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創造

作者:林豪

宇宙的原貌

「創造」一辭之意義歷經改變。古代本無創造的概念,後來才逐漸形成。其意義的演變,有時和想像與靈感相混,有時則指無中生有的能力,後來又認為與想像有關。(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創作」則指人將內心思想、情感,藉語言、文字符號、繪畫、聲音、影像、肢體動作……等等表現方法,以個別獨具之創意表現於外者。(Google老師)

這裡所談到的是「宇宙的由來」,無論是各宗教和各學派,對於宇宙的由來和生命的開始,都有不同的理論和說法,無論是由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來自於渾沌、或是星球間的碰撞而產生銀河系、或是大爆炸(Big bang-約137億年前瞬間產生的大爆炸)…等等,這些理論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但是,大部份的理論只是人以本身的理智,所作的推理;或是運用邏輯思考,所構思出來的理論,而且從各個角度看來,似乎都很合理

然而,對於真理而言,其本身是具有唯一性及排他性,而且有許多方面,是人的理智是無法理解的,而必須依賴「信德」的助佑,才能完全接受的(詳第二課啟示與信仰)。真理畢竟是真理,不會因為人的邏輯思考,無法解釋而有所改變,否則就不是真理了。

就如同我沒去過火星,而否定它的存在一樣,其實火星確實是存在著(詳第一課);或是,我不能因為看見地面是平的,所以就認為地球是平的一樣,事實上我們早已知道地球是圓的,相同的例子有很多,主要是為了說明邏輯推理,是可以達到某程度的真理,但是,對於超性的真理,卻是人理智所不能及的了。

對於宇宙的起源在創世紀(創,一:1)中有記載:「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這是聖經所教導我們的真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世界是藉由天主所創造,才開始存在;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藉由天主的創造,而得以存在的,其中有屬於純精神的存有,例如:天使,也有簡單的元素、物質、動物、植物、還有人類,而人類包含了物質與精神兩個部份,也就是:肉體與靈魂。

真正的創造

天主不需藉由,已存在的元素或物質,來創造受造物,嚴格地說這才是真正的創造,也就是成就事物,不需預先準備任何材料或動作,完全以祂意念及言語由「無中生有」,然而,當我們說到,某人也會創造一些事物時,例如:藝術創作或科學實驗等,這個意思與前者厥然不同,因為人是運用已經存在的事物,作組合而產生另一個東西,嚴格說來,這並不是所謂的「創造」,只不過是轉變原有物品的形態而已,所以只有天主才能創造一切。

相同的情況,在福音中也可以發現,那就是,主耶穌如何施行奇蹟的,例如說:祂在迦納婚宴時,將水變成了美酒;祂讓先天的瞎子,恢復了視力;祂使癩病人,獲得了潔淨;祂使聾子聽見,啞巴能夠說話;祂可以驅逐魔鬼,並且醫治各種病症;祂能夠平息風浪;祂能夠用五個大麥餅及兩條魚,使眾多的群眾,獲得飽飫(人數至少男人就有五千人以上,不算女人及孩童);更重要的是,祂可以使死人復活。

然而,主耶穌施行奇蹟時,不需要藉助於任何外力,或是物質,完全是依照祂的意念、祂口中所說的話、祂的一個手勢等,只要祂願意,奇蹟就發生了,所以祂所行的奇蹟,會令人感到既驚奇又恐懼,因為從來沒有人能做這些事,而且,這些奇蹟確實地超越了,人所能理解的自然律,以及人的能力範圍。因此,奇蹟就是天主臨在的記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主耶穌本身具有天主的能力,因為祂就是天主的第二個位格,天主聖子,也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

  我們無法確實知道,世上到底存在著多少種受造物,有可能有些存在物,藉由最初所創造的受造物,轉變而成的,再藉由逐漸地進化而來,甚至於所有的受造物,直到現在,仍然保持天主創造宇宙時的原貌。天主付予每個存有不同的特性,這也就是他們原有的本性,藉由這些本性,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而使其他的東西得以存在,例如生物界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是在自然界中,所謂的「生物鏈」,就是如此。

有的理論,認為整個宇宙的發展,並沒有所謂的,最起初的創造和永恆的物質,這就是在前面所提到的,人為的邏輯理論,這樣的說法,既不正確而且不合理。就如涉及到唯物論和無神論的進化論,亦稱不上是有科學根據的假說,其目的,只是為了要「否定天主的存在」,所產生的無稽假設而已。

若生物是逐漸進化而來,這世界已經過了這麼多的年歲,並未見到有什麼生物,因為進化,而改變成另一種生物,若是進化論確有其事,身為人類的我們,真的不應該,將與人類同屬於靈長類的猩猩、猴子、人猿等動物,關在動物園內玩賞,而應當給予高度的尊重才是,因為牠們是我們的兄弟姊妹。

然而,對於擁有信仰的我們而言,應該要能夠清楚的察覺到,以唯物論和無神論所主張之進化論,所呈現的錯誤。因為,我們了解天地創造的由來,是由天主親自啟示給人類—即在聖經中,有詳細地記載,甚至以我們本身所擁有的理解力,就能夠體察這項真理。

其實,這世界並不需要存在,因為對完美的造物主而言,祂本身並無任何缺乏,既使「祂」以原本的樣子存在著,也無大礙。宇宙的存在,也應該是藉由,並非來自於世界本身的存在物,而產生的。這也就是聖多瑪斯所提出的「五路論證」中的第一路,肯定了事物在變動時,皆有其存的理由,也就是有不變動的推動者,而能使一切變動者存在;因為,變動的現象,必須有一位不變動的推動者,而促使他們發生的。

有人認為,天主並不是由自己創造了世界,這種說法不只違背了信仰,而且也不合理。因為,天主是既單純又不可分割的存有,在一切萬物尚未存在時,除了天主以外,沒有其他的存有,所以萬物的起源,必定來至於天主。然而,泛神論者宣稱,天主是所有事物的總和,他們將所有的受造物,當作是有「個別的神」存在。若真是如此,到底那個神才是真的神呢?

