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主-救贖

作者:林豪

我們的自由來自於耶穌基督

「救贖」的意思是,因為給人付了贖金而獲得了自由,因此要贖回一個囚犯或奴隸,就是要為他付了贖金,而使他獲得自由,就如同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樣。在人類第一次跌倒後,發現自己受到罪惡所監禁了,而與天主隔離,從此以後,他們無法脫離罪惡的禁錮,也無法獲得天國的永樂。但是,由於基督是真人又是真天主,祂可以為我們的自由作補償,因為祂是天主,所以祂的犧牲與救贖是無限的。因此只要祂願意,祂確實可以補償了我們的罪過,而且再一次帶領我們與天主和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稱呼耶穌基督為「救贖者」的原因,而且祂的任務就是要救贖我們,這也可以稱之為一種解放,因為在聖經中告訴我們,基督為我們贏得了自由(格431)。祂修補了我們為觸犯天主所犯的罪,而且從中獲得了自由,賜予我們恩寵,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天主已經使我們由所有邪惡本質的罪惡中,完全地解救出來而獲得了自由。

在祂自己的一生當中,他承受了痛苦、不公義和貧窮,是為使我們知道那些肉體上的邪惡,並非最壞的邪惡,它們甚至可以說是原罪的結果,應該要盡可能的避免它們。除此之外,我們只有藉由從罪惡中被解放出來,特別是在今世,同時還有在來世,我們才能完全地超越肉體的痛苦,那些為基督的緣故,而願意接受世上的邪惡的人,例如:各種形式的痛苦及疾病,卻將這些痛苦,因此轉而成為生命中的至寶。

耶穌曾說:「我的王國不是這世界的。」(若1836)所以當他說:「我來,卻是使他們獲得生命,而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祂所說地,並不是指舒適和沒有煩惱的塵世生命,而是指永恆的生命,祂來基本上是,為使我們由所有會阻礙我們,獲得真正生命的情況下得到自由,也就是從那絕對邪惡的罪惡中,以及因為罪而受到的譴責中,解救出來。祂這樣做也賦予我們一份責任,為超越其他在世上,由於罪所造成的結果,例如:困難和不公義,或者是在他們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為了天主的緣故,而以喜樂地態度來承受它們。

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

耶穌願意以祂的生命作為代價,來賠補我們的罪,這也告訴我們由於違抗天主所犯的罪有多麼嚴重,同時也使我們瞭解,這份永恆的救恩,擁有多麼高的價值,就如聖保祿提醒我們說:「你們原是用高價買來的。」而且他又接著說,這結果應該是:「所以務必要用你們的身體,來光榮天主。」因此他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要「成聖。」

耶穌為表示愛我們到達了極至,而願意為我們犧牲自己的性命:「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一個人最多能做到的,就是付出他的性命,很明顯地,耶穌就是為了我們作這件事,祂所做的並非只是變成了人,甚至於是犧牲了祂的性命,為了救贖我們,而作了贖價,祂愛我們,同時也將自己給了我們,聖體聖血就是最珍貴的禮物。

耶穌是主

巴倫主教說:依據聖經的紀載,耶穌在祂三十歲之後,突然的開始公開講道,又在特定的一個時間點,耶穌與祂的門徒開始各處傳教,從選民預許之地,巴勒斯坦的北部,到凱撒勒亞的斐里伯地區,就是現在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附近,直到現在,這地方還能見到一座當時祭拜偶像的神廟廢墟,耶穌基督就在這個地方,問了祂的門徒很特別的問題「人們說,我是誰?」耶穌並不是問:「人們對我的教導,有甚麼樣的看法?」或是說:「別人對我的印象是如何呢?」這些都是很合理的問題,而祂卻想要知道:「人們說,我是誰?

這個問題,對於其他宗教的創始者而言,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然而他們從來都沒有對自己的跟隨者,問了同樣的問題,佛陀沒有要別人將自己作為信仰的對象,他從來沒說過,這個信仰是得自於他的功勞,他會說:「這是我所悟道的方法,而我希望你們能夠了解。」穆罕默德也不會將自己作為信仰的對象,他會說:「這是我所得到的啟示,而我想要讓你們知道。」孔子也不會說:「儒家的道理,是關於我而說的,而是說,這個道理是我所尋找到的方法。」

但是,耶穌自己怎麼說呢祂想要知道的是:「人們說,我是誰?」整部福音都圍繞在這問題上,耶穌自己的身份就是「福音」,因為整部福音中,祂的所言、所行,都是表現出「天主」,這位造物者的身份,耶穌在路加福音中提到:「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14:26)我們可以接受如果一個宗教老師這樣說:「你要愛天主,超過愛你的生命。」但是我們無法想像他會說:「你要愛我,並要超過世界上所有最珍貴的東西」〔1

作者認為,在耶穌當時保守的猶太教社會裡,大家都知道最大的誡命就是:「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12:30)或是在初期教會羅馬帝國的時代裡,只能朝拜凱撒為真神,因此如果在當時,我們明認耶穌是主及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我們就已經被宣判了死刑,我們極可能被家人、街坊鄰居及友人所告發,而被處死,在宗徒大事錄第九章所記載了,第一位殉道聖人斯德望的事蹟:「斯德望便成了第一個為基督灑下熱血的人。這樣的情況不會停止,事實上,當保祿到羅馬時,基督徒已經被認為,是十字架及反對的明顯記號:『為此』-在羅馬的猶太人對保祿說:『我們知道它到處受人反對。』」(28:22)2

作者說明,「甜密的家庭—羅馬」作者史考特.韓出生於虔誠的長老宗家庭,而且是一位牧師,他畢業於賓州葛若市大學,主修誓反教神學,對誓反教的神學理論十分清楚。而且,深植於他內心的神聖使命,就是要「拯救可憐苦難的天主教友們,能夠棄暗投明」,因此,他非常積極地致力於這項志業。

