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真正的友誼與使徒工作
作者:林豪
今天讀到好友冠冠的貼文,寫到「生產前的內心傷痛」,敘述到因為友人沒有同理心,說出一些負面的話,而讓自己感傷,甚至於持續了一段時間。
她的貼文,讓我相當有感觸,我回應她:「有些時候,有些人,著實地讓我們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是,也讓我們認清楚了一些人或事,這樣的人是不能做好朋友的,所以只能保持距離,以免再受傷害!
我第一次受到傷害,是因為我沒經驗,但是,放心,我不會給他第二次機會的,因為人生苦短啊!」
真正的友誼難尋
每個人都會對挑選屬於自己的朋友,有一定的原則,孔子對益友的標準是:「友直、有諒、友多聞!」這是很好的標準。如果讓筆者來列出一些條件,應該會是:真誠、坦白、推心置腹、沒有詭詐、樂於助人…等,簡單的說,就是和天使一樣吧!其實條件應該沒有那麼苛求啦!因為當我們在訂一些標準的時候,我們也要自我反省,自己是否達到這些標準,否則才不至於被別人嫌棄呢!
尋求友誼像是一場冒險,如果我們無法坦誠地面對別人,別人如何對我們開放自己,有時候磁場或是頻率對了,就會交到真正的好朋友,當然有時候難免會遇到不對「TONE」的人,這時就必須要保持距離了,所以,在我們不同年齡層次,對朋友的選擇應該有不同的看法,剛開始可能只是看表面,一般年輕女生的擇友標準是:「高、富、帥。」但是,隨著年齡逐漸成長,會讓我們發現到,其實內涵更為重要,結交真心的朋友,應該不是以利己為出發點,而是應該以成全他人的好處為目的。
主業團監督范康仁蒙席在2019年11月1日的牧函,強調了友誼的重要性:「藉著在與天主的友誼中生活—這也是我們首先需要培養,和鞏固加強與天主的友誼,這樣你會結交到許多真心的朋友。」〔1〕意思是說,我們需要了解到,甚麼是真正的友誼,這樣我們才會因此而找到它。
耶穌的友誼
主耶穌是真人又是真天主,祂為了愛我們,而屈尊就卑來到世界上,就為了將天主的愛,面對面交給我們,我們來讀一下,監督如何談到了主耶穌的友誼:耶穌基督身為完美的人,全然地活出友誼的人性價值。在福音中,我們看到祂自年幼時,與周遭的人建立友誼。當祂僅12歲時,瑪利亞和若瑟,在從耶路撒冷返程時,以為耶穌與一群朋友和親戚在一起(參路2:44)。
之後,在祂的公開生活時期,我們見到吾主,經常去朋友和熟人的家,無論是去拜訪他們,或是一起吃頓飯:在伯多祿的家(參路4:38)、在肋未的(參路5:29)、西滿的(參路7:36)、雅依洛的(參路8:41)、匝凱的(參路19:5)等……我們也看到祂參加迦納的婚宴(參若2:1),還有一些與眾人一起朝拜的地方(參若8:2)。在其他一些場合,祂專注的在門徒們身上花些時間。(參谷3:7)
耶穌在任何場合,都善用機會建立友誼,我們經常見到祂停下腳步,花時間與一些人共處。幾分鐘的對話,便足以讓撒瑪黎雅婦人,感到自己被祂認識和理解了。也因此,她問:「莫非他就是默西亞嗎?」(參若4:29)。
厄瑪烏的門徒們,在與耶穌共行一段路,並共坐一桌後,認出了這位讓他們的心,因著祂的話而燃著熱火的朋友。(參路24:32)
吾主經常花更多時間,在祂的朋友們身上。我們在伯達尼的家如此見到。在那裡,祂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享受家庭的親密,「耶穌分享著關愛與鼓勵的話語,並以自身的友情回應他們兄妹的友誼。在伯達尼的家,與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有著多麼美妙的對話!」〔2〕