因為,他們最終的理論,是與無神論一致的,我們應該拒絕這種說法。藉由啟示使我們瞭解到,整個宇宙,只有唯一的真神—天主,天主是一切美善的起源,在祂內,自然地存在著一定的次序;對祂所行的事,也必然有著一定的次序,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天主創造宇宙,也必定有依循著一定的次序,絕不會是由渾沌的情況中產生。

你找誰?-#多明我語錄

人們在尋找什麼?

嬰兒出生之後,他知道媽媽的味道,知道媽媽會給予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他隨時都在尋找媽媽,因為媽媽會給他安慰,擁抱他,哺育他,親吻他;媽媽一不在他的身邊,他就失去了安全感,嚎啕大哭,直到媽媽再回到他的身邊,才會安靜下來。

長大之後,他開始尋找友誼,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異性朋友,或是屬於自己的感情,只要與好朋友在一起,天南地北無話不談,特別是心儀的異性朋友,一同在兩人的世界裡,享受時光,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然而若是失去了所愛的對象,就像是全世界為之潰散,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除非再尋找到另一份真愛,才會讓自己如飢似渴的心平息下來。

進入職場之後,金錢、享受、權位及聲望等,成為了他追逐的對象,缺一不可,失去了這一切,確實是了無生趣,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退休之後,是生命的另一個開始,時間似乎是他自己的,可以任意支配;但是時間是有限的,終有盡頭,若是在生命結束之後,仍不知道自己努力追求的是什麼?那真是應該痛哭一場,但是為時已晚。

「女人,你哭什麼?你找誰?」

主耶穌去世後第三天的清晨,天還沒亮,瑪利亞.瑪達肋納遂到吾主的墳墓去,但是她發現墳墓前的大石頭被推開了,而且吾主的屍體不見了,於是她就痛哭起來,她為何痛哭?她到底失去了什麼?

之後,主耶穌顯現在她面前說:「女人,妳哭什麼?妳找誰?」(若20:11)

瑪利亞.瑪達肋納為什麼痛哭,因為她失去了她的摯愛。

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是否有同樣的經驗,是否因為失去了我迫切追求的人、事、物,而痛不欲生,悲傷哭泣呢?但是這些世俗之間的人、事、物,真的是我們所有的一切嗎?

瑪利亞.瑪達肋納以為主耶穌是園丁,就對主耶穌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裏,我去取回他來。」(若20: 15)

瑪利亞.瑪達肋納處於悲傷之中,她是否注視了主耶穌,或是復活的主耶穌容貌有所轉變呢?同樣地,當我們被悲傷的情緒蒙蔽了雙眼,我們認不出主耶穌,我們看不清楚吾主為我們準備的一切。

於是,主耶穌以她熟悉的聲音對她說:「瑪利亞!」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若20: 16)

人的聽覺確實是靈敏的,人即使在過世8小時之內,聽覺仍然存在,何況是聽到生命的主宰,主耶穌對我們的呼喚,這樣的呼喊讓瑪利亞.瑪達肋納從悲傷中,甦醒過來。當她發現是吾主,她不願意再失去祂,絕不放手。

主耶穌瞭解她的心意,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使命要交給她:「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你到我的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裏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裏去。」(若20: 17)

福音的喜樂必須要傳開來,不能占為己有。

我們獲得了摯愛,還要追求什麼呢?

當我們找到了主耶穌,與主耶穌建立了友誼,我們已經獲得了天上地下的至寶,我們還要追求什麼呢?世上的金錢、享受、權位及聲望等還是我們日夜不斷追求地目標嗎?

找到了主耶穌,不要再遺棄祂,不要再讓祂孤獨一人,不要再帶祂到加爾瓦略山上釘死祂,珍惜與祂之間的友誼,時常陪伴祂,與祂談心,擁抱祂,永不離開祂。

天主用了六天的時間,創造了天地萬物: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天主是如何創造整個宇宙的,這的確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就好像在寫一首詩一樣的,在創世紀是這樣紀載著: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的,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

第一天,天主說:要有光,然後將光與黑暗分開,稱光為「晝」,稱黑暗為「夜」,晝與夜就這樣產生了。

第二天,天主說:在水與水之間,要有「穹蒼」,將水分開!天主造了穹蒼,分開了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天主稱穹蒼為「天」,「天」就這樣產生了。

第三天,天主說:天下的水應聚在一處,使旱地出現!天主稱旱地為「陸地」,稱水匯合處為「海洋」,在陸地上要有青草、蔬菜、果樹,事就這樣成了。

第四天,天主說:在天空中要有光體,以分別晝夜,作為規定時節和年、月、日的記號。要在天空中放置光,照耀大地!天主於是造了兩個大光體:較大的控制白天,較小的控制黑夜,並造了星宿。天主將星宿擺列在天空,照耀大地,控制晝夜,分別明與暗,事就這樣成了。

第五天,天主說:水中要繁生蠕動的生物,地面上、天空中要有鳥飛翔!天主於是造了大魚,和所有在水中孳生的蠕動生物,以及各種飛鳥,各按其類。天主看了認為好,遂祝福牠們說:「你們要孳生繁殖,充滿海洋;飛鳥也要在地上繁殖!」事就這樣成了。

在第六天,天主做了很多的事,祂說:「地上要生出生物,各按其類;走獸、爬蟲和地上各種生物,各按其類!」事就這樣成了。天主於是造了地上的生物、各種走獸,以及地上所有的爬蟲,各按其類。

當天主將所有的環境都安排好了,也適合人類居住了,於是天主就說了:「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

天主又說:「看,全地面上結種子的各種蔬菜,在果內含有種子的各種果樹,我都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各種野獸,天空中的各種飛鳥,在地上爬行有生魂的各種動物,我把一切青草給牠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創1:1-31)

我們可以看到,天主如何地由虛無中,創造了天地萬物,而且是非常有次序地依次創造,在所有的生活環境,都安排妥當了之後,天主最後才創造人類,再由人類來管理整個宇宙。雖然有人認為這樣的創造過程,好似神話,這就是天主教對宇宙創造的看法。

而且,目前科學家們較為認同的是,宇宙的起源是來自於「大爆炸(Big bang)」,而且可以由數學推算出發生的時間,大約在137億年前,無論如何,這個宇宙確實有一個開始的時間點。然而,這場大爆炸是在甚麼樣的條件下發生的呢?大爆炸之前的渾沌情況,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還是交給科學家與哲學家,來做推論吧!

