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指導教授:蔡清徽

學生:林豪

當宇宙存在之後,時間就開始計算了;當人類存在之後,人類的歷史就開始出現了,當人類文字發明出來之後,即開始將過去成長及發展的經過記錄下來,也就成為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歷史文本。

為基督宗教而言,有人存在的歷史,就是神與人之間「互愛的歷史」,又稱為「救恩史」,也就是神在原祖父母犯罪,被逐出伊甸園之後,為了表現出對人類的愛,而決定要救贖人類的歷史,因此只要有人類的存在,這項「救恩史」及工程,就會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這份「救恩史」是記錄著屬於神的子民,包括原本的以色列選民,以及我們後來受洗成為新以色列選民的所有會眾,泛稱為「基督宗教的信友們」,所組成的信仰群體,其信仰的主要依據,是來自於「神的啟示」,重要文本則是「聖經及聖傳」;而信友們的崇拜方式稱之為「禮儀」

以下分別作概略的介紹:

一、聖經

(一)基督宗教信仰的基石

聖經是在紀載著天主所說的話,且在教會中佔有卓越與崇高的特殊地位。聖經包含了天主的救恩訊息。聖神透過先知而發言,由聖人們所撰寫下來的所有教導及訊息,其中新約聖經的作者也包括了:初期教會的宗徒及門徒們,他們是曾經與主耶穌同居共處的弟子們,因此他們的論證是具有說服力的。

  1. 聖經與聖傳的關聯

聖經與聖傳有著密切的關聯,聖經甚至是受縛於聖傳,而聖傳則來自宗徒們的口傳及習俗,並且是藉由聖神的助佑,在教會中實踐出來的。聖經與聖傳都來自同一根源,並以神聖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為教育天國子民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就如梵二大公會議所教導的:「聖傳及聖經組成天主聖言的同一寶庫,並託給教會保管。」(《天主的啟示》教育憲章,Dei Verbum,10)

  1. 神學的靈魂

聖經被認為是神學的靈魂;它是神學家工作的中心與起點。神學必須要有足夠聖經基礎作為支撐,否則此項神學是無法立足的。

這就是為什麼《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Dei Verburm, 24)肯定的紀錄:「神學以成文的天主聖言及聖傳,為永久的根基,從而得以堅強穩固,常保青春,而在信德的光照之下。探討一切穩藏在基督奥蹟中的真理。」

(二)聖經正典

所謂「正典」是一種標準或規範,並藉由這樣的準則與規範,來判斷思維方式或教義是否正確。在藝術和文學中,其正典就是古代原創藝術家認為是重要模範的相關作品。

基督宗教的聖經正典,是經由教會訓導當局所認可,作為她教導與習俗基礎的一套書籍,因為這些書籍是由天主以靈感,推動人所寫成的。正典也意味著靈感的來源,即是聖神的恩賜。從宗徒傳下來的天主教聖經正典,共有73卷(舊約46卷,新約27 卷),這些都是被認為是神聖的。

聖經正典大約在公元300年左右,新約已經成為了目前的形式。

(三)正典聖經的準則

在基督宗教的正典聖經,具有以下最大的準則:

  1. 正確的信仰規律。
  2. 清晰的宗徒性(來自宗徒傳下來的教義)。
  3. 禮儀(崇拜)中的慣常作法。[1]

二、歷史文化與傳承

(一)文化中的傳統

人類生活延續著先人的傳統,人類接受傳統,並傳給後代子孫。人類創造了一些傳統,同時亦會消減其他的傳統,傳統是人類文化的構成元素;傳統是一項事實,是組織的經驗、知識和一些為後世而建立處世方式。所有人類團體都會創立一些傳統,而這傳統又會影響及塑造,那些所建立的傳統,所形成的群體心態和行為。

(二)傳統的定義和特徽

傳統是人類群體傳遞文化的能力,這些文化是由群體中的個體所創造出來的,並予以增強、豐富文化,以及保存下來。傳統會因為外力因素,例如:蠻夷入侵、內部變革、宗教改革、社會環境結構的改變,而造信仰成「群體意識的隔斷」,有如患了文化的失憶症一樣,因而需要再次進行尋根之旅。

