露在天主面前時,天主會將祂的真光,照亮我們內心的各個角落,我們會清楚地發現到,自己的軟弱、不堪及一無是處,因此而自慚形穢。

但是,此時如果我們轉向天主,祂卻會以無限的愛與寬恕,來安慰我們,我們會因此而痛哭己罪,尋求天主的原諒,而且,祈求永遠不再與祂分離,這就好像是與主相戀的感覺一樣吧!

當我們在暗室中打掃房間時,我們不會摸黑打掃,這樣如何能夠打掃乾淨呢?我們必須要點上燈,讓光線照亮屋內的每一個角落,才能將房間清掃乾淨。為我們的靈魂而言,也是一樣的,天主就是那道照亮靈魂深處的真光!幫助我們潔淨自己,重獲自由!

由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將自己交託給天主,我們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自由,自己所想要的;若我們再仔細的思考一下,當我們將自由交給天主,緊抓住天主,我們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義大利羅馬

巴倫主教繼續說:在西滿伯多祿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件特別的事情,我們可以聚焦於此,我們必須要回到那一段,在主耶穌與門徒們之間,發生在斐理伯的凱薩勒雅境內,所展開地特別談話,我們已經分析過了,耶穌所提出的問題的特殊性:「人們說我是誰?」我們來看一下,祂所得到的答案是甚麼?門徒們開始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瑪16:14)

耶穌就好像現代社會中的名人,一定是引起了廣泛地輿論關注,必然已經有許多人,提出有關「祂是誰?」的爭議,被分享出來了。而門徒們的回答,正是反應出大眾的意見,其中共同之處就是:「他們全部都不對。」當人們說,教會不是一個民主體制時,這就是他們的意見,想要斷定「耶穌基督是誰?」這絕對不能簡單地,由眾人的意見來決定。

然後西滿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 「祢是默西亞」這個稱呼,他可能會說阿拉美語中的「mashiach」-默西亞,意思是:「受傅者」。伯多祿知道,祂就是要來聚集各支派,潔淨聖殿,像天主一樣為王,統治以色列的那一位。但是,他又加了非常特殊的一句話:「祢是永生天主之子。」祢不只是眾先知中的一位,祢不只是所有宗教的預言家中的一位,而祢是永生天主之子。

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西滿怎麼會知道這些呢?絕不是因為他具有天生的智慧,也不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也不是因為他具有特殊的專長,可以評斷大眾的輿論,而是出於聖神特殊的神恩,這是來自「天主的恩賜」。

然後,耶穌說:「你是刻法(Caiphus)。」這是他阿拉美語的名字,意思是磐石、石頭;在希臘文為「Petros」;拉丁文為「Petrus」;英文為「Peter」。耶穌接著說:「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瑪16:18-19)

教會就建立在這句對伯多祿的宣言上,她就建立在這具神恩式地宣認「耶穌是誰」。我們應該注意的是,耶穌在這裡談到了教會的未來,「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這句話不可能只是說給伯多祿一個人聽的,而是針對那些將來所有分享祂的恩典、分享祂的權能的人。

主耶穌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從那時起,耶穌就開紿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0-23)

以色列耶路撒冷

在新約聖經中,有一個最具一致性的宣稱,就是伯多祿是耶穌升天最佳的證人,我們不斷地聽到:「耶穌升天了,以及祂顯現給了西滿伯多祿。」在聖神降臨之後,總是搖擺不定的宗徒,轉變成了具有力量與堅定之燈塔,他們的宣講,一直聚焦在「復活」的主題上。

在五旬節當天,他在耶路撒冷的演講,是最具說服力的福傳傑作,也可以說是他傳教的典範:「諸位以色列人!請聽這些話:納匝肋人耶穌,是天主用大能、奇蹟和徵兆─即天主藉祂,在你們中所行的,一如你們所知道的─給你們證明了的人。祂照天主已定的計畫和預知,被交付了;你們藉著不法者的手,釘祂在十字架上,殺死了祂;….但是天主舉揚了祂,所以,以色列全家應確切知道:天主已把你們所釘死的這位耶穌,立為主,立為默西亞了。」(宗2:14-36)

他的演講,具有這樣大的影響力,就如路加所說的,所有的聽眾就心中刺痛,伯多祿的繼承人們,總是具有這項基本的任務,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見證了耶穌的復活

伯多祿在第一世紀公元50年末期,以及60年初期來到了羅馬,他為什麼要到這地方來呢?因為他知道耶穌是猶太人的君王,廣義地說,就是所有國家的君王了。所以,理所當然地,他要來到這整個帝國的中心,他大概是住在托拉斯特(Trastevere)這附近,在公元第一世紀,這裡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

伯多祿宣告說:「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聖傳述說了,聖馬爾谷是第一位福音宣揚者,也是伯多祿的隨從及翻譯員,許多人認為伯多祿所宣講的內容與節奏,可以在馬爾谷福音中讀到。伯多祿在公元65年至66年致命,也是最著名的殉道聖人,就是在尼祿迫害初期教會的時候,他被釘死在雅尼庫魯姆(Janiculum)及梵蒂岡山丘之間,在那時候,是位於城牆之外。

他很可能是在「尼祿競技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沿著人們說的(Spina)競技場的中脊線,在那裏佇立著一座巨大的方尖碑,是由奧古斯都從埃及帶回來的,如果伯多祿是在那裏被釘死的,在他最後所看的就是這座碑,而這座方尖碑,現在正聳立在伯多祿廣場的中央

作者很喜歡以下這段有關伯多祿殉道的故事,作者也曾經於2002年到過這座(Domine Quo Vadis)小教堂:「傳說中,在羅馬教難的時期,伯多祿看見迫害教會的勢力,愈來愈大,於是便想逃離羅馬。當他走在羅馬東南方城牆外,沿著阿丕約大道大約一公里處。