依據聖多瑪斯所提出的「五路論證」中的第一路推論:「一切變動現象的發生,推演至最後,必須有一位不變動的推動者,而促使他們發生的」而這一位不變動的推動者,就是我們所相信的唯一的天主。因此,聖多瑪斯與大爆炸兩者之間的推論,並無任何衝突之處。

受造物與天主之間的關係

由於天地萬物,是由天主所造的,因此,所有的受造物,在某些方面,是與天主相似的。因為,天主是所有真、善、美、聖的總和,只要與這四者之間的其中一項,有任何關聯,就是反映出天主的完美。

對於無生命的存有,與天主相似之處,就非常少了,它們受到本身存在的現實條件所限制,但是,它們仍然擁有著一定的次序及美麗。然而,對於具有生命的存有而言,他們與天主相似之處,就比較多了,而且較為完美,人是世界上最相似天主的受造物,因為人具有「理智與意志」

就如創世紀所記載地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創1:26)雖然,人與天主有相似之處,但是,仍然有絕大部份是不同的,因為天主是無限完美的,而人確是有限的受造物。就如一個未經過陶成的靈魂,他的思考模式,絕對是會與天主的意向背道而馳,因為人生來就受到原罪的後果所影響,就好像是失去靈性視覺的瞎子一樣,所以人類一生的奮鬥,就是要掙脫這些原罪的禁錮(詳第二課),好能與天主的意旨合一。

當一位藝術家在彫刻一個彫塑品時,這件彫塑品,完全依賴這位藝術家的手藝而成型的,直到他完成這件作品時,這原本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卻成了藝術精品。此時,這件藝術作品有了超凡的價值,已經不再依靠這位藝術家,而存在著;然而,在創世之初,不單只有當時起初的存有,依靠著天主,而是所有的存有,都是由天主而生,而且仰賴天主所維護著。

這就好像地球的光亮,是仰仗著太陽光持續的照射,而來的。當太陽下山後,大地就呈現了一片黑暗,但是,藉由月亮和星星,所發出的反射光,使我們察覺到,太陽依然存在著,只是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太陽而已。

如果天主不賜給予世界存有,所有的存有,就將會歸於烏有,而逐漸消失,所以,天主不只是原始受造物的起源,就如那個彫塑品,是來自於藝術家一樣。當人們欣賞讚揚,這件精美的雕塑品時,自然也會讚揚這位藝術家的無限巧思,受造物與天主之間的關係,也有類似的情況。其不同的地方則在於,天主同時也不斷地支持著所有的受造物,使之持續的存在,因此,所有的受造物,皆完全而且永遠地與天主維持著關係。

所以,受造物不只是在天主造世之初,與祂有密切的關係,直到現在我們所看見,藉由其他受造物而生的所有受造物,他們也應該要感謝天主,維繫著永恆的動作,而使他們能夠存在著。

由於天主不斷地維護所有的存在物,因此,祂必然以某種方式,臨在於他們中間,聖奧斯定說:「天主與所有存有的親密關係,遠勝於存有自己。」聖保祿曾向雅典人,解釋天主時說到:「祂將生命呼吸和一切賞給了眾人,—祂離我們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十七:25-28)當我們思考到這裡,在我們的心中,不由地會升起一種溫暖和感激之情,一同來讚美光榮,這位極具巧思偉大的造物主—天主。

真愛人、全犧牲,常喜樂-#多明我語錄

狄剛總主教曾經說過:「我們應該要先做到真愛人,才能全犧牲,最後常喜樂。」因為不能夠瞭解愛,就無法愛人,不懂得愛人,如何能夠願意為人犧牲呢?「真愛人」是以追求他人的善為出發點,因此必須要犧牲。

做到了「真愛人及全犧牲」,最後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

真愛人

一般人會承認,每一個人都需要愛,沒有愛,生命就失去了價值,就會死亡,我們不只需要愛,也要懂得如何去愛,否則無法得到真愛。

許多人自認為懂得甚麼是愛,多半是呈現出唯我獨尊的自愛,也就是若與我的想法不相容,或有所差異,我就排斥他,排擠他;歐美地區明顯有這樣的意識形態,台灣也有樣學樣;民主自由制度下相互競爭的結果,卻是以個人利益為優先考量,絕不允許任何人超越我,與我的想法不同,最好讓他永遠閉嘴,難道這是真正基督化國家的特徵嗎?或是基督信仰早已不存在了呢?人們似乎是失去了反省的能力。

我們讀到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三章,聖保祿教導我們愛有許多的面向,我們先來談,愛不是溺愛,也不是,只要你喜歡,甚麼都可以,不對!愛是要尊重他人,成全他人,使他人更趨完善,因此過程中需要糾正,而不是姑息,當作沒事似的。糾正是出於愛德的表現,願意他人能更好,所以態度特別重要,如何做到柔和而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接受糾正的一方,如何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感謝對方是為我的好處,所以糾正我,也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會惱羞成怒,或編造各種理由來辯解,或是大吵一架,因此原本的善意全失。

就以承認錯誤來說,這也是一種愛德的表現,只需要誠懇地說:「感謝你的指正,對不起!」然而,說出「對不起」三個字,對孩子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為成人而言,可能是顧及顏面,不願承認,或是編造謊言將其合理化,或是因為既得利益,不願放棄,因此必須不斷地圓謊。經常是,理智與行動時常會搭不上線,知易行難,因為我們都是罪人。

有的人去告解時,不是告明自己反省出來的罪過,而是在數落別人的過失,難怪神父需要休閒、娛樂及運動等,因為接受了太多負能量了。

全犧牲

懂得甚麼是愛,才知道如何去愛,主耶穌是真人又真天主,是我們每一個人活生生的榜樣,所有的神職人員就是主耶穌的宗徒,在世上的代表,因為神職人員位居聖統治的高位,應該要以主基督為榜樣,成為僕人中的僕人及善牧,若反其志及原本的聖召與誓言,只盡享特權,如何對得起主耶穌呢?平信徒亦然,不僅是羊群中的一員,也是具備善牧的角色,因為我們具有普通司祭職。

近年來歐美地區由於神職人員的性侵案,接二連三的爆發,讓人痛心疾首,信友的人數及進堂的人數直線下降,我們熱愛的教會為何走到如此田地,難道我們不該深切地自我反省嗎?