  1. 傳統與語言是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
    傳統,傳遞著一些習俗、技術與技巧、禮儀、規範、敘述以及教義。它們全都與語言緊繫在一起。語言本身就是傳遞聖傳的重要方式,而且是聖傳其中的一個面向。
  2. 傳統了創造公共角色和功能:
    要傳遞傳統,社會通常會創造一些公共職務或功能,例如:司祭、法官、老師等。傳統還會創造一些習俗、生活規範、公共設施、建築或機構等,例如:禮儀、崇拜、法律、教堂、學校及劇院等。
  3. 傳統允許並促進個人的發展:
    其中的個體不必從零開始,他們依賴在社會中的經驗,並轉化為個人的經驗。同時,他必須對傅統,採取自由及明智的態度,這態度通常會被獲得尊重,有時更是至關重要的。
  4. 認同個人的身份:
    傳統是一種記憶,以及保存過去的一種能力,並使從中生活的人,一種身份的認同。個體從共同的傅統中得到滋養,並透過這種傳統,可以將他人或自己的歷史連接起來,以彌補群體意識的隔斷。
    (三)聖傳的反駁和修復 
    1.新教改革:
    從十六世紀開始,聖傳受到西方文化及思想嚴重的批評,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宗教性和哲學性的。新教傾向福音的純潔(新教徒認為人的傳統,會沾污天主的聖言),因而成為反對聖傳的原因:聖經與基督徒之間,不應再有其他東西介入其中。
    因此,聖傳的教導或教會訓導,都須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這樣的意識形態及思維模式,同樣帶給當時的宗教藝術及教堂建築的形式,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形成一種對立及淨化的過程。
    2. 理性主義哲學:
    在十七世紀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推波助瀾下,新教與聖傳發生了對抗,如此的趨勢,很快地在歐洲的學術界展開。這種哲學思想的前提是,真理完全依附在思想本身的認同,而且不需要事實,亦即不需要思想以外的任何事務作為基礎;因此將過去的聖傳被拋諸腦後。
    3. 啟蒙運動: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堅持著笛卡爾的理論,就是要有條理、有紀律地使用理性,以確保人類免於任何錯誤。因此聲稱教會,亦即訓導當局和聖傳,阻礙了個人運用自己的理性。據此說法,理性是唯一擁有認識真理的特權,而聖傳則成為明智者,所不能容忍的一些附加要求和限制。
    4. 聖傳概念的復興:
    在二十世紀中,哲學恢復了聖傳的概念。其文化的先例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思想家,對此一問題重新地詮釋。這些作家們對啟蒙運動的批評,為聖傳帶來重要的修復。聖傳被認為是不可取代的歷史先例,更是理解傳統的一個條件,理性不可能在毫無依據的狀態下發揮作用。

    (四) 基督宗教的聖傳

基督宗教的聖傳與人類傳統不同,具備了一些特有的特徵。聖傳是建立在以色列和主耶穌基督之內,為了救贖人類,一次又一次地將天主本身顯露出來。

我們將聖傳內容定義為,直接來自於主耶穌和宗徒們的教導和精神。這些內容都是依據聖經,並在教會內的歷史中發展。基督宗教的傳統,從那位宣講應將以色列的法律,作為指引的主耶穌開始。同時,主基督親自解釋了此法律 ,並在有必要時與之保持距離,又以天主的旨意和自己的言語作為參考。宗徒們對主耶穌的見證,即對祂的身份、祂所行的事、以及對主基督復活與教義的所有見證,成為了基督宗教聖傳的新基礎。[1]

我們回到教堂建築的形式演變,同樣受到信仰群體的內部歷史及外部歷史的影響與侵襲,而產生了變化;藉由信仰群體意識的覺醒、回憶、記憶的銜接,並與歷史傳統的對話,重新尋回屬於神與群體信眾相遇的空間體驗。