然而,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凡事必要追根究底,一定要分析透徹清楚,才願罷休。聖神也就藉著他真誠追求真理的熱望,無論在他處於任何困難情況下,都能引領他走向光明。〔3〕最後他在不顧及在誓反教環境的壓力下,皈依了天主教,現在他是一位天主教平信徒神學家,作家以及教授,擁有六個子女,全家都成為了虔誠的天主教徒。

作者的代子高先生,他的全家都是佛教徒,家裡只有他一個人領洗,他的祖父在清末民初時,是指南宮管理人,所以他的皈依過程,亦具有些傳奇性,並且為他帶來挑戰,現在他也將自己的信仰,分享給他的家人與朋友們。我想每一位成年人皈依的過程,都有一段或心酸或甜美的故事,因為我們向主耶穌,作出了我們的決定,那就是要一輩子跟隨祂。

巴倫主教說:在福音中耶穌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在祂身邊的人馬上質問說:「這人以為自己是誰,只有天主能夠赦罪」重點來了,耶穌迫使人們作出選擇,這是其他宗教的創始者,從來都沒有作過的事,祂說:「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為什麼呢?若是祂宣認自己就是那一位「默西亞」-救世主,那麼我們就必須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祂,如果祂就是天主,祂就是必須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如果祂不是所要宣認的那位,那麼祂確實不是個好人,而是個騙子,是一個危險人物,是一個引導人們誤入歧途的狂熱分子。然而,耶穌與其他的宗教創始者不同,祂強迫我們要作出決定。

在馬爾谷福音第十章,有一段很不尋常的敘述,很少人對這一段話作評論,耶穌與祂的門徒正從北部的加里肋亞走過來,要到南部的耶路撒冷去,馬爾谷紀錄說:「那時,他們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門徒前頭走,他們都驚奇,跟隨的人也都害怕。」(10:32)這一段話雖然不起眼,但是很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其中一個人,會對這位宗教老師感覺到好奇,另一個人也許為這位宗教領袖所折服,但是,為什麼會既驚奇而又害怕?1

作者認為,由這裏我們就要回想起舊約的內容,雅威與以色列子民所訂的「盟約」(20:1-17)簡單的說就是:要他們朝拜唯一的真天主「雅威」,這樣以色列子民就會得到天主的祝福;但是,不能朝拜其他的偶像,若是違反「盟約」犯罪得罪天主「雅威」,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會失去性命。

天主選擇以色列子民作為選民,是賦予他們神聖的身份與使命,就是要他們「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19:6)要將天主的真理與救恩,傳揚給所有人類,這是多麼偉大的使命啊!然而天主所賜的恩寵越多,要求的也越多,所以若是違反天主的旨意,所遭到懲罰,就會更加嚴厲,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應該引以為借鏡。〔4〕因此敬畏及恐懼,是面對天主(造物者)的兩種標準反應。

巴倫主教說:我們抓住耶穌的這項特性,我們就可以開始一窺耶穌的教導及行為,就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切,祂是天主取了血肉之軀,也就是雅威在祂的人民面前行動。

耶穌確實很奇怪,但是,我們也確實會極力反對,人們將耶穌看作是一般的普通人,例如將祂看作是古代的印度醫學詩人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他就是一位擁有心靈感悟的大師。而福音作者則寫到:「有許多的證據,證實了這件事情。」而耶穌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確實會讓人覺得很奇怪,所以當時的人,會感覺到既驚奇而又害怕,我們應該不會對狄巴克.喬布拉,感覺到既驚奇而又害怕,人們應認會為,他有自己的看法,對他人也很有幫助

但是,在福音中提到,耶穌有一次用小孩子提供的五個餅和兩條魚,讓五千個男人吃飽,這裡還未不計算女人及孩童的數目,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會讓人感覺到害怕。如果,我們過於將耶穌想成普通人,我們就將祂擁有「天主性」的向度,給遺失了,因為,主耶穌是真人也是真天主。

大家都對耶穌能夠驅逐魔鬼,對祂所行的奇蹟,治癒病人等事件,非常有興趣,甚至於祂能夠平息海上的風浪,當耶穌平息風浪之後,他們互相驚訝地問:「這人到底是誰?竟然能夠平息風浪?」我們都知道那些當時所謂的精神大師,有經師、拉比和其他有洞察力的人們,但是,耶穌的能力,遠超過他們所有的人,那麼我們再問一次:「這人到底是誰竟然能夠平息風浪?」〔1

雅威要完成四項工程

古代的以色列人,非常期盼著「雅威」的再度來到,祂的來臨,將要完成四件事情:祂要聚集並牧放祂的百姓,祂要潔淨耶路撒冷聖殿,祂要戰勝以色列的仇敵,而且祂將要在天主的國度裡為王。最讓那些初期追隨耶穌的人震驚的是,祂自己確實地以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方式,完成了前述的四件事情。

耶穌開始傳教的地方,就是祂的家鄉:加里肋亞海邊及山谷,祂傳教的主題,非常簡單而直接,就是:「天主的國,鄰近了!」這麼多世紀以來眾多學者、專家花盡心思,試圖解釋「天主的國」是甚麼意思?這個同樣的問題,對當時住在這個村莊裡的居民,他們要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他們聽了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可能會認為各民族、各支派,正在被召叫歸向天主。

我們來看一下舊約,上主都呈現出一種超凡的號召力,上主以自己的心意,來召叫選民以色列,然後再努力地運用以色列這個名字,有如磁鐵一樣,吸引並聚集其他各個民族,但是,擁有血肉之軀的「雅威-耶穌」,要如何還完成這件事呢?