他忽然看見了耶穌,迎面而來,他立即跪下同時問道:『主!祢往哪裡去?(Domine! Quo Vadis?)』耶穌回答他說:『我往羅馬城裡去,重新被釘在十字架上(venio romam iterum crucifigi)』。伯多祿恍然大悟,幡然想起自己曾三次背離耶穌……現在不應逃離,轉身返回羅馬,最後在羅馬殉道。

今日,在耶穌曾顯現的那個地方,有一座小聖堂,名為『主!祢往哪裡去』(Domine Quo Vadis)。進入這個小聖堂,立刻可以見到聖堂的中央,一塊白色大理石,被鐵架子框著,大理石上映出人的足印,就是傳說中耶穌的足印。這塊大理石是複製的,並非真跡,原來的那塊大理石,卻被盜偷走了,而在十七世紀初,被尋回後,今天供奉在不遠的聖巴斯弟盎(Basilica di San Sebastiano)大教堂右側聖髑堂。」〔2〕

巴倫主教繼續說:在伯多祿致命之後,他們將他的屍體卸下來,將他埋葬在梵蒂岡山丘的小墓園裡,在第四世紀的第一位基督徒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就在這片土地上,建築了一座大殿,這座大殿經歷了許多世紀,一直到第15世紀末期,當時被拆毀了,之後建築了現在的「聖伯多祿大殿」

在20世紀中期,教宗比約十二世批准了,對聖伯多祿大殿的地下室,進行挖掘作業,他們發現了一座,第一世紀的墓地,他們同時找到了一塊大石頭,上面有一個令人驚嘆的塗鴉,寫著:「Petros ani-伯多祿在這裡」。

當他們打開墳墓時,他們發現一具男人的骨骸,年紀大約是在60至70歲,體格壯碩,這也是要我們了解到的。基督宗教不是一門哲學,也不是一套抽象的信念,基督宗教是建立在一個真實的人身上的,就是納匝肋人耶穌,祂是西滿伯多祿的朋友

如果我們讀到若望一書,會發現一句話:「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這聽起來非常的抽象,但是他又繼續寫到:「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若一1:1)這就是基督宗教的基礎,就如伯多祿所了解的「生命的聖言。」西滿伯多祿親眼看到過,親手觸摸過的,這就是基督宗教所建立於這座個人基礎之上。

這是多麼諷刺和尖銳的事情,將那座方尖碑,豎立在這個地方,尼祿競技場的中心,在當時,這是羅馬人的一種表達方式:「看!我們是勝利者!我們戰勝了埃及,我們奪走了他們的方尖碑,而且這是我們的大勝利。」

而現在,由我們基督徒們,將它豎立在這裡,意思是說:「好吧!你們沒有贏,你們將伯多祿釘死在這裡。但是請看,現在這裡是聖伯多祿大殿啊!伯多祿的歷代繼承人,都住在這裡耶!而且他們都注視過,這座方尖碑。」因此,知道了嗎?這意味著,在我們的臉上,會帶著溫和的微笑,所以每次我們來到這裡時,都會陶醉在其中。〔1〕

2023.08.16第三十二次線上道理課

約櫃的預像

上星期六08.12晚上鮑神父在彌撒中講到時問道:舊約中的約櫃是新約中誰的預像,答案是:「聖母瑪利亞的預像。」

2009.04.12狄剛總主教蒞臨永和堂主持復活節彌撒,並由張國珽神父共祭,狄總主教一開始講道第一句就問,耶穌復活後第一個顯現給誰,其中的一位教友也是當天的輔祭立即回答:「聖母瑪利亞。」

總主教說:「對!....可見永和堂教友道理基礎很好!」(回答的人就是我!)

這是來自於一些神學家及聖人的推理,耶穌復活顯現一定第一個顯現給聖母,

就如我們每個人一樣,將重要的事第一個告訴自己的母親一樣。

東西方教會對聖母蒙召升天的看法

澳門的文祖賢神父回覆:

《天主教教理》966

966. 「最後,被保護未染原罪瑕疵的無玷童貞,在結束了人間生活的過程後,身靈一同榮召升天,被上主擢升為宇宙之后,使她與她的聖子、萬君之主、罪惡與死亡的征服者,更形相似」。榮福童貞的升天 (Assumption),是奇妙地分享聖子的復活,也是其他基督徒復活的先聲:

拜占廷禮,聖母安眠節 (Dormition) (8月15日) 禮儀詩節:

妳分娩時,保全童貞;妳安眠日,不棄塵世。

天主母后,匯生命原,賴妳轉禱,死裡逃生。

白孟德神父回應道:

東方和西方相信同樣的事情。安眠,他們(和我們)說聖母沒有在她的身體上遭受腐朽,她就像「睡著了」,拉丁文中的「dormire」。

正是基於東方神學家和教會教父,如大馬士革的聖若望,西方更深入的理解到,確認她在「睡著」時後被「接」到天堂去。

缺席的多默

傳說中聖母瑪利亞在離世的時候,是由宗徒們陪伴著,而當時那總是缺席的多默,卻又不在場,然而當他回到厄弗所時,聽說聖母已經過世了並且埋葬了,此時多默悲痛萬分,他怎麼能沒有見到聖母最後一面,因此要求宗徒們將聖母的棺木打開,好讓他見聖母最後一面。

宗徒們看他出於一片孝心,就決定完成他的心願,然而在他們打開棺木時,卻發現棺木裡空無一物,因此宗徒們確認聖母瑪利亞的肉體與靈魂一同升天。

以聖保祿為榜樣

另一位原本不列在十二位宗徒之中,他是偉大的外邦人宗徒-保祿,也帶給人類似的感嘆!巴倫主教這樣說:在初期教會中,第二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保祿,原名掃祿,在公元10年左右,出生在塔爾索城,位於小亞細亞的東南部,他是當時耶穌的追隨者中,較年輕的一位,身為散居猶太人的孩子。