在那個家,我們也學到基督的友誼,能產生深深的信賴(參若11:21),並充滿著同理心,特別是在他們的憂傷中,陪伴他們的能力。(參若11:35)
然而,是在最後的晚餐,吾主顯現出祂最深的渴望,奉獻出祂的友情。在充滿親密感的晚餐廳中,耶穌告訴門徒們:「我稱你們為朋友」(參若15:15)。那句話也是對我們所有人所說。天主愛我們,並非只是如受造物,而是如在基督內的孩子般,祂給了我們真正的友誼。而我們藉著將自己的意志,結合於祂的、去做吾主所意願的,回應這份友誼。(參若15:14)〔1〕
由此可知,主耶穌很會交朋友,祂關心著,祂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祂不在意他們的貧、富、貴、賤或是否完美,甚至於祂的朋友,被當時的人認為是公認的罪人,然而,祂總是將自己最好的給予別人,不是金錢或物質,而是祂口中的話,因為祂就是「聖言」,就是:「道路、真理及生命。」主耶穌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友誼的人性與基督徒價值
監督的牧函內容非常豐富,他提到:友誼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人性現實—一種雙方互愛的形式,建立在相互共有的認知和溝通上。〔3〕那是一種愛的形式,指引「出自兩個方向,並為對方尋求真正的好,一種產生團結和喜樂的愛。」〔4〕因此福音說,「忠實的朋友,是無價之寶,他的高貴無法衡量。」(德6:15)
愛德將人類愛的能力,昇華到超性的程度,友誼亦是如此。「友誼是最高貴和最高等的人性情感之一,藉著天主的恩寵而淨化和轉化。」〔5〕這份情感,有時就這麼油然而生,但需要透過聯繫,和需要貢獻些許時間,才能增長。「友誼並非瞬間即逝的,而是穩固、堅定、忠誠的關係,並隨著時間逐漸發展成熟。這種情感關係使我們感到合而為一,而且是一種慷慨的愛,推動我們尋求朋友的益處。」〔6〕
天主經常利用真正的友誼,去執行祂救贖的工作。舊約中,記述著年輕時的達味,和以色列王位繼承人約納堂之間的友誼(參撒上18:4)。約納堂毫不在意與他的朋友分享他所擁有的一切(參撒上19:4)。約納堂甚至冒著可能喪失繼承權的風險,為他朋友辯護,「因為他愛達味如愛自己的性命。」(參撒上20:17)這真摯的友誼令他們都效忠於天主(參撒上20:8,42)。
「在基督徒的身上,在天主子女的身上,友誼與愛德是同樣一件事。它們是聖神的光輝,散播溫暖。」〔7〕我們更可以藉著聖奧思定對吾主的傾訴,對於基督徒而言:「真誠的友誼,僅存在於那些祢透過愛德所結合為一的。」〔8〕因此,因為愛德深淺不一,也因為個人的時間有限,友誼也會交情濃淡不一。因而人們經常談到做「很好的朋友」,或擁有一段「很好的友誼」,這不排除真正友誼存在的事實,縱使並非那麼濃厚或親密。〔1〕
由此可知,友誼是建立在「愛德」的基礎上的,在舊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真實的例證,甚至於天主也很會與人建立友誼,例如:聖祖們、梅瑟、諸聖王、民長、眾先知等,天主與他們的友誼又是建立在深厚的「信德」之上。
筆者很喜歡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對天主的描述是這樣的:「熙雍說:『上主離棄了我,吾主忘掉了我。』婦女豈能忘掉吃她奶的嬰兒嗎?他會不愛親生的兒子嗎?縱然有母親忘掉自己的孩子,我也不會忘記你!」(依49:14-15)這句話一直給予筆者極大的鼓勵,天主對我們的愛勝過我們自己的父母,到那裡可以找到這樣的友誼呢?