我們不能再告訴別人說:「神父也是人,孰能無過!」但是,當神職人員盡情享受特權時,要如何解釋?神職人員是要誓志成為聖人的,平信徒也是一樣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奮鬥成聖,莫忘初衷。

2022年09月05日教宗方濟各做出承諾:「天主教對性侵犯零容忍。」這確實是一項勇於面對現實,極為明智而正確的決定。如果牧者不能為自己的羊群作犧牲,他已經失去了牧者的身分,而投入狼群行列了。

感謝天主在教會任何困難的時期,都會賜予我們所需要的聖人,勇於面對問題,不畏艱難困苦,與邪惡勢不兩立。

常喜樂

當我們懂得主耶穌是如何地愛我們,因為祂為全人類而犧牲性命,補贖了我們一切的罪過,使我們回歸天主子女的身分,既然天主願意這樣地愛我們,我們必須要以愛還愛,不只是熱愛天主、教會,還有身邊所有的人。

每個人都需要愛,在愛中我們得到了滿足,而且我們獲得了真正的喜樂。因為我們原本一文不值,一無所是,一無所用,然而,天主願意如父親一般地愛著我們,難道這不是我們喜樂的源由嗎?因為我們沒有資格獲得任何恩典,然而,主耶穌為我們爭取到所有的一切。

就如同聖保祿宗徒所告訴我們的:「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4:4)因為主耶穌基督是吾樂之源。

創造者的眷顧

巴倫主教說:在聖經中,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天主是萬物的創造者,我們在早期基督宗教的「信經」中,可以找到:「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天主父,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如果,天主是純粹「存有的實現(act of being) 」本身,那麼天主以外的任何存在物,一定完全地來自於天主。

我們想反駁古哲學家或神話論點的概念,我們可以發現,「單一的神」或是「眾神」,是由原先已存在的物質,所塑造出的,或是強加祂們的意志及力量,凌駕於一些對手之上(例如:希臘神話中的十二個神,宙斯眾神的統治者,天空與雷霆之神,克羅諾斯和瑞亞幼子。希拉: 眾神之后,婚姻和家庭女神,克羅諾斯和瑞亞幼女,宙斯的姊姊兼妻子。)

但是,基督宗教的神學中,沒有這種情況(我們相信唯一的天主,祂尊重有理性與意志的受造物:天使與人類,並賦予他們「自由」)。

我們說,天主是從虛無中(ex nihilo),創造了一切,意思是天主沒有強加自己的意志,於對手之身上,天主沒有與一些對手搏鬥,而使其屈服,而是透過一種純粹地慷慨,以及非暴力的「愛的行動」,天主就是這樣地,創造了所有的一切。

這也說明了,創造的工程,不只是遠古以前發生過的事情,而是,創造是正在進行的事,多瑪斯.阿奎納說: 「創造是在持續著(creatio continua) 。」這意味著受造物,不只是與天主有所聯繫,更確切地說,受造物與天主就是一種關係,這也是為什麼13世紀德國哲學家、神學家,艾克哈特大師說:「精神生活與其說,像似登山而接近天主,不如說是沉浸天主內。

創造的道理,同樣暗示著萬物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當我們探尋自己的內心最深處時,這就是我個人自我的所在。而且,是由天主所創造的存有,我們也必須要走進他人的內在,以及在宇宙中,每一件事的最深的核心,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本體的兄弟姊妹。實際上,在創造的道理光照下,我們可以大膽地,如同亞西西的方濟各所說的:「與太陽哥哥、月亮妹妹,開始展開對話。」

天主還是在不斷地創造宇宙,祂以最親密的方式,臨在於世界,必須被稱之為「眷顧」。天主不是一種遙遠的神力,祂將宇宙上緊了發條之後,就退休了。而是如智慧篇所描述的天主:「智慧施展威力,從地極直達地極,從容治理萬物。」(智8:1)天主正在推動、拉住,依據祂的目的,描繪出整個宇宙,就好像一位藝術家,依據自己的設計,形塑所用的材料,這有助於我們解釋,為什麼這個世界,看起來還是有尚未完成的情況,宇宙就像是藝術家的工作室。

天主以非暴力的方式,由無中生有,祂並沒有操縱及支配任何事情,祂從虛無中,創造了世界,聖經中敘述著這樣純粹,而又慷慨地語言行動:「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這就是體現了,這種非暴力的理念,不干涉創造的品質。

並且,這裡所有的弦外之音,如果沒有任何干預的話,天主如何提供這個世界的需要呢?天主要如何管理及統治這個世界呢?並且沒有太多激進地操縱事物。但是,就如聖經所說的,天主是令人愉悅的、以非直接及非暴力的方式,訂製所有的一切。

現在,我們將這一點,與耶穌教誨的「非暴力方式」連接在一起,我們可能會說:「是啊,如果我們活在幻想的世界裡,我們是可以這樣的生活。」但是,祂所說的是,你們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生活,讓自己感受到現實的最深處,在這最深處,我們會找到「非暴力」的方式,所以你應當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生活,只要有創造的道理、天主眷顧的道理及耶穌倫理上的教導,在那裡總是保有和平。〔1〕

存在世界的善與惡

因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天主創造和祂所愛的,所以在它們內都是善的,有如創世紀所記載:「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1:31)然而,我們看到世上所存在的「惡」,的確是一個事實。它不是具體的東西,但是在它本身,是缺乏或失去了某方面的「善」,也可以說是沒有次序的「善」。但是,對這事件或促成者的本身,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善」,例如失明是失去了視力,是一種邪惡,但是,由於盲人本身是個「人」,所以在他內,仍然具有其他的「善」存在。

由於「惡」不是一個「東西」,所以它不是天主所造的,也就沒有所謂「惡的原理」,這也可說是無稽之談。因為,天主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惡的本身存在,是呈現出缺乏某部份的善,雖然天主創造了一切美善,卻仍然允許邪惡存在,為何天主允許它存在呢?