祂試著與追隨者同席,在節慶的宴會上,祂會與罪人、娼妓、稅吏、病人及被寬恕者同席,祂並不只是簡單地在顯示「包容與寬恕」的美德,作為人們的榜樣,祂是雅威,祂以這樣的方式,來召叫祂的子民,這也明白地解釋了,為什麼耶穌要治癒那麼多的病人。

在耶穌的那個時代裡,身體的疾病,被視為是一種詛咒,許多情況下,病人及殘疾者都不能參加聖殿的聚會。在耶穌治癒瞎子、聾子、瘸子、癩病人時,耶穌就成了治癒祂子民創傷的雅威,而使他們重新再聚集起來。

耶穌顛覆了當時許多的社會風俗,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男人是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同女人說話的,而耶穌卻公開地在雅各伯井旁,與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對話,這是一段很美的故事;在那時候的虔誠猶太人,認為觸及死人的屍體,是會使自己不潔的,但是耶穌碰觸了,會堂長雅依洛女兒的屍體,並且使她復活了。

在耶穌的時代和現代一樣,在公開的宴席上,大家都想要爭坐上位,但是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們,要選擇坐在地位較低的位子,這些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要建立天主的國度,為聚集祂民族的各支派所做的。

潔淨上主的聖殿

耶路撒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地點之一,就在聖殿山上,現在是猶太教徒、基督徒、穆斯林教徒共同的聖地,這裡之所以這樣的神聖,是因為一千多年來,就是目前穆斯林奧瑪清真寺所在的位置,在那裡曾經矗立著,以色列的上主-雅威的宏偉聖殿,它是以色列的禮儀、宗教、文化生活的中心。〔1

作者補充,第一座耶路撒冷聖殿,是在撒羅滿為王的第四年時,他開始在摩黎雅山上所建築的聖殿,歷時7年,這座聖殿於公元前586年,為巴比倫王拿步高摧毀;在47年之後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王(Cyrus)頒旨,讓猶太人在公元前536年,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由於重建過程並不順利,第二座聖殿於公元前515年完工,歷時21年。

第二座聖殿,正如耶穌在聖經中所預言的(21:20-28),在公元70年時被羅馬大軍焚毀後,只剩下西牆的部分,公元691年,西牆成為穆斯林教奧瑪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的圍牆,聖殿原址,現在已是穆斯林教奧瑪清真寺。〔5

巴倫主教繼續說:耶穌在祂生命的巔峰時期,來到耶路撒冷聖殿,正如若望福音所敘述的:「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殿院裡,他發見了賣牛、羊、鴿子的,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給賣鴿子的人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2:13-16) 

猶太人質問耶穌,有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祂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2:19)在前述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曾經兩次建立聖殿,第一次歷時7年,第二次歷時21年,而耶穌卻要在三天之內重建起來,自然又引起一陣騷動。

我們現在很難想像當時的場景,因為在耶穌的時代,宗教、禮儀及文化,是如此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因此耶穌這樣的舉動打亂了一切,這是當時祂所能做出最激進的事情,這大概也是導致猶太人,決定要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最直接原因,那麼我們要問,祂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祂所說的話有甚麼涵義呢?為了要能完全理解耶穌所說的話,我們必須了解聖殿所蘊含的意義是甚麼?

我們再一次回想起古時候的以色列人,期待著雅威來潔淨他們的聖殿,好召叫祂的子民,以正確的方式來稱揚祂,有一個簡單卻又非常著名神修訓導:「我們會變得相似於,我們所崇拜的對象;我們讓自己符合,我們所認為最崇高的善。」天主願意祂的子民朝拜祂,這樣他們才會與祂相似。

這就是為什麼耶路撒冷聖殿,會是朝拜雅威的聖地,這對古時候的以色列子民來說,會是如此的重要,他們希望全世界的各民族,都能夠被天主所吸引,更正確地說,以色列子民希望透過正確的朝拜方式,吸引所有的人歸向天主,依撒意亞曾經說過:「上主的聖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岳,萬民都要向它湧來。」(2:2)

在舊約中,我們可以讀到,以色列子民不斷地跌倒背棄雅威,而去朝拜其他的偶像,有時候是朝拜其他周邊國家的神,有時候是對財富、權勢、民族主義、享受等偶像崇拜,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大先知們不斷地呼籲以色列子民,回頭去朝拜天主,唯一的真神,以色列子民錯誤的朝拜對象,被先知們看作是一種標記,也就是耶路撒冷聖殿衰敗的標記。

厄則克耳先知在神視中看見,上主的光榮已經離開了祂的聖殿,但是,直到將來聖殿被潔淨之後,上主的光榮將要重新回到聖殿內,到了那個時刻,將有泉水由聖殿的右側流出,為了能夠更新世界。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去理解,耶穌的話語中所蘊含的奧秘,以及祂潔淨聖殿的行為,當耶穌闡述自己的時候說:「這裡有比聖殿更大的。」(12:6)祂在指自己,將要成為新的朝拜之所,正如聖殿能夠使人的人性與天主的神性在此相遇。

當祂在清理聖殿時,祂不是單純地好像60年代的激進份子一樣,只在咒罵當時的政府機關,祂是在宣告對舊聖殿朝拜方式的審判,並且將祂自己建立為新的朝拜之所,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指出在拆毀舊聖殿之後,三天內,祂要將它重建起來。(2:19)祂是將自己的身體,視為朝拜之所。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羅馬士兵用長矛刺穿了祂右側的肋旁,立刻祂的血和水由肋旁流出,這個景象完全實現了,厄則克耳先知的預言,當雅威的榮耀重回聖殿時,泉水由聖殿的右側流出,以更新世界。