掃祿成長在,猶太及希臘混合式的文化氛圍中,這也成為他早年生活的一些重點,使他成為一位羅馬公民。因此,在他身上,融合了當時該地區的三大文化,這也使他在時機成熟時,成為一個傳揚以色列天主的訊息,非常適合的器皿,而且,將此訊息傳揚到全世界。

年輕的掃祿,可能接受了非常完整的古典教育,閱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依斯卡祿斯、索福克勒斯、荷馬等人的作品。但是,掃祿最主要的知識陶成,來自於年幼時,就生活在希伯來聖經的世界裡,而且當時,他大概是個青少年,被送到耶路撒冷作為「加瑪里耳(Gamaliel)」的門生,加強了他的培育,加瑪里耳是當時具有領導地位的「拉比」。

加瑪里耳(Gamaliel)原則—#多明我語錄

在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宣稱,被猶太人殺害的主耶穌復活了,而且他才是默西亞,於是遭受猶太人的排斥,並大肆地迫害基督徒,當時有一個法利塞人,名叫加瑪里耳(Gamaliel)的「辣比」,他是掃祿的師父,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並闡述對於當時基督徒的處置原則,記錄在宗徒大事錄之中,當時人們說:「我們不是應該要除掉基督徒嗎?」他則很明智地說:「不要管這些人,由他們去吧!如果他們不是由天主來的,他們自然會消逝,但是,若是他們是從天主來的,恐怕我們反而成了與天主作對的人了。」(宗5:34-39)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原則,總是有一些事情,在持續不斷地發生,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為何不就不要理他們呢?再看接下來會怎麼樣,我們想一下,那些自稱為見過異象,或是聽到了甚麼話、看見了甚麼的人,之後又如何呢?甚麼都沒有,只會隨著時間逐漸消逝了,然而我們看一下這件事,根據加瑪里耳的原則:「如果我們反對這件事,真有可能我們是在與天主作對。」

加瑪里耳原則充滿了智慧,因為除了聖人以外,沒有人可以直接領受到天主的指示或神視,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甚麼都不做了嗎?

當然不是的,因為我們都是天主手中的工具,我們要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聖化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虔誠的心奉獻自己,就能點石成金,直到天主召喚我們的那一刻。

掃祿迫害教會

掃祿在耶路撒冷,追隨加瑪里耳時,可稱為是當時班上的第一名,他研讀猶太教聖經,參與會堂中的禮儀及儀式。當他在研習古典猶太教時,雖然加瑪里耳可說是在當時,相對開明而著稱的。然而,掃祿卻反其道而行,因此成了他之後的樣子:「對我先人的傳統,充滿了熱忱。」

就在他將近二十歲時,對這位猶太狂熱分子,最大的困擾是甚麼呢?就是基督徒運動的出現,確實是的,怎麼不會如此呢?

他們宣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木匠,就是以色列的默西亞,這對那些虔誠地猶太教徒的期待,相互衝突。因此,掃祿以狂熱的激情為由,開始迫害初期的基督宗教團體,他們在當時,被視為一群叛教及不忠的猶太人。

在宗徒大事錄中,有一段令人膽寒的敘述,將掃祿描述為向基督徒,口吐恐嚇和兇殺之氣的人。他進入他們的住家,將他們抓起來,戴上手銬,再投入監獄。在新約中,第一次提到掃祿,是與斯德望被石頭砸死的事件,有所關聯。斯德望是第一位基督徒中的殉道者,在他被暴民用石頭砸死時,當時掃祿作為一個旁觀者,而且贊成他們的作為。

我們並不了解,耶穌所傳播的訊息,是如此的危險,而祂的門徒們,又將面臨多大的危險呢!這對當時的情況,帶來多大的威脅呢!當然至今亦然;而且,將耶穌人性化,不是一個麻煩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長久以來,一直有這樣的誘惑,就是想要將祂人性化,將祂塑造成一位良善、不會傷害人的精神形象。但是,祂仍然持續地帶著顛覆性,而且初期教會的基督徒,當然了解這一點,因為他們首當其衝,我們非常確定他們都知道,他們都將面臨殉道一途。

保祿的歸化與使命

掃祿獲得了上級的許可,要遠到大馬士革去,逮捕所有的基督徒,並解送回耶路撒冷,然而在途中,在掃祿身上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不只改變了他,也改變了全世界。

掃祿自述當時的情況說:「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甚麼迫害我﹖』」當時他回答說:「主!祢是誰?」那個聲音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甚麼。」(宗9:3-6)

位於羅馬的波波洛,這座聖母瑪利亞偉大的教堂裡(聖瑪利亞‧德‧波波洛教堂),有一幅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偉大作品「聖保祿的歸化」(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3〕這就是我們剛才描述的場景。我們看一下,圖畫中的保祿是多麼的年輕,通常我們會認為,保祿就是個禿頭,是個蓄有長鬍鬚的老頭。但是,在他歸化當時,他大概只有二十將近三十歲,就如我們在畫中所見到的。

卡拉瓦喬如何捕捉到,並且刻劃出他的強烈熱忱與激情,他身著鎧甲,原本頭上帶著有羽毛裝飾的頭盔,滾落在地,他的劍掉落一旁,看那羅馬式樣的紅色斗篷,這就是象徵著一個狂熱、全副武裝的危險份子。

正當他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然而,那道強光使他失明了,我們看他的雙手,無助地向上方揮舞著,又因為失明,而緊閉雙眼,這是一個完全失去能力的掃祿,身處於軟弱中的掃祿。