這實在是不容易了解的,但是,我們所能了解的是:「天主是無限的美善」。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天主允許「惡」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的善。因為,人們若是有自省的能力,就會去思考各種「惡」產生的原因,以致於可以設法避免它。有時候「惡」的產生,也是有一種警惕的效果,使人開始反省,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確,和尋找出問題的所在而予以改善

對於肉體或自然界,所產生的邪惡而言(例如:病症、地震等又稱為屬於物質的邪惡),並非邪惡絕對的本質。因為它們不致於引導世界,脫離天主的真理,雖然人類會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依然能夠依照秩序,導向更高的善,例如我們對罪的懺悔,就可以成就更大的善,使我們歸向天主。甚至於死亡,不只是人們肉體上最大的邪惡,也是絕對的邪惡,然而,人的靈魂,卻是不死不滅的,因此,靈魂仍然可達到全善的目標。

除此之外,只是受造物本身趨向善,是不夠的,他應該與行為合一,就是要行天主要他所行的事,簡單的說,就是與天主的旨意合一。相反的,人有理智與意志,雖然受到物理的定律所支配,卻應該要實現道德律。如果人不去實行道德律,而導致行為的敗壞,而違反了天主的旨意,如此他本身,就遠離了真理與喜樂,這才是唯一「絕對的邪惡」,因為他已遠離了天主。

天主允許道德上的邪惡或罪的存在,因為祂尊重人的「自由」,這裡所牽涉的問題是怎麼樣才是「真正的自由」,簡單的說,就是要將自己由原罪的趨勢中,解放出來,恢復原本身為天父義子女的身份,而且,藉著「自由」,我們能夠以更完美的方式行善,完全出於自願所作的決策,沒有一點勉強,自由的歸向天主;相反的,則是歸向惡與罪,也就是歸向死亡。

許多邪惡的成因,是因為道德律無法實踐的結果,例如不公義,受壓迫、戰爭…等,這些情況,並非來自於天主的意願,而是由於人們不實行道德律,所產生的結果。事實上,在人類第一次犯罪時,物質方面的邪惡,就已經進入了世界,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對天主的不服從,而且反抗了天主的旨意。

就如魔鬼原本也是天使,牠們是屬於精神的存有,牠們接受了天主所付予的「自由」,來成就「善」,但是,牠們背叛了天主,直到現在仍然持續地反抗祂,成為天主和人類的頭號敵人,牠們竭盡所能的,促使人類與其同流合污。牠們是真實的存有,並非想像虛構出來的幻像,牠們不承認要依賴天主,也不願歸向天主,與人類犯罪時的意向,完全一樣,以致永久的處於黑暗,同時亦屬於黑暗。

反省-#多明我語錄

狄剛總主教常感慨地說:「人好可憐,許多的問題都是出於『無知』!」

而且主教又時常說:「我認為自己不夠努力!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主教的話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著,為什麼主教時常發出這樣的概嘆呢?

無知

藉由天主教道理(天主教道理,405)的教導,使我們瞭解到「無知」是來自於原罪的四個結果之一:「原罪在於缺乏原始的聖德和義德,然而人的本性並未完全敗壞:它只是在自己本性的力量上受到損害,要受無知、痛苦和死亡權力的困擾,而且傾向於罪惡(這種對邪惡的傾向稱為「私慾偏情」)。」(詳見第五課內容)

人類由於失去了原本天主賦予的恩典,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會體驗到,人若不求學,不學技能,如何維持生計?如何脫離貧窮?更別說要如何瞭解真理了。

人又因為妄自尊大,不謙卑自下,因此與真理漸行漸遠,一切以個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原本人性就有了缺陷,再加上與真理背道而馳,因此情況就更加地嚴重,而且所有問題都是來自於「無知」,也就是不了解真理,不認同真理。

後果就是:不願學習、懶惰墮落、生活失序、追求財富、沉溺享受、追逐虛名、爭奪權位等,使得人性的尊嚴被相互踐踏與殘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各種悲劇不斷地上演,這種慘況時常發生。

人好可憐

由於人的「無知」加上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在原本失序的狀態下,以及原罪所衍生的「七罪宗」,包括了: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色慾等,不斷地在我們的內心翻攪,使我們的身、心、靈失去了平衡,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體驗到的罪惡趨勢,所以,人確實好可憐。

就如同聖保祿哀嘆道:「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但我所不願意的,我若去作,那麼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內的罪惡。…我這個人真不幸呀!誰能救我脫離這該死的肉身呢?」(羅7:19-24)聖人們都會遭遇如此的困境,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還好聖保祿最後加上了一句話:「感謝天主,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樣看來,我這人是以理智去服從天主的法律,而以肉性去服從罪惡的法律。」(羅7:25)因此,救恩來自於主耶穌基督,所以我們要仰賴主耶穌的救恩及恩典,加上恆心地修練及祈禱,才能夠使我們脫離這可憐的情況。

我努力了嗎?