也許我們需要明白的重點,就是耶穌自己就是新的聖殿,因為祂曾經說過:「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2:19)這裡所指的聖殿,就耶穌自己的身體,所以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現在成為了教會之主,保留了正確的朝拜方式,是由耶穌自己來潔淨的,教會是在祂內的,教會也分享了耶穌的權柄。

在教會的聖事及聖人中,在教會的基本結構中,教會保持了本身的純正,同時也是真正朝拜天主的地方。但是,教會也是由罪人所組成的,所以經過了幾十個世紀,我們也可以看到,教會非常不光彩的一面,有許多腐敗與負面的事物,聖保祿宗徒說:但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4:7)

而這個寶貝就是耶穌,也就是新的聖殿,裡面包含著:聖事、禮儀,聖人等寶藏。但是,這些寶藏保存在這個脆弱易碎的容器當中,正因為如此,腐敗就乘虛而入,所以這座聖殿,總是隨時需要被潔淨的,而基督偕同教會,正是藉著祂,才能夠使聖殿潔淨如初。

達味戰士

在舊約中,有一段令人回味無窮的紀載,將上主描述成一位戰士,雅威為以色列人擊敗仇敵,盡管如此,以色列並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事實上恰好相反,在以色列的歷史當中,他們被埃及人所奴役,被培肋舍特人所攻打,被亞述及巴比倫帝國所放逐,被希臘及羅馬帝國所攻佔。

因此以色列人,從那時起就開始期盼著,有一天上主絕對會幫助以色列人,擊敗他們的仇敵,並再度使以色列成為世界強國。所以我們不應覺得奇怪,當耶穌來到這世界上,以天主的身份說話行事,而祂是來戰鬥的,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

但是,耶穌真的是一位奇怪的戰士,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位戰士-耶穌,是在白冷的馬廄中,現在耶穌誕生的地點,已經矗立著「耶穌聖誕堂」,耶穌聖誕的故事,並不只是在孩子枕邊說說的溫馨故事而已,其中包含著這位耶穌戰士的戰鬥動機,祂的到來是為了要戰鬥,英國的大作家C.S.路易斯,他曾說過:「耶穌基督以這樣不起眼的方式,悄悄地來到世界上,那是因為,祂想要悄悄地由敵人後方進行攻擊。」

我們由路加福音中,讀到耶穌誕生的情景,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戰士清楚的意圖,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透過當時最有權勢的兩個人物:「季黎諾作敘利亞的總督,凱撒奧古斯都為羅馬的皇帝時,出了一道上諭,叫天下的人都要登記。」季黎諾及凱撒奧古斯,都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這正是古時偉大詩歌及故事的開端。

在故事的開始,都會引述當時在上位及有權勢的人物,但是,聖路加卻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說:我記錄這些故事,並不是關於這兩個人物,而是關於正在趕路的一對夫妻,他們正從奧古斯都帝國,塵土飛揚的一個驛站趕到另一個驛站,瑪利亞及若瑟正趕往白冷城去,一個關於兩位君王的故事,就此展開了。羅馬的皇帝凱撒奧古斯都,以及剛誕生、真正的君王,耶穌基督。

據說,瑪利亞及若瑟來到白冷這個地方,旅店都爆滿了,那裏沒有他們可容身的地方,因此耶穌誕生在一個山洞裡,一個馬廄裡,牲畜們圍繞在祂的周圍,那麼,誰是在那個時代,受到最佳保護的人物呢?肯定是凱撒奧古斯都,然而剛誕生、真正的君王,卻沒有受到任何的保護。

我們想像一下,剛出生的嬰孩,脆弱的無法抬起祂的小腦袋,而被包裹在襁褓當中,我們能想像到比這樣更脆弱、而暴露祂弱點的景象嗎?誰是當時最有權力的人呢?當然是羅馬的凱撒奧古斯都。然而,剛誕生的君王、真正的君王,以人世間的角度來看,沒有一點權力,只是一個願意被襁褓包裹的嬰孩,因為「愛」,而使祂變得脆弱。

誰又是當時生活最優渥的人呢?肯定又是凱撒奧古斯都,他只要輕彈他的手指,就能獲得他所需要的任何感官享受,而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認為這是優質生活的關鍵,但是,這位剛誕生的君王、真正的君王,不是要來飽享餵養的,祂是要來成為餵養眾人的食糧,祂就出現在餵食動物的馬槽中。

接著故事敘述了另一個細節,有一位天使顯現給牧羊人,而當時這些牧羊人,正在白冷附近的山上看守羊群,我們別以為天使的出現,是意味著某種浪漫的氣息,在聖經中紀錄著,人們見到天使時通常的反應是「恐懼」。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想像,這種超自然的力量,突然顯現在這個世界上,「恐懼」的反應也是自然的。

「天使報告了一個大喜訊」福音是這樣的敘述著:「與這個天使一同出現的,還有一大隊的天軍」我們通常翻譯「Stratias」這個字為「眾多」,但是,這個字真正的意思是「軍隊」,在英文中「Strategy(策略),而「Strategic(策略性的)就是從這個字衍生出來的,「與這個天使一同出現的,還有一大隊的天軍。」在當時,誰擁有最大規模的軍隊?凱撒奧古斯都,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統治整個羅馬帝國。

我們來看一下路加是怎麼說的,凱撒奧古斯都的軍隊與剛誕生的君王的軍隊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這一龐大的天使大軍,不是用於對付屬於這個世界上,那些脆弱的武器而戰鬥的,祂們以勇氣、正義來戰鬥,而非用暴力的手段,剛誕生的君王,才是擁有這更強大軍隊的君王。