卡拉瓦喬完美地觸動了我們,在這幅畫中,描繪出對於「聖保祿的歸化」,是如此的奇特。在這幅畫的構圖中,這匹馬似乎成了最重要的角色,再看一下這匹馬的眼睛,當牠回頭看當下的情境,掃祿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甚麼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嗎?他的馬卻看得出來,這匹馬就好像清楚地了解,所發生的事,這就是這幅傑作,吸引人的地方。

掃祿身穿鎧甲、披著斗篷、戴著頭盔和寶劍,充滿著狂熱的激情,奔向大馬士革,卻被恩寵擊倒在地。但是,當他有一天,以謙遜的雙眼,回顧這個場景時,他將會完全地了解這一切。

當掃祿歸化後,成為現在的保祿,又發生了甚麼事情呢?依據我們的了解,他到了大馬士革,由其中一位門徒,名叫阿納尼亞給他付了洗。據說之後,他到了阿拉伯,再回到了大馬士革,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後,他就回到耶路撒冷,來與門徒們對話,這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呢?經過了這幾年,他到底做了甚麼事呢?

我們禁不住會這樣想,他企圖要想清楚,在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呢?他了解律法,他知道以色列,他了解這一切意涵著甚麼呢?他以十足的信心,以雷霆之勢迫害教會。

2023.08.31第三十三次線上道理課(五)

然而,在他遇到被釘死,而又復活的耶穌後,他知道必須要重整一切事情。當我們談到保祿的歸化時,會給我們錯誤的印象,好像是他從一種宗教,轉變到另一種宗教,事實上不是這樣,他是要試著去了解,如何將他所知道,有關以色列的一切事情,藉由被釘死而又復活的耶穌的光照,現在必須要重新考量及評估了。

這樣花了三年的時間,一但思考清楚了,然後,他就準備開始宣講了。就像在他之前的其他聖經人物一樣,掃祿以改掉他的名字,來表示他的身分,原本的「掃祿」現在變成了「保祿」。

保祿了解到他的使命,是要向所有的人宣告福音,不論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一樣的。他們有了一位新的君王,藉由復活的力量,耶穌完全實現了,祂所揭露的一切,也就是天主對以色列所有的許諾。

因此,耶穌也是所有邦國的光明,保祿感受到自己受耶穌基督所派遣,要將這個訊息,傳報給全世界。在宗徒大事祿的後半部,描述了保祿,瘋狂地在地中海一帶,奔走疾呼的傳教事蹟,他盡可能地告訴每一個人「耶穌是主」,當我們讀到這些令人止息的章節時,我們會被他用之不竭的精力,及奮鬥不懈地專注於人,所震撼。保祿總共寫了「十三封書信」,其中七封是保祿的親筆書信:得前、格前、格後、迦、羅、費、斐等,其餘都是以他的名字所寫的作品。

在保祿第一次出外傳教之旅,從安提約基雅到敘利亞,再搭船到塞浦路斯島,他一路宣講,從島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然後,他再乘船到了小亞細亞,並且開始傳教及建立教會,足跡遍及培爾格(Perga)、德爾貝(Derbe)、呂斯特辣(Lystra)及依科尼雍(Iconium)等地,最後他來到了小亞細亞的西北海岸,就在此地,他的傳教使命,做了決定性的轉變。

當保祿來到特洛阿(Troas),也就是特洛依(Troy)附近的地區時,他在夢中見到了一個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Macedonia),顯現給他說:「請往馬其頓去,援助我們吧!」(宗16:9)保祿受到這個啟示,就展開了短程旅行,由亞洲到希臘,天主教文化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曾說過:「雖然當時沒有任何的評論家,注意到保祿所做的短程旅行,但是事實上,這是在將近兩千年以來,其中一個最具決定性的事件。因為,這代表著基督宗教,已經來到了歐洲,因此,成了一場文化上的革命開端,最後影響了整個歐洲。」

希臘斐理伯古城的卡瓦拉

保祿來到歐洲的第一站,就是羅馬殖民地斐理伯,是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菲利浦二世(Plilip II of Macedon)所命名的,保祿很有可能,經過這條厄納齊亞大道(Via Egnatia),他一來到這裡,就開始傳福音,並且建立了小型的基督徒團體,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就如同過去,保祿所遭遇的情況一樣,也就是遭遇到了困難,最後被捕下獄。

就在那一夜,當保祿與同伴息拉,一起詠唱讚美詩時,突然發生了大地震,而且監獄的門都被打開了,獄警以為囚犯們都已經逃跑了,就拔出劍來,想要自殺,但是,保祿阻止了他,大聲喊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還都在這裡。」

獄警戰慄發抖地,俯伏在保祿和息拉面前,然後領他們出來說:「先生,我當作甚麼纔可得救?」保祿的答覆,非常簡單又不誇大說:「你信主耶穌罷!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宗16:25-31)簡單的說,這就是保祿所宣講全部福音的核心,信從一位新的君王—被釘死而後復活的基督。

之後保祿就寫下了,給斐理伯團體的書信,此書信,可說是基督徒聖傳中的瑰寶,提出了他所教導的精要概述,他寫到:「耶穌基督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而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祂,賜給了祂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斐2:6-11)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耶穌的天主性,很清楚地被證實了,祂具有天主的形體。而且祂擁有超越世上,其他所有的名號,其次我們看這個被宣認的結果,耶穌是主(Kyrios)。祂是我們無論是政治和文化領域,最終效忠的對象,當然,也包括了整個宇宙和無形的秩序。