真誠與友誼
監督繼續提到:「真正的朋友絕不會是雙面人:『三心兩意的人,在他一切的行徑上,易變無定。』Vir duplex animo inconstans est in omnibus viis suis(雅1:8)友誼若要忠誠,需要犧牲、言行合一、在正直有操守的事上互惠互助。朋友是堅定和真誠的,伴隨超性的智德、謹慎。」〔9〕友誼是互相的:是真誠的雙向交流,相互分享自身的經驗,才能截長補短。
朋友間分享著喜樂,如同牧羊人尋獲迷失的羔羊(參路15:6),和那位尋獲遺失達瑪的婦人(參路15:9)。除此之外,他們也分享著彼此的夢想、計畫及憂傷。
友情,在能隨時見義勇為上更顯突出,一如我們看到那位男子,趨向耶穌,請求祂治癒,他那位身為百夫長朋友的僕人(參路7:6)。更重要的是,至高無上的友誼,傾向於仿效耶穌基督對友誼,偉大崇高的愛:「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
有時可能因為矜持或羞澀,使他或是她無法向他人表達,他們所有的情感。若能克服這層障礙、不懼怕,將會是個讓天主能傾注祂的愛於那些朋友中的契機。「真正的友誼,需要共有真誠的情誼,才能鞏固彼此間的自由和親密。」〔10〕聖多瑪斯亦說,真誠的友誼必須形之於外,且需要「某種相互的愛,因為友誼是介於朋友與朋友之間。」〔11〕
同時,真誠地獻出我們的友情,意味著願意「承擔風險」,因為總會有時候,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也是吾主所經歷過的,當那富少年寧願選擇不同的道路(參谷10:22),或當祂從橄欖山上下來時,為耶路撒冷的心硬而哀哭(參路19:41)。在經歷這些遲早會發生的事情後,我們要再次克服對承擔風險的懼怕,就如耶穌對待我們每個人一樣。換言之,我們需要接受我們自身的脆弱,持續不希冀能有所回報地先踏出第一步,定睛於有可能發生的崇高美好:「真摯的友誼。」〔1〕
確實如此,就算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對待他人,但是我們也無法期待他人,以相同的態度來對待我們,但是,我們並不應該因為如此,而放棄我們既定的目標,就如同聖保祿宗徒一樣,福音之所以能夠傳到那麼遠,那是因為他不斷地遇到挫折,因此他不斷地將福音傳到不同的地方去,因為我們只是不斷地撒種子,最後收成的是天主。
友誼與信任的使徒工作
監督對我們說:在主業團初期,聖施禮華便教導我們,天主邀請我們在世上宣講福音的具體特定方式,就是:「你要藉著及時的話語,開拓使徒工作的眼界,將人靈與天主的距離拉近;藉著睿智的建言,幫助人們以基督徒態度,面對問題;藉著你友善的談話,教導他人如何實踐愛德:也就是透過一種,我有時會稱做『友誼與信任的使徒工作。』」〔12〕
真正的友誼—如同愛德,將友情的人性層面,提升到超性層面—本身便極具價值。它不是一種為了獲得社交優勢的手段或工具,縱然是有可能獲此優勢(但也可能帶來劣勢)。我們的父親,在鼓勵我們與眾人培養友誼的同時,也相對警告我們:「我的孩子們,你們要如此為之:絕非利用友誼,作為滲透社交的策略(那會令友誼喪失固有的內在價值),而是將友誼作為必要條件,是人類手足情誼首要和最直接的條件。無論彼此間有多迥異,我們基督徒有責任在其中培養友誼。」〔13〕
友誼含有「固有的內在價值」,因為那意味著對他人真誠的關心。因此「友誼本身就是使徒工作,友誼本身就是我們付出和接受光照的對話。在友誼中,當為彼此開闢新的視野,計畫就打造出來了。在友誼中,我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在一起很開心,因為天主要我們快樂。」〔14〕
當友誼是忠誠時,便不會淪為工具化。每位朋友,都只渴求向另一個人傳遞,他們生命歷練中的美好。通常我們會不經意地透過我們的表率、我們的喜樂和去服務的渴望,以數千種小方式傳遞美好。然而,「身體力行的見證有其價值,但並不表示我們應緘默。為什麼不談論耶穌?為什麼不告訴大家:是祂賜給我們生活的力量,與祂交談是美事,默想祂的話對我們有益處?」〔15〕而後,自然而然地,友誼便衍生信任感,充滿對自由,敏銳地尊重,這是那份友誼,貨真價實的特性所必備的成效。
友誼的關係,自然會有許多共享的時刻:在散步或餐桌上一起閒談、一起運動、享受相同的嗜好、一起出遊等等……簡而言之,友誼需要花時間在彼此交流,和相互信任上。沒有信任便沒有友誼。「我所講的『友誼的使徒工作』,指的是:個人與個人的友誼,是自我犧牲和誠懇真摯:面對面,心對心的。」〔16〕當友誼是真摯的,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的關心是誠懇的,並充滿了我們的祈禱,便沒有任何時刻,不是在做使徒工作:事事皆是友誼,事事也皆是使徒工作,兩者是無法區分的。
「因此極為重要的是,友誼並非僅只是人性,而是天主性的。我要再次告訴你,就如自主業團之初,我就是這麼做的,當你們朋友的朋友,真誠的朋友,這樣你便能進行豐碩的使徒工作和對話。」〔17〕這問題並非是為做使徒工作,而交朋友,我們要確保天主的愛,充滿我們的友誼中間,好能讓那友誼成為,貨真價實的使徒工作。