依撒意亞先知寫過這段話:「當默西亞來臨時,就像雅威在萬民眼前顯露了自己的聖臂。」(52:10)這意思是,祂挽起了祂的衣袖,伸出祂將要征服世界的有力臂膀。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細節,雅威的聖臂,就是這個耶穌嬰孩,露在襁褓外面的小手臂,誰能料想得到,上主的大能竟以這樣的方式出現的?但是,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呢!這場戰鬥關係著這兩位君王,一直到十字架上,這場戰役才算真正的打完,那個十字架,代表著這位剛誕生的君王的時代來臨了,也就是在那裡,才將是耶穌的最後一戰。

在聖經中的一部份詩篇,以如此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來描述天主,描述著「天主是愛」,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訊息,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訊息,天主應該是強而有力的,主宰萬物的,審判一切的,這才是理所當然的說法;但是,「天主是愛」因此而空虛自己,天主卻是以一個嬰孩的形象,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就基督信仰的恩典與動人之處,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們,清楚地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對這項奧秘動人與矛盾之處,充滿著某一種喜悅。

解決以色列的仇敵

就在聖枝主日當天,耶穌進入了聖城,群眾都向祂高呼,稱祂為:「達味之子」,祂就像達味時代的戰士,那樣地進入了聖城。然後,正如我們在聖經中所讀到的,祂進入了聖殿,並且在那裏開始了戰鬥,隨著聖週的展開,看起來似乎就和一開始一樣,所有的勢力都起來反對祂,就如同祂出生時的那一刻開始一樣,全部都一起出來,全力地與祂正面交鋒。

在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殿,正是被建立在,耶穌當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也是當時埋葬祂的地方。因此,在那裡紀念並保護著,耶穌身為戰士的最後戰場,那是他最後奮力一搏的地方。當我們閱讀到福音中的緊湊紋理時,聲情並茂地描寫著,我們會看到,人類各種形式的失序作為,都表現無遺。耶穌被仇視、被否認、被出賣、被暴力對待、被愚弄、被不公義地審判、被無比殘酷地處決,就好像人類所有的黑暗面,都爭先恐後地起來與祂作戰了。

而在各耳各達山上,祂親自經歷了自己的最後一戰,但是,祂並沒有以更大的暴力,來回應這一切,相反地祂允許這些黑暗面,反覆地衝擊著祂,祂獨自承擔了整個世界的罪過,而且祂這樣說:「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23:34)

就好像在十字架上,耶穌終止了那些嚴重的對峙-暴力與以暴制暴,仇恨與報復,那些在起初,就一直困擾人類的黑暗面,就好像天主接納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並且用這十字苦架,打破了那些似乎是無止無休的醜惡循環。耶穌滌除了世上所有的罪過,這就是祂如何戰鬥的方式。

甚麼事情,能夠阻止我們說:「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失敗的革命家,一個鼓舞人心的理想主義者。」但是,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說過:「被歷史的巨輪,所輾壓過去。」這樣能阻止我們這麼說,這就是那個確鑿的事實,那個令人不安的事實-耶穌復活了

新約學者N.T.萊特說:「單純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根本不可能把基督宗教的出現,解釋為只是一場運動,如果完全撇開基督的復活,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想要最清晰地論證,這個人並不是以色列的默西亞,那麼祂死在以色列的敵人手中,就是最有力的證據。我們都知道,默西亞應該要召集各支派,祂應該要帶領以色列戰勝敵人的。因此,最可能的清楚證據,又能夠說明這個人,不是默西亞的證據,就是祂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實。

在公元132年巴克巴帶領以色列人革命,很多猶太人都說他是默西亞,他們還鑄造了錢幣紀念「巴克巴元年」。但是,他所領導的革命,最後失敗了,且被羅馬人判處了死刑,至此之後,再也沒有人認為他是默西亞了。

然而,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們明確地宣認,耶穌就是默西亞,聖保祿說:「耶穌基督、耶穌基督!」用希臘文來說,就是Yeshua Mashiach,耶穌,默西亞,初期教會的宗徒們,都為此而致命,他們走到地極,為宣揚耶穌就是猶太人的默西亞,以及這位救世主的訊息。如果耶穌真的從死人中復活了?這一切都不是事實,我們該如何解釋,初期宗徒們所作的這一切。

有太多當代的學者試圖解釋,以便掩蓋耶穌復活的事實,他們說:「那只是個神話、只是個傳說、只是個象徵,那是耶穌的事業,被繼承下來的記號,象徵著祂是一位偉大的人物,現在與天主生活在一起而已。」我們試想一下,在第一世紀的人們,怎麼可能編造出這樣的事情呢?這些想法根本沒有說服力,我們可以想像,聖保祿長途跋涉到了格林多,然後對人們說:「我想要對大家講一個有關死人的事,祂…很有啟發性。」怎麼可能有人會裡他,相反地聖保祿在格林多,一次又一次地講到:Anastasis, Anastasis!復活,復活!」這是初期基督徒,所傳揚的第一個重大的訊息。

在福音中告訴我們,復活的耶穌向門徒們顯現了,就在他們所住房屋的樓上房間內,祂作了兩件事,首先祂展示了祂的五傷,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世界,所作出的一切罪惡,但是,祂接著說:Shalom,平安!」這份平安,是這個世界所無法給予的,「天主的愛」可以戰勝我們最大的敵人,那就是罪惡及死亡

這就是為什麼,聖保祿遭遇到復活的基督後說:「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崇高或是深遠的勢力,或是其他任何的受造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8:38-39)聖保祿為什麼會知道這一切?因為,我們釘死了天主,但是,天主卻又帶著寬恕的愛,回來了