保祿離開了斐理伯,就到了得撒洛尼(Thessalonica),而且,他馬上就進了猶太人的會堂,宣講這個好消息。在他講述完他的故事之後,有一些人被說服了,但是,其他的人卻被激怒了,並且策劃了一場暴動,使整個城市陷入暴亂,保祿的訊息,確實是計劃要將世界翻轉過來,明顯地是,因為他宣稱:「已經有了一位新的君王。」因此,形成了一個對事情,以及組織的全新方式。

如果我們對信仰的教導,經常是太了無生趣了,然而,真正基督信仰的傳報,卻是具顛覆性及爆炸性的,就像是在斐理伯發生的地震,震撼了整座監獄。

保祿為他所建立的團體寫書信,但是,他並沒有留下來管理他們,他知道他的工作,是要到普天下去傳播福音。所以,他會在建立一個教會後,可能會找出一個當地的領導者,然後繼續前行。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寫信給保祿,然後他會回復他們,回答了許多實務上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保祿的書信,充滿著實用的細節,而且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神學的內容。

致羅馬人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因為這是保祿所寫的,最長的書信,而且在神學上,也是最複雜的,就好像是一份協議。但是,這些確實是書信,一般他以口述,再由秘書來記錄,而有時候,他會在書信結尾寫到:「這是我親手寫的。」在其中一封書信,甚至寫到:「看!我字寫得多大啊?」所以好像是他在結語,實際地寫了些話。但是,秘書通常只是紀錄而已。而且這些書信,確實是寫給這些團體的真實書信。

然而他們會向眾信友宣讀嗎?當然,在早期教會是很有可能的,也就是當時人們所稱的「家庭教會」,他們會在某人的家庭聚會,招集一個小型的基督徒團體。然後由某個識字的人,當然,當時並非每個人都能識字,站起來大聲的宣讀,保祿的書信。

每當我們想到這封書信,傳遞的過程,就會感到非常感動,我們要知道,當時羅馬的郵政系統,以我們的標準來說,應該是非常的原始。雖然不是那麼糟,這應該是羅馬的道路系統,非常精良的一部分,因此,郵政系統也相當不錯。

但是,一小卷書信要送到羅馬,有那個人會想到,這封書信的到來,將會改變整個世界呢?並且將流傳到數個世紀之後,會造成了巨大的爭論嗎?沒有人會如此懷疑,但是,保祿的書信寄到羅馬教會,可能也會在某個人家中聚會宣讀。

復活

保祿傳教旅程的下一站,就是雅典(Athens),他來到了阿勒約帕哥(Areopagus),這是古時雅典的最高法院,一個可以公開辯論及談話的地方,保祿在此所發表的演講,提供我們一個機會,探索他所教導的中心主題,那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了。」

保祿一開始,就讚美雅典人的宗教觀,因為他看到了許多的寺廟及祭壇,然後,他提到了一座特別祭壇,好吸引他們的注意,這個神壇,是為獻給一位「未識之神。」

這位神的本質,對雅典的哲學家及神祕主義者來說,是他們所不了解的,因此,成了保祿在這次宣講的主題:「真正的神,是一位創造宇宙及其中萬物的天主,既是天地的主宰,就不住人手所建的殿宇,更不是由人藉著藝術的發想,及人所想像出來的形象。」(宗17:22-25)

我們應該知道,當時保祿是站在帕特農(Parthenon)神廟裡,說這些話的,這裡是古時候,最令人驚嘆的宗教聖地,裡面供奉著一座巨大的雅典娜(Athena)雕像,保祿很明顯地是在這裡挑釁。

然後他開始談論到,這位真神:「因為祂已定了一個日期,要由祂所立定的人,按正義審判天下,祂為給眾人,一個可信的憑據,就叫這人從死者中復活了。」(宗17:31)這句話的核心意義是:「耶穌由死者中復活了。」證明了祂是默西亞的宣認,因此,這就是保祿所聲稱的:「耶穌是主(Jesus Kyrios)」及世界的審判者的基礎。當博學的辯論家,阿勒約帕哥(Areopagus)聽到這個論點,有的譏笑他,而有的卻說:「關於這事,我們後來再聽你罷!」(宗17:32)

如果那些對這樣的論點有興趣的人,再多聽一些,他們會聽到些甚麼呢?當然,在當時這些思想家中,對於在人死後,會是甚麼樣的情況,有許多的看法,保祿肯定是對他們所有的觀點,也非常了解。但是,他所傳達出來的復活訊息,是與他們完全不同的。

2023.09.07第三十四次線上道理課(六)

他並沒有說,耶穌去了陰府(Sheol),或是祂依然與天主在一起,他也沒有說出,在他內心微小的希望,也就是有一天,耶穌將要與諸聖一同復活,他非常確定沒說到,耶穌的靈魂,已經脫離了祂的肉體。他只是申明了,這位被釘死的納匝肋人耶穌,從死人中復活了,現在祂以一種轉變後的肉體而存在著。

保祿在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闡述了這一項基本教導,保祿很可能就是在,古時候格林多的祭壇,以此作為演講者,發表言論的講台,目前這個遺址,仍然存在著。「朝聖」的意義,不止於觀光、欣賞美景、堅定信仰、補贖、悔改、重新開始。

保祿從這裡,開始他的講道,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到他,大聲地對格林多人宣講:「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格前15:3-4)

現在我們看一看,保祿如何地指明這件事:「祂顯現給刻法(伯多祿),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格前15:5-8)

這完全不像是某個「推銷」,一種抽象的哲學,或是神話的論述。保祿非常清楚地指出,耶穌確實地顯現給了那些人,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願意,你們也可以去向他們確認一下。」

耶穌的復活,對保祿有多麼重要呢?我們一起來讀格林多人前書的15章:「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那麼,那些在基督內死了的人,就喪亡了。如果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格前15:17-19)