狄剛總主教總覺得,他在許多方面不夠努力,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無論是求學的成績,牧靈工作或是傳教事業等;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是否志得意滿,自認成就非凡,沒甚麼需要改進的呢?若是如此我們已經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這樣的反省,不是要我們自怨自艾,而是要提醒自己要善用時間,盡可能地發揮天主所賜予我們的才能,盡其所能為主所用,當我們向天主的召喚開放時,天主的恩寵將泉湧而至,而且我們越是慷慨的回應天主,聖神的恩典、靈感、七恩(智慧、聰敏、超見、剛毅、明達、孝愛和敬畏上主)、九種果實(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都會逐一湧現。

「歸依」是一時的事,成聖是一輩子的工作;在天主內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讓我們捨棄自己,仰賴天主的大能及恩寵,配合天主的計畫,完成天主的旨意,最後我們也會和聖保祿一樣大膽地說出:「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祂顯現的人。」(弟後4:7-8)

邪惡的問題

巴倫主教說:即使有人認同,我們論證的邏輯,而且,有人傾向於相信有一位「眷顧」的神存在,仍然會因為在邪惡的問題上退卻,如果天主存在,這世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邪惡呢?在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雅特.穆勒,提出了這樣的反對意見:「如果天主是像古典基督宗教神學的說法是:『全知、全能、全美、全善』,那麼就不應該會有邪惡了。

如果祂是全知的,祂一定知道邪惡的存在;如果祂是全能的,祂就應該要處理它;如果祂是全美、全善的,祂就會想要對它做些甚麼;因此,如果邪惡存在,這樣的天主就不能存在了。

在13世紀聖多瑪斯.阿奎納,提出反對意見更簡潔有力:「如果兩個對立者,其中一個是無窮的,另外一個就會被完全的摧毀。但是,天主被稱為無窮的美善,因此,如果天主存在,就不應該有邪惡,但是邪惡確實存在,所以就不會有天主了。」這是多麼強而有力的論證啊!

在這地球上的哪個地方,能夠比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害,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殺死了600萬猶太人,在這裡就殺死了1/6的猶太人,更能體驗到這些話的力量,如果一位全知、全能、全美、全善的造物主天主存在,我們要如何解釋,發生在這裡的事情呢?

這是最艱難、最令人苦惱及令人費解的神學問題,我們所提供的任何答案,一定都會是不適當的。但是,至少我們或許可以指出答案的方向,第一個觀點是,嚴格意義上,邪惡是不存在的,因為它總是一種缺乏,一種失去了應該要有的情況,好像蛀牙的洞,或是一種癌症危害了某個器官,因此,我們絕不應該說天主創造了邪惡,也不應該認為邪惡,是反對天主的正向力量。但是,這只不過是將問題擱置一旁,為什麼天主允許,邪惡存在於祂的創造之中呢?

較為經典的答案,是由奧斯定、多瑪斯,以及他們後來的追隨者,所清楚地提出的,也就是天主允許邪惡的存在,是為了帶來更大的善。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經驗,一些大災難、疾病、失敗、痛失心愛的人等情況,隨時間的逝去,終究帶來好的結果,這永遠不會以其他的方式發生。有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藉由痛苦而成長,但是,在面對真實而深切的邪惡時,就像我們在這裡所感受到的,前述的結論,是否過於簡化了呢?

聖經也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約伯傳」,一夕之間約伯失去了,自己所珍愛的一切及親人,他失去了財產、生計、家庭與健康,他有七天的時間,在灰土中苦悶地哀悼著。

他的三位朋友來探望他,安靜地坐在他的身邊,但是之後,他的朋友清楚地說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做了相當合理的推論:「約伯,你一定做了甚麼冒犯天主的事情,你所面臨地這些可怕的痛苦,肯定是你犯罪的結果。」但是,約伯知道他是正義的,所以他加以辯駁,最後他這三位朋友,就離他而去了。

然後,在聖經中最戲劇化的場景出現了,他將天主至於被告席,向天主提出了挑戰,且要求說明,為什麼天主允許他,受這樣的痛苦。約伯在這裡是代表著,每一位經歷不當苦難的人說話。

在第38章敘述了天主的回覆:「上主由旋風中向約伯發言說:『用無知的話,使我的計劃模糊不明的是誰?你要像勇士束好你的腰,我要問你,請指教我!我奠定大地的基礎時,你在那裡?你若聰明,儘管說罷!你知道是誰制定了地的度量,是誰在地上拉了準繩?…你有生之日,何嘗給晨光出過命令,又何嘗使曙光知道它之所在?…你曾否到過海的源流,走過深淵的底處?』天主不停地將約伯帶領到宇宙的各個地方,藉由這些所有的困惑及奇特的地方,讓他認識宇宙的無限奧秘。

這裡的意涵是,天主是一位藝術家,祂的畫布就是整個的空間及時間,天主正在製作一項不平凡且複雜的工作,黑暗與光亮的交織,構成一幅原則上,我們甚至無法看到的圖案,例如點彩派畫家喬治.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4〕

據說當修拉創作這幅作品時,他坐在高腳凳上,小心地用一支長筆刷,一點一點以藍、紫、紅、黃等色點上色,如果,我們貼近看這幅畫,所能看到的全是一些斑點;但是,如果我們向後退,我們就開始看到,這些色點如何構成了圖案;然後,再多退後幾步,就會看出這些圖案,如何組成了人物及群眾。我們再站到房間的牆邊,就可欣賞到所有的色點,如何繪製成整幅畫作,所有的明與暗安排,構成了一幅充滿和諧與秩序的構圖。

天主是一位藝術家,但是,在天主的創造中,我們看到了甚麼呢?如果,我們只著眼在,我們身處的狹隘時空的話?只是察覺一些色點,或是圖案中的一點,只有當我們以天主自己的觀點,來看創造時,才能看清楚在歷史中,所有自然形成的點,所有的明與暗安排,所構成的偉大圖案。

我們再來以上述這句話,來看一個比喻,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講過一個有關「他的書房及狗故事」,他說他的狗,每天晚上都會進到,牠主人的書房,牠環顧四周且看見了一切,書架上的書,書桌上的文件,牆角的地球儀,詹姆斯意識到,雖然狗可以看見一切,但是,牠幾乎完全都不能了解。

如果,牠的主人試著向牠解釋,那些書,是由紙張裝訂而成的,在紙上的文字符號,表示出了想法;那個地球儀,代表著一個星球,我們都生活在上面,而且它正快速地在宇宙間移動著,但是這隻狗,仍然一臉茫然的望著他。

因此,威廉.詹姆斯領悟到:我們不也是一樣嗎?面對這個管理及統治宇宙的大智慧,雖然我們看見一切,但是,卻了解的非常少,我們所被賦予的智慧,是有限的,天主原則上,甚至無法對我們解釋。