當我們在聖枝主日看到,在教會拉丁禮儀中的進堂遊行儀式,主禮者是這座教堂的一位主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座教堂是耶路撒冷基督徒信仰的起源,他們就像一支軍隊,整齊地向前邁進,走進這座寧靜的教堂中。

耶穌戰士在祂的戰鬥中,獲得了勝利,但是,那是一場與罪惡和死亡的奮戰,因此,這樣的遊行是非常優美而適切的,也就是我們如同軍隊一樣地邁步前進,但是,這並不是原有的習俗,這是代表我們在這個地方,獲得勝利的全新戰鬥方式。

我們特別喜歡,耶穌這種戰士的形象,因為祂是一個奇怪的戰士,祂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戰士,與眾人的想像完全不一樣。但是,祂確實是為了戰鬥而來,祂來是為了打擊罪惡、暴力及仇恨,一個重大的啟示就是,祂以十字架作為武器,祂還曾與總督比拉多,進行言語上的交鋒,而我們在之前所看到的是,耶穌與羅馬君王,進行了相互的交鋒,最後比拉多以為他自己贏了,但事實上比拉多是戰敗了,他輸給了十字架,並且這個消息,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揚,一直到任何的地方,都矗立起十字架。

為什麼我們要舉揚十字架呢?在第一世紀,如果我們舉揚十字架,大家會認為,我們的腦袋一定出了問題,認為我們是一個瘋子,我們所舉起的是,當時如此殘酷的刑具。但是,這就是一種諷刺,就像是將一塊磚頭,砸在別人臉上一樣,是一種嘲諷、譏諷,就像是在說:你以為這樣會嚇到我們嗎?你以為我們怕它嗎?」當時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害怕十字架,那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最可怕的刑具,而我們卻說:我不害怕它,因為天主已經征服了它!

猶如天主統治萬邦

在復活的光照下,初期基督徒了解到,一個新的國度已經建立了,他們繼而意識到自己的任務,就是要將這個事實,傳揚給全世界,在今天如果某人有一個重要的消息,他會盡其所能地廣為宣揚,他可能會在北京、上海、紐約、洛杉磯或是倫敦開始宣傳,耶穌的第一批信徒們也是如此,所以他們來到了羅馬。

在羅馬廣場矗立著提圖斯(Titus)凱旋門,這是一座紀念碑,為紀念在公元70年,羅馬軍團摧毀了耶路撒冷,我們可以看到凱旋門內側,有一組羅馬士兵的浮雕,他們拿著聖殿的大燭台,那些士兵及建造凱旋門的工匠們,大概會這樣想著:「猶太人的宗教就此結束了,以色列的天主也這樣地結束了。」

就在這一刻,有一個極大的諷刺就是,伯多祿、保祿及他們的基督徒同伴們,來到了羅馬,以色列的天主,以耶穌的形象來到了羅馬,並從羅馬開始傳到全世界。

當聖保祿與復活的基督相遇時,他立刻地明白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他要在所有的書信中多次的提到:Jesus Kyrios,耶穌是主。」對現代的我們而言,這是平淡無奇的說法。但是,在耶穌的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充滿著挑戰的文字,因為當時的人都高喊著:Caesar Kyrios,凱撒是主。」凱撒才是他們最終效忠的對象,而聖保祿不得不向世界宣稱:「不,不是凱撒,Jesus Kyrios,耶穌是主。」

在加庇多山的山腰,正是聖馬爾谷居住的地方,馬爾谷大約在公元70年完成了第一部福音,這部福音完成的時間,是在他的朋友-伯多祿及保祿被殘酷處死之後的幾年,馬爾谷在這部福音的開頭這樣寫著:「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1:1)再一次這對我們而言,是平淡無奇的,但是,這也是一些挑戰的話語「Euangelion!」,他使用了希臘文,意思是:「好消息。」是一種用來描述輝煌勝利的詞彙,當凱撒贏得了一場戰役時,他會派遣使者去報告勝利的訊息,就是用這個字「Euangelion!:「這是有關勝利的好消息。」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馬爾谷到底在說甚麼,而且,這樣的說法是很有顛覆性的,這個好消息和凱撒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關於一個被凱撒處死的人,一個天主從死者中復活的人,這個好消息就是有關耶穌基督,他更進一步的稱呼耶穌為:Ho hios tou theou,天主之子!」這可是一個至尊的稱號,凱撒說自己是神的兒子,馬爾谷說:「凱撒不是,基督才是!」我們想像一下,他身處於野獸之腹,生活在這個處死他同伴的帝國中心,而他說出如此顛覆、具有革命性的話語,真實地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20054月教宗本篤十六世當選教宗時,他走出了聖伯多祿大殿的前廊,他的身邊圍繞著是剛完成選舉的樞機們,許多的攝影機拍下了一張表情凝重的臉,那就是芝加哥的樞機主教方濟各.喬治(Francis Eugene George)的臉,當這位樞機回到芝加哥,有記者問他說:「當你在聖伯多祿大殿長廊,向外望的那個時候!當時你在想甚麼?」他這樣說:「我凝視著馬克西穆斯競技場,帕拉蒂尼山,那些曾被羅馬統治過的地方,那些基督徒受到迫害,眾人鄙視基督徒的地方,而我在想,那些人的繼承人在那裡?凱撒的繼承人在那裡?馬可.奧里略的繼承人在那裡?最後我想到:『誰又會在乎他們呢?』但是,你如果想要看看伯多祿的繼承人,他就站在我身邊呢!正在微笑著像所有人群揮手著。」

耶穌基督是主,意思是凱撒不是主,也就是說,任何凱撒的繼承人都不是主,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祂是我們真正應該效忠的對象。因此,耶穌完成了默西亞的四項任務:祂聚集了祂的子民、潔淨了聖殿、祂戰勝了以色列的仇敵、現在祂成為了列國萬邦的君王。