一段友誼的誕生,猶如意想不到的禮物般到來,也為此,需要耐心。有時某些負面的經驗或偏見,意味著需要花多些時間,讓這段我們與身邊某個人的關係,轉化為友誼。恐懼、在乎人言、他人的眼光或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會使其困難重重。要勇於嘗試、設身處地,並要有耐心。我們要肖似耶穌基督,祂「準備好與所有人交談,甚至那些像比拉多,不願知道真理的人。」〔18〕
有許多傳福音的好方法。在主業團中,首要的使徒工作總是「友誼」。這是我們的父親所教導我們的:「我親愛的孩子們,主業團的工作,最美好的成果,確實是她的成員們,各自透過他們作為表率的使徒工作,在與他們職場上:在大學或工廠、在辦公室、在礦坑或田地的同伴們之間,那份忠誠的友誼。」〔19〕在不忽略我們手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要學習,如何時時刻刻去照顧我們的朋友們。〔1〕
「友誼與信任」是使徒工作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建立,需要雙方共同來達成的,我們知道自己的原則,也知道這些基本條件,但是,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與我們一樣,有相同的看法,這也就是風險的所在。有時面對不同的人,因著個性的不同,也必須做適當的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於有時候耐心及毅力是最好的良方,需要等待,當然我們也要評估是否值得等待了。
結論
在主業團內,筆者結交許多好朋友,因為志同道合、目標一致,因此格外地有默契,但是,在主業團內非常重視「兄弟之間的規勸」,因為我們都不是聖人,來自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個性,因此難免會有摩擦,因此需要出於愛德的規勸,以幫助彼此成長,而且這是個人及團體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
筆者與主業團的神父,都有些深厚的情感,不只是因為他們的學識與德行,他們也具備平性徒的特質,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經驗,所以瞭解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及壓力,因此不是漂浮在雲端之上的神長,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受過嚴格的訓練,絕對不會將我們的祕密洩漏出去的,筆者非常幸運有這些神父為伴,且經常保持聯絡。
有一天,我和神父在捷運站碰面,神父看到了中和環線車站的設計,讚不絕口,因為設計注意到很多細節及收頭,因為筆者原本也是負責捷運車站及設施的設計,這一條捷運線就是本公司的傑作,我們就這樣聊開了。
神父發現車站站體及出入口交接處,在天花板及地板之間有不同的材料做銜接,他問我這是甚麼?筆者說:「那是伸縮縫,因為不同結構行為的結構體互相銜接時,會有各自不同的變位,因此結構工程師在設計時,要計算兩個結構體的變位,再加上預測各種外在因素所造成的變位,使兩者之間保持安全距離,以避免因為地震、風力、列車行進時的震動、熱漲冷縮等因素,造成建築物的破壞。」
其實人際關係不也是這樣嗎?保持安全距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這真的是「交友的藝術」,我們如何做到恰到好處,清楚自己的目的及底線,就不會因為無止盡的付出,而受到傷害。筆者認為多一份關懷、同理心、耐心、信心等,這些都是建立良好友誼的調味料,如何的調理就依照我們的口味,加以調味,最後就會料理出,適合我們的胃口的美食了。
〔1〕 主業團監督范康仁蒙席,牧函,2019年11月1日,參考網頁:
監督的牧函 (2019年11月1日) - 主業團 (opusdei.org)
〔2〕 聖施禮華,書信,1965年10月24日,10
〔3〕 參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 q. 23, a.1, c
〔4〕 聖若望保祿二世,演說,1981年2月18日
〔5〕 本篤十六世,演說,2010年9月15日
〔6〕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生活的基督》2019年3月25日,152
〔7〕 聖施禮華《鍊爐》565
〔8〕 聖奧思定《懺悔錄》4,7
〔9〕 聖施禮華,書信,1940年3月11日,71
〔10〕 監督牧函,2018年1月9日,14
〔11〕 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II-II, q.23, a.1, c
〔12〕 聖施禮華,書信,1930年3月24日,11
〔13〕聖施禮華,書信,1940年3月11日,54
〔14〕監督牧函,2018年1月9日,14
〔15〕 教宗方濟各,宗座勸諭《生活的基督》176
〔16〕聖施禮華《犁痕》191
〔17〕聖施禮華,書信,1965年10月24日,16
〔18〕同上,12
〔19〕聖施禮華,書信,1940年3月11日,5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