我們所敬拜的,是一位被釘死的神,意思是說,我們如今在帕特農神廟,而人們所敬拜的,是古希臘的眾神,或是那些偉大的人物。然而,真正的神,卻是使自己,以這位三十歲的男人,呈現在人面前,死於耶路撒冷城外,的一項殘酷刑具上,祂口中吶喊著:「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何捨棄我?」(瑪27:46)而我們要說:「確實是如此!」這就是保祿所要傳達的訊息。

保祿說:「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換句話說:「我所述說的一切,一定會惹怒所有的人,沒有人會接受他。」一個三十歲的男人,在恐怖的刑具上奄奄一息,卻說出:「我的天主,祢為何捨棄我?」

因為祂就是天主,祂就是真正的天主,因此,天主明確地被顯示出,這張臉龐富有愛及同情心。而且是在祂被捨棄,面對死亡的時候,這就是基督宗教所具有的「爆炸性」

所以天主並沒有讓尤利烏斯.凱撒、查理曼大帝及成吉思汗,從死人中復活,而祂使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了。主耶穌出生的時代是中國王莽篡漢的時代因此,這一點是與所有的偉人都不一樣的,所以,真的天主在此明確地被顯示出來了,這就是保祿的宣講,所具有的「爆炸性」。〔1〕

偕同基督

有一次保祿旅居在格林多時,他寫了一封偉大的書信,致羅馬人書,這一封信的基本主題就是「偕同基督」,我們已經提過了,我們要完全地了解保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在基督內」,這句話的全部意思,在這篇書信中,一直反覆地被提出來,它好像是指法國人所說的:「participation mystique-神秘地參與」,意思是:進入某一種力量。為保祿而言,復活的基督,是一種能量,是一種力場,或者用他所喜歡一個詞:大能(Dunamis),這個想法,就是要我們進入這個大能。

這就是聖保祿的主要想法,藉由這樣神秘地「偕同基督」,使我們得以歸正,獲得了成義,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保祿而言,首先總是「信德」我們因信德而成義。信德的意思是信任及信心,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基督的大能。

保祿了解我們的問題,起於缺乏信德,我們回憶一下,創世紀的最開始。我們發現亞當及厄娃,摘下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他們想要攫取神性,使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核心,這樣的結果,卻是讓自我的萎縮,在自我的束縛中,我們開始生活在狹窄的靈魂,非常狹小的空間裡。

甚麼是「信德」?信德是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一個超越我們,無限延伸的「大能者」。因此,靈性的冒險,是一項邀請,這為保祿而言,就是正義的起點,也就是相信基督的大能。天主教徒追隨保祿,談論成義的問題,然後,對成義的問題更加關注,因為這是來自於「愛」。保祿要我們完全地「偕同基督」,他要我們悠游在基督的大能與活力中,這來自於當我們相稱於祂的「愛」,的當下。

保祿對信德與愛德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項特別清楚的陳述,就出現在,他極其動人的格林多人前書,其中對保祿的靈修及神學思想,最好的總論,就在他寫給格林多人教會的第一封書信,其中的第十三章,這也是西方傳統文學的瑰寶,就是「愛的真諦」

保祿寫信給,這裡的一個基督徒團體,當時他們全神貫注於靈修生活,更特殊的表現,熱衷於舌語、推行至理名言、專注於預言。他希望將他們帶回基本的事務,所以他談論到:「愛超越所有的一切。」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的開頭,是這樣的:「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格前13:1-2)

保祿自己也會說「舌語」,他宣稱曾有上達三層天的神祕經驗,他當然會歌頌讚美信德。但是,他在此處宣稱沒有愛,這些甚麼都不是,這怎麼可能呢?這確實是真的,因為「天主是愛」,愛就是聖善的生活,而靈修最終的目的,就是在我們內,獲得這樣的生活。因此,既使擁有了聖善生活的所有附加物,而卻沒有生活的本質,事實上什麼也不是。

因此,甚麼是愛呢?愛並不是主要的一種感情或情緒,然而,藉著她會伴隨著這一切,她是為了他人,做對他有利的事,這將使我們從所秉持的自我主義的黑洞中,逃離出來,而為他人而生活。這就是為什麼保祿解釋說:「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一個懷有真愛特色的人,並不在意回報。但是,他只是單純地為了他人的好處,因此,當他遭遇阻力時,他會願意耐心地等待。

這也就是為什麼,保祿要堅持:「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13:4)真愛與怨恨毫無交集,因為願意成就別人,一旦我們了解了真愛的本質,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保祿要說:「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7) 保祿以他的觀點,為這段「愛的真諦」做了最終的結論:「愛永存不朽的。

在天堂裡,當我們完全地分享著,這份神性的生命時,「信德」就終止了,因為我們將要親眼直接地看到天主,而不只是相信了。在天堂裡,「望德」也將終止了,因為我們已經明瞭了,我們最深切的渴望。但是在天堂裡,愛德會持續存在著,因為在天堂的生命,就是「愛」。這就是為什麼,保祿在格林多人前書第13章13節說:「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這樣說來,保祿不只是對他自己的神學,做了總結,他也為基督徒生命的本質,做了結論,對於其他的事情,就都只是註解了。

因此,當有人對我們說:「我想要快樂。」或是說:「我總是不快樂。」或是「我只想要快樂。」我們會告訴他,去表現一些簡單的愛德行動吧,找一些需要幫助的小孩,然後坐下來幫助他們。為別人烤一些餅乾,然後分送出去,表現一些簡單的愛德行動,這樣就會活出神性的生命。我們就會在此時此刻,與創造宇宙的大能,處於和諧之中,這就是基督宗教。這也就是為什麼保祿要說:「其中最大的是愛。」愛在最後,仍然會存留下來的,愛將會存留,而為什麼其他的事務只是註解而已呢?這就最終的原因。〔1〕