每次到了羅馬鬥獸場,都會使我們很感動,我們會說:「我們贏了!」這個地方,並不只是初期教會的基督徒的,而是屬於我們基督徒的。因為,這個鬥獸場是在第二世紀所建造的,而且是在後期的迫害中,基督徒們就是在這裡被殘暴地處死,但是,屬靈的事物,總是比這世界上的勢力更為強大,盡管在表面上看來,似乎並非如此。

一般人經常會說:「噢,我們可以處理它。」就像在教宗比約十二世時,他批判了史達林,而史達林就說了:比約十二世!他有多少軍隊?」當然這是莫大的諷刺,就是比約十二世的繼承人,擊敗了史達林的繼承人,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完全是依靠信仰的力量,這就是這個鬥獸場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每到聖週五,耶穌受難的日子,教宗都要在鬥獸場背著十字架,因為,十字架是羅馬力量的象徵,這樣做的意思是表示:「如果你把我們釘在十字架上(也就是說:「如果你與我們為敵。」),十字架將是我們處置你的地方。」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世俗的力量傾向於維護自己,而且是以暴力的方式威脅我們。

但是,我們用十字架作為標記,去奚落羅馬人和所有羅馬人(暴力征服者)的繼承人們,因為,就是這個十字架贏得了天主的勝利,這是一場勝利,一場非暴力、憐憫、愛和寬恕的勝利,這要比世界上任何力量,都要強大,因為,這個世界就是藉著這個力量,所創造的,天主創造世界不是出於暴力,而是在當中,所以愛總是比仇恨更為持久,更為有力量,既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是這樣,然而,這就是教會最大教導。〔1

作者非常喜歡巴倫主教所作的結論,在教會初期迫害天主教的羅馬帝國君王,現在在那裡?而天主教信仰持續到今日,仍然歷久不衰,伯多祿的繼承人,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將永遠統治天主的王國,直到主耶穌基督君王再來的那一天,感謝、讚美天主。

基督的受難與死亡

猶太人的領袖們,既使曾經看過耶穌所行的奇蹟還是不相信祂,他們因為耶穌所行的奇蹟和有許多的人跟隨祂,而產生嫉妒,於是決定要殺害祂(若,1147),他們的態度著實地證明了一件事:「對於不願意相信耶穌的人,就算是有奇蹟擺在眼前也無法使他們信服,一個人必須是自己願意相信,而且必須向天主要求信德的恩寵,才能達成對天主完全地信賴。」

他們無法對耶穌的生活漠不關心,耶穌自己曾經坦承地說:「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瑪,1230),每當基督經過的時候,沒有一顆心會無動於衷《道路,687》,不是熱愛祂就是痛恨祂,所以那些以色列的長老們,他們不相信耶穌則設法殺害祂,他們作假見證在班雀比拉多面前控告祂,他是當時羅馬巴勒斯坦省的行政官。

在祂將自己交付給死亡之前,吾主願意以最後的晚餐與門徒們當作告別儀式,聖若望說明了當時的情景:「耶穌知道祂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祂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131)在一個簡單而隆重的情況下,基督建立了聖體聖事,這是一份永恆不滅的犧牲,而且將祂自己呈獻給人類,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更詳細的討論有關聖體聖事,這也是基督真實地臨在於餅酒之中的聖事。

吾主可以做到完全免於他人對自己的誣告,就像祂曾經在許多情況下,都能脫離險境一樣,就如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曾經宣稱:「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力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若,1018)雖然如此祂卻讓自己被人像囚犯一樣的逮捕、被無理地對待被鞭打、而且被人中傷和誣告祂沒有拒絕只保持沈默,此時正是祂以苦難為使我們能夠得救的時刻

在面對明顯地不公正審判後猶太人的首領們終於將吾主判定了釘在十字架上的死罪,定罪之後祂遭到嚴酷地鞭打,而且強迫祂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走向祂將要被處決的地方-加爾瓦略山,就位於耶路撒冷的城牆外,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祂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陪伴著祂聖母和她的聖子同樣承受了無限的痛苦,當時只有一些聖婦和唯一的門徒聖若望也陪伴著祂,其他的門徒因為害怕被認出是耶穌的門徒而都逃跑了

當耶穌被高懸在十字架上時,原諒了那些釘死祂的人們,就在那時祂將祂的母親託付給人類,成為全人類的母親,接著祂大喊一聲:「完成了!」就在那個時候,祂滿全了古代所有先知的預言(詠,21),最後交付了祂的靈魂。

死在十字架上的是耶穌基督的人性,因為祂是天主所以祂不會死,有許多人可以作證祂的肉體安放在墓穴裡,而且墓穴外還有羅馬眾多軍隊守衛著,此時祂的靈魂來到了過去已亡所有正直靈魂的處所,他們正期待著基督的救贖,基督就此為他們開啟了天國之門。

復活和上升天國

在祂過世的第三天就如祂所重複地預言祂依賴自己的力量從死亡中復活了,而且顯現給那些看守墓穴的人們,這也充分地證明了祂的天主性,耶穌復活地奇蹟正是我們信仰的基礎,絕非是由宗徒們所捏造出來的,而且是一件千真萬確地事實,可以由歷史的見證得到證明,吾主將無數充分而又清楚地證據,留給任何願意打開心胸面對真理和那些已準備好接受信仰的人們。

耶穌經過了四十天,顯現給宗徒和許多的門徒,有一次祂在超過五百多人的聚會時顯現,祂給他們一份任務,就是將祂所說的道理,以及將祂為愛人所立各種聖事,所賦予它們的各種恩寵,傳揚到全世界。祂立伯多祿為教會的領袖,也是第一任的教宗,在他之下所有的宗徒們都是第一任主教。