三、禮儀

天主教「禮儀」一詞,是指天主教會敬天的宗教儀式,基督教各宗派稱為「崇拜」「禮拜」儀式。原義是為了信眾的緣故,或為了團體的利益,所進行的工程,或公共的計畫。

在希臘文的「舊約聖經」用此詞係指對上主的崇拜,也是指肋未家族擔任司祭的職務,亦即禮儀的執行者,[3]他們的工作是為其他所有的以色列民族,獻上全翻祭及贖罪祭,祭品必須是潔淨而無殘疾的動物。

在新約時代,主耶穌基督係為禮儀的大司祭,亦為崇拜禮儀的執行者。最初數世紀說希臘語的基督徒,以司祭一詞所指的是教會中,聖職人員的職務,也是指敬天大禮的執行者。

在新約時代的祭品,就是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及寶血,在現代的禮儀中是以麵餅和葡萄酒取而代之,主要源自於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對宗徒們所說的一段話:「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然後,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由其中喝罷!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國裏那一天,與你們同喝新酒。』(瑪26:26-29)」

東方教會則以「禮儀」一詞專指著:感恩祭(彌撤);西方(拉丁)教會有很長的時期,則以其他的名詞,來說明對上主的崇拜禮。直到第十八世紀時,才又採用「禮儀」(liturgy)一詞,明確指出教會的整個敬天行動。

具體地講,天主教的禮儀包括:感恩祭(彌撒)禮儀、七件聖事禮儀、時辰禮儀(日課經)以及其他多種宗教性儀式,如殯葬禮、祝福禮、婚禮等。對每種禮儀,都有專用的經書。[3]

禮儀」事實上就是「祭天大典」,目的是要聚集信眾與神共融,其中包括了:有形與無形的存有,即信眾、天堂諸聖及眾天使,共同參與此項大典,以崇敬、朝拜天主。

因此裝飾得體的教堂、聚會所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幫助信友們,感受到神的臨在、信眾之間的共融及個人深度靈修的體驗等。其中內部的重要設施包括了:十字架、祭台、神父及輔祭的座位、聖體櫃、講經台、受洗池(天主教無)、更衣室、座席區、告解亭(基督教無)、前廊預備區、唱詩班等空間,在其中留下了許多群體聚會、參與禮儀的共同記憶與成長痕跡。

四、永和聖母升天堂的歷史發展及反思

我自幼年即在永和聖母升天堂長大,兩位神長張國珽神父及劉鴻蔭神父對我們家很照顧,我們家有三個兄弟及一個妹妹,我們能夠進入天主教光仁小學讀書,都是因為張神父的協助。

個人從2007年開始在堂裡帶領堅振班、募道班、成人道理班及查經班等,亦曾擔任過信友傳教協進會的會長,因此堂區的歷史發展深植於心;其中張國珽神父及劉鴻蔭神父,奉獻給永和堂超過50多個年頭,直到過世為止,經歷兩次重建,堂區領洗進教人數約共有2,300多人,是台北教區除了聖家堂之外的第二大堂區,本堂兩位神長可謂貢獻卓著。

永和聖母升天堂在民國1955年5月13日,即法蒂瑪聖母顯現紀念日建構完成,教堂腹地約200多坪。在1960815日由張國珽神父就任本堂主任司鐸,同年920日劉鴻蔭神父自台中調來擔任副本堂,神父形容當時的教堂,原本是一間紅磚綠瓦及彩色玻璃裝飾,佔地約30坪的尖頂聖堂,且附有神父宿舍及庭院等空間。[4]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一、1960年的永和聖母升天堂[4]

1962年3月4日因教堂部分土地,被政府預定為都市計劃道路,又因信友人數日增,於是將已有的建築物,改建為80坪的新教堂及6坪的更衣室。1971年3月由於自由街拓寬,舊教堂和神父宿舍也被拆除了,共減少了200多坪建坪。由於教堂空間仍不符使用,於1972年11月22日再度完成加蓋第三層樓,以供會議室、圖書事、宿舍、客廳…等空間使用。[4]