在聖保祿的傳教過程中,也遭遇許多的挫折及危險,最後在羅馬致命。他曾在羅馬書第七章中,對於罪惡的敘述,是非常經典又貼切:「我們知道:法律是屬於神的,但我是屬血肉的,已被賣給罪惡作奴隸。因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麼:我所願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願意的,這便是承認法律是善的。

…可是,我發覺在我的肢體內,另有一條法律,與我理智所贊同的法律交戰,並把我擄去,叫我隸屬於那在我肢體內的罪惡,的法律。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感謝天主,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樣看來,我這人是以理智,去服從天主的法律,而以肉性去服從罪惡的法律。

保祿所敘述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而我們的「理智」「意志」,則經常陷於如此的爭戰之中,無論如何「理智」在追求真理,而「意志」在追求善,「意志」所決定的,以主觀而言,是我們所認為好的,但是客觀而言則不竟然,因為有天主的誡命,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不倚賴天主的恩寵,服從聖神的引導,我們是無法超越自己的軟弱的。

仰賴天主的仁慈

我們相信天主是絕對公義的,但是,更要相信「上主慈悲,寬仁大方,緩於發怒,仁愛無量。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祂所創造的萬物,仁愛慈祥。」而且「上主的諾言,信實不欺;上主的作為,聖善無比。凡跌倒的,上主必將他扶起;受委屈的,必使他直立。」聖施禮華告訴我們: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神聖父子之情」(Divine filiation)的關係上,我們相信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

聖保祿、聖奧斯定、聖方濟‧薩威及聖施禮華都有同樣的看法,也給我們很好的提醒,如果我們最後的目標是天國,在過程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為我們有益,因為,最後將指向不變的目標。因此諸事為我們而言,都有好處「Omnia in bonum!」若是如此,有主基督作我們的宗保,補贖了我們所犯的罪債,讓我們保有謙遜及痛悔的心,來補贖我們及其他人所犯的罪,為能夠獲得永生。

2023.09.21第三十五次線上道理課(七)

痛悔和謙卑的赤心-#多明我語錄

達味的概述

儘管達味是八個兄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天主卻揀選了他,之後他受撒慕爾先知傅油為王:「因為天主的看法與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

達味還很年輕未達當兵年齡,就與培肋舍特人軍隊中的巨人哥肋雅的對決,戰勝並殺死了哥肋雅,培肋舍特人軍隊因此潰散奔逃;國王撒烏爾因為嫉妒,不斷地追殺他。

達味受傅為猶大的國王後,更要與撒烏爾的兒子依市巴耳苦鬥七年之後,才被宣認為全以色列的國王。(撒上、下和列上)

達味在以色列子民心中是一位勇士,並且是偉大的君王;以色列人所期待的默西亞,就是與達味聖王一樣,戰勝群敵的勇士。

聖詠

聖詠總共有150篇,每一篇詩篇都很美,我們在彌撒中的答唱詠會誦唸或是詠唱到聖詠,相傳作者為達味聖王,因此又稱為「達味聖詠集」,但是,也有人認為,不是達味一人所著,且非同一時間完成的。據說撒烏耳在冒犯天主之後,受到天主那裏來的惡神時來擾亂他,達味會彈奏七弦琴,並詠唱聖詠來安慰國王的心神。(撒上16:15-16)

我很喜歡的其中一篇聖詠,就是聖詠五十一篇,而且對於罪人的懺悔及悔改,十分受用且發出共鳴。

達味到底犯了什麼罪?

聖詠五十一篇在前面就註明著:「作於納堂先知前來指責他與巴特舍巴犯姦之後。」(詠51:2)

達味王帶領以色列軍隊四處征戰,殺人無數,贏得了不少勝利,他在三十七歲時,也就是在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以色列,之後達味派約阿布率領他的將官和全以色列人出征;自己逐漸退居幕後指揮作戰。

達味平常沒事,就在宮殿的房頂上散步;結果有一天從房頂上看見一個女人在沐浴,這女人容貌很美,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慾望,而發生一連串的醜聞及悲劇。

他明知道巴特舍巴是赫特人烏黎雅的妻子,卻與她發生姦情,使她懷了身孕,於是想要栽贓給烏黎雅,栽贓不成就想要除掉烏黎雅,於是派他到最強悍的敵人那裏去,且讓烏黎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戰死沙場,因此,達味這樣行事,使上主大為不悅。(撒下11)

看到此處我們是否發現到,人不能得意忘形,且過於閑散,誘惑就會趁虛而入,如果意志不夠堅定,頭腦不夠清楚,就會鑄成大作。正所謂:「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古今亦然。

納堂先知的智慧

之後上主打發納堂先知去見達味;他一來到達味跟前,就對達味說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在一座城裏有兩個人,一富一貧:富的有很多牛羊;貧的,除了一隻小母羊外,什麼也沒有。

這隻小母羊是他買來餵養的,在他和他兒女身邊長大,吃他自己的食物,喝他自己杯中的飲料,睡在他的懷裏,待牠如同自己的女兒一樣。

有一個客人,來到富人那裏,他捨不得拿自己的牛羊,款待那來到他這裏的旅客,卻取了那貧窮人的母羊,來款待那到他這裏來的人。」

達味聽了故事之後,對這人所作所為勃然大怒,並向納堂說:「上主永在!作這事的人該死!並且,因為他這樣行事,捨不得自己的牛羊,他應七倍償還。」

此時的達味頭腦還算清楚,知道如何非辨善惡。可是他沒有想到納堂接著對達味說:「這人就是你!…」(撒下12:1-7)這項指證為達味而言,有如晴天霹靂。

達味認罪

於是達味對納堂說:「我得罪了上主!」納堂對達味說:「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惡,你不致於死;但因你在這事上蔑視了上主,給你生的那個孩子,必要死去。」(撒下12:13-14)接下來就是天主對達味一連串的懲罰,達味悔恨其罪且毫無怨言。