如果,我們還是不滿意這個答案?很好,雖然所有的景象、視野及洞見,都具有啟發性,終究無法解答,一位慈愛的天主及這個世界,會是這樣的殘酷,以及祂的一致性的問題。

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只有一個對這個困境,最適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那位被天主自己所愛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人類的黑暗情況,與天主圓滿的愛相遇,而且發現到,因此本身轉變成生命;在十字架上,天主子達到了被天父拋棄的極限程度,甚至於使得死亡本身,成了希望之所。〔1〕

察覺到天主的臨在

我們必須學習著察覺到,所有受造物的存在,最深切而又美妙的事實,就是「天主的臨在」。祂創造了萬物,而且持續地維護著他們的存在,就如聖詠所描述:「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他手的化工。」(詠19:2)聖施禮華也說道:「我們可以由清晰可見的存有、物質和事物中,察覺到看不見的天主。」(與施禮華蒙席交談:第114條。)

我也應該在所有的事件中,察覺到這項神聖的臨在,沒有一件事,是碰巧或意外發生的,也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是不被天主所知道的,在聖瑪竇福音中耶穌親口告訴我們:「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一一數過了。」(瑪10:30)天主對祂所創造的受造物,顯示了祂的關愛,為的是引領他們到達預定的終點,這就是祂神聖的恩寵與眷顧

意識到天主的臨在,應當會引導我們的行為,能夠如祂所望,就如聖施禮華所說:「子女們設法在他們的父親面前舉止合宜,王子們在國王面前,如何保持王室的尊嚴,而你難道不明白,你也常呈現在偉大的君王、天主;你的父親面前嗎?」這段話十分貼切,當我們要做每一個動作、說每一句話時,都先要思考到自己的身份,所以要舉止合宜才是。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應該不斷地奮鬥,才能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能符合祂的期盼,「在最平凡的情況下,也會隱藏著一些,莊嚴而神聖的事物,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努力去發現的事。」(與施禮華蒙席交談:第114條)所以,聖施禮華才會在他的著作中,給了我們重要的提醒:「在你作任何決定之前,不要忘記,先在天主面前思考一下。」(道路,266)

為了幫助我們瞭解這些道理,天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安排一位護守天使,祂不只是在我們孩提時候,陪伴著我們,而是在我們整個生命過程裡,都一直與我們同在。祂的協助,超過了我們原本所做好的決策,祂是我們的好伴侶,在我們遭遇到困難時,給予我們適當地協助。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了祂的存在,而且應該要時常地感謝祂、依賴祂。

聖施禮華常提醒我們,不只是注意到自己的護守天使,也要注意到別人的護守天使,在遇到一個人時,先向他的小天使打招呼,在和同事討論問題,僵持不下時,也可以尋求他的護守天使來協助,要向主管報告事務時,先尋求主管的小天使助佑,如此,也會較容易獲得共識。

我們要能夠意識到,天主在任何時刻,都了解我們的情況、注視我們、傾聽我們,就如聖施禮華所說的:「必須深信,天主總在我們近旁。然而,我們卻往往生活得好像,天主在星光閃爍的遙遠天庭,忘記了祂是經常在我們身邊的。

祂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祂愛我們每一個人,比世界上任何愛她們的子女的母親,更愛我們,祂幫助我們,啟發我們,祝福我們,也寬恕我們。」(道路,267)要能夠達到「天主的臨在」,我們就應該在整天的生活中,不斷地尋求祂。

「蕩子回頭」的比喻

談到「天主的仁慈」,我們就會想到,在福音中,主耶穌曾經幾次,與眾稅吏及罪人們來往,而受到法利塞人及經師們非難,主耶穌則藉著比喻及故事,來開導他們,其中內容最長且最吸引人的,就是「蕩子回頭」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對「天主的仁慈」詮釋,是最經典而又詳盡的。主耶穌在比喻中,將老父親比喻為天主,蕩子有如同我們所有的罪人,而那個長子,就像是「法利塞人及經師們」。

巴倫主教的解釋,是這樣的:在福音中,主耶穌曾說過幾十個比喻,這裡要談的,是最偉大的一個比喻,就是有關一個父親及兩個兒子的故事,又稱之為「蕩子的比喻」(路15:11-32)。

小兒子來到了父親跟前,提出了一個極度無理的要求:「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罷!」一般人只能在父親去世之後,才能得到遺產,因此小兒子所說的,還不算太無理,他沒說:「你為何不快一點死去呢? 」

這裡要強調的是,他在要求,將來會屬於他的東西:「把將要分給我的家產給我罷!」耶穌一直說,天主是仁慈的,天主擁有無窮的愛,天主的本性「就是給予」,與天主的正確關係,就是將天主的生命,視為恩寵來接受,然後,再像禮物一樣地分施給他人,讓更多的恩寵,湧入人的心中。總而言之,比喻中的小兒子,完全與此番道理,背道而馳。

他拿走了屬於他的財產,四處遊蕩,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度」,但是,在希臘原文中「choran makran」(遙遠的國度),是具有啟示性的涵義的,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極大的空虛」,很快地這個蕩子,變得一無所有,面臨著飢餓及孤獨,在絕望之下,不得不出去工作,給人養豬,而這項工作,對於猶太人而言,是一項最丟臉的工作,最後他反躬自問說:「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裡反要餓死!」他決定要回家,向他父親認罪。

我們要捉住的重點,是靠近那位將給予、帶領我們至富足豐盈生命的天主,因為,天主無限的生命,永不枯竭。

父親在很遠地方,就看見了他的兒子,毫不顧及自己的面子與身份,立刻跑上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子。這個細節,特別吸引了耶穌的聽眾的注意。在那個時代,長者、長老跑向他人的舉動,是非常不符合自己的身份的。應該是由其他人來到他的面前,向他行禮,但是這位老人,卻是跑向自己的兒子,父親擁抱了小兒子,親吻了他,給他戴上戒指,這象徵著精神上的合一,又給他穿上鞋子,恢復了他的尊嚴。

當小兒子開始說出,他反覆練習的「懺悔詞」時,父親打斷了他,並宣布要舉行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死而復生,失而復得!」這自然是耶穌對祂在天之父,絕佳並極為生動地描述。天主不計較,也不求回報,祂使太陽升起,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瑪5:45)祂的作為,除了愛,還是愛。