神父們在這段期間,還設立欣欣幼稚園、辦理台北教區信友生活報、本堂小小通訊、成立三團聖母軍、中學生聯誼會、查經班、拜訪信友家庭等工作;張神父由於熱愛聖樂,擅長管風琴,並於1974年3月組成「永青唱詩班」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二、1971年3月拓寬自由街教堂面積損失200多坪[4]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三、1971年後改建的永和聖母升天堂[4]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四、1971年後改建的永和聖母升天堂內部空間[4]

由於張神父與劉神父辛勤地耕耘,直到2,000年底永和堂受洗的信友數字達2,300多位,在45年之間平均每年有50位慕道者受洗,由於信友人數不斷地增加,堂裡設備老舊且空間不符使用,張神父在台北教區已過世的狄剛總主教及鄭再發總主教的支持與鼓勵下,召集堂內熱心信友,於2003年10月成立了「建堂小組」,建堂的工作,在張神父的領導及信友們的熱心捐助下,沒有申請台北教區的任何補助,在有限的預算之內,金額不到4,000萬元,完成重建工作,因此容積並沒有用完,工程總共持續了將近三年之久,並於2006年6月3日落成,如今仍持續使用中。

空間包括了:一樓停車場、辦公室、咖啡廳、會議室、聚會廳;二樓主堂;夾層唱詩班;三樓小教堂及大約七間教室、四樓為神父宿舍等空間,目前足夠信友們使用,美中不足的就是停車空間有限。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五、永和聖母升天堂2006年6月3日落成[4]

教堂的空間帶給我們許多歷史上的回憶,從嬰兒時的領洗、參加主日學、青年會、唱詩班、夏令營、完成終身大事、回饋本堂福傳事工及未來的殯葬彌撒等,都是在所屬的教區內完成的,無論是牧者的帶領及群體關係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的信友們只需要有好的牧者帶領,建立適當的善會及鼓勵信友參與陶成活動,其次若是行有餘力則是從事服務社區鄰里的工作;面對教堂的重建,如果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去思考建築物造型風格,這是非常現實的限制。

教堂是人與神相遇的地方,是神的居所,是群體參與禮儀,相互共融及個人祈禱的場所,建立之後,不只會成為當地的地標及群聚場所,並會與當地共存50年或是上100年的時間,因此不宜等閒視之,應該要竭盡心力將其設計為,具有前瞻性的教堂及聚會所,以不負眾望。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六、永和聖母升天堂落成後主堂室內空間[4]

2023.11.08「信仰群體的歷史與禮儀」反思

圖七、1992年2月9日於永和聖母升天堂完成終身大事

一、結論

綜上我們可以瞭解到,基督宗教的由來與歷史,不可能是無中生有,或是編造出來的,而是自起初代代相傳自今,過程中經歷了千錘百鍊,其間也曾經因人的缺陷與侷限而發生了錯誤,但是教會猶如一條大船,雖然經歷驚滔駭浪,因為主基督是舵手,且由聖神帶領,終究不至於迷失方向。

教堂建築永遠是喚起信友們從信仰中誕生的那一刻起,所有的記憶、懷念、成長、茁壯、結婚及培育下一代等生活細節的空間,其中經歷了世代交替,或是隔斷之問題,所以為信友而言,是具有保留了歷代先人的歷史,以及傳承未來的空間,也是充滿著感情的處所;我們必須要尋回群體記憶的根,以及意識的覺醒,以便創造屬於群體信眾的未來。

二、參考書目及網頁:

[1] Jose Morales, Jose Manuel Fidalgo, 譯者:姚子汶、吳君健,神學入門,號角週報。

[2] 主業團網頁,禮儀及七件聖事,參考網址:

https://opusdei.org/zht/article/di-shi-qi-ke-ti-li-yi-ji-qi-jian-sheng-shi/

[3] 趟一舟,教育大辭書,參考網址: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A4%A9%E4%B8%BB%E6%95%99%E7%A6%AE%E5%84%80

[4] 永和聖母升天堂,永和聖母升天堂建堂65週年歷史篇簡報資料。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haw(多明我) 的頭像
    lin.haw(多明我)

    lin.haw 林豪(Dominic Lin)blog2wp_38adce5a

    lin.haw(多明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