達味為了懺悔自己所犯的罪,而寫下了聖詠五十一篇:

天主,求你按照你的仁慈憐憫我,依你豐厚的慈愛,消滅我的罪惡。

求你把我的過犯洗盡,求你把我的罪惡除淨,

因為我認清了我的過犯,我的罪惡常在我的眼前。

求你以牛膝草灑我,使我皎潔,求你洗滌我,使我比雪還要白。

求你賜我聽見快慰和喜樂,使你粉碎的骨骸重新歡躍。

求你掩面別看我的罪過,求你除掉我的一切罪惡。

天主,求你給我再造一顆純潔的心,求你使我心重獲堅固的精神。

求你不要從你的面前把我拋棄,不要從我身上將你的聖神收回。

求你使我重獲你救恩的喜樂,求你以慷慨的精神來扶持我。

我主,求你開啟我的口唇,我要親口宣揚你的光榮。

因為你既然不喜悅祭獻,我獻全燔祭,你也不喜歡。

天主,我的祭獻就是這痛悔的精神,天主,你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

這是一篇發自內心深處的「懺悔之歌」,天主不會與罪惡妥協,但樂見罪人悔改,且絕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

超性的生命與恩寵

生命以不同的層次,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想要如何度日呢?是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或是表現出獸性和人性。這些事實,應該再加上天主與人分享了,祂神聖的本性,也就是指恩寵(Grace)。如此,就可以過著超性的生活,即天主將自己非常的生命,實現在人的靈魂內

「超性的生命」就好像擁有了一個新的向度,聖施禮華說:「一般人只能看到平面,他們的視界,只有兩度空間,而且緊貼著地面,當你過著超性的生命,天主要給你第三個向度:『高』,有了它就看見立體、重量及體積了。」(道路:279)

確實是如此,耶穌基督曾經說過:「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祂那裡去,並要在祂那裏,作我們的住所。」(若14:23)我們與天主的友誼,來自於恩寵,使我們的靈魂,變成了天主聖三的聖所:聖保祿這樣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是天主的宮殿,天主聖神住在你內嗎?」(格前,3:16)這就是人處於恩寵的情況下,天主則以「超性的方式臨在」於此人身上,這是有別於,天主以自然的方式,臨在於所有事物之上,而且是完全的超越於這所有的一切。(參閱第四課創造)

天主臨在於靈魂之中,恩寵和超性的美德,是天主子女行為的原則和根源,一個天主的子女,遵循著基督的教導而生活,這些教導,包括了所有人類價值的建立自然道德-而且再加予適應於,在教會內天主子女的需要,例如說:領受聖事等。超性的生命,並非單只是加諸於人類的生命,所有的活動,都應當加上超性的「印記」

簡單的說,就是在每一件事情上,察覺個人與天主的合一,也就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儒、道、釋(佛)三家均有闡述。而且盡力幫助他人,並在群聚的社會中,遵從天主的旨意,藉此,將真正而完美地,實現於所有的事物及活動中。

每一個人都參予著,個人內在的活動,例如:思想、記憶、對未來的希望。這些通常是形成個人「內心獨白」的根源,是獨樹一格或是老生常談,就要依情況而定了。天主臨在的事實,呈現在我們的靈魂,浸盈於恩寵之中,引導我們的內在生命,由喃喃自語,變成與天主的對話,這就是「祈禱」。

人本身無法掌控這種,突然發生的情況,要藉由個人的努力和依賴天主的恩寵,才能一點一滴的承受。這樣的努力,使我們在內修生活,擁有內在的奮鬥,這樣的奮鬥,是必須的。因為由於罪惡的結果,我們有了不良的傾向使我們與天主分離,就像自私、懶惰或慾望的趨勢等。

一個圓滿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需要不斷地奮鬥,而且,首先應該習慣生活在天主的恩寵之中,以避免大罪,以及在某些失去恩寵的事情中,迅速藉由和好聖事,恢復恩寵。內在的奮鬥,必須不被負面的事物所限制,幫助我們避免犯罪。這樣的奮鬥,首先要能夠看見天主的恩寵、神聖的生命與利用天主所賜予我們,各種方式如:聖事、祈禱、神修指導等,使靈魂內在得以成長。

不只如此,因為恩寵必須落實在人的本性,才能夠將他提升,其中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要努力地度「超性的生命」,並且不斷地活出人性的美德如:端莊、忠誠、堅毅、恆心、勤奮工作、公義、節制等,如此內在生活,將會表現在外在生活的行為上,這樣才能確保天主子女的尊嚴。

內在的奮鬥,不是一種趾高氣昂的行徑。在其中,人可以意識到一種恆久不斷地,重新開始的精神,如此,使我們才能夠免於幻想以為自己已經達到完美的境界,而產生的驕傲。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奮鬥,需要真正的「運動家的精神」;也就是聖施禮華所說的:「悔改是一時的事,成聖卻是一生的工作。」(道路:285)

 

  • 1天主教在線,《天主教》第五集:不可或缺的人:伯多祿,保祿及他們的福傳歷險,參考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4Tyv3R2u0&list=PLwfZddtBd1HYqpAIRB4oEusNEcIco1SOV&index=5

  • 2楊世靖,阿丕約古道「主!哪裡去」小教堂,恆毅雜誌第592期2015年12,參考網頁: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engyeecdd/592/part4/59254

  • 3卡拉瓦喬(Caravaggio),聖保祿的歸化,參考網頁: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aravaggio/caravaggio-04.ht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原罪、恩寵及悔改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haw(多明我) 的頭像
    lin.haw(多明我)

    lin.haw 林豪(Dominic Lin)blog2wp_38adce5a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