此時,大兒子一直在田中工作,也可以說,是某種的放逐方式,雖然,他一直待在父親的身邊,但是,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出來,他在心理和精神上,離開他的父親,有多麼遙遠。他聽到了慶祝的聲音,得知了這是為他迷失已久的弟弟,而舉行的宴會後,他拒絕進去,而且內心充滿了怨恨。

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輕易改變想法的人,卻出來見他,並向他解釋,就像他出去迎接小兒子一樣。但是,大兒子拒絕了父親的好意,然後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路15:29-30)

大兒子所說的話,出賣了他自己,他對他的父親說:「多年來,我被你奴役,服從你的命令。」在這些話語中,沒有一點付出及回報,沒有任何相互關愛的喜樂,每一件事情,就好像是一樁買賣,在作計算。父親設法引導他,回到宴席上,說出了新約中最重要和感人的話語:「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這是整個比喻的關鍵,對於這兩個兒子來說,都是如此。雖然,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天主所擁有的所有東西,都是給我們的,天主的整個存有,就是為了給予,問題是在於,我們卻時常因為陷入於恐懼而產生錯覺,誤以為我們必須要去爭取、去掌握、或我們是否值得,但是事實上,一切都是恩寵。

里昂的聖依勒內(St. Irenaeus),是第二世紀的神學大師,他將整個基督的教義,用這一句短語作總結-Gloria Dei homo vivens-「天主的光榮,是生活的人(而人的生活,在於瞻仰天主)」天主希望我們充滿活力,因此,這就是這整個比喻的重點。讓我們不要再出於利己,而去尋求天主,而是要學習如何臣服於恩寵之中。〔3〕

和好聖事

我們通常會將「蕩子回頭」的比喻,與和好聖事作連想,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小兒子的動機,由於生活的匱乏,而反省自己所犯的罪,決定要悔改,因此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生活情況,遭遇困難時,才意識到自己犯了罪;當我們看不清自己時,以致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當我們迷失自己時,就開始與他人比較、批評、抱怨,甚至想要遠離天主;然而只有在我們逐漸地瞭解到,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或是在我們承認自己,是有限的罪人時,我們才會謙遜地,重新回到天主的懷抱中。

天主總是給予我們機會,祂完全地愛我們,毫不保留,也不會改變,耐心地等待我們回頭;祂瞭解我們的軟弱,尊重我們的自由,就算我們得罪了祂,天主還是願意我們,回到祂的身邊,祂也會像這位父親一樣,對我們說:「我知道了,回來就好。」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已經有了圓滿的結局。

長子的心態

但是,正在他們歡宴的時候,長子為父親完成了工作,由田間回來,看到家中如此熱鬧,詢問僕人後知道,原來是那個不孝的弟弟回來了,這事情使他非常生氣,因為他一生服從父親的旨意,而父親從未給過他一隻小山羊,和朋友歡宴,而卻將家中最好的一切,給了他認為最沒出息的弟弟,因此,由於嫉妒而產生憤怒。

然而,父親的答覆是:「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長子的角色,與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的心態極為相似,主耶穌曾經告訴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二:17)但是,他們不瞭解,是不是由於他們的優越感,而蒙蔽了雙眼?或是以為默西亞,就只為了他們這些特選的民族而來?默西亞應該要超越達味聖王,帶著威能而來,不只如此,而且祂是為了救贖這民族中,所謂的「義人」而來,然而,他們確實忽略了,默西亞的救贖,是普世性的,這也是他們不接受「耶穌是主」,的主要原因,因此,使這份救恩,傳給了為他們所謂的「外邦人」。

我們要感謝「外邦人的使徒-聖保祿」,他將福音傳給了我們,猶太人確實低估了天主的仁慈,而且疏忽了天主的救恩。最後還將主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了他們所謂的「禍害」。

然而,因著主基督的受難,反而救贖了全人類。猶太人至今,還在等待著他們的救世主,他們所期望著大能的救世主,確實會來到,而且,是同一個主耶穌,那時祂會如猶太人所望,帶著威能來到,審判世界,也就是這個世界的終結,我們可以想像這一幕,確實會很有意思的。

其實,我們也會有長子的心態「嫉妒」,嫉妒使人扭曲事實,而且,驅逐一切善念。由於自私、自大而使人認為,只有我才夠資格,獲得一切,我才是最有價值的,所有的好處,都應該歸於自己。因此,不樂見別人比我好。心生忌妒是一件危險的事。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缺失時,會不會有「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的相同行徑,而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呢?我們可曾想過,能夠與天主同在,就已經擁有了天主所賜予的恩寵,就是一種非常的福樂及恩賜。

要成全如父親

我們不難想像自己,不斷地經歷小兒子及長子的角色,然而,天主真正邀請我們每個人,要成全如比喻中的父親一樣,也就是要先寬恕自己,進而寬恕別人,主耶穌說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天主的邀請,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挑戰,祂要我們如天父一樣成全,如果我們時常處於天主的臨在,同時也領受了天主無數的恩惠,在我們靈性的生命,就會不斷地成長,而趨於成熟,也會讓我們越來越相似天主。

而且,主耶穌也留給了我們「愛的誡命」,祂這樣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這個命令,也要由我們每個人來實現,身為基督信徒的我們,我們如何告訴別人說:「天主是愛」呢?那就先從家庭開始吧!就像是漣漪一樣,慢慢地擴張開來。

 

1.天主教在線,第三集:天主的臨在,不可言喻的偉大奧蹟,參考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tcBJ71Xsw&list=PLwfZddtBd1HYqpAIRB4oEusNEcIco1SOV&index=3

2.維基百科,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參考網頁: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7%A2%97%E5%B2%9B%E7%9A%84%E6%98%9F%E6%9C%9F%E5%A4%A9%E4%B8%8B%E5%8D%88

3.天主教在線,第二集:我等喜樂,耶穌的教誨,參考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EeKTKuxv0&list=PLwfZddtBd1HYqpAIRB4oEusNEcIco1SOV&index=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創造 天主教道理 林豪
    全站熱搜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