基督的痛苦、祂的受難和死亡,充分地賠補了所有人在任何時刻所犯的罪,這並非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自動地得救,而是每個人要以自己所做的善工來分享它們,尤其是在聖事之中,在後面的章節我們也會繼續探討。

再經過了四十天之後,耶穌就升天了,這也是同樣依賴祂自己的力量而達成地,而且是在所有宗徒及門徒們面前所完成,當時地情景是祂真實的肉體及靈魂一同升了天,就好像祂也同樣地臨在於聖體內,隱藏在麵餅與酒的形體下,這也是意味著基督信徒所追隨地不只是道理而已,而是活生生的人-耶穌基督

基督並非是已經過去的一個人物,祂並非消失在歷史中的記憶而已祂是活生生地,就如聖保祿所說地:『耶穌基督是昨天、今天是的而且永遠都是一樣的。』」《道路,584》就如祂在升天之前所說地:「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痛苦與犧牲的意義

聖奧斯定曾說:「吾主的受難足以完全鑄造出我們生活的典範。」如果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模範,願意接受如此的痛苦,自稱為真正基督徒的我們,怎麼能有要逃避痛苦的想法,而追求生活中的享受呢?

對於那些沒有信仰的人,痛苦是一件無法解釋的事實,而且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去除它們,然而這些對我們而言都充滿了許多正面的意義,這項重大的意義,就是要效法耶穌基督,為顯示出我們完全與祂認同,在我們讀《道路》時聖施禮華曾說:「我要告訴你們,哪些才是人們在世上的珍寶呢!所以你不可以忽視它們,那就是:飢餓、口渴、酷熱、寒冷、疼痛、污辱、貧窮、孤獨、被負賣、被毀謗、被監禁等。」《道路,194

有時候痛苦會意外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家人的過世、生病),天主允許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痛苦,而是要我們自願地接受它們而且奉獻給祂,就如同基督在祂受難時所擁有的意向一樣,我們將它們當作奉獻,為了我們所犯的罪,以及原本需要承受更多應有處罰的補償,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獲得永遠的救恩救贖整個世界的奉獻,為此我們可以藉由痛苦與基督一同完成救贖的工作,我們可以與基督一樣成為「救贖者」,如同我們天上的母親,在其聖子被釘在十字架時,當時她在耶穌的腳下一樣,她將所承受極度地痛苦,當作了最崇高的奉獻。

如果我們既使是在追隨基督的道路上沒有遭遇痛苦,但是追隨基督總是會帶來犧牲,因為:「沒有徒弟勝過師父的。」(瑪,1024)祂自己也這樣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要善度基督徒的生活絕不應當有消極的念頭想要遠離至加爾瓦略山上的途徑。

雖然如此這並不是一條令人沮喪的路,當你將犧牲奉獻給天主時就會找到幸福和喜樂,既使是在此生或是在將要來臨的生命中亦然,「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1625

追隨耶穌基督是為回應祂為了我們的利益,所做的自我犧牲,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用心地讀聖施禮華在《道路》中所告訴我們的話:「基督為你而死,而你….應當為基督作什麼呢?」《道路,299》我們的回應要是完全的奉獻,「耶穌從來不要」『部分』的犧牲,祂要的是全部。」《道路,155》有時候這些奉獻應當像宗徒們所做的一樣,他們為了吾主放棄了所有的一切而且跟隨了祂(瑪,420~22),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回應了基督,耶穌基督曾經答應,他們將要獲得在世上所做犧牲的百倍賞報和在天國獲享永生。(瑪,1929

如果我們追隨了基督,應當知道最重要的是:「在開始走這條路時,是帶著一份信賴聖母瑪利亞的愛,然而到了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地被耶穌的愛所帶領著。」(玫瑰經,註釋:「給讀者」)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將要死去時,看見了祂的母親和聖若望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妳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妳的母親!』」(若,1926~27)藉由這些話,吾主將自己的母親給了我們,當作我們的母親,因為聖若望當時正代表著我們,她在精神上是我們的母親,就像是我們的肉體來自於本性的母親一樣。

所以我們生命中的靈魂是來自於聖母瑪利亞,經過她我們領受到來自天主的所有恩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她視為自己的母親我們告訴她我們的需要、向她祈求、我們在任何時刻都依賴她,而且特別是當我們第一次要接近吾主時,或是我已經遠離吾主時,發現到在其間遭遇困難時,都投奔到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懷中,就如聖施禮華所說地:「我們時常歸向耶穌,而且我們總是轉由經過聖母瑪利亞而到達耶穌。」《道路,495

 

〔1〕  天主教在線,第一集:既驚且懼-耶穌,人性神性的合一,

參考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FH2JzTclo&list=PLwfZddtBd1HYqpAIRB4oEusNEcIco1SOV

〔2〕  費方濟神父譯者:林豪,與主密談,聖斯德望-第一位殉道者,參考網頁: https://blog.xuite.net/lin.haw/twblog/128328539

〔3〕  林豪,「甜密的家庭—羅馬」(作者:史考特.韓)(讀後心得),參考網頁: https://blog.xuite.net/lin.haw/twblog/128328648

〔4〕  林豪,舊約的天主與新約的天主是同一位天主嗎?,參考網頁:

https://blog.xuite.net/lin.haw/twblog/589284138

〔5〕  維基百科,耶路撒冷聖殿,參考網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B6%E8%B7%AF%E6%92%92%E5%86%B7%E8%81%96%E6%AE%B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haw(多明我) 的頭像
    lin.haw(多明我)

    lin.haw 林豪(Dominic Lin)blog2wp_38adce5a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